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活小妙招免费各类生活中的小问题知识以及音乐简谱等,是你了解世界未知知识的好地方。

“籍贯”是什么?我们为什么要填写“籍贯”?它还有存在的意义吗?

十万个为什么 空空 2024-4-02 18:11:14 3次浏览

关于问题“籍贯”是什么?我们为什么要填写“籍贯”?它还有存在的意义吗?一共有 2 位热心网友为你解答:

【1】、来自网友【书香清悠】的最佳回答:

在升学、求职、评级的时候,经常会遇到需要填写个人籍贯的问题,有时要填的是个人的籍贯,有时是填户口所在地,许多人把籍贯和户口所在地混淆在一起,两者傻傻分不清,其实背后有很大的差别。

籍贯中隐藏着一些不为人知的秘密,如果你能解读出来,你会有意外的收获。但许多人常常分不清籍贯、户籍、祖籍、原籍、出生地,由此,惹出了不少麻烦事。

下面我来讲述亲人的真实经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阿云的困惑

我的堂妹阿云是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最近,她正在评初中语文高级教师。评级是教师非常重要的事,一则可以证明自己的专业技术能力,二则跟待遇挂钩,有不少教师把评上高级职称当做自己教书生涯的奋斗目标之一。

阿云很幸运,40 几岁就遇上了这样的好时机,今年,她跟学校的几名老师一起参加评级,面对着大量的表格,她常常忙到了深夜,前段时间,她遇到了困惑前来找我,原来,在一份申请表中,需要填到个人的籍贯及户口所在地,阿云一下陷入了困惑:这两者一样吗?到底该怎么填?

她问了同事,同事的填写五花八门,有人两者填写一致,有人两者填不一样,一时间,她难以抉择,于是她问我这该怎么办?

我们先来看看阿云的情况。阿云出生在广东省潮州一个小乡镇,她的父母、爷爷都是农民,祖祖辈辈都生活在哪,现在她的兄弟不在那生活,对于兄弟来说,他们不存在这方面的困惑,他们的籍贯跟户口地是一致的。

然而阿云不一样,在 17 岁之前,她在故乡生活,那时候籍贯跟户口所在地是一致的,后来初中毕业,她考上了中等师范学校,按照 98 年的政策,一旦考入师范学校,就必须把户口迁徙到那所学校。

于是,阿云由农业户口变成了居民户口,户口所在地也就由原来的小乡镇的某某镇变为某市某区,三年的师范生活眨眼就过,2001 年的时候,阿云通过上岗考试,成为一名真正的人民教师,当时的她到了当地的一个乡镇的一所初级中学任教。

按照当年的户籍政策,阿云上班之后,户口也跟随着来到了单位所在地,于是户口所在地变成了某县某镇。工作若干年,阿云结婚了,老公在城里买了房子,把阿云的户口迁了过去,这下阿云的户口所在地又变成某市某区。

如今,表格上要填写户口所在地及籍贯,阿云一下子就蒙圈了,到底是填出生地,还是现在户口所在的地呢?只有弄清楚籍贯、户籍、出生地等概念,才能够正确填写。

户籍的现状

近些年,因为经济的发展,各个地区为了吸引人才,出台了各种优惠政策,户籍逐渐放开,很多地方都放宽了落户的政策,户口的迁徙变得十分便利。

有的人到了某大城市工作,取得的当地的户籍,但并不等于是某地人。在生活中有时候会遇到有人问你:您是哪里人?对于经常迁徙的人,常常不知道该如何回答。

有的人会把出生地作为答案,有的人会说户籍上的地址,有的人直接用户籍取代籍贯,比如会打上海人、深圳人、北京人等等,用大城市来取代小县城,这种说法能够显示出一种高人一等的感觉。

这还是人们的日常交流,无关紧要,纵然为了显摆,意义也不是很大。但是如果是学术研究和历史考据,就不能如此随意了,比如研究某位名人,对于他的籍贯和出生地的考察就必须特别严谨,特别是籍贯,是古往今来约定俗成的,在写传记的时候,绝对不能马虎。

什么是籍贯?

