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活小妙招免费各类生活中的小问题知识以及音乐简谱等,是你了解世界未知知识的好地方。

为什么包拯要忍痛将展昭处死?

十万个为什么 空空 2024-3-21 20:23:07 2次浏览

关于问题为什么包拯要忍痛将展昭处死?一共有 2 位热心网友为你解答:

【1】、来自网友【福垊】的最佳回答:

开封有个包青天,铁面无私辨忠奸。包青天包拯忍痛处死展昭,在影视剧就出现三次。这两次都是因为女人,第一次是两个女人,第二次一个女人,第三次因为一个男人。前两次都有皇帝涉入其中,最后一次太师!

包青天包拯第一次忍痛将展昭处死。

威严的公堂之上,包青天在国丈庞太师威逼下,不得已含泪要将展昭斩杀。包拯的死对头就是庞吉(庞太师),他以展昭、张龙、赵虎违法、抗旨贻误皇太后看病为由,并声称如果不明正典刑,就要护短。江湖豪杰岳天仇、何侍郎的儿子何谦为展昭、张龙、赵虎辩解,说到激动之处都有大逆不道的话。

他们越帮越忙,给庞吉落下口实,包拯只能继续审案。庞太师又以包拯抗旨违命,包庇下属为由威胁要通过三堂会审的方式弹劾包拯,告他欺君罔上之罪。

面对庞吉的咄咄逼人,包拯愁容满面,看了看公孙策,公孙策看了看展昭,展昭作为三人代表俯首认罪。王朝愤怒而无奈地掀起虎头铡,本该押解犯人的马汉心痛不已,本该是武状元的岳天仇忍无可忍继续跟包拯辩解奉旨杀人对不对,包拯回应抗旨不遵是要诛九族的。展昭对此向岳天仇表示了感谢,又使了颜色,让张龙、赵虎控制住岳天仇,以便于包青天能够顺利执行死刑。

包拯早已喊了开铡,却迟迟没能执行,他心痛不已,无法做出最后的决定。而庞太师,前武状元王干不依不饶地看着。包青天满心悲伤,满面愁容,几乎都要哭了,当他用颤抖的心夹起执行斩刑的生死令牌时,衙门大门口人山人海的百姓群情激奋不约而同且接二连三地地高呼——青天包大人饶命啊!

展昭、张龙、赵虎怎么了?怎么落到要被包青天处以死刑的地步呢?当初包拯铡包勉的时候,也没有这么痛苦,究其原因,这三位要遭遇这样的是死刑罚真是有些冤啊!他们的遭遇,跟两个女人有关,这两位一个是年轻漂亮的侠女聂小红,一位是母仪天下的皇太后刘娥!

民间侠女聂小红,她父亲不慎中毒,为救其父于生死之间。她单刀赴会,潜入大内,轻车熟路地找到宝库,轻易而举地拿走传说中的青龙珠。大内宝库,虽然侍卫有点形同虚设,但暗器真的太有科技含量了,为此拿到救命神药的聂小红受伤了。小红受伤了,让人想不到的是,贵为皇太后的刘娥也受伤了。

皇太后也是善男信女的佛家人士,她这天浩浩荡荡前去大相国寺进香许愿。老太太优哉游哉地坐在十六抬大轿里赶路,突然一只巫蛛(毒蜘蛛)从树上爬到途径此地的轿子上,很快这只可怕的东西就袭击了皇太后。皇太后都没到大相国寺,就不得不回宫了。太医一看,先给皇帝说无药可救,后又引经据典说,他有办法,只要用青龙珠就好。他说据《本草纲目》记载,青龙珠能解天下奇毒!这里有个明显的 bug,《本草纲目》是 400 多年后李时珍的大作,莫非这太医会穿越?

