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活小妙招免费各类生活中的小问题知识以及音乐简谱等,是你了解世界未知知识的好地方。

同样是罢官,李鸿章能咸鱼翻身,翁同龢为何却被连根拔起?

十万个为什么 空空 2024-3-24 10:50:24 4次浏览

关于问题同样是罢官,李鸿章能咸鱼翻身,翁同龢为何却被连根拔起?一共有 2 位热心网友为你解答:

【1】、来自网友【梁老师说历史】的最佳回答:

这个问题老梁来回答。

说真格的这俩人没有一个是俺喜欢的。但最让俺瞅着脑壳疼的是翁同龢,这就是个沽名钓誉之徒,就跟明末时期那东林党差不多。

一摸脑壳子,胡子拽老长,一副仙风道骨的模样,满嘴的仁义道德,但一说到正事,拉大腿里头一准有他翁同龢。

大奸似忠说的就是翁同龢这号人。

那么有些小伙伴不了解翁同龢,咱先简单的介绍一下,您就明白了。

翁同龢家里兄弟仨,上头有一老爹叫翁心存。翁家人就是打他老爹这辈发达的,到了翁同龢这辈夸嚓摔地上再也没爬起来过。

再往后数,翁同龢的六代孙已经跑美国享福去了,当年把 183 件国宝无偿捐给了美国人民,当然人家已经是黄皮白心的美国人了,给自己国家捐点东西应该的,回头卖给咱一点收了四百五十万美元,折合咱的毛毛钱咋也得个两三千万,所以东西应该不错,当然这点东西也有说是捐的,无所谓总之收了钱是真的。

咋说呢?翁同龢这一家子算是很注重名节,您要是给他送钱啦,宝石啦,他那脸拉的老鼻子长,指不定用小木棍就把您给打了出去。

但你是给他送个书啦,画啦,那高兴劲别提了,就好这口。

咱举个例子您听一下。

相当年圆明园不是被烧了吗?慈禧心心念念的想要恢复当初的荣光,这不就要修,这就让翁同龢来主持这事。毕竟清流吗?不爱财货。

这一修园子,一些个商人就跟那闻到老鼠屎的屎壳郎一样,就围在了翁同龢的身上。

翁同龢那叫个扣啊,手里那点银子死活不撒手。

最后商人想了一个主意,花了三百两银子,把翁同龢和老爹的写的诗整两本书里头,给翁同龢过目,顺道说他打算把这书出版出版。

翁同龢当即就给这商人六十万两的份额去买木头,其他的一盖不问,这手指头何止是松了一松的节奏。

当然为了让商人不受损失,翁同龢把袖子这么一撸,大笔一挥,写了俩字,算是酬谢商人的义举。清流吗?不能贪财!

瞅见没,沽名就是这么钓的誉,来劲吧!这家伙让他出主意办实事,办不了,打内讧那可是一把子好手。

这人沽名钓誉就不说了,人家宰相肚子里头即使撑不了船,放块石头也没大问题,就这位他那肚子里头比针鼻大不了多少,穿跟线就憋的慌。

他可以做到,为了私人报复可以把国家危亡丢后脑勺,都不带琢磨的,就是为了看看那个给他难堪的家伙,有什么下场。

有这么一位蹲在光绪的身边,这压根就是一祸患,比那些个蛀虫还坏,坏透了,光绪能玩过慈禧,那才叫见鬼了。

您别不信,咱瞅瞅恭亲王奕䜣临死前对光绪的嘱托,您就能吧嗒出味道来。

恭亲王奕䜣这五个字有些小伙伴不明白,俺稍微说一下,绰号鬼子六,不是说这人有多坏,是形容这人精明,能力超强。当年道光选下一任皇帝的时候,就是打这位和咸丰挑的。这要是道光选了鬼子六,真就没有慈禧什么事了,这位可是一个喜欢洋务的人,愿意接受新事物的。

恭亲王给这翁老头八个字的评价,居心叵测,怙势弄权,这可是诛心之语。

临了恭亲王又补充了一句:“皇上要用翁同龢,那就是聚九州之铁,也不能铸此大错!”

毕竟翁同龢那是光绪的老师,所以恭亲王害怕光绪没听进去,又补了这么一句。

恭亲王这人聪明,看人看的透彻。

这也是为什么慈禧把翁同龢这么个人放在了光绪的身边,他这人重的只有自己的利益,国家利益什么的不在他的眼里,所以他蹲在光绪身边,就是一搅和事的,好事都能给你搅和黄了。

