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活小妙招免费各类生活中的小问题知识以及音乐简谱等,是你了解世界未知知识的好地方。

长孙是最大的孙子,还是长子的儿子?有什么历史渊源吗?

十万个为什么 空空 2024-3-20 20:33:35 3次浏览

关于问题长孙是最大的孙子,还是长子的儿子?有什么历史渊源吗?一共有 2 位热心网友为你解答:

【1】、来自网友【七月流火 140400643】的最佳回答:

长孙是年纪最大的孙子。但未必是长子的儿子。长子的长子称长房长孙。

以我家为例,我爷爷之前五代单传,到我父亲这一辈是兄弟二人,他是老二。我伯父生的第一个孩子是闺女。我是家族中第二个孩子,大堂弟比我小一个月。对我爷爷来说,我是长孙,堂弟是次孙。但堂弟同时也是长房长孙。现在人实行一夫一妻制,不兴纳妾,故兄弟间只有长幼之别,无嫡庶之分。

如果退回一百年,家族中还有族长,我爷爷在的时侯,他是族长,爷爷不在了,伯父是族长。伯父不在了,则族长传给他的长子,也就是我堂弟。有族长,则有族权。族权对外,可以为本家族争利益。对内,也会有权力腐败,所以,民国之后,族权和神权一起被打倒了。这是历史的进步。这样,在家族内部也要依法办事。家族成员之间,除了亲情,再无族权的约束。因此,这些反映族权伦理的长子长孙之类的,除了兄友弟恭的道德要求外,就没有太大意义了。

补充:

这个问题回答很长时间了。有许多朋友前来参与讨论。深表谢意,这里算是对网友留言的一个统一回复。正好题目中本来也问了这个问题的历史渊源。前边没有深入,现主要从历史渊源和与现实的关系中再谈点自己的看法。

关于长孙,以字面意思而论,得出两个结论是很正常的。一个是长子的的长子,称为长孙。另外一个是孙子中年龄最大的一个。这两种定义,都能找到历史渊源,可以说都对。因为无论历史 还是现实中,对于这个问题都没有官方硬性的规定。如果有的话,就会有对错之别,没有,也就无所谓对错了。只能说是各持一端而已。但古往今来对于此事的争论,都与一事相关,这就是继承。中国古代最主流的继承方式是所谓的嫡长子继承制。因此,今天所争的长孙也与此相关。所谓的嫡庶之分,是古代多妻制的产物,到今天实行一夫一妻制,儿子就无嫡庶之分了。但在古代,嫡子是有继承优先权的。也就是正妻所出,优先继承。嫡子有很多,则又是长子,也就是老大优先。因此,唐高祖李渊有二十二个儿子,参与到夺嫡之争的,也就是三子嫡子。最后胜利的也不是嫡长子李建成,而是嫡次子李世民。

李世民的继承权是自己用武力争取的。卫道之士可以说他是不合法,不合规的。但在历史上,继承制就不是绝对的以嫡长优先。我们先说不以长优先的例子。我们知道,现在中华礼制的根子在周代,也就是所谓的周礼。周代的开国先祖,就有不立嫡长的例子,而是立贤。周太王有三个儿子,老大太伯,老虞仲,老三季历。周太王认为,三个儿子中,季历最贤,就想让季历做继承人。太伯和虞仲知道父亲的意思后,跑到海边不毛之地,自已创业,谛造了吴国。季历成为周的继承人,季历的儿子姬昌孙子姬发,把周的事业做大,开创了周朝。季历就是立贤不立长的典型人物。

下面再说一个不立长的典型。我们都知道战国七雄之一的赵国来自晋国,三家分晋之后,才有了韩赵魏。赵国的祖先赵衰是晋国的大夫,当年曾跟随晋文公重耳流亡十九年。赵衰离开晋国的时候,家里有老婆,还有两个儿子。按照儒家的伦观念。赵衰家中的老婆就是正妻。流亡其间再娶的就是妾室了。但赵衰到秦国的时候,又娶了一房,是秦公所赐。这房妻室生了个儿子叫赵盾。十九年后,赵衰回到晋国,赵盾成了赵家世子,也就是大夫的继承人。他的两个异母哥哥成了庶子。

