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活小妙招免费各类生活中的小问题知识以及音乐简谱等,是你了解世界未知知识的好地方。

关羽认为黄忠不配成为五虎上将,那他心目中的人选是谁?

十万个为什么 空空 2024-3-19 19:58:41 2次浏览

关于问题关羽认为黄忠不配成为五虎上将,那他心目中的人选是谁?一共有 2 位热心网友为你解答:

【1】、来自网友【绿野萍踪 01】的最佳回答:

刘玄德得了汉中,便进位汉中王,封赏群臣。这段历史,《三国演义》写得很简单,武将中除了拜关羽、张飞、赵云、马超、黄忠为五虎将外,只提到“魏延为汉中太守”,然后补了一句“其余各拟功勋定爵”。假如关羽认为黄忠不配成为五虎上将,似乎就只有魏延能够替补了。

问题是,关羽看得上魏延吗?魏延有没有实力跻身蜀汉五虎将呢?假如魏延不行,关云长心目中还有谁能与自己为伍呢?

关羽为何不愿与黄忠为伍

小说中说,封罢五虎将,诸葛亮请示刘备:“即差前部司马费诗为使,赍捧诰命投荆州来”。孔明此举醉翁之意不在酒,名为给关羽通报这件大事兼而授衔,实则以此下达作战任务,命令关羽攻占樊城。

关羽十分关心自己的官衔,把费诗迎到公廨就问:“汉中王封我何爵?”费诗说,汉中王封你为五虎大将之首。关羽又问“哪五虎?”费诗便说是关羽、张飞、赵云、马超、黄忠。云长一听,当场就发了怒,说:“翼德吾弟也;孟起世代名家;子龙久随吾兄,即吾弟也:位与吾相并,可也。黄忠何等人,敢与吾同列?大丈夫终不与老卒为伍?”说罢,不肯接受官印。

费诗劝道:“今汉中王虽有五虎将之封,而与将军有兄弟之义,视同一体。将军即汉中王,汉中王即将军也。岂与诸人等哉?将军受汉中王厚恩,当与同休戚、共祸福,不宜计较官号之高下。愿将军熟思之。”听了费诗这番说辞,关羽顿时醒悟,接受了官印,也不再计较与老卒黄忠同列五虎将了。

其实,关羽也不是说黄忠不配做五虎上将,黄忠的武功肯定配得上五虎上将的称号。以小说家言,刘备做汉中王时,除了关张赵马外,手下还没有谁的武功在黄忠之上。

黄忠的武功怎么样,关云长是见识过的,大战长沙时,第一场单挑,两人“斗一百余合,不分胜负”。关公回到营帐,心中暗自思忖:“老将黄忠,名不虚传:斗一百合,全无破绽”。

第二天,关羽诈败而走,打算以拖刀计“背砍赢之”。黄忠不知是计追了下来。关羽正准备回马砍杀时,黄忠的战马失了前蹄,被掀翻在地。黄忠自以为必死无疑,关羽却没有像当年偷袭颜良、文丑那样,趁势斩了黄忠,而是让他换马再战。

第三天,黄忠诈败,试图以弓箭射杀关羽,关羽也中计追赶。黄汉升想起关羽的义气,于心不忍,只是一箭射在了云长盔缨根上。关羽十分敬服黄忠的弓箭,说他有“百步穿杨”的能力。关云长对黄汉升的武艺高度认可,以武艺论,关羽心目中绝对赞同黄忠做五虎上将。

关羽说:“大丈夫终不与老卒为伍”,这就透露出他的傲慢了。一个六旬开外的“老卒”,竟然与自己同列,岂不是拉低了身价?而且,还显不出自己与汉中王的特殊关系,面子上挂不住。说白了,关羽嫌刘备给他的官小了,一个“老卒”都能做五虎将,咱关云长岂不是要封更大的官?

以此衡量,关云长的心目中还有谁能替换黄忠呢?

