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活小妙招免费各类生活中的小问题知识以及音乐简谱等,是你了解世界未知知识的好地方。

清代士兵军服上标有“兵”字和“勇”字,二者有什么区别?

十万个为什么 空空 2024-3-18 12:25:43 2次浏览

关于问题清代士兵军服上标有“兵”字和“勇”字,二者有什么区别?一共有 2 位热心网友为你解答:

【1】、来自网友【网络守夜人】的最佳回答:

在很多与清朝有关的电视剧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清朝军队士兵的胸前,会有个“兵”或者“勇”字。这是什么意思呢?实际上它的用途就是用来区分军队的性质而已,当然,同时也是用来表明这支部队士兵的身份地位的。其本质其实就是有关清朝军队的建制问题。

实际上,在清朝时,胸前补服上面印有字的,除了“兵”和“勇”最为常见之外,其他还有“丁”、“卒”、“衙”、“捕”、“牢”、“驿”等。下面就给大家介绍一下胸前不同的字,具体代表什么样的含义。

“兵”指清朝政府组建的有编制的正规部队。

凡是胸前有“兵”字的,就是军队,他们是清朝的正规军,他们在军队中地位最高,待遇最好,相当于清朝政府的嫡系部队,实际上他们就是清朝的职业军人。

“兵”这个群体也分为两个大类,虽然都是正规军,同样也有区别,也有地位高低之分。

地位最高的“兵”是由清一色的清朝八旗子弟组成的,他们称为“旗营兵”。旗营兵分为满洲八旗、蒙古八旗、汉军八旗。满洲八旗从清太祖开始成立,最初时分为正黄、正白、正红、正蓝四个旗,之后不断扩军,兵员多了之后,陆续增加了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四个旗。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是在清太宗时期建立。满清入关后,在京城的八旗兵叫禁旅八旗,驻扎在各地的叫驻防八旗。八旗兵都是世袭制,一人受饷,全家坐食。在清朝的整个军队系统当中,旗营兵地位最高,他们驻防于京畿重地,平时除了训练之外,不需要做任何工作,其军饷待遇也都是最高的,在军中拥有着很高的地位,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旗营兵的战斗力也是最强的。

除了旗营兵之外,还有一类地位处于旗营兵之下的“兵”,他们则是由清一色的汉族士兵组成,因为他们使用绿色的旗帜作为标识,以便于与旗营兵进行区分,所以这支军队又被称为“绿营兵”。绿营兵是清朝打下江山以后重新招募和改编的汉族军队。乾隆以前,出征打仗基本上用八旗;平定内乱则用绿营。绿营军驻防在远离京畿的外围地区,在军饷待遇上要比旗营兵低一些。清朝把八旗兵和绿营兵交错分布在京师和各省重镇要地,既便于加强国内的安全,又便于八旗兵监督和控制绿营兵。

总的说来,不管是旗营兵也好,绿营兵也罢,虽然他们待遇不同,地位有别,但从身份上来讲他们都是清朝的正规部队,是国家的武装力量,是清朝时期的职业军人,他们的性质和任务与今天国家的正规军队一样。

“勇”是清朝招募的临时部队。

清朝建立之初,不管是旗营兵还是绿营兵,其平时的训练和作战能力都是比较厉害的。不过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特别是在清中期以后,奢靡的生活腐蚀了八旗子弟,曾经的精锐部队成为一群纨绔子弟组成的所谓正规军,根本没有什么战斗力;即使是当初战斗力较强的绿营兵,其军队内部的腐败也十分严重,到了后来在面对敌军时根本就不堪一击。因此,清朝中后期,随着各地农民动动风起云涌,为了镇压农民起义,清朝不得不大量招募临时士兵,这些临时招募而来的士兵就是“勇”。他们大多是乡里的农民或是城镇的普通百姓,因此他们也被称为“乡勇”,为了与正规部队“兵”相区别,所以就在这些士兵的胸前印上了“勇”字。