这青龙珠,整个大宋,也只有宫里有,并且只有一颗。据传好像跟白蛇、青蛇还有点关系呢!据皇帝回忆,这颗珠子是当年赵匡胤在大年初三黄袍加身时,东海青龙庆贺所献神珠,经太医确认这颗珠子可是修炼千年的蛇仙内丹。这青龙珠在滚水里煮上四个小时,水都变绿了,就能无毒不解。

去取青龙珠的御林军统领武状元王干,回来向皇帝复命说,青龙珠不见了。当时就让皇帝震怒和震惊了,这个救命的宝贝是哪个想灭门的干的!庞国丈带着王统领和包拯带着公孙策、展昭分析是谁干的?王统领分析是千里独行岳天仇,因为他的壁虎功乃江湖之首。

别说,此时的岳天仇还真的和盗宝侠女聂小红在一起。原来,聂小红受伤之后,逃窜到一所旧屋躲避、养伤,却遇到练武的岳天仇。化解误会后,岳天仇帮她疗伤,后来岳天仇就成为朝廷钦犯聂小红的护花使者。可两人在酒肆吃饭时,就遇到展昭前来问话。岳天仇到开封府后,包拯一看这人侠肝义胆,而且身无受伤,就放了他。

包拯放了,但王统领却要置岳天仇于死地!

说起来王统领和岳天仇不仅同门同派,更是师兄弟,王统领是师兄,岳天仇是师弟。两年前,两人参加礼部组织的武科科举考试。打遍天下无敌手的岳天仇,却败给了他的师兄王干。败给师兄不丢人,但岳天仇却不服。王干之所以能赢,靠得的是贿赂了担任礼部侍郎的何谦他爸。这王干成为御林军的长官后,就将何侍郎全家都暗杀了,只有何谦幸免于难。

开封府和御林军联合办案,但办案外行且急躁并且动机不纯的王统领办案简单粗暴。他重分析,重推理,就是不讲证据,为了早日能破案,拿回青龙珠取得皇太后、皇帝器重,不择手段,杀人如麻!他先后杀了王掌柜,连自己的手下周副将,甚至太后的侍女婵儿都杀,最让人痛恨的是,他为了所谓的破案。要将所有中毒的人杀死,还命令张龙、赵虎杀死聂小红一家。

王干的所作所为遭到了展昭、张龙、赵虎的抵制,王干为了压制展昭他们,甚至还取出了皇帝所赐玉佩。在保卫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时,展昭、张龙、赵虎与王干斗智斗勇,不惜背上了抗旨不遵的罪名。王干拿玉佩压人,结果玉佩被聂大娘所盗,王统领丢了皇帝的东西,也就被包拯所控制。当聂小红向展昭和包拯讲述自己偷珠子是为了救父时,他们感念她的孝心,允许她先救父。

之后,由岳天仇将青龙珠护送入宫。皇太后的病很快好,岳天仇在宫里受到了厚待,可王干还是要杀掉岳天仇。他先利用太后的婢女婵儿毒杀岳天仇,发现事情败露后,就和周副将刺杀岳天仇。岳天仇一个血无痕跑了后,王干又刺死了周副将,然后诬告岳天仇要刺杀皇帝,并杀害了婵儿和周副将。受伤的岳天仇跑到了开封府。

第二天、庞太师参与陪审,包拯将何谦诉王干案、聂小红盗青龙珠案、展昭、张龙、赵虎抗旨案,一同审理。抗旨案,在执行死刑时,衙门外的百姓求情抗议,其父母官马大人代表民意求情,庞太师也不好拒绝。而此时,八贤王赵德芳前来宣旨,皇帝道歉,赦免展昭、张龙、赵虎。而赵德芳又起诉王干杀婵儿一案,王干的师弟岳天仇作为证人,证明了王干犯有行贿罪、杀人罪。数罪并罚准备对王干执行死刑时,王干又挟持一项器重重用他的庞吉,让庞吉颜面扫地。还是展昭和岳天仇联手,突袭打趴王干,王干被狗头铡执行了死刑。

