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活小妙招免费各类生活中的小问题知识以及音乐简谱等,是你了解世界未知知识的好地方。

张作霖手下第一猛将姜登选,为什么最后死得很惨?

十万个为什么 空空 2024-3-25 03:23:14 9次浏览

关于问题张作霖手下第一猛将姜登选,为什么最后死得很惨?一共有 2 位热心网友为你解答:

【1】、来自网友【读书悟道】的最佳回答:

姜登选

1925 年 11 月 23 日,姜登选从平津坐专车回沈阳,途径滦州时被郭松龄扣下了。此时郭松龄已经发出反奉通电,送上门的肥“肉”怎么可能让他轻易走掉呢!

姜登选质问郭松龄,为什么不让他走?郭松龄命人给他送烟抽,好生相待,还说过几日就送他回平津。然而没过几日,姜登选便被郭松龄枪杀了。

姜登选死后被装入棺材置于荒野,郭松龄兵败后,韩麟春为姜登选迁坟,开棺时却看到了不可思议的一幕,只见棺内木板遍布抓痕,血迹斑斑。经检查发现,原来姜没被打中要害,想必姜苏醒之后进行了生死挣扎,最后在棺内被活活闷死。

说起来,郭松龄与姜登选两人之间的交集还挺深,在没有辅佐张作霖之前,他们都曾追随过朱庆澜。早年朱庆澜投在东北赵尔巽[xùn]门下,而赵尔巽是清末正统出道的大臣,曾历任数个地方重镇的封疆大吏,光绪三十一年(1905 年)出任盛京将军,1909 年调任四川总督。

郭松龄

郭松龄 1907 年从奉天陆军学校毕业后,由于受到了朱庆澜的赏识,出任了盛京将军衙门卫队的哨长。姜登选的起点比较高,他有着留日背景,属于清朝培养的官费军事人才,归国后也在朱庆澜手下任职,同样也得到了朱的赏识。

清宣统元年(1909),赵尔巽调任四川总督,朱庆澜也随之入川,郭松龄和姜登选也在其内。1911 年,四川保路运动爆发,时任四川总督的赵尔丰,也是赵尔巽的弟弟,同年赵尔巽被调任东三省总督,川督就由他的弟弟接任了。

赵尔丰为镇压保路运动,制造了“成都血案”,之后被迫下台。武昌起义爆发后,朱庆澜在成都被拥立为四川军政府副都督,姜登选被推荐任四川军政府参谋总长,而当时的郭松龄只是一个负责防守的营长。

朱庆澜与赵尔巽不同,可以说他是一个革命党,在四川时,他的周围就聚集了一批同盟会员,如方声涛、程潜、叶荃,包括郭松龄和姜登选也都是同盟会成员,并对他们破格录用,委以军事要职,比如程潜、姜登选曾先后为统帅部正参谋,方声涛为参谋,叶荃为六十六标统,郭松龄学历背景差点,通过学习也混了个营长。

五虎将

郭松龄在川时深受同盟会的影响,不仅加入了同盟会,而且立志反清驱逐列强,建立独立民主的共和国。郭与姜两人的职位不同,但在武昌起义中个人发展都受到了影响。

朱庆澜在武昌起义后宣告独立,并成立“大汉四川军政府”,就是受到了同盟会成员的鼓动与支持,其中郭松龄起了重要推动作用,两人也因此关系变得亲密起来。

但是后来由于川籍军人兵变,朱庆澜被迫离开了四川,姜登选和郭松龄也随之退出了四川。此后,姜登选出任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教官,之后又任过贵州陆军第一师参谋长。在朱庆澜到黑龙江任职后,姜登选也追随之去了黑龙江,出任黑龙江督军公署参谋长,晋升为陆军少将。

1917 年,朱庆澜出任广东省省长,姜登选又随朱到了广州,任参赞军务而活跃于南方。当时有人用“父子”来形容二人之间的关系,足见两人关系的密切程度。

朱庆澜

朱庆澜去广东是段祺瑞指派的,原本段祺瑞希望朱庆澜作为北洋军阀的内线,为其服务,没想到的是,朱庆澜转头支持了孙中山先生的护法运动。这样一来,朱庆澜最后被排挤出广东也是很正常的。

