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活小妙招免费各类生活中的小问题知识以及音乐简谱等,是你了解世界未知知识的好地方。

商鞅遭车裂,白起被赐死,张仪缘何全身而退?

十万个为什么 空空 2024-3-26 20:00:20 4次浏览

关于问题商鞅遭车裂,白起被赐死,张仪缘何全身而退?一共有 2 位热心网友为你解答:

【1】、来自网友【历史紫陌阁】的最佳回答:

商鞅之死是因为得罪了秦国贵族,在权力和威望上又威胁到秦惠文王的地位和统治。白起之死是因为功劳太大,为此遭到秦相范雎妒忌,再加上多次违抗王命,不听调遣,还出言嘲讽秦昭襄王。

商鞅和白起虽然都对秦国立有重大功劳,但两人却犯下了致命错误,因此最后没能善终。而张仪在秦国担任秦相近二十年,一没有结仇于秦国大臣和宗室贵族,二没有影响君主王权,更没有违抗王命,任职期间大多数时间都在奔走关东各国,为秦国与各国建立良好的外交关系。

在秦武王继位后,因秦武王不喜,张议失宠也选择急流勇退,离开了秦国,最后在魏国担任相国一年后去世。张议最终能得以善终是因为他没有犯过商鞅和白起任何一点的错误,也不贪恋权势,懂得进退,最后才能功成身退离开秦国。

商鞅遭车裂,白起被赐死,张仪缘何全身而退?

  • 商鞅之死的主要原因

商鞅之死主要因为两点,一是几乎将秦国贵族全部得罪了个遍,俗话说“不怕贼偷就怕贼惦记”,商鞅树敌太多,已经成为秦国朝堂上的众矢之的。一旦失去国君强有力的支持,这些贵族就会露出獠牙,将商鞅“生吞活剥”。

商鞅还未在秦国变更法度之前就遭到了以甘龙为首的一众守旧贵族反对,好在有秦孝公的全力支持,商鞅被任命为左庶长,在秦国展开变法改革。

《史记》记载:“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者。”

不过商鞅变法中的很多法令条例损害了贵族们的利益,比如:加重贵族赋税,限制食客数量,迫使贵族子弟必须服役;废除旧世卿世禄制(贵族父死子继),废除贵族的井田制等等。尤其是军功爵制度,规定贵族子弟没有军功,不能列入家族名册,也就无法继承家族的爵位和官职,商鞅因此被很多贵族怨恨。

《史记》记载:“相秦不以百姓为事,而大筑冀阙。刑黥太子之师傅,残伤民以骏刑。君又南面而称寡人,日绳秦之贵公子。君之出也,后车十数,从车载甲,多力而骈胁者为骖乘,持矛而操闟戟者旁车而趋。”

商鞅拥有权势后,就开始大规模地营建宫阙,用严刑酷法残害百姓,惩治太子的师傅。之后被封为商君之后,商鞅又天天用新法逼迫秦国的贵族子弟,这不是进一步加深与贵族之间的矛盾吗?为了保证出行安全,商鞅每次出门都有数十辆载满身强力壮的士兵贴身保护。商鞅与秦国贵族之间的矛盾已经无法调和。

二是权力太大,商鞅任职后期独揽秦国军政大权,秦国百姓可能不知道国君秦孝公,但很少有百姓未曾听过商君之名。在春秋战国时期,可以说没有哪个臣子能比商鞅的拥有的实权还要大,而且商鞅的权力还是名正言顺的那种,并不是那种通过架空窃取而来。

商鞅在秦国的威望极高,在秦孝公去世后,即便贵为君主的秦惠文王在威望方面也远远不如商鞅,因此秦惠文王对商鞅颇有顾忌。如果商鞅没有选择功成身退,那么商鞅的存在必然会影响到秦惠文王的统治,甚至可以说商鞅不死,秦惠文王就不是真正的秦王。

如果商鞅在功成名就之后选择功成身退,或许还能保住性命,但他并没有做出这种选择,这就注定了他无法善终。一旦秦孝公去世,失去这个强有力的倚靠,再加上没有得到新君秦惠文王的支持,商鞅焉能善终呢?

《史记》记载:“秦孝公卒,太子立。公子虔之徒告商君欲反,发吏捕商君。秦惠王车裂商君以徇,灭商君之家。”

秦孝公去世后,商鞅被公子虔等贵族诬陷谋反,最终被秦惠文王处以车裂之刑,并诛灭家族。

  • 白起之死的主要原因

白起之死主要也是因为两点原因,一是军功太大,遭到秦相范雎嫉妒;二是多次违抗王命,不听调遣,还出言嘲讽秦昭襄王。

白起担任秦军主将三十多年,一生经历大小数十战,为秦国统一六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其中著名的战役有伊阙之战、鄢郢之战、华阳之战、最后指挥的长平之战更是让赵国元气大伤,从此失去和秦国抗衡的实力,并给山东诸国以极大的震慑,诸侯列国有哪个未听闻过白起之名,哪国军队又不害怕遇上武安君白起呢!