包青天包拯第二次忍痛将展昭处死。

展昭第一次险些被杀,是因为爱民;第二次险些被杀,竟然是暧昧,不过也是个中毒的故事,真是脑洞大开啊!话说这次,说的是展昭和庞太师庞洪(影视剧里的叫法)爱女是师兄妹,而庞太师的爱女又是宋仁宗的爱妃,皇帝怀疑展昭是他的情敌,而险些被杀,最后还是庞妃的哥哥庞虎救了展昭。

展昭和庞妃两人小时候青梅竹马,长大后又是师兄师妹,两人一直相互爱慕。可庞太师为了家庭富贵,把她嫁给了皇帝。一次, 庞妃中毒,被展昭知悉了,两人约定在寒冰洞祛毒。江湖祛毒,必然是掌心相对,赤裸上身,可正在祛毒治疗中。两个不长眼的侍卫闯入,他们看到了庞妃,也看到了展昭,更看到了他们“坦诚相见”。两人很震惊,可庞妃更震惊,庞妃发现了侍卫发现了他们,而展昭却因为走火入魔而晕倒。庞妃情急之下,杀了这两名侍卫,然后还向皇帝哭诉,说自己受到了蒙面人的袭击。

皇帝爱妃受到袭击,兹事体大,皇帝也就请包青天严查此案。苏醒的展昭听闻此事,就潜入师妹的住处打探究竟,没想到师妹就是皇帝的贵妃。展昭知道了贵妃杀侍卫的事,展昭怕包拯查出来此案,就决定为师妹顶罪,承认自己释放了杀害侍卫的凶手,在皇帝面前他也是这么说的。

展昭此举反而引起皇帝对庞妃的怀疑,皇帝不断试探庞妃,并逼着庞妃问斩展昭。庞妃曾一度向要弑君,在她二哥庞虎的阻止下无奈放弃。庞妃在陪审展昭时,要有意提醒他珍爱生命,奈何展昭死意已决。宋仁宗更是表态展昭该死,庞妃怎么看?庞妃无奈只好说皇帝爱听的。展昭虽然有些失落,但依然死扛,包拯也极力向让展昭说实话,可展昭就是不说。包拯无奈,只好令王朝马汉张龙赵虎斩杀展昭。可这四名勇士加上公孙策一起求情,而展昭再次表示自己死不足惜。当着皇帝和庞妃的面,包拯无奈只得下令虎头铡伺候!

在包拯扔下生死令牌,展昭即将被铡时,庞虎高呼住手,承认都是自己干的。这就让大家很疑惑,谁不知道开封府与太师府向来势不两立,怎么今天黄鼠狼给鸡拜年了。庞虎表示,自己就看望妹妹,可两名侍卫穿得是便装,他以为这俩人是坏人,为了保护妹妹才把他们俩杀掉的。

庞虎为展昭顶罪,他的目的有两个。第一、通过此事,证明自己的功夫一流,激发宋仁宗的爱才之心,为自己谋取高位。第二、通过此事,卖开封府一个人情,改善两家的关系,所谓冤家宜解不宜结嘛!第三、通过此事,警醒妹妹,同时避免了妹妹因为自己的情郎被杀而失态甚至惹事。

包青天包拯三次忍痛将展昭处死。

展昭第三次处死,是包青天和展昭给庞太师下得套。展昭故意犯罪,庞太师挖人心切,想法设法去拯救展昭。而展昭也就有了死罪可免,变成布衣的惩罚。庞太师于是继续向展昭施恩,不仅救他的命,以后还要重用他。展昭则在庞太师的重用中,获取庞太师的违法乱纪的罪证。这里的展昭,真的有点卧底的味道了。

第一次包拯忍痛铡展昭,出自 1993 年的电视连续剧《包青天·青龙珠(164-169 集)》;

