• 生活小妙招免费各类生活中的小问题知识以及音乐简谱等,是你了解世界未知知识的好地方。

为何以前港台剧背景粗制滥造都被我们忽略,现在却拼命吐槽新剧抠图?

十万个为什么 空空 2024-3-25 08:32:26 3次浏览

关于问题为何以前港台剧背景粗制滥造都被我们忽略,现在却拼命吐槽新剧抠图?一共有 2 位热心网友为你解答:

【1】、来自网友【墨娱(提问者)】的最佳回答:

因为屏幕变大了。

是不是觉得很不可思议……这个也能成为理由?

但一个理由后面还隐藏着很多个细节。

下面举例两点细节,谈谈为何粗制滥造的背景能被观众们忽略。

一、硬件设施的限制和环境限制

拍摄金庸古龙这些武侠小说,要依托于祖国大好山河的背景,那才能叫气派。但香港鲜有开阔的取景地,想拍个大瀑布和陡峭悬崖都找不到地儿,来内地拍又不符合港剧的高效率和低成本。

于是他们就搭个假山,用保鲜膜代替瀑布(还配合了水流),再把人物拉近一些,虚化后的保鲜膜也像那么回事。

然后个个都是大头照,以让人的视觉都放在角色本身。所以他们身后的假山假水,基本就被忽略了。

因为当时大家看的电视,都是大 PP 电视机,例如这种:

甚至这种(黑白电视机):

这种电视机屏幕能大到哪里去,再不拍成大头照,脸都认不全好吗。

80 年代到 90 年代初的大 PP 彩电,还是家里有钱的象征。再往前,那还得凭票购买,有钱你都买不到。

有些人家里连彩电都没有的,小伙伴还得端碗饭挤到邻居家去蹭电视看。

香港虽然发展较快,但输出端的硬件设施也是一个样。在一些港片里你还能看到那种只有两个巴掌大的迷你电视机。90 年代末,沿海地区的打工族中,这种迷你电视机特别受欢迎。

想想看,在这些电视机里,你会注意到背景假不假吗?

《圆月弯刀》是 1997 年播出的,在普及了大 PP 彩电的时期,21 寸屏幕是主流。而现在的液晶电视,动不动就 75 英寸 85 英寸,清晰度也有了明显的升级,人物脸上的毛孔都清晰可见。

此时再看《圆月弯刀》,那假山假水格外的明显,而只要人物离镜头稍远,便都是面目模糊。

他们坐的地方,是铺上布搭建而起,然后上面再撒一些泥土,埋几棵草木。因为赶时间,侧边都没有被遮盖起来,直接可以看到布,与薄薄的泥土界限分明。

当时的输入输出设备也决定了,人物要拍得够近才能看得清楚。

所以你会发现那时候的电视剧,很多都是大头照,对背景并不是很看重。因为画质模糊,就算是假山假水,看得也不是很真切嘛。

受到环境限制,能把爬个小土坡拍成翻山越岭也算难为导演了。

古天乐就是从这个小土坡上被逼跳崖的……前面那个穿咖色衣服摔倒的就是他(你一定看不清楚)。

硬件设施和环境因素的限制,直接影响了早期港剧的拍摄手法。

《圆月弯刀》里不太规则的弯月:

《神雕侠侣》里不太圆的夕阳:

外景基本都是棚拍,真的很费布。

说这些,其实就是想说明,以前观众受制于硬件和拍摄手法,也很难发现这些粗制滥造的服化道。

再举个例子,古天乐这个假发套,粘贴痕迹如此的明显(图片做过清晰化处理),当年你是否也没发现?

如今大屏幕和高分辨率让这些“bug”无所遁形了。

为了和别台打擂台竞争收视率,香港导演拼了命的节省制作周期,高效率低成本,一个月不到就拍出一部剧是常态,全靠剧本和演员演技支撑。

如果你非得说,以前粗制滥造的港剧就是比现在的抠图剧好,那不是因为抠图技术比以前还差……根由在演员和剧情节奏。

演员的修养

现在背景抠图,在科幻场景和仙侠剧上的应用已经非常成熟了,而且是有必要用的。

然而很普通的场景也抠图,那就属于没诚意啦。

这股风还是从 2016 年那部古装剧刮起的,女主大宝贝被批得一无是处。此后各种剧接二连三的被网友揪出抠图。

例如《楚乔传》《燕云台》等等。

有没有可能,大家只是对剧情和演员不满,就一股脑地吐槽抠图这种最容易引起众怒的话题呢。

抠图=演员不敬业,已经是大家达成共识的概念了。

于是影视行业也开始转变宣传概念,一宣发就是“实地取景”,跑了哪些哪些地方……搭建了什么什么以假乱真的城池。

但观众还在吐槽。不过从抠图换成了替身以及滤镜。

50 岁演 30 岁怎么办,滤镜安排上。

脸部状态不佳怎么办,后期一帧一帧的 P 图。

演员不会骑马怎么办,木马安排上。甚至直接让人扛着走。

没有肌肉又要演好身材怎么办,肌肉衣穿起来。

台词记不住怎么办,12345。(下图为:黄渤拍了一个名为“数字先生”的戏用来讽刺某些明星用数字代替台词)

眼泪流不出来怎么办,眼药水。

拍落水戏怕冷怎么办,用替身,拍下跪戏不爽怎么办,用替身。

档期太紧来不了怎么办,还是用替身。

没有剧组解决不了的问题……

所有的诚意都放在演员身上了,而不是观众。

能不被吐槽吗?