咱说件事大家伙就能明白。

根据《中国晚清史》,清朝其实每年给北洋水师有五百万两的拨款,但这事到了光绪十四年之后,北洋水师您别说添置一艘战舰了,他就是一门火炮都没有增加。

从 1883 年开始之后的十多年时间里,炮弹都没有,当年甲午海战的时候,定远舰巨炮就一颗炮弹,其他舰船撑死了也就两发,这还都是当年买船的时候,人家赠送的。

小口径是多,但也没到肆意挥霍的地步,而且都是自家的厂子里头生产,那炮一响,整个甲板都是黑色的,比那烟雾弹都牛叉。

那么银子都跑那去了?没跑翁同龢给卡死了,因为这个时间点上的翁同龢恰恰在户部里头任职。

翁同龢和李鸿章那就是一对死对头,李鸿章亲手组建的北洋水师,那么翁同龢不给李鸿章穿小鞋都对不起自己个。

所以翁同龢可不管什么国家大义,祸乱军心,他就是要看看李鸿章那个难受劲,浑身不舒服吹胡子瞪眼的样子。

那么他俩咋就成了死对头。

这呀,还得从翁同龢的哥哥翁同书说起。这人和翁同龢一样就是个玩嘴炮的读书人,真要让他干点事,整个就一脑门子浆糊。

那会咸丰还在,他这哥哥蹲在安徽当巡抚,结果太平天国打过来了。

这好人家还没到,他就跑了,你说跑就跑吧,他跑到了寿洲这块在一些人的蛊惑下,抢先一步把守城大将给砍了。

砍了之后,让这些人来守城,这好太平军一到,这帮人开了城门就投降了。

就问你尬不尬,这下真砸锅了。其实这事这结果吴棠都给他预言到了。翁同书本来就是书呆子,识人不明吗?

这么一弄,曾国藩布局和太平天国决战的棋盘,让这货给砸了一个细碎不说,杭州都完蛋了,大将都自杀了一位。

曾国藩恨这榆木脑袋的家伙,上书要求干掉翁同龢这哥哥。

要不说咸丰就是一吃干饭的,事都办的这么砸锅卖铁了,他还想着保这货一程,为嘛呢?因为翁同书的父亲是咸丰的老师,这么一层关系。

所以这事就被压了下来,但你想哇,前方打仗的将士这就是个气啊,这也叫个事,他们打生打死的,跑这么个家伙顺手就能干掉一个卖命的武将,还把整个战略给搞秃噜皮了,还没事。

这要是弄不好,就是一哗变啊!

所以曾国藩又上书,直接挑明就是要杀了翁同书,这不带商量的,不然这兵他们没法带了。

那么李鸿章也明白这其中的关节,也一同上书,要杀了翁同书。

这好咸丰的路子被堵死了,只能把翁同书抓起来,来了一个斩监候。

其实这事咸丰就是堵下边人的嘴,不就是斩监候吗?没到斩立决的份上,有个时间缓冲,把这事淡上一淡,放出去也是个一句话的事。

结果他们这老爹受不了这个,噶一下抽了过去,就这么死了。

得咧!翁同龢和李鸿章的梁子算是结了下来。至于翁同书后来被咸丰又放了出来,一脚丫子踹到新疆缓缓神,没过多久又启用了。

老翁家那可是一门清贵啊,翁同龢能受得了这个,在他眼里差不多就是杀父之仇了。

所以给你李鸿章穿个小鞋啥的,这就没得商量。

后来甲午海战,翁同龢为嘛鼎力支持开战,好像他很厉害的样子。

其实这里头也是有猫腻的。

王伯恭这是翁同龢的徒弟,他写过一本叫《蜷庐随笔》的书,这书里就提到了翁同龢支持开战的原因,小人啊!

常熟言合肥治军数十年,屡平大憝,今北洋海陆两军,如火如荼,岂不堪一战耶?余谓知己知彼者,乃可望百战百胜,今确知己不如彼,安可望胜?常熟言吾正欲试其良楛,以为整顿他也。

就是为了摸清李鸿章的底细,为了将来暗算做个准备而已。这就是他这个所谓的清流干的事。

结果打出来之后,翁同龢也明白了,这是一场国与国之间的较量,甲午海战可以说是清朝的耻辱,同样是中国人民的耻辱,是咱整个历史上最难看的伤疤,到现在咱海军都没找回这场子,他也正式的揭开了,中国进一步走向落寞的转折点。

于是翁同龢开始了疯狂的甩锅,因为这锅要甩不出去,这污水就要浇他头上了,指不定就要远离朝堂,这辈子都没法子翻身了,想要蹲在光绪身边继续清流,这都不可能了,于是他大义凛然的要求砍了李鸿章以谢天下。

当然这还不成,毕竟北洋水师战败的根子是没有钱买炮弹,买船,要知道甲午海战日本主力战舰曾经就是为咱造的。

于是翁同龢将这口大黑锅甩给了慈禧,说是慈禧挪用了军费,修园子去了,他这个办事的撑不住。

呵呵!慈禧是个好惹的吗?这不找死吗?

所以翁同龢下去已经成了一个真命题。

而此时光绪也被这货烦透了,想着摆脱这个困局,毕竟甲午海战这事没有办好,这就给了慈禧口舌,这个口舌递过去,被慈禧拿回皇权是早早晚晚的事。

翁同龢出不了主意,喊个口号还成,于是光绪开始和康有为这些人走的近了。

这事算是触怒了翁同龢的逆鳞,又开始不断诋毁康有为。

这就搞笑了,康有为就是翁同龢推荐的,现在看和光绪走近了,这就开始诋毁。

光绪不胜其烦,结果翁同龢到是怒了,摆出了帝王老师的架势,拿着砚台就砸光绪,这事可是记录在历史当中的,结果人没砸到,墨汁到溅在了光绪的衣服上。

看见吗?翁同龢就是这么个把自己利益看的非常之重的人,干任何事都是以这个为最终目标的,连最基本的道德规范都不会有。

不然一个臣子会去砸皇帝吗?

