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活小妙招免费各类生活中的小问题知识以及音乐简谱等,是你了解世界未知知识的好地方。

曹操刺董卓失败后,回老家招揽了哪些猛将?

十万个为什么 空空 2024-3-16 11:32:16 2次浏览

关于问题曹操刺董卓失败后,回老家招揽了哪些猛将?一共有 2 位热心网友为你解答:

【1】、来自网友【烛影乱谈】的最佳回答:

曹操于

汉献帝中平六年(189年)底

逃出洛阳,要加入反董大业,手里必须有实力,为此曹操开始募兵。此次募兵在

陈留郡

(治所在今河南省商丘市宁陵县西南)

一带

故称

己吾募兵

”,也可称为“

曹家军诞生记

”。

此次募兵期间加盟的将领都是曹军的“创军元老”,他们有的在以后很知名,有的早早战死或者湮没无闻了,主要有以下这些人:

卫兹(?-190年),陈留郡襄邑县人

卫兹是曹魏名臣卫臻的父亲,他是陈郡留的孝廉,家里很有钱,在本地也很有影响力,他全力支持曹操,对曹操此次募兵贡献最大,后随曹操出征,战死于荥阳。

  • 世语:陈留孝廉卫兹以家财资太祖,使起兵,众有五千人。
  • 《三国志》:卫臻字公振,陈留襄邑人也。父兹,有大节,不应三公之辟。太祖之初至陈留,兹曰:

    “平天下者,必此人也。”太祖亦异之,数诣兹议大事。从讨董卓,战于荥阳而卒。太祖每涉郡境,辄遣使祠焉。

  • 《先贤行状》曰:合兵三千人,从太祖入荥阳,力战终日,失利,身殁。

典韦(?-197年),陈留郡己吾县人

典韦就是己吾县本地人,史书没有记载他字什么,说明他出身寒门,他体型魁伟,膂力过人,是本地知名度很高的侠士,当时典韦的职位还很低,在一个叫赵宠的司马手下当兵,后转归夏侯惇。

  • 《三国志》:典韦,陈留己吾人也。形貌魁梧,旅力过人,有志节任侠。
  • 《三国志》:后属夏侯惇,数斩首有功,拜司马。

赵宠(?—?),籍贯不详

曹操募兵时赵宠已是司马,按汉兵制司马手下约有1000人左右,典韦就在其部下,曹操当时一共只有5000来人,赵宠此时应该是曹操手下最重要的将领,但此人之后便再无记载,最大的可能是战死了,或者因故脱离了曹军。

  • 《三国志》:初平中,张邈举义兵,韦为士,属司马赵宠。牙门旗长大,人莫能胜,韦一手建之,宠异其才力。

乐进(?-218年),卫国人

曹操招兵的声势造得挺大,不仅己吾周边的几个县,就连陈留郡附近的梁国、陈国、卫国也有人跑来应征。在这些应征的人里曹操发现有一个人,个子不高但目光炯炯有神,说话办事干净利索,还有一定的武艺,曹操很喜欢他,就让他给自己当帐下吏,也就是警卫员,这个是就是乐进。

  • 《三国志》:乐进字文谦,阳平卫国人也。容貌短小,乐进以胆烈从太祖,为帐下吏。
  • 《三国志》:遣还本郡募兵,得千余人,还为军假司马、陷陈都尉。

曹洪(?-232年),沛国谯县人

已吾其实离曹操的老家沛国谯县不远,招兵当然不能忘了自家的人,曹操的几个叔伯兄弟以及与曹家历来关系密切的夏侯家几个兄弟很快都来了,曹洪是曹操的从弟,他参加了次年2月的荥阳之战,说明已吾募兵时也有他。

  • 《三国志》:曹洪字子廉,太祖从弟也。太祖起义兵讨董卓,至荥阳,为卓将徐荣所败。

曹仁(168年-223年),沛国谯县人

曹仁也是曹操的从弟,在曹操募兵之前他就暗自结集上千青年,游于淮河、泗水之间,后带队跟随曹操,任别部司马。曹仁是不是在已吾募兵时就投奔了曹操史书没有记载,但这种可能性很大,因为他的弟弟曹纯就参加了己吾募兵。

曹纯(170年-210年),沛国谯县人

曹纯是曹仁的弟弟,史书明确说他随着曹操到襄邑募兵,襄邑就在己吾附近,可能是曹操带着曹纯在那里也设置了募兵点,当时曹纯20岁。

  • 《英雄记》:纯字子和。年十四而丧父,与同产兄仁别居。
  • 《英雄记》:二十,从太祖到襄邑募兵,遂常从征战。

夏侯惇(?-220年),沛国谯县人

夏侯惇早年与曹操关系密切,根据史书的记载,曹操参加朝廷军队镇压黄巾军时夏侯惇似乎就已在其手下,史书说那时夏侯惇“为裨将”,但曹操只不过是骑都尉,手下不可能有裨将,这里的记述不太确切。史书说曹操代理奋武将军时夏侯惇为司马,而曹操在已吾募兵打的旗号正是袁绍表奏的“行奋武将军”,推测起来夏侯惇也参加了这次募兵。

  • 《三国志》:夏侯惇字元让,沛国谯人,夏侯婴之后也。年十四,就师学,人有辱其师者,惇杀之,由是以烈气闻。
  • 《三国志》:太祖初起,惇常为裨将,从征伐。太祖行奋武将军,以惇为司马,别屯白马,迁折冲校尉,领东郡太守。

