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活小妙招免费各类生活中的小问题知识以及音乐简谱等,是你了解世界未知知识的好地方。

如果“道”是自然规律与人心无关,再强调“德”还有意义吗?

十万个为什么 空空 2024-4-20 02:56:50 5次浏览

关于问题如果“道”是自然规律与人心无关,再强调“德”还有意义吗?一共有 2 位热心网友为你解答:

【1】、来自网友【白玉子】的最佳回答:

谢谢邀请ヽ(^0^)ノ首先说明,这个“如果”本身就是不成立的!因为“道”不是规律所能定义的。规律是事物发展变化情况的轨迹过程和程序。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到三,才生万物,而万物相互作用才会有事。规律是事与物相互作用的发展变化程序和过程的概括归纳的总结!怎么可以与道相提并论呢?

道是万物之源,是万物的老祖宗,生身之母。宇宙间的日月星辰,地球村上之天,下之地,中之人及世上的万物全都是道化生出来的。地球村的人与万物之间,相互作用才会发生事,也才会有事物变化发展过程规律的形成。怎么可以“如果”为道呢?!所以不能成立!

而心,更是人类自身一个成份的名词概念,德,又是对于人的高尚品质,性能描述的一个名词概念。心与德当然有关系。心高尚了能有德,但德并不是只有心才能生!好些人并非先在心中置入“高尚”这一概念,才能形成高尚品性而再生出“德”的!而是本来就有,与生俱来。只是有些人由于贪嗔痴慢疑之心占了上风,迷而不觉就是了!

其实道在生人的时候,就给人赋予了道之德的基因。所以人才成为地球村万物之中最有灵性,富有智慧的唯一高级动物的!《道德经》就是得道圣人→道祖老子→对于天道人德圆通无碍,天人合一→无漏大智慧最高境界的描述与开示。

佛祖释迦牟尼睹明星而悟道,奇之而言曰:奇哉!奇哉!原来人人具有“如来智慧德相”。可见,“道常无私,衣养万物”的“智慧德相”是与生俱来!是道特别恩赐予人类的。德系道生,非心生也!不是吗?好些人生来就是老老实实,朴实无华,诚实忠厚待人接物,懂得感恩,孝亲敬母,照顾弟妹,和合乡里,衷心不二,尽职尽责。非以求德,唯自然耳!是以能够在劳动或工作实践中熟能生巧,游刃有余,总结出成功的规律和经验,成为各行各业的状元,大家!无心以求德,德自成矣!

是以,道祖老子开示曰:“道常无为而无不为”,“道常无私衣养万物”,圣人以其无私,是以能够成其“私”(“德”)!道也!

佛祖释迦牟尼首传“八正道”,亦称“八圣道”!就是要人从身口意全方位,去行公正无私的正“道”,大慈大悲扶危济困,普度众生,久久行持。从而积善成德,神明自得,开悟得道,而脱离“贪嗔痴”迷惑的人生“苦海”,达极乐世界→上德之巅峰境界的。

(本文原创!抄袭必究。欢迎引用,但需注明出处。解释权归本文作者所有。谢谢合作。)

【2】、来自网友【淮西农工】的最佳回答:

不请自来,我来回答这个问题。首先我说下《道德经》中的“道”是什么。“道”是老子在《道德经》中唯一给过定义的字,他在六十五章开头就说:“道者,万物之注也。”所以我们要理解“道”要根据这句话,而理解这句话的关键是搞懂“注”的意义。借助商务版《古代汉语常用字典》,我们知道它主要有两个意义:1,流淌。2,注释。这样“万物之注也”一句可以一语双关,同时说出了“道”的两重意义:第一,“道”的客观意义:道,万物的流淌。稍加整理就能得到我能理解的意思:道,就是万事万物中的某一事物(万物)运动变化所遵循的道路(之注也)。某一事物确定后、该事物所处的环境确定后,该事物运动变化的途径和道路也是客观(道无名)的有规律的且确定的(道恒)。所以客观上说“道”就是某一事物的客观规律。但“道”不仅仅有客观意义,它还有更重要的主观意义。第二,“道”的主观意义:道,是人们对万事万物的注释。稍稍整理就能得到:道,是人们在对世界进行观察和思考和协商后所形成的道理和协议等。它应该包括基本理论、信仰信念、伦理观念、体制制度、方法规程,等等。《道德经》中的“道”字,有时仅指代其客观意义,如“道可道也”中第一个“道”,“道恒无名”中的“道”。“道”有时仅指代其主观意义,如“道冲,而用之无盈也。”(理论是空虚的没有实物的形式,但在使用中不会减少,它们的作用是无穷无尽的。)如经中要求我们去遵守的道。经中的“道”字也大都仅指其主观意义。而“道”的主观意义正是人们思想、言行的过程、结果、方法和规则——这些也是“德”字的全部意义了。所以虽然道指客观的自然规律,但也是与人心有关的道理和规则程制度,《道德经》中要求我们遵道守德,是有其现实意义的。

喜欢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