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活小妙招免费各类生活中的小问题知识以及音乐简谱等,是你了解世界未知知识的好地方。

如果朱元璋不杀胡惟庸、李善长和蓝玉三人,朱允炆继位,大明江山改姓的可能性有多大?

十万个为什么 空空 2024-3-22 06:50:38 2次浏览

关于问题如果朱元璋不杀胡惟庸、李善长和蓝玉三人,朱允炆继位,大明江山改姓的可能性有多大?一共有 2 位热心网友为你解答:

【1】、来自网友【随山刊木】的最佳回答:

不可能

朱元璋是最典型的农民大家长

朱元璋

关键他精明厉害

加上自己是创一代,可能导致大权旁落的套路都见识过

为朱家子孙后代设计的非常长远

不仅福利好、权力大,而且连藩王多少代之后的名号都安排了

断不会有刘备这样中山郡王之后还要卖草鞋情况出现。

设计的制度

让臣民根本无法跳出来

别的不说,就从把丞相这个职位给废掉

哪怕自己累,也要防范于未然。

朱元璋的制度有两个 bug:

第一,他设计的藩王带兵守边疆,出于让将军不敢造反缘故,没考虑到儿子造孙子的反。

第二,没有丞相,皇帝亲自处理政务,他可以很勤快,但后代皇帝没有这么勤劳。

朱棣完善了制度,一是天子亲自守边疆,二是建立内阁秘书班子协助处理政务。

朱棣

以后,不管皇帝怎么荒唐,臣子多么精干

但只能朱家人当皇帝

土木堡之变,明英宗被俘虏,他弟弟当皇帝,

他弟弟快死了没有后嗣,明英宗发动夺门之变接着当皇帝

明英宗朱祁镇

后面的首辅张居正、九千岁魏忠贤等等,

都是皇权放权给他们,要收回来

他们就什么都不是,

张居正死后,全家族被封饿死一片

魏忠贤,崇祯上来分分钟收拾。

朱元璋对自己的家族那是没的说。

但对官员太狠,官员俸禄太低,不得不贪污。唯一不贪的海瑞穷的一塌糊涂,老母亲过寿买几斤肉被官场称为奇谈。

所以,朱家把老百姓吃的承受不起的时候

没有几个官替朱家卖命。

朱元璋对老百姓就更狠了

因为苏州老百姓一开始支持张士诚

苏州地区的税负高几倍的收。

【2】、来自网友【西岭散人】的最佳回答:

可能性几乎为零,明朝的中央集权制度决定了臣子想要威胁甚至推翻皇权都是不可能的。明朝的谋反案很少,除了洪武年间的胡惟庸谋反案(疑似),正德年间的宁王朱宸濠谋反案,还有那个不知死活的宦官曹吉祥谋反案,实际上明朝的谋反案掰着手指头都可以算出来。


朱元璋既是个军事家,也是个政治家,正是他大刀阔斧的政治改革,使得他子孙后代都能牢牢掌握皇权 ,既没有出现大臣专权,也没有发生后戚干政。即便昏庸如世宗嘉靖皇帝,神宗万历皇帝,厌倦朝政,深居后宫,二十多年不上朝而依然能掌握大权控制朝局,没有朱元璋的改革,估计明朝又成了翻版的唐朝了。

那么,朱元璋在加强中央集权上都做了哪些改革呢?

明初的官僚机构沿袭自元朝,中央的行政中枢是中书省,中书省的权力非常大,负责天下政务,中书省的头头分别为左、右丞相,不仅位高权重,而且极易与皇帝产生冲突和矛盾,使得皇权丧失了其至高无上的权威性和威慑力。朱元璋任命的丞相里,属胡惟庸最嚣张跋扈,他贵为百官之首,却结党营私,骄横狂妄,其嚣张气焰逼得朱元璋不得不痛下杀手,将胡惟庸以擅权枉法大罪处死,并诛连了两万余人。

不过,不管胡惟庸谋反与否,朱元璋都已经着手废除中书省和左、右丞相。胡惟庸案是正好撞在了枪口上,才惹的朱元璋重典惩治,大开杀戒。

中书省和左、右丞相被撤除后,其职权尽归六部,洪武十三年(1380 年)九月,朱元璋又设置四辅官,以儒士王本等人出任,这是明代内阁制度的雏形。

从明太祖朱元璋开始起,由皇帝直接掌管六部百司的政务,实际上等同于兼任了丞相之职,使得君主独断专行扩大到了顶峰,明朝高度的中央集权为历朝历代所不能及。

出于对功臣的猜忌,朱元璋在一手抓权的同时,还设立特务机构时时监视朝臣。洪武十五年(1382 年),朱元璋将自己的亲军卫队改为锦衣卫,并授以侦察、缉捕、审判、处罚罪犯等权力,这是明朝第一个军事化的特务机构,锦衣卫有专门的监狱叫“诏狱”,其用刑极其酷虐,什么剥皮、抽肠、刺心等酷刑让人不寒而栗,凡下诏狱的官员很少能活着出去的。明初的廷仗基本都是由锦衣卫来执行的,其狂暴用刑更是让不少官员被活活杖死,工部尚书薛祥就是这样活活被杖毙的。朱元璋还派出大量名为“检校”的特务人员四处活动刺探百官,在这种如白色恐怖般的高压政策下,百官们都战战栗栗,如履薄冰 ,谁还敢冒着诛九族的危险去谋反?

朱元璋如果不杀胡惟庸、李善长、蓝玉,三人即便熬到了建文时期,都掀不起什么风浪,当然有人会问燕王朱棣不是造反成功了吗?但大家可别忘了建文帝完全是在削藩事情上昏招迭出,再加上用人不当,才使得朱棣在打了四年靖难战争后得以打进南京登基称帝。

胡惟庸不死,中书省和左右丞相都会被撤除;李善长当时已经七十多岁的老人了,造反也是有心无力;三人里面只有蓝玉因为常年在外带兵打仗,朱元璋还把他比作汉之卫青 ,蓝玉是具备一定实力造反的。但是如笔者前文所述,随着明朝皇帝中央集权的加强,特务活动的频繁和锦衣卫诏狱所带来的震慑力,造反的代价实际上是非常大的,在这种情况下,人人都明哲保身,一呼百应的情况更不可能出现。事实也证明,有明一代,勋臣造反不仅非常少,而且结局都很凄惨,朱元璋一朝大刀阔斧的改革,给子孙后代带来了空前的权利核心,这正是朱元璋的先见之明。

喜欢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