第二次包拯忍痛铡展昭,是 1994 年电视剧《碧血青天杨家将 9-12 集》演绎的段子;

第三次包拯忍痛铡展昭,是 2016 年电视剧《五鼠闹东京》中的情节。

在历史上,包拯是真实存在的,庞太师是个能力很强的人,其水平、功劳远超包拯。而江苏常州人的展昭还有公孙策以及王朝马汉张龙赵虎,都是不存在的。包拯其实也不是开封府尹,而只是权知开封府,并且只干了一年的样子。包拯是个学霸,他的考博(进士)成绩比范仲淹都高,他的外语水平也很高,契丹语说得很流利,也从事过外交方面的工作。

无论哪版影视剧的展昭都是非常的英俊帅气,玉树临风,这么一位高颜值的大侠,人见人爱,怎么会被斩杀呢?

【2】、来自网友【灵枫历史阁】的最佳回答:

展昭是包拯的忠心护卫,几次救下包拯的性命,但包拯却要将他处死。1062 年,展昭人间蒸发,连江湖里也没了他的踪迹。

展昭去了哪里?

包拯又为何要将展昭处死?

要说明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先来梳理展昭和包拯之间的关系。

展昭是包拯的忠心护卫。

他侠肝义胆,能力不凡,几次救下包拯的性命,多次助力包拯判案、断案。

只可惜,这只是一个虚构的人物。

在真实的历史上,包拯确有其人,但展昭却没有。

他只存在于《三侠五义》的记载之中。

《三侠五义》是清朝咸丰年间的评书艺人,石玉昆口头创作的评书。其中,三侠是指欧阳春、展昭和丁兆兰、丁兆蕙。在《三侠五义》中,展昭侠肝义胆、武力值爆表。

他第一次出场,是在原著第 3 回。

这一回中,16 岁包拯上京赶考,在饭店偶遇道人和展昭。

在包拯眼中,展昭气宇轩昂,武生打扮,年纪在 20 岁左右。

“武生打扮,叠暴着英雄精神,面带着侠气……包公见此人年纪约有二十上下,气宇轩昂,令人可爱……”

受影视剧的影响,在大部分人心中,展昭是个一心为民除害、除奸臣、忠于朝廷的“御猫”。但在小说原著中,展昭并不喜好功名利禄,相反,他向往的是游侠生活。

路见不平,拔刀相助,不受朝廷约束,与人分忧解难,是展昭最向往的生活。

这一点,从《三侠五义》第 11 回的记载就能看出来。

在这一回里,展昭喜爱游山玩水,遨游名山胜景的性格特征,被详细地描述了出来。

“自从土龙岗与包公分手,独自遨游名山胜迹,到处玩赏。”

母亲去世后,展昭服丧百日,便把家中大小事务,都交给老家人展忠处理。

而他自己呢?

他依旧游山玩水,遇见不平之事,还经常打抱不平。

“到了百日服满,他仍是行侠作义,如何肯在家中。一切事体俱交与展忠照管,他便只身出门,到处游山玩水,遇有不平之事,便与人分忧解难。”

如果没有包拯,可能展昭这辈子都不会踏入朝堂。

展昭踏入官场,是在《三侠五义》第 22 回的记载中。

在这一回里,包拯为报答展昭的救命之恩,在天子面前举荐了他。

包拯细数展昭的功绩,提及金龙寺赶考、陈州放赈、庞吉花园破妖魔之际,展昭的功绩。此外,他还特地夸赞了展昭的盖世武功:

“若论展昭武艺,他有三绝:第一,剑法精奥;第二,袖箭百发百中;第三,他的纵跃法,真有飞檐走壁之能。”

此时的天子,就想要寻找武艺超群之人,包拯这么说,就是为了让天子对展昭感兴趣,增加他进入朝堂的筹码。

当个好官,为朝廷效力,是包拯的毕生梦想。

他感恩展昭,便想要把自己认为最好的东西给他,只是,他忘记了,每个人的追求不同。

入朝为官,并不是展昭的梦想,因此,当包拯为他接下入朝为官的圣旨时,展昭并不开心:

“展爷到了此时虽不愿意,无奈包公已遵旨,只是谦逊了几句:‘惟恐艺不惊人,反要辜负了相爷一番美意。’”

只是,展昭是个善良的人,宁可自己受委屈,也不愿意辜负别人的好意。

此后,展昭通过测试,有了“御猫”的封号,还成了“御前四品带刀护卫”,在开封府供职。

他跟着包拯四处断案判案,而包拯要处死展昭的事情,就发生在断案判案的过程中。

为何包拯要忍痛处死展昭?

在《三侠五义》中,并未记载包拯处死了展昭,只是,包拯在弥留时,叮嘱展昭:“我死之后,你们定要隐姓埋名,不要任何人知道你们的去向。”

此后,展昭就消失了,不仅朝堂上没有他,连江湖里也没有了他的踪迹。

展昭是虚构的人物,但包拯在历史上确有其人。

包拯是历史上真实存在的人物,他的生卒年在史料中有明确记载,

在小说的记载中,包拯于公元 999 年出生,公元 1062 年去世,享年 64 岁。而展昭比他大 4 岁,那么,展昭消失时,已经年近 70 岁。

显然,包拯并未真正处死展昭。

题目中提到的,包拯忍痛处死展昭的故事,想必来源于青龙珠一案。

青龙珠一案的来龙去脉

在青龙珠一案中,太后在朝山进香的路上被巫蛛所伤,需要青龙珠来解救。然而,当太医前往库房取青龙珠时,却发现青龙珠已经被人偷走。

皇帝勃然大怒,传召包拯和侍卫首领王干一起,侦破案件,捉拿凶手。

但王干这个人,拿着鸡毛当令箭,随意捉拿无辜的人去县衙里问话。

而偷走青龙珠的人是个女子,名叫聂小红。她是为了给父亲治病才铤而走险。

展昭作为包拯的左膀右臂,查案非常迅速,他很快发现了凶手,只是,感动于聂小红的孝心,他处处维护聂小红。

这一番作为,让皇帝非常生气,而庞太师在旁边添油加醋,想要借此机会让包拯不痛快。

包拯是想要护住展昭的,奈何展昭是个硬脾气。

对簿公堂时,他大义凌然,还把王干给臭骂了一顿:

“禀大人,王干仗势欺人,仗着圣上的命令,抓起人来毫不手软,还借此机会,狐假虎威,欺压百姓,百姓们怨声载道。况且他还抓了小红的家人,说:如果不乖乖认罪,把东西交出来,就要以欺君之罪杀了她全家。如此这般,吾等三人实在无法置身事外,才出手相救。”

展昭说了这么一大段话,包拯也没有阻拦,旁边的庞太师着急了,当即怒吼包拯:

“尔岂是想徇私枉法、包庇属下?”

包拯听了勃然大怒,差点当场和庞太师打了起来。

展昭见状,连忙认罪,并维护包拯:

“昭承蒙大人抬爱,在少年时期便跟随大人身侧,为了不损大人的名誉,昭可谓是死而无憾,然吾等不愿意伤害无辜所以才抗旨的,于情于理我不认为自己有错。杀了吾与张龙、赵虎,今后谁来在大人跟前保护?”