上面这是关于立嫡长制的一些历史渊源。在一般的情况下,继承中,嫡长优先。但并不绝对。

长子的长子为长孙,其实就是这种立嫡长制的扩大或者推论。但是,无论历史还是现在,孙子都不是正常情况下的继承人,因此,孙子的排序对继承没有太大意义。因为,孙子继承的本质上是自己父亲的遗产,而不是爷爷的。爷爷的财产孙子当然也可以得到,但是,一般是爷爷先传给儿子,儿子再传给孙子。孙子所传的。是父亲的份额。朱元璋的孙子朱允文继承了皇位,不是因为他是皇长孙,而是因为他是太子朱标的儿子。所以,朱允文做为继承人的称号是“皇太孙”。长孙,指的是年纪,太孙,指的是权力和政治地位。

刘邦的长子是刘肥,嫡子是惠帝刘盈。刘邦死的时候,刘盈年纪很小,没有儿子。而刘肥的儿子刘襄已经很大了。如果按嫡长子的儿子是长孙的说法,刘邦没有长孙。朋友们认为这种说法成立吗?肯定不成立。因此,按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长子长孙这样的说法,唯一的依据就是年龄,和继承上的优先权没有绝对关系。因为长之前还有嫡,还有贤,都可能起作用。所以,继承人地位的确定不是用“长”来确定。不是立为长子长孙。因为长子长孙唯一确定的依据就是年纪。皇位继承人的确定,用太子,太孙的称号。爵位的继承人有“世子”来确定。

唐代时期,堂兄弟常常搞大排行。也就是统一排行。确定排行的标准也是年龄。比如《别董大》中的董大,就是叔伯兄弟中排行老大。他是老大,他的父亲却未必是老大。李白排行第十二,故被称为李十二白。颜真卿排行第十三,所以在《祭侄文稿》中自称十三叔。康熙的儿子胤褆,是康熙的第五个儿子,前边的四个都死了。他就成了老大,皇长子。太子胤礽是皇后所生,是嫡长子。兄弟中排行老二。请问,请是康熙的皇长孙。是胤褆的儿子,还是胤礽的儿子,还是后来做了皇帝的乾隆?很显然,在康熙的一众孙子里,年纪最大的一个就是皇长孙。皇长孙的称号,与继承人没有一点关系。

正是基于这种情况,所以,我在上面的回答中,才坚持孙子中年纪最大的是长孙的说法。并在讨论中说,以长子没有儿子,岂非爷爷就没了长孙来反对,以长子的长子为长孙的说法。又有朋友来教育我说:“既然讲传统文化,就要以传统文化说事。在传统上,如果长子没有儿子,则在家族的主持下,为之在同宗中过继。所以,长孙之称,必须在长子家里产生。”客观的讲,这种说法也不是没有根据。但这种做法,在古代的效果就不是很好。可以说恰恰是宗法制度的糟粕所在。许多时候,过继儿子都有着种种的算计。很多都成为谋夺财产的手段。我们可以举个历史上最有名的例子来说明一下。

明宪宗朱见深有两个儿子,一个叫朱佑樘,一个叫朱佑杬。朱见深死后,朱佑樘继位,就是明孝宗,明孝宗死后,皇位传给了儿子朱厚照,就是明武宗。朱厚照死后,因为没有儿子。就存在一个皇位继承的问题。本来中国的继承除了父死子继之外,还有一个兄终弟及。也就是由亲弟弟继位。但是,明武宗不但没有儿子,还是明孝宗的独子。连个亲兄弟都没有。这样,解决方案有两个。一是在朱厚照的堂侄中找一个过继给他。传承武宗之后,这叫父死子继。过继的儿子也是儿子。另一个方案是在武宗的堂兄弟中找一个过继给明孝宗朱佑樘当儿子。算是兄终弟及。因为侄子中没有合适的。于是,就找到了叔叔兴献王朱佑杬的儿子朱厚熜。

朱厚熜就是后来历史上有名的嘉靖皇帝。在嘉靖朝,出了一件有名的大事叫“大礼议”,或是“议大礼”。这个事说起来很复杂。但说白了,就是朱厚熜上位之后,不承认自己过继给伯父明孝宗当儿子这个事实。说白了就是家产我继承了,爹妈不认。为了这事,朱厚熜奋斗了几十年,终于完成了,霸占明武宗家业,而不认其父母为父母的大业。这就是关于过继的一个典型案例。所以,就算在古代。寡妇在本家族中过继成年子女基本可以认定其目的多为霸占家产。

