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活小妙招免费各类生活中的小问题知识以及音乐简谱等,是你了解世界未知知识的好地方。

妊娠糖尿病危害大吗?要如何预防啊?

十万个为什么 空空 2024-4-02 19:01:25 3次浏览

关于问题妊娠糖尿病危害大吗?要如何预防啊?一共有 2 位热心网友为你解答:

【1】、来自网友【医路讲糖】的最佳回答:

案例:

小糖曾认识一位糖妈妈,家住在北京怀柔,本身对高血糖认识不足,而且对产检也不重视,怀第一胎时,24 周糖耐量筛查异常,被确诊为妊娠期糖尿病,但并没有引起这位糖妈妈的重视,导致胎儿停止发育被引产。

一年后怀上第二胎时,医生在 12 周时,就让这位糖妈妈提前做了糖耐量筛查,结果显示血糖高出正常值范围,再一次确诊为糖妈妈,让人惋惜的是,这位糖妈妈依旧我行我素,不控制血糖,最终导致胎儿流产。

连续两次失去胎儿,终于引起这位糖妈妈的重视,第三胎的时候,在医生的指导下,通过饮食、运动、注射胰岛素等干预治疗,孕期严格控制血糖,38 周+5 天顺利生下宝宝。

通过上述案例,糖护士希望能够让更多正在备孕或已经怀孕的准妈妈们了解妊娠期糖尿病的危害,引起大家对于妊娠期高血糖的重视。

妊娠期糖尿病对胎儿的危害

1.容易导致胎儿流产或胎停

孕早期血糖较高,容易导致胎儿发育异常,异常的胎儿在“优胜劣汰”的自然规律下,容易出现流产或停止发育。

2.胎儿发育畸形

高血糖会影响宝宝各项组织器官细胞的正常分化,造成胎儿畸形。常见的胎儿畸形:

Ø 胎儿骨骼畸形,尤其是骶骨发育不全;

Ø 中枢神经系统异常;

Ø 心脏发育异常,如室间隔缺损、大动脉错位等。

Ø 不常见的畸形还有肾积水、唇腭裂等。

3.胎儿肺发育不成熟

随着孕周的增加,在胎儿肺部发育时,高血糖会阻碍胎儿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的产生,从而影响肺部成熟。一般来说,糖妈妈的胎儿肺成熟比正常胎儿晚成熟 2 周,宝宝出生时,就有可能发生新生儿呼吸紧迫综合征。

4.巨大儿(体重≥4000g)

胎儿通过脐带获取营养,如果血糖偏高,营养过剩,胎儿过度发育,体重过重,出现巨大儿。

巨大儿对宝宝的影响是长期的,儿童、青少年出现肥胖、糖尿病的风险要远大于正常体重的宝宝。

5.新生儿低血糖

在孕期时,孕妇含有高糖的血液经胎盘进入胎儿体内,刺激胎儿的胰岛细胞产生更多的胰岛素。当胎儿出生后,切断了母体的血糖来源,体内存在较多胰岛素的胎儿,就会出现血糖偏低。

新生儿低血糖是相当危险的,如果不能及时升高血糖,会造成宝宝永久性脑损伤,甚至还会发生新生儿猝死等。

妊娠期糖尿病对孕妈的危害

被确诊为糖尿病时,糖妈妈需要及时重视起来,如果不积极控制血糖的话,则会伤害到孕妈自身。

1.妊娠高血压或子痫前期

大多数“糖妈妈”很容易患有妊娠期高血压,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控制血糖与控制血压的难度,必要的时候应该住院治疗,以便随时监测孕妇与胎儿的情况 。一些孕妇因为血压过高,还需提前进行分娩。

2.羊水过多

孕晚期时,羊水主要来源于胎儿的尿液,如果“糖妈妈”血糖控制不够满意,就可能导致胎儿尿量增多而发生羊水过多。子宫内的羊水也会导致“糖妈妈”呼吸困难,但是,羊水过多也可能引起早产。

3.泌尿系统感染

血糖过高可能会导致无症状性菌尿。如果不能及时发现或得不到治疗,感染可能会扩散到肾脏,最终导致母亲和胎儿产生严重的不良后果。

如何预防妊娠期糖尿病?

1.生活规律,健康饮食,经常运动

生活作息要有规律,不要熬夜;

饮食清淡、健康,不大吃大喝,控制摄入热量,多吃蔬菜、水果,少吃零食、甜点、奶茶、饮料、烧烤等。

坚持运动,每天运动不少于 30 分钟,每周至少运动 150 分钟,可以选择散步、慢跑、游泳、羽毛球等运动方式。

2.控制体重

肥胖或超重是妊娠期糖尿病独立危险因素,易诱发胰岛素抵抗,增加妊娠期糖尿病的风险。建议孕前将体重指数(BMI)控制在 18.5-24.9kg/m2 之间,过瘦、过胖都需要积极的通过饮食或运动调整体重。

3.早些备孕

建议 30 岁之前备孕,25~30 岁期间是最佳生育年龄,年龄越大,随着身体机能的下降,妊娠期糖尿病的风险越大。

【2】、来自网友【糖尿病之友】的最佳回答:

孕妇在怀孕之后,身体激素水平及代谢情况发生变化,尤其是到了怀孕的中晚期,孕妇们更容易出现高血糖的情况。当怀孕后出现的血糖升高,被诊断为糖尿病,叫妊娠糖尿病。

妊娠糖尿病的危害有:

1、妊娠糖尿病可增加流产、难产、产后出血的风险,而且孕妇将来患 2 型糖尿病的风险会增加。

2、可导致胎儿体重过重、生长不良、畸形的风险增高。

3、增加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低血糖等的发生率。而且将来宝宝患自闭症及智力障碍的风险比健康孕妈生的宝宝高。

预防妊娠糖尿病的主要措施有:

1、定期做产检,称体重,关注孕期体重的变化,尤其是孕前就肥胖的妇女,防止孕期体重增长过多。

2、均衡饮食,保证高蛋白、高维生素、低脂肪、低热量的饮食原则,少吃油腻的食物及油炸食品等。

3、适量活动身体,保证充足的睡眠,调节好自己的心情,保持平和的心态。

喜欢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