包拯一听,泪流满面,而庞太师却怒吼包拯,要求他立刻秉公执法,处死展昭等人。

这就是包拯忍痛处死展昭的始末。

不过,故事的最后,展昭并没有被处死,因为最后解药顺利拿到,太后无恙,在太后的维护下,皇帝赦免了展昭等人的罪行。

从这件事来看,包拯之所以忍痛处死展昭,主要原因是,他无法违抗律例。

最重要的是,身为臣子,他也不能去顶撞皇帝。

当然了,以上故事只是后人的演绎,出自 1993 年拍摄的电视剧《包青天》,并不是真实的历史,也并不来源于原著《三侠五义》。

就这个设定而言,我认为,包拯之所以要处死展昭,主要基于以下三个原因:

第一,性格使然。

无论真实的历史之中,还是小说、电视剧的设定中,包拯都是秉公执法的代表。

在正史中,包拯弹劾过宰相、舒王的女婿、贵妃的伯父……对于贪官王逵更是弹劾了整整七次,最后一次还对着宋仁宗破口大骂。

《中国通史》:“今乃不恤人言,固用酷吏,于一王逵则幸矣,如一路不幸何!”

在小说中,包拯不畏强权、公正廉洁、为民请命。他不惧怕挑起宗室内争的襄阳王、反对当朝国戚庞吉、处置借放赈欺压和剥削百姓的庞昱……

他嫉恶如仇,维护律法,虽然展昭是他的左膀右臂,可若按照律法,必须判处展昭死罪时,即使他心有不忍,也只会依律行事。

第二,皇权在上。

审判展昭一案,是皇帝亲自交给包拯的,目的是挫一挫开封府的势力。

若是包拯不秉公执法,那么等待他的,可能是皇帝的勃然大怒。而展昭自己也不愿意牵连包拯,因为在电视剧的设定中,包拯对展昭有着知遇之恩。

第三,弃车保将。

包拯是个聪明人,皇帝对他的猜忌他看在眼中,因此,在局势紧急的情况下,他必须权衡利弊,最终舍弃展昭,保住开封府。

此时的他,若是强行维护展昭,只会让开封府陷入深渊。

而忍痛判处展昭死罪,在正式执行的过程中,再来想办法周旋,并最终求得皇帝收回成命,是当时最好的选择。

以上是包拯忍痛判处展昭死罪的原因。

正史上的包拯,与伯乐宋仁宗

聊完了展昭和包拯的故事,我还是想要和大家介绍历史上一对真实且融洽的君臣关系——包拯和宋仁宗。

包拯之所以能够成为我们后世敬仰的包青天大老爷,除了他的自身性格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他遇见了自己的伯乐。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难求。

在正史上,包拯从未当过什么开封府尹。他只是在快 60 岁时,暂时代管开封府,但也只管了不到 2 年。此后,宋仁宗非要给他升官,将他调离了开封府。

包拯的仕途,和一般人都不一样。

他 28 岁考中进士,但为官之路,却是从 38 岁开始的。

1027 年,28 岁的包拯考中进士,被任命为大理评事,出任建昌县(今江西永修)知县。

寒窗苦读二十多年,终于成为一方知县。

这是很多读书人的梦想。

但包拯没有赴任。

他上书请求在合肥附近任职,理由是父母年迈,需要尽孝道。

上面很宽容,考虑了包拯的实际情况,将他改任为和州(今安徽和县)监税。

包拯还是不满意。

他觉得离家太远,思来想去,便选择辞官回家,先赡养父母。

其实,和县、合肥之间,相距不过 100 多公里,但在用双脚走路的时代,100 多公里的距离,包拯无法在父母面前尽孝。

宋仁宗是个非常宽容的皇帝,当即同意了包拯的请求。

此后,包拯就侍奉父母,一直到父母去世,又坚持守丧。当守丧期满,包拯被当地父老乡亲的热烈请求下,进京听选。

这一次,他被任命为天长(位于安徽)知县。

宋仁宗很赏识他,在为官的 36 年里,他当过“大肥差”端州(今广东肇庆)知府、也干过要职陕西转运使、河北都转运使;在中央当过铁面无私的监察御史,也当过尚书工部员外郎。