明代有个最伟大的思想家叫李贽。他的老家是福建的。他在云南做完知府之后,本应该回福建老家去的。但是,走到湖北,他就留下再不回去了。他之所以留在湖北,不愿回乡。原因很多,其中有个重要的原因在于,他没有儿子。回到家乡后,李氏家族中可能会把本族中的子弟过继给他为子。这看起来是为了他的香烟延续,其实就是以此控制它。利用他的影响力,霸占他的家产。谁让他没有儿子的。李贽正是因为痛恨这种族权的控制,而留在湖北,没回老家福建。

说到这儿,关于长子长孙的历史渊源说的大体差不多了。其中的关键点,就在于“继承”二字,善述其事,善继其志。继承的关键点在于政治权力。有官有职有地位的,三妻四妾的,孩子自然有嫡庶之分。继承的除了财富之外,还有权力。嫡长子的继承,以及兄终弟及等原则,大多只适用于权力和政治地位的继承。而财富的继承上,中国人一贯秉持的是一碗水端平的原则。对于今天的普通人来说。祖辈父辈的财产继承,法律上有明确的规定。既无嫡庶之分,也无长幼之别,兄弟之间,完全平等。这样,长孙的称呼,既没有权力,也没有利益。也就没有必要争执了。

站在今天的社会道德伦理基础之上。叔兄伯弟之间,完全站在年龄的基础上排行好,还是拿出一些无用的嫡庶之别排行好呢?我选择的是,以年龄论兄弟。当然,我也不反对别人另外的定义。但是,在我们家族聚会时,我堂弟决不会在我面前以长房长子的身份自骄。而是尊我为大哥,虽然我只比他大了一个月。因为他从小就叫我哥。因为上数几代,家里都是贫农,所以,也没有财产上的冲突和矛盾。各家事情各家自己处理,挺好的。(2022 年 2 月 14 日)

【2】、来自网友【独家小屋】的最佳回答:

这个问题让我想起了一件往事。当年,隔壁的老奶奶快九十岁了才去世,按照风俗是需要长孙扛幡,可是三个孙子都已经成家,且儿子都十多岁了,于是,这扛幡的重任就落在了重孙的肩上了。

这时候,矛盾来了:大孙子家一女一儿,二孙子家一女一儿,三孙子家一个儿子,二孙子家的儿子要比大孙子家的儿子大俩岁。

按照古老的风俗传承,长孙必须是老大家的第一个儿子,即使他是在襁褓里嗷嗷待哺的婴儿,也比其他鬓发苍苍的堂哥们地位高贵受尊重,理应由他扛幡。

可是,二孙子家提出来了,他家的儿子是三个重孙中最大的,是第一个重孙,就是长孙,这幡该由他家儿子扛。

这话被三孙子家听到了,内心不平衡了,俩口子也合计过了,要是大哥家的儿子扛幡,实属长子长孙,他们无异议;如果换成是二哥家的儿子扛幡,别怪他们不答应!因为,二哥家的儿子是二胎,第一胎是女儿,根本算不得长孙。

而自己家的儿子才是名副其实的第一胎,要说这长孙,这自己家的儿子才算是真真正正的长孙哪!

老奶奶的已经年迈的儿子儿媳也为难了,他们只觉头皮一阵发麻,一时不知该咋办好了?都是自家儿子,都是自家孙子,都有自己的一番说辞,这要真是闹起来,还真不好说哪家呢!

这丧事总管实在看不下去了,就给儿子儿媳出主意,说道:“谁家的话都不听!一切按照传统办。要不,只能越办越糟。”

传统就是大孙子家的儿子扛幡了。老奶奶出殡那天,那孩子一身孝衣,十字披红,肩头上扛着一个硕大的五彩斑斓的迎风招展的引魂幡,走在棺材前面的第一个,浩浩荡荡的领着送葬的队伍。二孙子夫妇皱皱眉,没说话,三孙子夫妇撇撇嘴,也没话说。

一些准备看热闹的人们,见没有看到三家互相伤害攻击的场面,竟感觉索然无味了。

看来这传统就是传统,长子长孙就是指老大家的儿子,老二家的儿子岁数再大,都不能打破习俗。

喜欢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