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活小妙招免费各类生活中的小问题知识以及音乐简谱等,是你了解世界未知知识的好地方。

为什么建国后解放军就淘汰了掷弹筒?

十万个为什么 空空 2024-3-23 20:29:02 5次浏览

关于问题为什么建国后解放军就淘汰了掷弹筒?一共有 2 位热心网友为你解答:

【1】、来自网友【诗云历史】的最佳回答:

掷弹筒和迫击炮相比,劣势太明显了!

有人可能要说,掷弹筒本身,不就是一种超轻型迫击炮嘛?确实,掷弹筒的发射原理,确实和迫击炮很类似。

不过,还是有区别的。下面详细分析:

传统的迫击炮,由三部分组成,分别是炮身(炮筒),支架(上面有螺杆,手轮,可以调节方向,高低角度),座板(这个简单,就是块铁板)。

此外,还有瞄准镜之类的附件。不过,即使没有瞄准镜,熟练的迫击炮兵也能把炮弹打得非常精确。

战场特殊情况下,迫击炮兵可以采用简便射击方式,只用一根炮筒,不用支架和座板,用大地直接承担后坐力,用人力调整炮身角度,也可以完成发射。

迫击炮简便射击

在上甘岭战役中的英雄炮兵唐章洪,时年仅仅 17 岁,就是使用一门 82 毫米迫击炮,一个人发射 82 迫击炮弹炮弹近千发,击毙美军 420 余人!在最艰苦的时刻,唐章洪就是使用了迫击炮简便射击的方式。

志愿军炮兵英雄唐章洪

而采用支架+座板实行标准射击的时候,通过调节方向机和高低机,迫击炮可以取得很不错的命中率。

比如,你用一门迫击炮,要打一个重机枪阵地,先打了一发,发现弹着点远了 100 米,那么调整一下高低机,再连续打几发急速射,肯定就把这个重机枪阵地敲掉了。

现在,我们把迫击炮换成掷弹筒,来打,区别在哪里?

掷弹筒的结构,主要就是炮筒,座板,没有方向机和高低机!发射的时候,完全是靠射手用手扶着,来确定方向和高低。

那么,掷弹筒用来打上文我说的重机枪阵地,发射第一发之后,调整远近,全凭射手的手感和经验。能不能打掉重机枪火力点?可以!但是,需要一名非常熟练的掷弹筒射手!

所以,光从射击的精确性来说,迫击炮射手要命中,就相对简单一些,只要有一名老迫击炮兵来指挥,哪怕手下的兵都是一群新手,也能打出神射级别!

而掷弹筒手,要打出同样的效果,就需要全部都是老兵级别才行。这玩意,想打准太难,想打不准,太容易了。

以上,是从射击原理方面,阐述了迫击炮容易比掷弹筒打得准的原因。来个分割线!


下面,再说,炮弹的因素。

现代迫击炮的口径,从 60 起。而掷弹筒,口径多是 50,而且,所有掷弹筒的口径,基本上都是 50。

所以,从炮弹威力来说,60 迫弹的爆炸威力,直接碾压 50 掷弹筒弹。

从射程方面来讲,迫击炮也是直接碾压掷弹筒。50 掷弹筒射程可达 700 米,60 迫射程轻轻松松 3 公里+。

从命中精确度来说,迫击炮也要大于掷弹筒。

比一比之后,给你一个掷弹筒,给你一个迫击炮,二选一,让你选一个,你会选哪个?再来个分割线!


说回解放战争。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军的军工生产并没有实现统一生产,各个根据地兵工都是自己的生产管理系统,解决本区野战军的弹药供给。

早在八路军时期,我军就实现了掷弹筒武器的全部自己制造!从掷弹筒筒体,到掷弹筒炮弹,装药,底火等等,根据地都可以全部制造!

但是,迫击炮,尤其是中小口径迫击炮的炮身,则无法实现自我生产。主要是,没有炮钢的锻造设备。

所以,根据地的军工,无法制造迫击炮的炮身,只能制造迫击炮的炮弹。要获得中小口径迫击炮的炮身,只有依靠缴获。

这种情况下,多用掷弹筒,多打掷弹筒弹,也就成了解放战争中的一种选择。

补充资料:解放战争中,太行根据地兵工利用火车大轴,成功制造出了 120 毫米迫击炮炮身,和 150 毫米迫击炮的炮身。生产相应口径的迫击炮弹药不是问题,但是这两种大口径迫击炮,产量不高。


到了解放战争结束,全国规模的大规模战争已经结束,淘汰掷弹筒这种简单武器也就成为一种必然。有了更多的军工资源,安排合适的军工基地,批量生产各种迫击炮,实现炮兵武器的标准化,制式化,是必然的选择!

你想,辛辛苦苦培养一个掷弹筒熟手,那么他以后的军旅职业生涯,打的永远是 50 口径的掷弹筒小炮炮!