“勇”虽然也属军人,但他们并不是正规部队,而只是临时性的,他们在完成预期的作战任务之后,通常都会就地解散,并不会把他们编入正规军队的编制中。

在清朝统治的中后期,随着农民起义的不断增多,乡勇的招募与训练也逐渐常态化,到了后来甚至其战斗力已远远超过正规的“兵”,而成为清朝作战部队中的主力。这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曾国藩、李鸿章等人招募的团练,也称为湘勇。在与太平天国等起义军的战斗中,八旗军与绿营兵在起义军的面前简直是不堪一击,到最后反而是这些乡勇成为战胜起义军的最终决定力量。

在太平天国运动被平息以后,身穿“勇”字衣的这些“民兵”事实上已经成为清朝作战能力最强大的部队。由于这些兵马是地方私自招募的,所以清朝统治者一方面想办法削弱乡勇的力量,另一方面也在加强对乡勇的控制。总之,用今天的话来说,“兵”就是清朝的正规军队,而“勇”则相当于当时的民兵。

实际上,在清朝胸前印字的除了“兵”和“勇”之外,还有很多人员的胸前也是印得有字的。当然他们不都是属于军队系列,实际上大部分是其他类型的政府雇员,只不过比照军队士兵的身份识标系统进行标记而已。其中比较常见的有“卒”、“丁”、“衙”、“捕”等等。下面给大家介绍一下这些都是些什么样的人,他们在清朝从事哪些工作。

“卒”负责守卫监狱和维持社会治安。

那些胸前印有“卒”字并且持有武器的人员,其实并不是军队中的士兵。“卒”分为狱卒和吏卒两类。其中狱卒主要从事监狱看守的工作,他们的任务就是保证监狱的安全,相当于今天监狱中的武警。而吏卒则是负责维持社会治安。到了清朝末年袁世凯主政时期,吏卒有了一个全新的称呼叫警察。“卒”应该属于清朝的公务员序列,与今天的警察类似。

“丁”负责军队中的后勤工作。

“丁”是为“兵”服务的人员,他们不用上阵作战,只负责军队的后勤保障工作。比如军队的粮草供应、信息传递、伙食保障、物资管理等,这些工作都由“丁”来负责具体执行。虽然他们的地位比较低,但是其作用也是非常重要的,不可低估,而且相比之下他们没有“兵”那么危险,因此“丁”也是许多人都比较向往的工作。

“衙”是各级衙门雇佣的人员。

胸前印有“衙”字的是各级衙门雇佣的工作人员。其实质也与今天各级公务人员差不多,所从事的工作也大同小异。当然由于那个时候没有这么多部门,所以衙役要承担的工作还是比较繁重的。平时我们在电视剧里看到他们时,大多是在各级衙门的公堂之上负责拷打嫌犯,但除此之外,他们还要具体负责征收钱粮,打更巡夜,看守粮仓,管护河堤,保管官银,守卫监狱等众多事务。当然负责的事务多,自然油水也就比较大。不过这个问题就不在此讨论了。

“捕”是各级官府中负责缉拿罪犯的人员。

胸前印有“捕”字的就是捕快,他们也是各级官府雇佣的工作人员。但是他们职责与“衙”是有区别的的。他们主要负责负责缉拿罪犯、收集证据等职责。所以捕快这个职业与现代的刑事警察更加接近。

“牢”与狱卒类似也是监狱管理人员。

胸前印有“牢”字的是牢狱,也叫牢卒,他们与狱卒实际上是一个性质的工作人员。只不过狱卒主要是负责监狱的安全保卫工作,而牢卒则主要是从事监狱的其他具体管理事务,其工作性质也事职任务与当今的狱警更加接近。

“驿”是各级衙门的官差。

“驿”就是驿卒,他们主要负责官方之间的公文传送、公务出差、公务邮件投递等工作,可以把他们视为当今的机要局工作人员。当然,他们比现在的机要工作人员要辛苦得多,其实他们与现在的基层邮递员差不多,只不过他们负责传送的是官方物品,没有民间物品。但邮递员这个职业发展到今天,已经逐渐衰微。

“库”就是库管人员。

“库”就是现在的库管人员,当然清朝时库管人员也是属于公职人员序列。他们主要负责看管各级衙门的粮库、银库、以及水陆码头的各类官方仓库等等。其责任相对来说比较重大。

上面给大家介绍的,就是清朝最常见的那些胸前补服上出现的字,以及这些字代表的是从事什么行业的人,他们的主要职责是什么等问题。当然这里面最重要和最常见的就是“兵”和“勇”,他们人数众多,而且在国家机器里面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因此对他们的介绍内容就相对要多一些。现在在各类影视作品中,除了“兵”和“勇”之外,其他常见的就是“牢”、“捕”、“卒”这几类了吧,其余的都不太常见。