偏偏是这样敷衍的演员,只要粉丝够多咖位够高,一部剧的片酬顶得上普通人半辈子的收入。

208 多了,观众怨气也就大了,再回想以往港剧哪怕再粗制滥造,那起码演员是拼实力的,人家薪酬也不高,都认认真真地拍,拍好了有红利拿,拍不好就只有基本工资。

建议现在演员的薪酬也这么分配。

剧情注水严重

前几年偶像剧动不动就是六七十集,有些剧情根本没有必要拍得那么冗长,很多都是不影响剧情进展的注水片段。

一段回忆反复插播,一个武打动作慢镜头呈现,毫无营养的台词对白,不知所谓的配角加戏,拉低智商的狗血桥段……显得节奏凌乱缓慢。

有些问题已经解决了,比如集数。如今限制剧集不得超过 40 集。

但上有决策下有对策,一些剧就分个上下两部,加起来还是跟裹脚布一样又臭又长。

要是每集看头很足,那倒是没什么,《铁齿铜牙纪晓岚》这样的再拍个 100 集我也爱看啊。

关键是有些剧的无聊剧情过多,我很怀疑这就是为了水集数。

今年占据点播榜首的《沉香如屑》就是一个例子。上下两部加起来 59 集,起码水了 20 集。

别拿数据跟我说话,这年头你还信这个点播数据?还是看一下观众的心声比较靠谱:

虽然豆瓣也不怎么可靠,但开分 5.6 分,已经能说明一部分问题了。

还是说回《圆月弯刀》,这部剧只有 20 集,包括早期大部分古装港剧的集数,都是以 20~30 集居多。只有现代都市剧会比较长一些,40~45 集左右。

观众对早期港剧的观感就是,基本没有无聊桥段,剧情是一步紧跟着一步发展的。

如果实在没有真材实料的剧情填充,还是不要拍那么多集为好。

我看 40 集的《梦华录》、36 集的《苍兰诀》就都挺好的。剧情紧凑,越追越上瘾。

港剧背景粗制滥造,已经无法忽略,再让我回头重温那个年代的港剧,恐怕只剩下找茬了。

就说这摆在土堆上的包心菜和大白菜,你看了出不出戏?

有些人说怀念老港剧,怀念的,是情怀;表达的,是对现在部分演员剧组的不满。

现在的剧也不是没有制作精良剧情好看的,随着硬件设施的升级,香港某些导演的高效率低成本反而成了弱势。别忘了,备受吐槽的那几个抠图剧,就是香港导演在大陆拍的。

当然,究其原因,还是演员的待遇太高了,他们也没啥办法。以前是经费不足只能拼演员表现剧情节奏,现在还是经费不足,却只能拼咖位了。

泡沫终究会破灭,今年的剧大部分质量都不错,连大宝贝的演技都进步了(参考《风起陇西》)。

往后看吧,会越来越好。

【2】、来自网友【人类戏多电影】的最佳回答:

从前一包虾条就是人间快乐似神仙,现在来一盘法式奶油大虾,都未必能满足我们见过世面的心。当然细想一下,事情远没有那么简单。

1、演员素养加分:TVB 演员更敬业

狼性成长环境导致 TVB 演员都还是蛮拼的,掌嘴都是打到嘴角抽红,活埋戏也是直接照演员脸上盖土,扮乞丐都是真吃垃圾,有些动作戏也不用替身。他们都知道机会难得要懂得珍惜和把握,毕竟今天不好好演,明天可能就被替代了。

刘德华近期采访也说过,从前他们拍戏准时,甚至是主动早点到,都是正常的、应该的,是一个演员的基本素养,但现在拍戏准时到、可以背下台词,竟然成了一个演员的优点。

对比之下,抠图演员的演技的确太尬,他们都把时间花在了轧戏、打造自己的明星人设上,应该没时间也不屑于打磨演技吧。毕竟有没有演技,都可以赚到比 TVB 演员高数倍的钱。

2、观众品位提升: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

网络时代,我们能看到的影视剧太多了,观众的眼界早就被打开了,大家的要求都更严格了,现在还来抠图糊弄观众怎么行?又不是没见过好的。

TVB 当然也抠图,但抠图是因为没有景,所以抠的是景,不是演员。不像现在的轧戏的演员,多个剧组一起跑,分身乏术就只能抠图,导致质量粗制滥造的电视剧一堆。

3、内容质量更高:故事是否精彩很重要

《大时代》、《创世纪》、《法证先锋》、《鉴证实录》、《壹号皇庭》、《巾帼枭雄》、《陀枪师姐》、《射雕英雄传》、《神雕侠侣》、《鹿鼎记》、《纵横四海》、《万水千山总是情》、《笑看风云》……TVB 经典老剧都很好看,放到现在来看都很吸引人。

正是这些精彩的内容,让我们对相对“粗制滥造的背景”可以选择性屏蔽。但现在的抠图剧可没有好的故事内容,都是些烂俗老梗拼凑起来的老套剧情。

结语

所以,以前港台剧背景粗制滥造都被我们忽略,现在却拼命吐槽新剧抠图,主要还是因为演员演技更好更敬业、影视剧内容质量更好的关系,你觉得呢?

我是戈多,持续性剧评影评,间歇性八卦上新,欢迎关注@人类戏多电影(本文原创,请勿搬运、抄袭、洗稿,侵权必究!)

喜欢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