通过炮兵学校培养一个迫击炮手,那么,60 迫,82 迫,100 迫,120 迫,150 迫,160 迫他都可以打啊!

你品,你仔细品,品出其中缘由滋味了嘛?

好了,就写到这里吧。

文字原创,配图来自公共网络,侵删。

【2】、来自网友【军武吐槽君】的最佳回答:

掷弹筒本质上仍然是一种轻型迫击炮,虽然目前已经难见其身影,但在二战中确实大放异彩,除了日军大量装备之外,英国和德国也曾经发展过类似的装备。二战中日军之所以大量装备这种超轻型迫击炮,主要源于在日俄战争时期被打怕了。沙俄军队当年曾经使用颇具创新性的将小口径山炮改装简易迫击炮,在旅顺战役中大量杀伤战壕中迂回攻击的日军,日军在旅顺战役中虽然胜利,但是死伤五万余人,无力再战。也正是因为这次教训,日军特别重视发展轻型迫击炮,为了弥补步枪和中口径迫击炮的火力空白,就诞生这种奇怪的掷弹筒装备。▲日俄战争中,沙俄军队将山炮简单改装后用于曲射,诞生了最初的迫击炮

日军一共发展过两型掷弹筒,分别是大正十年型和八九式两种,大正十年最大射程只有 300 米,并且安全性很低,在诞生后不久就被淘汰给了二线部队使用。取而代之的是更为先进的八九式掷弹筒,这种掷弹筒的口径为 50 毫米,有效射程可以达到 500 米,炮筒加上支撑板的总重量只有 2.7 千克,掷弹筒炮弹重量只有约 0.8 千克,在特殊情况下还可以发射加装了发射药盂手榴弹,非常便于单兵携行。▲89 式掷弹筒

在侵华战争中,日军面对缺乏重火力的中国军队,大量使用掷弹筒作为火力压制,掷弹筒炮弹的射程远超人力投掷的普通手榴弹,并且杀伤半径可以达到 5 米左右。面对依靠简单工事防守的中国军队,这种速射火力能够很好的越过障碍而打击战壕内目标,而当时的中国军队没有大口径火炮进行反击,损失非常惨重。不过掷弹筒这玩意儿并不是什么高大上的装备,国共两党军队很快通过缴获的日军掷弹筒发展出了同类产品,虽然因为缺少膛线影响了射程和准头,但也得到了基层官兵的青睐,很快普及开来。掷弹筒一直到抗美援朝战争中还大量出现,但是从 1955 年以后,随着解放军的制式换装,很快就被淘汰了,这又是为什么呢?▲日军在进攻中使用掷弹筒

这主要源于掷弹筒有两大缺点:

第一、掷弹筒出于成本的考虑,说白了就是一个炮管加一个支撑板的简单组合,发射时依靠手扶炮管来调整发射角度,完全没有可以依靠的机械瞄准装置,而且掷弹筒的炮弹没有尾翼,在空中飞行时弹道很容易受到环境影响而偏离目标。这种完全依靠个人经验发射的武器准头太低,没有两三百发的实弹训练,很难打中目标。第二、掷弹筒的杀伤性太差,由于主要考虑便携性,掷弹筒口径多在 60 毫米以下,炮弹装药量太低,面对二战后飞速增长的单兵火力和机械化水平,掷弹筒的威力已经完全压制不住敌人,因此被大口径轻型迫击炮、火箭筒、无后坐力炮等取代也就成为了必然。▲40 火不香吗?

二战后,我军全面向苏军学习,在苏军的大炮兵主义中,别说是弱鸡的 50 毫米迫击炮,就算是 60 毫米轻型迫击炮都没有存在意义。苏军认为 60 毫米迫击炮的射程只有 800 米,炮弹重量也多在 1 千克以下,而连排级单位的进攻纵深可以达到 3 千米以上,经常要面对钢筋混凝土的野战工事,以 60 毫米迫击炮的射程和威力根本不足以提供有效的火力支援。也正是因为这个认识,我军在五十年代并没有装备 60 毫米迫击炮,而是选择了口径更大的 82 毫米迫击炮。▲67 式 82 毫米迫击炮

在后来的战争实践中,我们发现 82 毫米迫击炮的重量太大,并不适合南方丛林和水网环境,于是就研制出了 63 式 60 毫米迫击炮,这门迫击炮全重只有 12.5 千克,一名士兵完全可以背负进行野战行军,而其射程是掷弹筒的 3 倍,威力是掷弹筒的 5 倍以上,掷弹筒自然更没有存在意义了。在 63 式的基础上,我们又先后发展了重量重量只有 5.25 千克的 PP89 式超轻型 60 毫米迫击炮和射程达到 5.5 千米的 PP93 式重型 60 毫米迫击炮。这样完整的迫击炮家族哪里还有掷弹筒的存在意义呢?▲93 式 60 毫米迫击炮

喜欢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