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活小妙招免费各类生活中的小问题知识以及音乐简谱等,是你了解世界未知知识的好地方。

朱元璋在“空印案”中真的杀了8万名官员吗?

十万个为什么 空空 2024-3-26 01:57:51 4次浏览

关于问题朱元璋在“空印案”中真的杀了 8 万名官员吗?一共有 2 位热心网友为你解答:

【1】、来自网友【左庶长 FrSl】的最佳回答:

不可能,明朝开国初期总共才多少官员,一口气砍八万文官,大明还活不活了。而且除空印案之外,记载的另外三个案件郭桓案、胡惟庸案、蓝玉案所杀人数都是几万起步。明初全国拢共也就五千来万人口。按照古代都识字率,好家伙,你这四大案光杀官员就杀了十几万人,而按照明朝官制,全国上下官吏总数也只有两万人。开什么玩笑!

这个说法本身就不符合逻辑,只是为了凸显老朱的残暴,而且并不是所有文官都跟空印案有关。空印案只涉及中央以及地方负责税收、账目审核以及各地掌印官。更何况,并非所有涉及空印案的官员都被杀了,就比如上书给空印行为做辩护的郑士利,他兄长郑士元就是空印案的涉嫌官员。

空印案事发后,郑士元只是被关了起来,后来又放出来了,他的弟弟郑士利上书给空印辩护,彻底触怒了老朱,兄弟二人这才被流放。

见一斑而窥全豹,根据郑氏兄弟的遭遇,可以看出空印案并没有流传的那么血腥。

关于空印案处置结果的说法有很多种,最离谱的就是杀了八万官员,次一级的是说空印案加郭桓案加起来杀了八万官员。这两种说法都很让人无语。

其他的一些说法比如

方孝孺的‬

逊志斋集

·卷二一》、《明史·郑士利传》都‬只是说‬杀‬了‬掌印官‬,下‬狱‬数百人‬。这‬种‬说法‬还是‬比较‬合理‬可信‬的‬。

再说空印案这件事本身,为其叫屈的都抓住一点说路途遥远,把文册发回去重新登记盖章太浪费事。可官方文件,还是涉及财税的文件,你先盖章再随便填。这放到哪朝哪代都坚决不能允许啊 h

【2】、来自网友【若瑜若鱼(提问者)】的最佳回答:

1376 年,朱元璋的皇宫外站在一个人,这个人来回踱步,神情慌张,着急要见皇帝朱元璋。这是朱元璋手下的一个检校官。检校官就是锦衣卫的前身,专门给皇帝收集情报,监督文武百官的一个谍报人员。说得通俗点,这个人就是特务。

特务着急要见皇上,肯定是收集到什么不得了的情报。

守宫的太监大概也猜测出几分,这可能要出大事了,不敢怠慢,赶紧禀告了朱元璋。朱元璋赶紧召了这名检校官进来。

只见这个检校官掏出了一个账册,呈给了朱元璋。这个账册是明朝时期官府记录来往钱粮账目用的账本。朱元璋打开账册一看,顿时龙颜大怒,急火攻心。谁这么大胆居然敢用这样的账册,简直是没有把皇上放在眼里。

这是一本新的账册,里面空空如也,但是里面盖着各级地方政府的官印。就是说印已经盖好了,你爱写什么就写什么,爱填什么就填什么,根本不需要再通过任何的审查。你写什么官府都应许。朱元璋马上问道,这本账册是从哪里来的?

检校官说,这是在地方进京核对账目的官员身上发现的。在明朝的时候,各地方政府专门收税的官员每年都要到户部,也就是专门负责税收和财政的政府部门核对账目。朱元璋一听,火都大了,这些地方官员是吃了熊心豹子胆,居然敢在空白的账册上盖印。

朱元璋命令必须得查,得严查。相关部门接到任务,马上就行动起来,于是把当时那些到京城对账的地方官员全部控制起来。一个一个讯问,搜查。这一查,朱元璋又被吓得不轻。

当时全国有 13 个行省,140 多个府。行省就是现在的省。府就是现在的地级市。其中有一半的掌印官都跟这事情有牵连。朱元璋气得都说出话来来了,他下令但凡掌管大印的一把手以及那些知情不报的官员,还有监管不力的检察官都抓起来,打入大牢。

就这就是明朝轰动一时的“空印案”。

这些官员其中也有不少是被牵连,他们两袖清风,是人人称赞的地方好官。方克勤就是其中一个,在被捕之前他是山东省济宁府的知府。有一年,朱元璋要鼓励生产就下诏书号召百姓们开垦荒地,并且承诺三年免征税。很多地方官员都是阳奉阴违,只过了一年就要开始征税了。老百姓们自然各种抱怨,地也不愿意种了,觉得皇帝说话不算数。