籍的本意是登记造册的簿本。

我国从周朝开始就已经对全国的人口进行统计造册,到了春秋战国时期,还按照不同人的身份进行登记,在当时,国民被分为市、农、工、商四种。登记造册要求分类清楚,不能杂乱,因此,不同身份用不同的簿本登记,籍就逐渐变成了户籍、军籍、籍地等等。

而贯,最早是指用绳子贯穿成串,后来词的意思发生了变化,有了扩展,贯被用来形容序列和次序以及人的祖籍地。

后来就有了贯序、贯址、贯系等词语。把籍和贯合在一起,是到了三国魏晋时期。当时的胡人因为没有登记造册,不能区分奸良,而被勒令造册。

也就是说,我国是从商朝之后才对人口进行造册登记,那么,在此之前的漫长时间,人口的管理是怎么样的呢?

在原始社会,当时生产力极其低下,人与自然相比极为渺小,人们为了生活下去,必须采取群居的生活,一起劳动,一起分享劳动成果,共同抵抗野兽和外来的入侵者。

这些群居者往往以血缘作为纽带,共同组成一个氏族,在母系社会的时候,人们不知道自己的父亲是谁,因此,血缘关系无法世代隶属,氏族不易区分。直到父系社会出现,才逐渐有了世代和人伦的关系,祖父子孙按顺序传递下去,姓氏应运而生。

这样通过姓氏就可以追溯人的本源,又能区分血缘的远近,于是产生了人类最初的伦理关系,由此可见,

氏族制度是籍贯制度的最早来源。

后来,随着封建社会的诞生,君主一统天下,诸侯分割地盘,人口变成了君王和诸侯的私有财富,拥有更多的人口,意味着更为富有,因为这些人通过劳动缴纳的税赋可以满足统治者的需要。

因此,

统治者会采取各种措施,鼓励刺激自己管辖内的人口的增长,同时,出台一些措施,限制人口的流动,来保证自己私有财产不外流,这样就必须对人口进行统计和区分,由此就产生了籍贯。

由此可见,在古代,籍贯主要和职业及税赋有关,因为人口流动有了严格的限制,所以大部分人的籍贯跟出生地基本相同,有不少人的籍贯就是祖籍地,祖祖辈辈都在那个地方生活。

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更,因为战争和经济发展的不同,人们开始出现迁移,中原战乱的时候有些先民,会迁徙到南方,比如,福建省大部分人都从中原迁徙而来。

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家国观念的影响,人们迁移之后不忘祖先,当人们思念故土时,被人问起籍贯时,他们往往会说自己祖籍在哪,这是为了表达对故土的怀念。

这方面在春秋战国时期体现得最为明显,比如战国诸子中的孟子,最初是邹国人,后来他游历齐、宋、滕、魏等国,若是要问孟子的籍贯,那就是山东邹国。比如以孔子为例,孔子的老家在鲁国陬邑曲阜县,但他的祖上是在宋国粟邑,如果有问孔子是哪国人?应该说是山东鲁国人,但是他的祖籍却是在河南省的商丘夏邑县。两者还是有所区别的。

到了以后,朝代人口的流动更加频繁,历史上大规模的人口迁徙,大部分是从北方迁向南方,从富庶的中原转到荒漠,此时就出现了纳税的籍贯和祖籍完全不同的现象。

到了南北朝时期,门阀制度的兴起,氏族开始编修《族谱》或《氏族志》,直到宋元明清几个朝代,都有编修《族谱》的习惯。族谱的编修,让人更加明确自己祖上的所在地,知道自己的根之所系。

从总体上看,大规模的人口迁徙还是少数,大部分人都在一个相对稳定的地区生活,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同个氏族的人们聚集在一起,形成了独特的生活习惯和语言特征,因此,祖先居住的地方就是每个人的祖籍地。

在祖籍地和籍贯没有发生变化的时候,两者是一致的,当祖籍地与出生地不同时,籍贯逐渐就变成了户籍。按照公安部 1995 年的文件规定:

公民的籍贯就是本人出生时祖父的居住地,就是祖父户口的所在地。

因为祖籍地与籍贯可能不一致,到了近些年,

我们对籍贯的追溯主要以祖父为基准,祖父已经去世了,作为他的子孙,籍贯不变。如果祖父登记籍贯后,后来又迁移了户口,此时公民的籍贯不再更改。

也就说以阿云的情况,如果表格中需要填籍贯的,她必须去看看自己祖父的籍贯,也就是祖父的户口所在地,这个籍贯将伴随她的终身,无论以后阿云的户口有了多少次迁移,她的籍贯永远不变。

我们为什么要填写籍贯?

看了籍贯的来源之后,我们就知道我们为什么要填写籍贯了,其实籍贯是为了追溯我们的祖居地或原籍地,对于名人来说,通过考察他的籍贯,可以追溯他的成长史和家庭的家风,对探究名人有极大的意义。

我们填写籍贯就可以让子孙知道自己的根在哪里,我们的祖先是从哪里来?又到哪里去?了解整个家族的迁移历史,追本溯源。中国人讲究叶落归根,特别是到海外发展的华人,他们更想知道自己的祖上根源在哪,从血缘的角度上看,知道自己的籍贯,就能找到自己的亲人,这也是亲情联系的一种方式。

如果这个家族中有人做了违法犯罪的事,公安机关也可以通过籍贯追本溯源,可以根据他亲人的血型找到这名违法犯罪分子。在 DNA 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籍贯依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时代变迁之下的籍贯,对有些人来说可能意义不是很大,然而,受到中国根文化的影响,籍贯会变成一个人对家乡对自己根的所在的一种想念和回忆。

多年以后,我们无须去查看族谱,通过籍贯就可以勾起自己对家乡的想念,对先祖的感激,与同宗族人之间冥冥之中存在着一定的联系,这会温暖每一个在外漂泊的游子的心。我想这就是填籍贯的意义。

籍贯、出生地和户口所在地,该如何填写?

籍贯与出生地不同,跟户口所在地也不一样,以张三为例,他的爷爷是在 a 城居住入户,后来,父亲为了工作的需要到达 b 城,张三在 b 城出生,因此,张三的出生地是 b 城,而他的籍贯是 a 城。

假如张三的父亲在 c 城买了房,把一家人的户口迁到了 c 城,那么张三的户口所在地就是 c 城,而出生地和籍贯永远不变。

在我国,个人的出生地对他的成长,学习,工作没多大的影响,因为我们的户籍登记主要是以父母的户籍地为准,但是在国外某些国家,他们对出生地非常讲究,只要是在他们国家出生的人,就自动拥有了那个国家的国籍,因此才有那么多的富豪明星到国外去生子,这都是为了获得那个国家的国籍。

写在最后:

籍贯是中国文化中独特的一个部分,跟中国的家族文化、孝文化相关,我们的籍贯主要从父系,这跟我们的遗传学相吻合,Y 精子也是父系单向遗传,籍贯能够方便我们追根溯源。

对于籍贯的填写,往往只要填某某市某某县就可以了,比如我们的十大元帅之一的彭德怀,他的籍贯写的就是湖南湘潭县人,也就是说,他的祖先是湖南湘潭人。这与他后来的经历和户口所在地没有什么关系。知道了这些,我们的心会更加安定,心之所系就是故土,故园情怀生生不灭!

【2】、来自网友【中年老刘聊财经】的最佳回答:

说起“籍贯”,有些人对其既熟悉又陌生,熟悉的是我们每一个人在入学、求职、贷款等日常生活中填写各种表格的时候都会被要求填写,而且翻开户口本,在个人“常住人口登记卡”一页中也有“籍贯”一栏;陌生的是很多人不知道如何填写,甚至有些人将“户籍”与“出生地”混为一谈,误认为户口本中“出生地”等同于“户籍”,其实这是错误的认识。

那么什么是“籍贯”呢?为什么要填写“籍贯”?

