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活小妙招免费各类生活中的小问题知识以及音乐简谱等,是你了解世界未知知识的好地方。

在甲午战争中,清陆军拿着和日本一样的武器,为什么会从平壤一直败退到山海关呢?

十万个为什么 空空 2024-4-01 17:23:24 8次浏览

关于问题在甲午战争中,清陆军拿着和日本一样的武器,为什么会从平壤一直败退到山海关呢?一共有 2 位热心网友为你解答:

【1】、来自网友【铁马冰河 wu】的最佳回答:

甲午之战是中国近现代史上最大的耻辱,以天朝上邦、泱泱大国自居的清帝国竟然被“蕞尔小国”日本击败,其中原因值得反思,教训亦尤其深刻。

晚清洋务运动“摸石头过河”般地搞了 30 年,到甲午之战爆发前夜,清军的武器装备得到了相当程度的提升。在这个过程中,清廷砸入重金打造的北洋海军实力已不容小觑,其舰船吨位、战力评估排序已进入世界第六、亚洲第一。与此同时,清朝陆军的装备也有了质的飞升,不论是八旗、绿营还是淮军,均鸟枪换炮,普遍装备了采购自西洋以及自造的现代化武器,虽不敢说已全面超过日本,但至少差距不大。

甲午海战结束后,世界排名第十一的日本海军获得全胜,排名世界第六大清国北洋水师基本全军覆没。不仅北洋海军的表现让中外人士大失所望并大跌眼镜,而且清国陆军的表现同样糟糕,清军无论是海军还是陆军都是毫无章法、一败再败。

战前,“当中日之间的战争可能爆发时,大多数西方人士均认为中国有优势”《剑桥中国晚清史》。然而,战争爆发后,不论是在海上还是在陆上,不被看好的日军均取得了压倒性的优势,清军均大败亏输。而这一切,均有迹可循。从清军自身来看,不能不说早有征兆,甚至可以断言败局早已注定。

在此单说清军陆军的表现。晚清时,李鸿章创立的淮军是大清的国防中坚力量,也是甲午陆战的主力,但其后勤建设却极其简陋、粗放,文献载:“(淮军)以间色服装,持旧式器械,用密集阵法。而且,无工兵为营垒,则战守咸失其宜;无辎重以运输,则首尾不能相顾”。严格来说,这样一支缺乏后勤保障、还在死抱过时人海战术的军队,在国内打打太平军还凑合,一旦遇到经过严格训练、装备精良、将士俱怀必死之心的日本军队,必败无疑。

而且当时整个大清军队,包括禁卫军、八旗兵、绿营、湘淮系军队,对待军事训练均敷衍塞责,如同儿戏。

1894 年 10 月,某报曾刊登过一篇署名文章,作者以辛辣的笔触,形象地刻画出清军当时的训练实景:“若夫统带诸员,则惟知克扣军粮,以充私囊,迷花醉月,自命风流……一得上宪阅兵之 信,始预期传令勤操,藤牌短刀,无殊儿戏”。军官们只知克扣兵粮,中饱私囊,还狎妓吃花酒,自命风流……得知上级将要阅兵,才临阵磨枪,勤加操练,藤牌短刀齐步走,早已被淘汰的冷兵器全部上阵,好似顽童游戏。而且,军官不参加操练,是晚清所有军队的惯例。

这样一支手握新式武器, 却满脑子旧观念的军队,一遇到武装到牙齿且训练有素的侵略军,焉得不败?

在甲午战争即将爆发前,在朝鲜战场上,很多军队仓促上阵,根本未加以严格训练,且员额严重不足,比如平壤战役打响前,清军中比较能战的武毅军将领聂士成因部队不满编,还要赶回直隶(京津地区)招募士卒。另一位将领宋庆为了抵抗咄咄逼人的日军,也被迫临时招兵买马,把毅军由原来的 8 营扩充至 39 营。这些临时拼凑起来的军队,即便人数再多也是乌合之众,其训练水准、兵员素质、战斗力与作战经验,也就可想而知了。

此外,指挥员死抱过时观念,指挥失当、士气低落、军事技术水平低劣也是大清陆军战败的直接原因。

其次,清军缺乏斗志,士气低迷,大多数将士胆怯畏战,贪生怕死,也是一触即溃的主要原因。自古两军对垒,唯其将士皆有必死之心,积极备战而又力求不战,方能砥砺军心,巩固防线,使敌人没有可乘之机,不敢妄起觊觎之心。但纵观平壤战役,清军从上至下都无心恋战,甚至没有人愿意认真备战,好好打仗。从日方的记载可以看出,1894 年中日两军鏖战平壤,“兵力不足的日军,经过浴血奋战,击败了士气不高、缺乏战意的清军” 。

《日本无外交史》记载,甲午战争爆发前,日本方面很有危机感,天皇下令“以后每年从内帑(皇室专费)中拨出 30 万元 ”,并命令文武官员从薪金中拿出十分之一上缴国库,用以采购武器,并要求上下“齐心协力”。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清廷划拨的巨额军购款却成了各方追逐的“唐僧肉”,你割一块,他吞一块,真正用于北洋水师以及大清陆师的训练和装备上的,只剩一小块了。

到甲午开战前,清军陆师的装备已经相当困窘了。而日军,不论是海军还是陆军,其装备的先进性已全面超过清军。《东方兵事纪略》载,清军枪炮弹药的采购积弊丛生。李鸿章的马弁、伙夫的亲戚都利用特殊关系经手武器采购,串通西洋军火商以次充好,从中赚取差价,分肥渔利,再把残损的坏炮破枪配给前方将士。