这样好不容易开垦出来的土地又荒芜了。这个时候方克勤刚到任上,了解这种情况,马上召集百姓们开会。方克勤跟百姓们承诺,在他管辖的范围,一定会做到三年后再征税,让大家放心耕作。方克勤还把土地分成九个等级,三年后按照最差的土地上的收成来定税率。

方克勤嘱咐手下的人,一定要按照自己的安排做事,不能胡来,不能忽悠百姓。老百姓们真听了方克勤的话,又回到新开垦的荒地上。三年还没到,济宁的守将来找茬了,想要强征民夫修城墙。这地里还有活要干,如果都去修城墙,这地不是又白开垦了。方克勤出面跟守将商量,修城墙的事情能不能缓一缓,不要耽误农民正常的生产。

那是洪武年间,还有一大批开国武将在,他们都手握大权。他们底下的人也是狗仗人势,都非常的骄横,根本不把方克勤这样的文官放在哪里。他们坚决要强征。方克勤只能越级上报,找了省级领导。最后,方克勤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才说服省级领导出面干涉,免除了老百姓的劳役。那一年,济宁风调雨顺,迎来大丰收。百姓们对方克勤感恩戴德,说他是“真正的父母官”。

在“空印案”中,有不少像方克勤这样的地方好官被牵连其中。为什么好官却要欺君罔上,带着盖好印章,却空空如也的账册去报税呢!

明朝收税是以粮食为主,这个辅之以货币税收。所以给国家上税被称之为上缴钱粮。按照当时户部的规定,当时各地地方政府每年都要定期把当地的收入粮食和货币都要上缴给户部,还要跟户部核对账目。只有两边的账目相符,地方的税收任务才算完成。

但是,只要有错误,哪怕错一个数字,一丁点儿都必须得纠正。纠正那是必须的,问题是不能在原有的基础上修改。不是那个数字写错划掉重新写就可以,而是你必须得重新做账。重新做账也不是大事,问题是你做完账还要找当地的各级政府审查盖章。如果放在现在,重新做账就是复制粘贴的事情,但是盖章同样是比较麻烦的。

所以更不要提当时了,交通不方便。去南京,得骑马坐船,还得走路。苏州离得近,还是小事。有的地方离南京太远了,来一趟那是跋山涉水,一来一回都要好几个月。如果账目错了,又回去改,几次来回,就从春天走到冬天,甚至去年的账目还没有处理清楚,今年的税收又要开始报了。

有些人可能会问,为什么不把印章直接带在身上,哪里错了,随时随地就改了,自己把印盖了。

这些进行报税的官员叫“缴税官”,他们并不是地方政府的一把手。这个印章一般情况都是在第一把手的手里。平时第一把手处理公务也要用上印章。怎么可能把大印交给缴税官呢!他们去南京可不是十天半个月的事情,有时候一个季度都还回不来。没有大印,当地政府不是直接瘫痪了。

还有一点在上缴钱粮的时候,钱一般不会出现什么错误,但是粮食长途运输一定会有所损耗,水分蒸发,沿途掉落。所以账目对不上的概率是非常大的。这样的缴税方式本身是很有很大的落洞。但是当时条件就那样,地方官员又不敢抗旨。只能想办法尽量把事情简单化,减少不必要的麻烦。

地方官员就想出来,先在一本空白的账册上盖好章。如果缴税官跟户部核对无误,那是皆大欢喜。如果账目核对不上,就把空白的账册拿出来,抄一抄,改一改,再去户部核对。这样可以减少来回折腾,提高办事效率。当时有一半的官员都采取了这样的办法。这就是当时的潜规则,在元朝的时候就存在了。

每个人都知道,就朱元璋不知道。所以,当朱元璋发现这个不是秘密的秘密,就下令必须严查。这个时候要是有个人站出来说明真相,估计事情还有回转的机会。可是,满朝文武百官都这个时候选择闭嘴,两耳清,没有人敢惹朱元璋。

朱元璋执法必严,甚至到了苛刻的地步,这让百官们很畏惧。只要朱元璋认为有罪的,可以做到六亲不认,那是够狠的。1358 年,朱元璋为了广积粮,下达禁酒的命令。当时大将军胡大海的儿子胡三舍仗着老爹的威信,根本不把朱元璋的命令当一回事。胡三舍不仅自己喝酒,还私自酿酒盈利。

这件事情让朱元璋知道了,马上就要杀了胡三舍。旁边的人还特意提醒了朱元璋,胡三舍的父亲正在前阵冲锋陷阵呢!言下之意就是,胡大海在前方作战。你杀了人家的儿子,万一胡大海反了呢!别人这一说,朱元璋更是生气,他说宁可胡大海反,他也坚持要惩罚胡三舍。胡三舍最后被处死。