最后说句题外话,我觉得清朝的这些正规军和民兵的军服,胸前印上一个大白圈里面一个大黑字,在冷兵器时代倒是易于区分敌我,但是在热兵器时代就不是个好主意了。据说八国联军入侵后,他们在与清兵作战时,通常就是瞄准清兵胸前补服上的大白圈子,一瞄一个准,一枪就干翻一个,以至于清兵都认为洋人是百步穿杨的神枪手。他们哪里知道,正是自己胸前那块“疤”,才让自己成为了敌人的活靶子。

(图源网络,侵权删除)

【2】、来自网友【梁老师说历史】的最佳回答:

这个问题老梁来回答。

报告!这事老梁知道。说起这事,老梁特激动,那叫个一把鼻涕一把泪啊。咋回事呢?没办法现如今一打开电视,满屏幕的大辫子,一帮人摇头晃脑的,上到八十岁的老爷爷,下到十一二岁的小屁孩,都追着一个女人跑。看的老梁恶心,脑仁疼,但没得办法得陪着老婆瞅。所以俺的注意力就不在电视剧上,俺就注意到了电视里那帮子无处不在的背景墙,大头兵的衣服上。

当时老梁的脑仁里就在想,咋都是兵,但一个写着勇?一个写着兵?是编剧脑仁秀逗了?还是当年设计服装的满人脑仁秀逗了?所以老梁专门查了一下。

这事和满清的兵制有关,所以在解题主问题之前,老梁先和大家伙唠唠这八旗兵的来历打个底,然后再来回答题主的问题。

八旗的来历

大家伙都知道,满清一直标榜正儿八经的大头兵都是能弯弓射箭的爷们,至于会放枪的弱鸡,被满清政府那叫个嫌弃的不要不要的。

哎!这话有点偏了,咱拉回来继续聊。最开始的时候是没有八旗的,是努尔哈赤在牛录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说道这里估计有些好奇宝宝要问了:“老梁啥叫牛录?这整的咋听不明白呢?”

牛录这东西是女真那会在氏族和部落阶段,要出去打仗了,或者一帮子人要出去狩个猎啥的,弄出个最基础的军事单位。开始的时候,这一牛录就 10 个人,放现在相当一个班。到了万历二十九年的时候,努尔哈赤觉得,这一牛录就十个人,兵没多少,当官却整出个万儿八千的,这不划算,于是扩编,一个牛录装进去三百人。

五个牛录整一个集体就是一个甲喇。瞅着名字真费劲。那么甲喇又是啥玩意?

甲喇在努尔哈赤之前是以氏族或者部落为单位,由血缘或者地缘整合起来,推举一个有威望的人带着一帮子牛录出征的人。

哎,努尔哈赤也图省事,就将甲喇当做一个编制来使唤,当然五个牛录的首领还加甲喇。

在往上一级就叫固山,其实就是旗,因为人口实在是少,就整出四个旗。为啥即叫固山又加旗呢?因为当时女真根本就没有文字,您写个字以示区分,这想多了吧,所以就整出四种颜色的旗,分别是黄,白,红,蓝。因为是拿四色旗区分四固山,所以干脆就叫四旗。这旗主是由努尔哈赤的侄子担当。

扯到这里,估计就有人要问了:“老梁这旗是有了,咋少四个呢?哪四个那去了?”

刚开始,俺不是说了吗?人少的过!但到了万历四十三年的时候,人口增加了,再加上战争的需要,努尔哈赤又扩编了四旗,图省事在原来四色旗的外边镶嵌了一边,这就整出了镶黄旗,镶白旗,镶红旗,镶蓝旗。

这八旗可就齐了。大家伙都知道是个当兵的都应该有一个统一的服装,您要整个五颜六色的衣服出去,这不就是土匪吗?所以这帮人就统一制定了军服,当然满清叫这服装叫号衣,因为都是大头兵,所以就在胸口哪,挂了布片片写了一兵。

兵字的来历

兵字就是这么来的。关于这兵字,咱还得往后说说。咱都知道打仗需要人口,没人口是打不了仗的,但女真人就那么多,撑死了就只能弄个八旗出来,咋整?