为官过程中,包拯铁面无私的性格,得罪了不少权贵。无数人恨不能抽他的筋,扒他的骨。

但这些权贵,愣是无法撼动包拯分毫,这一切,只因宋仁宗的力挺。

  • 举个例子。

有一回,宋仁宗的张贵妃,给丈夫吹枕头风,帮着自家大伯,争了一个淮康军节度使。包拯非常不爽,逮着宋仁宗就各种说。

宋仁宗也知道事情干得不对,但圣旨都下了,要是收回来,他脸面往哪里放呢?所以,宋仁宗转身就走。但包拯直接扯住了他的袖子,继续絮絮叨叨,铮铮有词,说什么“受人蛊惑”,搞得宋仁宗十分无奈。

最后,宋仁宗无奈答应悔改。

  • 再举个例子。

王奎曾多次担任转运使。任职期间,他多次巧立名目,剥削百姓,中饱私囊。百姓一旦不满,开始反抗,他就直接用酷刑镇压,滥杀许多无辜百姓。

包拯弹劾了很多次王奎,锲而不舍。

一次不见成效,就两次;两次不行,再三次。

为了成功扳倒王逵,包拯前前后后,共计弹劾了七次。最后一次,包拯直接对着宋仁宗破口大骂:“你不听我的劝告,就是不体恤百姓,任用酷吏!”

《中国通史》:“今乃不恤人言,固用酷吏,于一王逵则幸矣,如一路不幸何!”

敢指着皇帝鼻子骂,还能全身而退,并且寿终正寝的,古今中外还真没几个人 。

据史书记载,整个汴京城的皇亲国戚,对包拯恨之入骨,恨不能吃了他的肉——

“贵戚宦官为之敛手,闻者皆惮之。”

但宋仁宗从不曾怀疑过包拯,哪怕弹劾包拯的折子被无数次送到眼前,他都视而不见。

而包拯向他提出的建议,宋仁宗也基本上都听从了。

1062 年,64 岁包拯视察枢密院,突发疾病,再也没能起来。

几个月后,他就病逝了。

宋仁宗格外伤心。

他亲自前往吊唁,并辍朝一日表示纪念。

他还给包拯追封吏部尚书,并赐谥号“孝肃”,极尽哀荣。

……寻以疾卒,年六十四。赠礼部尚书,谥孝肃。(《宋史·卷三百一十六·列传第七十五》)

虽然,包拯没有当过开封府尹,但他始终铁面无私、两袖清风,是个难得的好官。

更幸运的是,他遇到了赏识他的宋仁宗,无论别人怎么弹劾,宋仁宗始终力挺他。

写在最后

历史上的宋仁宗,是个非常宽仁的皇帝。

正如包拯唯一传世诗中所写:

“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秀干终成栋,精钢不作钩。仓充鼠雀喜,草尽兔狐愁。史册有遗训,毋贻来者羞。”

其实,包拯从来不是“神”,不能三头六臂、掐指断案,他只是严于律己、清正廉洁的“青天”。

只可惜,宋仁宗再好,也有他自己的历史局限性。

包拯是很有眼光的能臣,在和契丹交往的过程中,他深刻意识到宋朝边境国防问题。

  • 一方面,宋朝与契丹常年无战事,但宋朝却把重兵全部布防在北疆一带,中原内地兵力空虚,很容易被人偷袭;
  • 另一方面,北疆地理位置重要,但地势无险可守,配备重兵不是关键,优秀的将领才是最重要的。

于是,包拯多次上书建议,重视武力、强练兵力,并改变北疆的兵力布局,分摊到黄河沿线重点城市,一旦发生情况,既能及时北上,又能守卫京师。

只可惜,北宋重文轻武的传统太过深重,包拯的建议根本没有得到执行。

多年后,金兵南下,畅通无阻打开开封大门,连带着宋朝皇帝一起掳走,灭掉了北宋政权。

若是包拯重武的建议能得到贯彻,或许北宋的结局,也会有另外的发展。

你怎么看?欢迎留言。

喜欢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