朱元璋这个脾气大家都清楚。所以谁都不敢站出来给涉案人员求情,就怕引火烧身。此时,人人自保,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这时候有个叫郑士利的生员站了出来。

生员就是明清时期的秀才,他是上不了金殿,见不了朱元璋的。因为郑士利的哥哥郑士元也是因为空印案被抓入狱。郑士元是当时著名的清官,在担任六品监察御史的时候就弹劾了不少的贪官污吏。但是郑士元曾经得罪过朱元璋。有一回朱元璋的侄子朱桓犯了重大的贪污案,因为朱桓的父亲曾经救朱元璋的命,所以朱元璋想要赦免侄子的死刑。

但是,郑士元不同意,说朱桓已经是惯犯了,好多次都犯这个贪污罪,如果这次还是不杀他,就让朱元璋重新定制一条规律,以后皇亲国戚犯法一律从宽。郑士元这话把朱元璋憋得说不出话来,皇帝一怒就要把郑士元给杀。郑士元也无所谓,居然准备慷慨就义。这个时候太子朱标出来求情。朱标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还跟朱元璋举例唐太宗李世民和魏征的君臣关系,不管魏征说什么,李世民都不生气。

朱元璋这才消气,不仅放过了郑士元,还把朱桓给杀了。朱元璋还把郑士元叫过来,为他怎么做到贫贱不能移,威武不屈的呢?郑士元说,官员的一举一动代表的就是国家,官员正,国家就正。他不敢辜负朝廷的嘱托。

就是因为郑士元一身正气,弟弟郑士利才觉得自己的哥哥太冤枉了。前面说过,秀才是没有办法面圣的,连上书都没有办法。好巧不巧,就在千钧一发之际,钦天监,就是气象观察员,观察到天象大变,还跟朱元璋说可能有大事要发生。朱元璋赶紧下诏,让全国各地的人都来给他谏言,提意见。郑士利就是抓住这次机会给朱元璋上书。

朱元璋看了郑士利的信,不仅没有赦免空印案牵的官员,还把郑士利也抓了起来。原来郑士利在这封长信中,写了三个申辩的理由:第一,空白账册,无利可图。因为盖在空白账册上的章不是一般的章,那叫合缝章。一个账册只盖半个章。这样的账册不可能用在别的地方。

第二,空白账册是权宜之计,官员们用这种方式也是无奈之举。有的府离京城太远了,有的甚至距离六七千公里地,近的有三四千公里。核对完账目由回去盖章,这不是在浪费时间吗?大家这样做都是为了提高效率,这已经成为惯例了。

第三,因为空白账册就抓人,根本没有法律依据。大明王朝建立以来,确实从来没有制定过不准在空白账册上盖印的法律。如果就这样追究官员,没有谁会服气的。

郑士利还在信中反复提醒,这些政府官员都是国家的人才,都是几十年才积累起来的不可多得的人才,其中也不缺乏优秀清廉的官员。言下之意,人的生命可不是韭菜,割了是不会重新长出来的。千万不能动了这些国家的人才。

朱元璋没有听郑士利的意见,还把他充军发配。郑士利没有救出自己的哥哥,最后还把自己也可以搭了进去。这发配是十有八九是有去无回的。朱元璋没有改变对这事件的看法,反而坚定了他严惩涉案人员的决心。朱元璋下令,把当时涉案的所有掌印官都杀了。

明朝初期的官员大概是在 20000,最多的时候也不过 28000。朱元璋确实惩戒了部分官员,不可能杀了八万个。这官都杀了,谁给朱元璋办事呢!据一些比较可靠的历史资料记载,空印案牵连的官员在全国官员的百分之五,也就是 1000 个左右,而且只有第一把手被杀,其他的不是贬就是仗打。

其实空印案并不算一件冤案。

空印案的出现表明监督机制的失效。户部是中央政府的财政主管机构,各地方每年都要按照规定给户部上缴钱粮。然后户部外根据需要给地方政府下拨钱粮,这件预算。户部就是会计,地方政务就是出纳。如果空白账册盛行,就是会计和出纳的监督失去作用。这样出纳和会计就很容易串通一气,制造假账贪污冒领也是轻而易举的事情。

如果直接在空白账册盖章,就是直接绕过审核制度。地方官员这是对国家制度的无视,既然钱粮账册加盖地方政府的官印是朝廷规定的制度,尽管这种制度有不完善的地方,但是作为地方官员必须无条件执行。如果有意见可以提出,但是必须通过严格的程序进行变通。

朱元璋最气的就是这种别人都知道,就他不知道,没有人把他这农民起身的皇帝放在眼里,这是在挑战皇威,挑战他的底线。

喜欢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