黄忠就是关羽心目中的五虎将人选

导语中讲过,刘备拜五虎上将时,只提到了魏延。这一笔,似乎就暗示了除五虎将以外,就数魏文长的武艺接近五虎上将了。然而,魏文长的武功,关羽恐怕没有见识过了。曹操挥师夺取荆襄时,刘备从樊城逃到襄阳时,魏延从城中杀出,要放刘备进城。文聘引军出城,与魏延交手。刘备见了这种情况,就是进城也不得安宁,没等魏延、文聘分出胜负,就带着樊城百姓往江陵奔逃了。

大战长沙时,魏延并未出战。长沙太守韩炫怀疑黄忠暗通关羽,便要杀了黄忠,魏延挺身而出,在法场上救下黄汉升,打开城门放关羽进城。此后,刘备带着黄忠、魏延入川,关羽则与诸葛亮镇守荆州,魏延在收川战斗中打得怎么样,关羽并不知道。而且,这两人从此再无见面的机会。

关羽没见过的事,就不会轻易认可,汉中王封爵时,诸葛亮就点出了关云长这个特点。关羽这个特点,也是不愿与黄忠为伍的原因之一,这一点,咱们下文再讲。

关云长是武将,当然十分重视武艺。张飞是结义兄弟,关羽斩杀颜良后,亲口告诉曹操:“某何足道哉!吾弟张翼德于百万军中取上将之头,如探囊取物耳”,这是关羽看重武艺的一大证明。赵云更是如此,关羽见识过子龙的勇猛与高超的武艺。

马超投降刘备后,关羽就想试试他的武功,准备入川比武。这就更加说明,关羽不仅要凭借与刘备的特殊关系,压倒五虎将,而且,还要在武艺上压住马超一筹。

关公非常在意武艺,经长沙大战,关公见识了老将高超的武艺,显然不是因武艺而看不起黄忠。假如黄忠的武艺不够格,刘备也不会让他进五虎将,即便入选,关羽肯定更加不服。就凭武艺这一条,黄忠就应当是关公心目中五虎上将的最佳人选之一。

云长公义气深重,与黄汉升换过命。以交情论,关羽也不会反对这员老将位居五虎将之列,只是不能与自己“齐位”罢了。

关羽不知魏延武艺底细,魏延的资历与出身都不如张飞、赵云、马超,连黄忠都赶不上,又如何能让关羽推选他为五虎上将呢?魏延唯一能压倒黄忠的,就是年龄优势,不是“老卒”。但以魏延的资历,恐怕在关羽心中不过一“小卒”而已。

以小说中的人物看,除了魏延,能打的恐怕就是严颜了。张飞入川时,遭到了严颜的顽强抵抗。严颜“善开硬弓,使大刀,有万夫不当之勇”,在敌楼上一箭射中张飞头盔,气得张翼德哇哇大叫。论武艺,严颜恐怕不在黄忠之下。但是,严颜也是一“老卒”,入伙还在黄忠之后,与关羽也没有过命的交情。所以,严颜绝对不会是关羽心目中五虎上将的人选。

除此之外,刘备帐下再无高手能与关羽同列五虎上将的战将了。

所以说,关羽并非是说黄忠不配五虎将,而是以黄忠为参照,要封更大的官。费诗所劝,正是说的这件事。“将军即汉中王,汉中王即将军也”,这句话把关羽抬到了天上,一如诸葛亮劝阻关羽找马超比武所说的:“孟起虽雄烈过人,亦乃黥布、彭越之徒耳;当与翼德并驱争先,犹未及美髯公之绝伦超群也”。

关羽虽然说张飞、赵云、马超可以与自己“相并”,骨子里却认为自己比他们都高一个层次。假如黄忠不配做五虎上将,那么,在关羽心目中,这三位也是不配与自己“同列”的。刘备若是封关羽的官阶比张飞、赵云、马超、黄忠高,即便加上魏延或者严颜入五虎将,关羽都不会有意见。

关羽心目中的五虎将人选,应当与刘备不谋而合,黄忠配得上五虎上将。但是,关羽认为,他的官阶应当压倒黄忠。

正史暗藏五虎将,五虎上将美名传

《三国演义》虽然是小说,有很多虚构的成分,但绝对不是三分真七分假,以罗贯中原著《三国志通俗演义》而言,绝对是七分真三分假,陈寿所修正史中,其实也暗藏了蜀汉五虎上将。

《三国志·蜀书》中虽然并无“五虎上将”的记载,刘备做汉中王时,也没有封什么五虎上将。建安二十四年(219 年)秋,刘备称汉中王,拜关羽为前将军,张飞为右将军,马超为左将军,黄忠为后将军。但是,却有《关张马黄赵传》,这就是五虎上将的原型。

赵子龙计取桂阳,刘备以赵云为偏将军,领桂阳太守。定成都时,刘备封赵云为翊军将军。刘备升汉中王,封赏了关羽等人,却没有赵云职务变动的记载,直到建兴元年(223 年)时,陈寿才记载赵云“为中护军、征南将军,封永昌亭侯,迁镇东将军”。

翊军将军,这个职务是刘备独创的,特别授予赵云,也是对赵子龙一种特别的嘉奖了。“子龙一身都是胆”,所以,把赵云留在身边,赵子龙也没有像关羽那样计较职位高低。这大概也是赵云深得史家好评,深受读者喜爱的原因之一吧。

五虎将不是官衔,正史记载的记载的前后左右将军才是关羽他们的官职。关羽等四人的官衔虽然不同,但却是并列的。当时,刘备要封黄忠为后将军,诸葛亮说了这样一番话:“忠之名望,素非关、马之伦也。而今便令同列,马、张在近,亲见其功,尚可喻指;关遥闻之,恐必不悦,得无不可乎!”