女真人就瞅上了自己的邻居,蒙古人。再加上蒙古人已经被女真人征服,所以干脆就在蒙古人哪里征兵,这一征兵,又整出八个一样的旗,这就是蒙八旗。当然相对于开头女真的八旗,哪叫满八旗。

当然后来,努尔哈赤入关掠夺了不少的人口,这些人口都是汉人。开始的时候,这些汉人蹲在满人的家里当奴仆,但随着战争的需求,努尔哈赤又把目光集中在了这帮人的身上。规定二十个人里抽一个出来当兵,而这个大头兵所需要的武器装备都由这二十个人出资,这人所在的家庭就成了汉军户,而且全家都可以迁徙到努尔哈赤所在的城中居住,以示恩宠。

所以大家伙可以看到,在电视剧里一帮子当官的总是说,奴才明白了,奴才知道了,所以这根子就在这里。

总体来说满八旗的地位最高,蒙八旗的地位略低,请大家记住仅仅是略低,汉八旗地位最低,前边两位可以拿脚踩的,毕竟是奴隶出身不是。

所以八旗子弟他也不是全是满人的。所以这前后二十四旗算的上是满清正规军,他们的号衣上都写着斗大个兵字。

但到了皇太极的时候,出现了一个意外,女真人在吴三桂这帮人瘪犊子的带领下就入了关。吴三桂在前边冲锋陷阵玩命的打,女真人在屁股后面玩命的捡便宜。

说实在的女真人从心底里看不起吴三桂这帮人,也不愿意像之前的汉军户那样把这帮子没有脊梁骨的东西编入自己的序列里,把自己的序列都污染了,这就整出个绿营。

这个绿营存放的就是后来投降过来的明军,说实在的吴三桂之流属于打明军的主力,但女真人一直就把他们看成了一种辅助力量,但好歹还能帮自己打天下,所以这帮人女真人还是捏着鼻子认了,所以这号衣上也镶这兵的布片。

说实在的,八旗兵开始的时候还可以,但入了关之后,迅速的腐化堕落,让他骑个马,没几个奴才在旁边扶着,这就能从马上掉下来,整个射箭的武功瞅瞅,弓弦都能崩了自家脸上,把大门牙都能给蹦飞了,就这帮玩意扶不上台面喽。

康熙的时候,就是靠着绿营的大兵来撑场面。到了乾隆嘉庆的时候,这绿营的兵力达到了六十万,比八旗大兵都多。

勇字的来历

但满清说实在的养废物的能力那是杠杠的,没多久这绿营也被养废了。得,满清的正规军算是彻底玩完了,但国家没有正规军是不成的,所以绿营以及所谓的八旗还顶着国家正规军的帽子吃粮饷,但啥事也干不了的存在。

到了太平天国的时候,这绿营被太平天国按在地上摩擦,当然八旗大兵更不用说了,直接扔河里,喂鱼去了。

咋整?国家的正规军不行,而且也消耗的差不离了,这就组织起了地方部队。老梁举个例子,这绿营和八旗如果算的上吃皇粮的公务员,那么这些被组织起来的地方部队,就是临时组建的临时工。这帮子临时工,满清不拨军饷,一切自己负责,满清只给个番号。比如曾国藩的湘军,李鸿章的淮军,左宗棠的楚军,都是这类部队。

满清为了以示区分,这帮子临时工,就在号衣的胸口贴了一个“勇”字,也叫乡勇。其实乡勇这东西,是雍正八年的时候组建,有战斗了这就建立起来,没有战斗就地解散,也没啥编制,乱哄哄的。可到了太平天国的时候,山里没老虎猴子称大王,这帮人就把那贴着兵的正规军给压的死死的。

当然这帮贴这勇字的临时工,满清瞅着确实能打,所以也编入了正规军中,但这个勇字却保留了下来。可惜的是这临时工一旦成为了公务员,最后被满清也给养废了,这就出现了后来的新军。

好了,今天就写到这里,喜欢的朋友加个关注,顺手点个赞呦!

喜欢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