夏侯渊(?-219年),沛国谯县人

夏侯渊不仅与曹操早年关系密切,他的夫人还是曹操的妻妹,曹操在己召起兵时他担任别部司马,不久又升为骑都尉,是曹操当时最主要的助手之一。

  • 《三国志》:太祖起兵,以别部司马、骑都尉从,迁陈留、颍川太守。

曹休(?-228年),沛国谯县人

曹休是曹操的族子,曹操起兵时他在江南,听到消息马上绕道荆州北归,曹操见到他时也许在己吾,也许在之后的酸枣会盟期间。

  • 《三国志》:曹休字文烈,太祖族子也。天下乱,宗族各散去乡里。休年十余岁,丧父,独与一客担丧假葬,携将老母,渡江至吴。
  • 《三国志》:以太祖举义兵,易姓名转至荆州,间行北归,见太祖。太祖谓左右曰:

    “此吾家千里驹也。”

曹邵(??),沛国谯县人

曹邵是曹操的族人(也的史书说他的名字叫秦邵),参加了曹操在己吾的募兵,但后来被州郡地方武装所杀。

  • 《三国志》:曹真字子丹

    ,太祖族子也。太祖起兵,真父邵募徒众,为州郡所杀。

曹真(?-231年),沛国谯县人

曹真是曹邵的儿子,是曹操的族子,曹劭被杀后,曹操收养曹真为养子,他当时的年龄大约与曹丕不相上下,即123岁左右,还不能直接上战场,不过他很“鸷勇”,深得曹操喜爱,迅速成长为一员虎将。

  • 《三国志》:太祖哀真少孤,收养与诸子同,使与文帝共止。

【2】、来自网友【南门太守】的最佳回答:

“汉贼董卓之命,誓必由孟德我来彻底终结”!

191 年的一天,身藏“七星宝刀”的血性汉子曹孟德,顺当潜入董卓卧室,锋刃已经亮出,但却突发变故。曹操非但行刺失败,要不是随机应变,险些自己就要命丧当场……

其实早年的曹操,实实在在心存扶助汉室之想,当然其间也有个人的政治野心〈政治抱负吧〉。曹操于汉献帝中平六年(191 年),在行刺董卓失败后,机智地成功逃离洛阳,后几经周折来到陈留郡己吾县(今河南的商丘市西南一带地域)广揽人才,大肆招兵买马,用以组建起了自己的“反董大军”。

这个被人称为“己吾募兵”的招兵买马行动,对曹操一生而言,意义极其重要:它实质标志着曹操一手组建的军事阵容正式登上历史的政舞台。

曹操的“己吾募兵”是花了大功夫下了血本的。他“自散家财,实施兵摹”,充分体现了曹操的组织才干和政治心机。招募兵勇过程中,通过一番精心运作,包括夏侯惇,夏侯渊,曹仁,曹纯,曹洪,曹休,乐进,典韦,等等重要人物,都被曹操成功召集在自己的“曹氏大旗”之下。

《三国志》中介绍典韦称:陈留己吾人也。形貌魁梧,旅力过人,有志节任侠。后属夏侯惇,数斩首有功,拜司马。

典韦在曹操军事阵容里的武将排名,可名列第三。书中形容典韦“力大无穷”,他所使用的兵器双戟足有八十斤有余。在“濮阳之战”中,典韦带领数十军士,承担了与吕布激战的一个重要的方面军,他是为曹氏政治集团立下过汗马功劳。

但典韦之死令人惋惜。建安二年,曹操中张绣假降之计,导致典韦为保护曹操而先身中数箭,尔后背后又中一枪,满身鲜血倒地而亡。

《三国志》中载:乐进,字文谦,阳平卫国人也。容貌短小,乐进以胆烈从太祖,为帐下吏。

乐进长得身材虽然显得短小些,但其人胆大性烈,更是一生忠诚听命于曹操,在南征北讨中攻获嘉,立下显赫军功。官渡之战斩袁绍部将淳于琼。刘备入蜀后,乐进击退关羽、苏非等。后世之人把乐进称为曹魏“五子良将”之一。

《三国志》中对夏侯惇如是介绍:沛国谯人,夏侯婴之后也。年十四,就师学。

夏侯惇在少年时代,就以勇猛顽强闻名于自己的家乡。他一生虽从军打仗,却不忘行军打仗的学文求索,是三国时文武兼备的各将级人物。

值得一提的是,夏侯惇除了所建军功受曹操格外看重外,其人爱护部下,为人俭朴,所得赏赐都分给属下官兵,不贪不占公有财物,其廉洁之名,很为部将们称道。

还有猛将夏侯渊。夏侯渊为沛国谯县人。夏侯渊能征惯战,与曹操关系甚好(夏侯渊的老婆是曹操的妻妹〉,是曹操当时最主要的助手之一。

建安二十四年,刘备率军进攻汉中,夏侯渊被黄忠设计袭杀。夏侯渊死后,由张飞老婆夏氏操持,予以厚葬。

曹操在“己吾募兵”中,还将曹仁,曹洪,曹纯等等都召至自己旗下。这些人都堪称个顶个的英雄人物。

豪杰云集。群英汇聚。曹操“己吾募兵”所得之人,都为实现曹操的政治抱负竭尽所能,一个个都成了曹操搏杀对手时的得力干将。

喜欢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