白起一生所立的军功多而且大,但恰恰也正因为这点,让他有了性命之忧,白起所立军功不仅威胁到了秦相范雎的地步,甚至已经到了震主地步,影响到秦昭襄王的君主地位,除了攻灭数国的王翦、王贲父子还能拿来比较外,秦国历史上乃至整个春秋战国时期,都没有哪一位将军所立的军功能够和白起相提并论。

《史记》记载:“赵亡则秦王王矣,则武安君必为三公,君能为之下乎?无以为武安君功也。应侯言於秦王曰:“秦兵劳,请许韩、赵之割地以和,且休士卒。”王听之,皆罢兵。”

长平之战后,白起的本意是乘胜追击,一举将赵国灭亡,但秦相范雎担心白起携灭国之功受封三公,在地位上高过他,便建议秦昭襄王接受赵国议和,罢兵停战。

《史记》记载:“应侯与武安君白起有隙,言而杀之。”

之后在邯郸之战时,白起多次违抗王命,拒绝担任主将进攻邯郸,还出言嘲讽秦昭襄王,而范雎又站出来火上浇油,最终白起被秦昭襄王赐死在咸阳城外的杜邮亭。

  • 张仪为何能全身而退?

张仪凭借“纵横之术”和一张利口得到秦惠文王的赏识,入秦不到一年时间就被封为相国。

《史记》记载:“应侯与武安君白起有隙,言而杀之。使公子华与张仪围蒲阳,降之。魏因入上郡、少梁,谢秦惠王。惠王乃以张仪为相。”

不过张仪虽为秦相,但实权并不大,主要职责就是负责秦国外交,出使游说各国,以“横”破“纵”,促使关东各国亲善秦国,可以说在秦国历史上,秦惠文王时期和各国建立的外交关系最好。

虽然在秦惠文王在位时期,秦国也没少发动兼并战争,也扩张了不少领土,秦国的版图也是在此时期成为战国七雄最大的,但秦国和各国关系并没有到了势不两立的程度,而这正是得益于张仪的外交功劳。

张仪在秦国任职期间,并未损害秦国的利益,几乎只有功劳,也没有结仇与秦国大臣和宗室贵族,更没有影响到秦惠文王的地位和王权,还拥立秦惠文王正式称王,秦惠文王也是秦国历史上第一位称王的君主,此后秦王君主才以王自称。

《史记》记载:“仪归报,未至咸阳而秦惠王卒,武王立。”

商鞅和白起没能善终的原因,张仪一点都没有涉及,他在秦国任职近二十年的时间,待在秦国的时间却很少,大部分时间不是在出使各国路上,就是在游说各国诸侯,为秦国和各国建立起良好的外交关系,直到秦惠文王去世,张仪因为在出使各国后的归程途中,连秦惠文王最后一面也没能见上。

《史记》记载:“武王自为太子时不说张仪,张仪相魏一岁,卒于魏也。”

张仪这样尽忠尽责的臣子,秦国又有什么理由诛杀他呢?秦武王继位后,虽然不喜欢张仪,但也没有为难张仪,而张仪也有自知之明,便离开了秦国,之后在故国魏国担任一年相国后去世。

结语:

虽然商鞅和白起都为秦国做出了重大贡献,商鞅为秦国强大奠定了基础,白起为秦国统一六国奠定了胜利基础,但两人死得也不算冤。

商鞅明知变法得罪了秦国贵族,在功成名就之后依然贪恋权势,在秦孝公病重期间又独揽秦国军政大权,但他依然还只是一个臣子,还是孤臣般的存在,如果失去国君的支持,那些和商鞅有仇的贵族又如何会放过他呢?