哎!翁同龢就这么个人,下去之后,您感觉还能回来吗?

光绪不会,教训啊!慈禧更加不会,因为慈禧的名言就是:“你让俺一时不痛快,俺就让你一辈子不痛快的人!”

而李鸿章,那就不一样了,这是个有能力的人,能办事的人。

翁同龢能干什么?沽名钓誉吗?这种事能给人提供帮助吗?翁同龢这辈子就没干过什么实际的事。

好了,今天就写到这里,喜欢的朋友加个关注,顺手点个赞呦!

【2】、来自网友【陈悦漫步海边】的最佳回答:

谢谢邀请!

李鸿章和翁同龢,是清末政治大舞台上的一对老冤家,二人政治生涯中,都曾经历过被褫夺职务的遭遇,之所以之后李鸿章可以卷土重来,而翁同龢却再也没有翻盘的机会,主要原因在于两点。

首先是二人被革职的缘由,以及所受的革职处分不同。

李鸿章被革职的事件,发生于 1894 年 11 月,原因是甲午战局溃败,作为主管北洋军务的大臣,李鸿章必须要拉出来打板子。不过因为清王朝中央也明白,当时在前敌作战仍然需要李鸿章统御北洋前敌军队拼命,所以当时对李鸿章的处理其实是高高举起、轻轻落下。具体给李鸿章的处分是“革职留任,摘去顶戴”,即官职免了,但是所主管的工作仍要负责继续去做,其实是“以观后效”的意思。随后不久,因为甲午战局恶化,清王朝中央决定向日本求和,选定李鸿章为讲和大臣,旋即把李鸿章之前所受的处分一股脑全部勾销,李鸿章就此重新翻身。在办理完马关议和后,因为讲和有功,李鸿章后来又被任命入阁办事,最后官至督办政务大臣,署总理外务部。

(李鸿章的特点是务实,勇于任事。喜欢抓实际工作,水平高不高暂且不说,但是敢于担责任,慈禧太后可不就喜欢这样的能臣)

而翁同龢被革职的事情则比较严重,发生于 1898 年 6 月 15 日,缘由非常简单,即不合君心,不对皇帝的胃口,而且和皇帝辩论时,居然流露出狂悖情状。对翁同龢的处分也比李鸿章严厉得多,当初李鸿章的处理是“革职留任”,虽然革职了,但是留了个“留任”作为台阶。而对翁同龢的处理决定,则是“开缺回籍”,即开除回老家,这其实宣告了翁同龢政治生命的完结,没有丝毫的余地。

其次,则关系到二人的政治站队的问题。

中国古谚云,朝中无人莫作官,在封建时代,要当好官员,必须要有坚实的靠山背景。对于李鸿章、翁同龢这类清王朝的高官来说,位置稳不稳,一方面依靠政绩和能力,而更多要依靠政治站队和总后台硬不硬。

(翁同龢最大的悲剧,是被自己忠心跟随的皇帝一脚踹开。当光绪已有自己的政治主见时,翁同龢还摆出一副帝师的老架子去教导皇帝,皇帝不骂他狂悖才怪)

众所周知,李鸿章和翁同龢,一属后党,一属帝党,即分别站队在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一边。帝党、后党在甲午战争之后的争斗日趋表面化,乃至有水火不容之势。

作为王朝大政治环境下的官员,李鸿章、翁同龢能否站得住脚,首先要看自己能否得到后台大靠山的力挺。甲午战争中,李鸿章尽管被革职留任,但是慈禧太后对其仍极为看重依赖,到了甲午战后,依然被慈禧太后视作柱国依靠,所以其政治人生善始善终。

而翁同龢就不一样,有自我找死的成份在内,翁同龢是光绪皇帝的帝师,早在光绪帝幼年,翁同龢就开始教导这位皇帝学生,据说二人有深厚的师生感情,光绪帝的三观也很大程度上受了翁同龢的影响。此后,翁同龢对于光绪帝是力挺的态度,极力拥戴、维护君权。但要命的是,到了 1898 年,光绪帝对翁同龢的那套政治理念渐渐有厌烦的态度,而光绪对梁启超等新锐激进的维新变法思想感了兴趣。本就有失势趋势的翁同龢不自知,在这种环境下,每每在皇帝面前对维新变法思想表示出不赞成,最终把自己的总后台给惹恼了,被光绪皇帝下令开缺回籍。

翁同龢自己失去了政治靠山,被自己忠心跟随的光绪帝一脚踹飞,本就是非常凄惨的事情。又加上随后不久,百日维新失败,光绪帝被慈禧太后摁倒,帝党稀里哗啦大崩塌。此时,就算光绪帝良心发现,想要重新破格启用自己的老师,也已经没有任何可能性了。

喜欢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