可以这么说,在甲午陆地战场上, 装备精良、军兵种齐备、磨刀霍霍之日军面对的,是一群装备落后、弹药匮乏、建制不全、训练不精、士气低迷的羸弱清军,无异于一群待宰的羔羊。

清军当时担任对日作战的军队基本都是淮军系统,国内的主战派借助光绪、西太后的威权逼迫李鸿章的北洋集团全面与日军开战,但诡异的是,以光绪老师翁同龢为首的“清流派”和以地方督抚大员为主的“主战派”却在战事开始前后袖手旁观,不仅百般阻挠李氏购买外国的新式战舰、枪炮,还拒绝派兵增援,颇有点坐山观虎斗的意思。原来,担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以及全权外交大臣的李鸿章权倾朝野,红极一时,招致了很多人的嫉恨,其中就包括“帝师”翁同龢。他们对淮军冷眼旁观,甚至巴不得其大败亏输,这样的主战派与清流派,真是中外绝无仅有之奇闻,令人匪夷所思。

随着北洋海军的灰飞烟灭,以及叶志超、卫汝贵等人在平壤战役中的糟糕表现,淮军势力也随之一蹶不振,甚至可以说一落千丈。

日军进攻平壤时,清军悍将左宝贵拼死坚守,日军久攻不克。但左宝贵整日身穿黄马褂在城头督战,目标太过明显,遂被日军狙击手发现并射杀 。平壤北门被攻破,日军鱼贯而入,平壤沦陷。

虽有左宝贵、聂士成以及广大基层官兵的英勇表现,但主帅叶志超畏敌如虎,一逃再逃,狂奔千余里回到国内,成为笑柄 。淮将卫汝贵率六千人入朝增援,他贪生怕死,胆怯无能,还纵容部下大肆抢掠朝鲜百姓,以致声名狼藉。开打后,卫汝贵部初期表现的还算可以,奋力抗击,但打到后来,其部节节败退,他不但不激励士兵奋勇作战,还乘机克扣军饷,以致将士怨怒,军心不稳,平壤的失守和卫汝贵的贪鄙无耻有莫大关联。后卫汝贵被押解回京,即行正法。

平壤战役结束后,日本这个蕞尔小国打败了清朝这个庞然大物。清军除少数英勇抵抗外,大多数一触即溃,且一溃千里。日军则士气大振,杀气腾腾,期间日军还缴获了一封淮军将领卫汝贵的家书,是他老婆写给他的,大意是:夫君您戎马一生, 才好不容易做到统帅的位置,如今家中广有积蓄,不愁钱花, 你春秋已高, 也到了该颐养天年的时候了。到前线后,切记不要拼命往前冲,保命要紧……

日军如获至宝,纷纷传阅,从此更加对清军视若无物了。

后来,卫汝贵家书还被编入教材,成为清国的反面材料,在日本尽人皆知。

身为清军大将,叶志超、卫汝贵等人不思报国,不尽力杀敌,而是一败再败,一路溃逃。连统帅都这样,更不要说基层官兵了,清军从平壤一路溃退到山海关,也就不足为怪了。再往后看,大清的灭亡也早已注定。

除了武器因素外,人的精神面貌亦是决定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在谈到甲午战争的失败的原因时, 严复说过一段很精辟的话:“ 彼国(东西洋)之民,且尊且贵也,过于王侯将相,而我中国之民, 其卑且贱,皆奴产子也。设有战斗之事,彼其民为公产公利自为斗也,而中国则奴为其主斗耳。驱奴隶与贵人斗,焉能不败(因何所往而不败)”?

【插图源自网络】

【写作不易 严禁搬运】

【2】、来自网友【逆天战帝 1】的最佳回答:

武器先进,是军力强劲的保证。但是,决定战争胜负的是人,是人的精神和斗志。毛泽东主席领导的红军,八路军、新四军,解放军,志愿军,已经作了很好的诠释。武器可以造,不可以造可以从敌人手里夺。人必须锻造,从上到下一致奋进。“与天斗,其乐无穷;与地斗,其乐无穷;与人斗,其乐无穷。”

晚清直到民国,无战事的年月争着当兵当将,为的拿饷吃饷;战争爆发,则开小差,当逃兵,甚至投敌,为的保命。多成兵油子,兵痞子了。

“三年清知县,十万雪花银。”朝野买官卖官。官员贪腐成风。酷吏横行。不少亲王暗中勾结英国奸商,走私鸦片。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中。象林则徐、左宝贵、左宗棠、邓世昌、冯子材等正直勇武之士,少之又少。

而日本,正相反,自明治维新以后,天皇下放政权,由首相组阁执政,引进西方工业制度,大力发展经济。同时,幕府以来,武士道精神深入日本男人的骨髄,以精武、忠诚、斗勇、扩张,为致高荣誉。

1894 年,日本政府为了独占朝鲜利益,扶植了一个亲日政府,“帮助朝鲜”驱逐驻朝清军。其时日军一万六千人,清军一万五千人,兵力并无太大悬殊。但是,清军主将叶志超,贪生怕死,亳无斗志,一路奔逃溃败,迅速丟了朝鲜半岛。战火烧向大清本土。

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政府腐败无能,不任人宰割才怪。甲午战争以后,清政权签署了一系列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以土地、税利、尊严,换取苟延残喘。而对本土人民,欺压盘剥,不当人看,死死抱着手里那点“王权”不放。

王权思想严重阻碍了民族国家的发展强盛。

喜欢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