白起所立的军功已经达到功高震主的地步,为此遭到秦相范雎的嫉妒,但他还多次违抗王命,挑战王权,相信没有哪位君主能容忍此举,同样也给政敌送上了非议自己的借口。张仪在秦国担任近二十年相国,一直兢兢业业,也不和贵族们生怨,因此得以善终。


文/历史紫陌阁

回味更多历史,下期更精彩。

欢迎大家的关注和点赞,谢谢大家的支持。

本文声明原创,文中配图来源网络,侵删。

【2】、来自网友【一国之君历史研究】的最佳回答:

一、商鞅

商鞅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名、最成功的政治家和改革家,他的变法完完全全地改变了秦国落后的面貌,把一个被视为蛮夷的边垂之国通过变法,一跃成为战国中最强大的诸侯国,这是一种奇迹,并且商鞅的变法内容影响了中国历史几千年。

战国时期由于社会的分裂和动乱,诸子百家的各种思想都涌现出来,无论哪一种学说,哪一种思想,都是为了改变战国的动乱,增强国家的实力,战国以来,各诸侯国不断追求变法图强,而国与国之间的战争逐渐演变为灭国之战。

商鞅

商鞅并不是战国第一个变法的人,战国第一个变法是李悝在魏国的变法,但商鞅变法却是战国历史上变法最彻底、最成功的,直到让秦国统一天下,让秦始皇建立了大一统的秦朝,商鞅对秦国统一天下的功劳无疑是最大,但是商鞅的结局非常悲惨。

秦孝公支持商鞅变法 21 年,在他去世之后,商鞅立即遭到了清算,被人诬陷为谋反,而刚刚即位的秦惠文王相信了这些人的话,派兵捉拿商鞅,商鞅就逃到了他的封地,然后组织自己封地内的百姓造反,结果兵败被杀,然后被秦惠文王施行车裂的酷刑。

为什么商鞅的结局这么悲惨呢?

主要有三个原因:

1、变法得罪了人。

历史上所有的变法都会得罪人,商鞅变法打破了贵族的世袭制,原本只要看出身就能子子孙孙都是贵族的政策,在商鞅变法之下变成了军功爵位制,变成了不看出身只看功劳的制度,极大地激励了秦人打仗立功的积极性,改变了秦国的政治力量。

商鞅与秦孝公

而那些受到变法冲击的老贵族们自然不会甘心,秦孝公在世时 ,坚决为商鞅站台,支持商鞅变法不动摇,但是秦孝公一去世,各种反对力量全部冒出来了,他们联合起来诬陷商鞅,是导致商鞅被杀的主要原因。

2、秦惠文王新君即位拿商鞅开刀。

秦惠文王是秦孝公的儿子,他即使为新君后,立即拿商鞅开刀,之所以如此,不是因为他反对变法,也不是因为商鞅变法时处罚了他的老师,而是为了立威。

因为商鞅在秦国变法 21 年,并且担任秦国执政官多年,秦国上上下下只知道有商鞅和变法,谁知道秦惠文王这个新君呢?而且商鞅在执政期间因为军功提拔了大量的军功阶层,掌握了秦国政权的核心力量,秦惠文王视商鞅为威胁。

新君即使最重要的是立威,不然新君没有权威,大臣会蔑视,尤其是像商鞅这样的老功臣,立威最好的办法就是杀人,级别越高,效果越好,秦惠文王杀商鞅就是为了立威,树立自己的威信,因为秦惠文王是一位有作为的国君,想要自主掌权做一些事,有商鞅在,很多事就做不了主,秦惠文王就听信那些对商鞅不满的人诬陷他,导致商鞅被杀。

商鞅变法

3、商鞅执掌变法与秦国朝政多年,贪恋权位。

秦国有一个叫赵良的人就曾经劝过商鞅,赵良说商鞅没有造福秦国百姓,说商鞅是靠变法建立起来的权威,而没有受到百姓的爱戴,劝商鞅放弃自己的封地,归隐山林,但是商鞅不听,商鞅不愿意放弃自己所有的一切,包括权力、地位、封地,这是他后来被杀的原因之一,赵良都看出商鞅非常危险了,其他人难道看不出来吗?这也是商鞅被杀的原因之一。

二、白起

白起出身不明,但可以肯定他是靠着军功爵位制升起来的将领,他做到了左庶长、大良造的官职和武安君的封爵,成为秦昭襄王时期,最有名的秦国将领,白起在秦国指挥作战随便说几起战争都是非常有名的,比如伊阙之战,白起全歼韩国与魏国 24 万联军。

再比如鄢郢之战,这是秦国第一次攻破楚国都城,再比如长平之战,一战就歼灭赵国 45 万军队,白起打仗 30 多年,死在他手下的士兵就接近一百万人,这一恐怖的数字让人惊叹于白起的军事能力。

白起与秦昭襄王

长平之战后,白起建立趁胜进军攻打赵国都城邯郸,但是秦昭襄王拒绝了,与赵王议和,并接受赵国割地求和,没想到赵国居然反悔了,然后秦国再次率军攻打赵国都城邯郸,结果秦军战败,损兵折将,秦昭襄王命令白起出战,白起数次拒绝出战,并说道:秦王当初不听我的命令,现在结果如何?