“籍贯”其实是一个极为标准化的概念,

指的是本人出生时祖父的居住地

。在实践中,如果不能确定祖父居住地,本人籍贯随父亲籍贯;父亲籍贯也无法确定时,“籍贯”一栏填写本人出生地。“籍贯”一般随“父系”,只有在父亲是外国人或者《出生医学证明》中未记载父亲信息时,“籍贯”才随母亲籍贯。对于另外一些特殊的情况,比如籍贯不详的(弃婴)、批准加入中国国籍的外国人等,“籍贯”一栏或者填写收养人的籍贯,或者填写入籍前的国籍。

就“籍贯”的概念而言,

情感上可以理解为一个人的“根”在哪里

,尤其是在如今人口流动率较大和大规模的城镇化推进中,不少三四线城市或乡镇的年轻人都在一二线城市买了房、扎了根,在取得就业所在城市户口的同时,“籍贯”更能帮助他们记住自己是从哪里来的,自己的祖辈世世代代生活在哪个城市。

举个例子讲,在我上大学的时候,身边不少同学来自祖国各地的乡镇,比如江苏盐城、山东沂蒙、黑龙江抚远等,他们在大学毕业后都通过人才落户的方式将户口落在了北京,孩子在京出生后,户口本“出生地”一栏填写的是北京,但是“籍贯”一栏不是北京,而是他们祖父辈的居住地,也就是上文说到的盐城、沂蒙、抚远。可以这么说,“籍贯”让他们知道他们的祖籍在哪里、世世辈辈的“根”在哪里,即便已经忘了乡音,但依然可以通过“籍贯”追根溯源。

如何填写“籍贯”?

上文说到“籍贯”是本人出生时祖父的居住地,那么我们在填写“籍贯”的时候应该如何填写呢?

事实上“籍贯”应当具体到县级行政区划,比如“山东莒县”、“山东长清区”,当然在实践中也有具体到地级市的情况,比如“江苏连云港市”、“四川成都市”,我们在填写的时候依据户口簿上登记的“籍贯”进行填写就可以了。当然大家千万不要将“籍贯”填写成“出生地”,这完全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虽然对于绝大部分世世代代生活在某个地区的人而言,“出生地”就是“籍贯”,但是对于部分户口有迁移的人来说,“出生地”不等于“籍贯”。

另外特别注意一点的是,一旦“籍贯”登记到户口本上,一般情况下是不能进行更改的,除非是有明显的错误,此时才可以向户籍科提出更改申请,申请通过后才可以更改。

“籍贯”还有存在的意义吗?

很多人觉得“籍贯”已经没有存在的必要,毕竟一个人的身份信息中,最重要的是姓名、出生年月、性别和身份证号,这几个信息才是认定一个人是一个“独立个体”的基本信息,“籍贯”实在是可有可无。

但从情感的角度来讲,“籍贯”并非可有可无的,尤其是在人口流动较快的当下,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和普通话的普及,年轻一代基本“无差别”,很多年轻人从小就说“普通话”,忘了乡音;还有一些人从小随父母来到大城市生活,对乡土的印象很浅,对家乡的风土人情、风俗更是知之甚少;那些出生在大城市的孩子就更不用提了,可能半辈子都没有回到过祖父辈世世代代居住的地方,早已忘了乡音、忘了乡情、忘了故土。

但中国人自古就有“故土难离”、“落叶归根”的说法,“籍贯”一种烙印,让我们时刻记住自己从哪里来、自己的“根”在哪里,就像“国籍”一样,无论走到世界哪个角落,“中国籍”让我们时刻都能牢记自己是炎黄子孙、是龙的传人、是黑头发黄皮肤的中国人!

所以,“籍贯”即便在当下仍然有其存在的意义,借用杨沫在《乡思的朝和暮》中所写的一句话:

多少年来,每当有人问到我的籍贯时,我总是这样自豪地告诉对方。

对此,大家怎么看?欢迎留言交流;

码字不易,给点个赞、点个关注吧。

喜欢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