孔明的担心果然变成现实,但费诗劝关羽的话,却是刘备教他讲的。《三国志》中说,刘备听了诸葛亮这番话,说了一句:“吾自当解之”。于是,黄忠“遂与羽等齐位”。关羽离得比较远,看不到黄忠在收川取汉中时的功劳,便不认可黄忠,同样,关羽没见过魏延等人的武艺功劳,那就更不会以黄忠以外的战将作为心目中五虎将的人选了。

虽然黄忠与关张马齐位,但却少了一样特权,那就是“假节钺”、“假节”。假节钺,就是持节使臣,代表皇帝亲临,行使战时状态就不必请示、右汇报,可以直接斩杀自己军中触犯军令的将士。费诗所说的“将军即汉中王,汉中王即将军”,大概也有假节钺的意思,关云长要的就是这句话。

《三国志》记载得十分清楚,关羽是“假节钺”,张飞、马超是“假节”,关羽是不是也认为他比这两员五虎将多一个字,因而与之为伍?其实,在西晋之前,假节钺、假节是同等的权力待遇,只是仪式不同。看来,关将军也是十分注重形式的。

赵云虽然没有在职位权力上与这四人齐位,但深得刘备信赖,武艺水平和忠诚度绝对够格与关羽等人并驾齐驱。陈寿尊重这样的史实,在《三国志·蜀书》列传中,把关羽、张飞、马超、黄忠、赵云一并立传,就是《蜀书·关张马黄赵传》。

元代说书人依据《蜀书·关张马黄赵传》,在《三国志平话》中打造了蜀汉五虎上将,但却稍微调整了顺序,写成了关张赵马黄。随后,罗贯中以此为蓝本,更多地依据历史记载,在《三国志通俗演义》中移植《三国志平话》中的五虎上将,毛纶毛宗岗父子更名的《三国演义》,蜀汉五虎上将原封不动地保留在书中。

因而,“蜀汉五虎上将”不但是关羽心目中认定的人选,也是历史真实的记载,还是小说家认定的蜀汉最佳战阵,更是几百年来读者、听众、观众公认的五虎上将。若有不服者,那就请在历史中,在《三国演义》中再找出一位能够取代黄忠的五虎将吧——估计谁也找不出。

【2】、来自网友【江湖小晓生】的最佳回答:

刘备做了汉中王以后,开始大肆分封群臣。做了王,那就有了自己的国家,相当于集团上市了!因此刘备开始给那帮拥有原始股的兄弟们分红了。

主要的几位原始股东大概是这么分红的:

  1. 关羽,刘备的铁杆粉丝,情同兄弟,恩若父子,因此被封为前将军。
  2. 马超,跳槽过来的高级人才,给刘备打开了成都大门,因此被封为左将军。
  3. 张飞,投资刘备的第一位天使投资人,也是刘备的铁杆粉丝,因此被封为右将军。
  4. 黄忠,刷怪打野时不小心把曹操的汉中分公司老总夏侯渊给宰了,立下大功,因此被封为后将军。

这四位主要的原始股股东,得到了巨大的分红利润以后,真可谓是几家欢喜几家愁。为啥?因为有人沾沾自喜,认为捡了便宜,有人则愤愤不平,认为吃了亏!

一、关羽是真的瞧不起黄忠。

沾沾自喜的,当然是黄忠。因为他加入刘备集团的时间太短,过去他是刘表帐下一员普通的将领,镇守的不过是长沙下属的攸县而已。

曹操来了以后,黄忠就顺道投奔了曹操。曹操走了以后,黄忠又跑到刘备这儿效力了。此后黄忠跟着刘备入川,虽说是勇冠三军,但是没有什么拿得出手的战绩。

不过黄忠的确英勇,史料记载他是:

自葭萌受任,还攻刘璋,忠常先登陷陈,勇毅冠三军。—《三国志》

这就是为啥关羽瞧不起黄忠的原因,你武功高强,而且总是身先士卒。可是这是为将者应该要做的吗?