白起这一言论等于是嘲笑秦昭襄王的行为,秦昭襄王听说后强令白起出战,白起仍然不愿意出战,但只能接受命令出发,最后秦昭襄王赐死了白起,命令他自杀,白起无言以对,只能自杀而死。

秦昭襄王为什么要赐死白起?

主要有三个原因:

1、白起不听从命令。

自古以来,臣不听君的命令,最终的结局就是死,白起不是不知道这个原因,但他就是不懂这个道理,秦昭襄王虽然是一代明君,但是不听君王的命令,等于是损坏了君王的权威,君王的权威可是比什么都重要的。

战神白起

君权神授是古代的思想,白起面对的是一个有作为的皇帝,无论君王是不是错了,他都不能违抗命令,这是白起被杀最重要的原因。

2、白起嘲笑秦昭襄王。

嘲笑秦王同样是重罪,虽然你白起的军事战略是正确的,但秦王考虑问题的角度不是军事,而是政治,无论秦王做出什么样的决定,白起可以提建议,如何决策在于秦王,即使秦王决策错误,那也不是白起的错,白起不能嘲笑秦王,这是死罪。

3、范雎嫉妒白起,在秦昭襄王面前诋毁了他。

范雎在白起之死中起到了关键作用,一方面是范雎嫉妒白起的功劳,另一方面白起是前任丞相魏冉提拔的,而魏冉就是范雎拉下马的,范雎鼓励秦昭襄王废除四贵,主张国君独掌政权,加强集权。

长平之战后,白起想继续进攻邯郸,但是赵国收买了范雎,以政治利益引诱范雎建议秦王撤军,而白起不愿意这么做,双方政见不同,范雎诋毁了白起,导致白起被杀。

白起被赐死

三、张仪

张仪与商鞅和白起有一个最大的不同点,就是:张仪是纵横家,商鞅是改革家与政治家,白起是军事统帅,三人最大的区别是,张仪是靠一张嘴说话来做事的,而商鞅与白起都是实干家,这是有区别的。

张仪是鬼谷子的徒弟,属于纵横家,所谓的纵横家就是凭借一张嘴,游说各国形成新的政治联盟,或者破坏各国组成政治联盟,张仪为秦国效力,就是连横,而其他人为六国效力,比如苏秦,就是合纵。

纵横家都有一个特点,就是六个字:知大局,善揣摩。

张仪投靠秦国后,受到秦惠文王的重用,依靠自身的才能成为相国,张仪还担任过魏国相国,并且暗地为秦国效力,居然还屡屡成功,这算是公开的间谍了,魏国居然还容忍了张仪,张仪一生最有名的事就是戏弄楚国,原本楚国与齐国结盟一起对抗秦国,张仪凭借一张嘴,再加上欺骗楚王说割地六百里,就扩散了楚齐联盟,这比千军万马都管用。

张仪

最神奇的是张仪戏弄了楚怀王,还居然敢到楚国去见楚怀王,然后他又动用一张嘴暗中游说他人,居然说动了楚怀王赦免张仪,这不是楚怀王太傻就是张仪太高明了,张仪的一生就是不断说动其他诸侯国不要合纵攻秦,在政治上保证了秦国不被六国围殴,这已经是张仪最大的功劳了。

张仪的结局也是善终,秦惠文王去世后,秦武王即位,秦武王喜欢大力士,不喜欢张仪这样的游说之客,张仪也看出来了,因为他的能力就是“知大局、善揣摩”,所以张仪主动提出到魏国去,秦武王还派车送张仪,最后张仪老死在魏国,没有受到任何迫害。

为什么张仪会善终,不会受到迫害呢?

最大的原因就是张仪知道大局,善于揣摩,张仪清楚知道战国时期的天下大势,然后他能想到君王心中所想,提前为自己找到退路。

张仪就靠一张嘴

张仪在秦国时就感觉到秦武王会对自己不利,上行下效,也有秦国大臣看出秦武王不喜欢张仪,于是就有人开始诋毁张仪了,张仪看出来后,主动提出离开秦国,同时其他诸侯国就会因为怨恨我张仪而发动战争,到时候秦国就能受益。

看到没有,张仪即使离开秦国,也是秦国利益为先的,让秦国觉得张仪是有用的人,这种建议没人会拒绝,张仪几乎所有的谋略都是从对方的角度出发想问题,从来不会考虑自己,这也是他的谋略屡屡能成功的原因所在。

分析原因之后才知道张仪的高明,相比之下,商鞅与白起在这方面的能力不及张仪十分之一,商鞅看不出危险,白起同样如此,但张仪能提前看出来,并想出解决的办法,这就是张仪的高明,所以他就能善终。

喜欢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