除了身先士卒,想要做顶级将才,还需要指挥若定,拥有一定的大智慧。显然这一点,在黄忠这儿完全体现不出来。

即使后来黄忠,在定军山一不小心杀掉了夏侯渊,威震天下,也改变不了关羽对他的这种刻板印象。在关羽这儿,黄忠就是个先锋官而已,没啥了不起的。

诸葛亮都曾经这么评价过黄忠:

忠之名望,素非关、马之伦也。而今便令同列。马、张在近,亲见其功,尚可喻指;关遥闻之,恐必不悦,得无不可乎!—《三国志》

这就是说黄忠没什么名气,跟关羽、马超这些人没法比。现在刘老板你把黄忠跟关羽、马超、张飞放在一个档次,我看远方的关羽,肯定会不高兴。

那么关羽到底啥态度呢?在《三国志,费诗传》中,记载了关羽的这么一句话:

大丈夫终不与老兵同列!—《三国志,费诗传》

意思很明确,关羽坦言,黄忠只不过是个老兵,算不上什么名将。咋能跟我关二爷这种赫赫有名的大将并排呢?

老黄忠的名号就这么留下了,其实我们压根就不知道黄忠多大岁数,人家只是长期担任基层军官而已。不过这句话也从侧面看出了关羽对黄忠的不屑。

二、关羽是否看得起赵云?

那么问题来了,既然关羽不肯跟黄忠并列,那么愿意跟谁并列呢?张飞是没得说的,人家把庄子卖了投资刘备,后来又跟着刘备出生入死,武力值仅次于关羽,所以跟关羽并排一点毛病都没有。

马超也没啥毛病,毕竟他在羌族中的地位相当高,当初也是跟刘备一样,是一方诸侯。现在投奔刘备麾下,还帮刘备打开了成都城,功劳甚大,武力值又高,跟关羽并排,那是抬高了关羽的地位。

我们非常熟悉的说法,那就是五虎上将。这五虎上将分别是:关羽、张飞、马超、黄忠和赵云。

那么关羽是否愿意跟赵云并排呢?对不起,还真的不愿意。赵云在《三国演义》里,那绝对是有资格跟关羽并排的,但是在《三国志》里,赵云真的是个小角色。

所谓五虎上将,只是因为陈寿在《三国志》里,把赵云传和关张马黄传放在了一起,罗贯中老爷子于是就给赵云各种添油加墨,让他成了五虎上将之一。

实际上赵云的战绩实在是少得可怜,他只能称之为是刘备的保安队长,主要负责刘备及其家属的人身安全。刘备活着的时候,他压根就没啥拿得出手的战绩。

而且刘备做了汉中王以后,赵云也只是翊军将军。啥是翊军将军?其实这是刘备自创的一个封号,在某些专家眼里,这就是杂牌将军的意思。但是在我看来,应该是刘备比较信任的人,才会担任刘备所创立的将军封号,要不会给人一种被侮辱的感觉。

所以说,关羽不可能看得上赵云,至少赵云想要跟关羽并排,从历史角度来说,基本不可能。

三、关羽看得上魏延吗?

除了赵云,在刘备集团,还有一位比较著名的大将,那就是魏延。在诸葛亮北伐期间,魏延基本上就是武将中的一把手了。

刘备拿下汉中以后,甚至将汉中交给了魏延,连张飞都没能得到这个机会。由此可见,魏延在刘备心目中的地位是相当高的。

作为后起之秀,魏延的表现的确可圈可点,但是他能入得了关羽的法眼吗?对不起还是不能,为啥?因为当时的魏延,战功还是太少。

魏延是在刘备入川时加入刘备的队伍的,他在帮助刘备平定川地的过程中,的确立下了不少战功,但是和黄忠一样,没啥特别显著的战绩。

魏延也没有斩杀类似夏侯渊这样的大将,甚至连黄忠都比不上。此后魏延被刘备封为牙门将军,这也是刘备自创的一个将军封号,当年赵云也曾担任过该职务。

牙门将军,就是爪牙的意思,这个时候的魏延,显然是比不上黄忠和赵云的,关羽不愿意和黄忠并驾齐驱,又怎么会愿意跟魏延并排呢?

总结:关羽总是仰着头看人。

在关羽眼里,就没几个人他是看得上的。天下之大,他佩服的人,也就只有刘备和曹操而已,其他人全都入不了他的法眼。

所以说,他十分在意跟那些跟他并驾齐驱的人,是否有资格。显然在他眼里,除了张飞和马超,其他人都不配。

参考资料:《三国志》

喜欢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