朱庆澜退出广东后再度北上,姜登选也被北洋政府召还,出任总统府咨议。1922 年,姜登选任奉军总参议,归到了奉系军阀张作霖的门下。从此,开启了跟随张作霖的岁月。

而郭松龄就没有那么幸运了,他退出四川后返回奉天,之后经历了张作霖在东北发起的针对革命党人的大搜捕,不幸被抓后给判了死刑,后经同学高纪毅和韩淑秀等人营救才死里逃生。

所以,在郭松龄的心中,反清反旧腐势力的意识强烈,追求革命的决心也十分坚决。之后,他本着“欲革命,须有武力;欲统军,须有学识”的信念,开启了不断的自我提升模式。

剧照

1912 年,他考入北京将校研究所学习,之后回奉天短暂地做过都督府少校参谋,1913 年秋又考入中国陆军大学,四年学习毕业后,便被聘为北京讲武堂教官。

那时的中国受制于北洋军阀,袁世凯称帝失败后,中国便陷入军阀纷争的混乱局面,民族危机日甚一日。郭松龄痛恨军阀统治,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他毅然放弃了在北京的工作,南下再次投入时任广东省长朱庆澜的门下,加入“护法运动”大军。

在朱庆澜的支持下,他先后出任过粤、赣、湘边务督办公署参谋、广东省警卫军营长等职务。在广州期间,有幸受到了孙中山先生的教诲,并再次与同盟会的成员方声涛、叶荃相会,还结识了新朋友国会非常会议议员李坚白。

李坚白是辽宁人,时任北洋政府国会议员。1917 年孙中山发起“护法运动”,他南下赴广州参加国会非常会议,之后与郭松龄结成了莫逆之交。1925 年,李坚白也参与了郭主导的反奉运动,失败后,退出政界,于 1937 年病故。

李坚白认为,要使东三省得到改造,非推倒万恶的军阀不可;而要想推倒军阀,就要谋取兵权。郭松龄深受这一理念的影响,在护法运动失败后,于 1918 年从广州返回了奉天。经奉天督军署参谋长秦华推荐,出任督军署少校参谋,也开启了与奉系军阀的人生旅程。

1919 年,张作霖为了扩张势力,重新开办讲武堂,郭松龄被聘为战术教官。郭回到奉天时,就有人说,他是同盟会员,潜入奉军培养骨干,为的是积蓄力量推翻军阀统治。对此,张作霖也曾当面质问过他,郭无言以对,因此,张作霖对郭松龄始终缺乏足够的信任。

那么郭松龄为何后来还是掌握了兵权呢?这都是张学良的原因。张学良是第一期炮兵科的学员,郭松龄教学严谨,生活俭朴,学识渊博,张对郭的为人十分敬佩,而张学良的成绩与作风也令郭松龄刮目相看,这样一来,二人便建立架起了友谊的桥梁。

张学良

1920 年,张学良从讲武堂毕业后,便接替张作相兼任巡阅使署卫队旅旅长职务。由于没有统兵经验,全靠郭松龄从中相助,遂请求将郭松龄调到自己身边任职,于是,郭松龄被委任为卫队旅参谋长兼第二团团长,就这样,郭松龄开启了领兵作战的戎马生涯。

在经历了直皖战争小试牛刀,吉林剿匪的大获全胜之后,张学良和郭松龄都得到了提升。张学良任第三旅旅长,郭松龄作第八混成旅旅长,两旅合署办公,并称“三八旅”,张学良对郭十分作任,一切军务由郭松龄主持,从此,郭松龄手中握有两旅实权。

郭松龄认为,奉军缺乏军事人才,建议张学良扩充东三省讲武堂,开设专业教学,选拨优秀青年,提高队伍的战斗素质。张学良尽力促成郭的主张,此后凡是军校出身者,均悉数收到三八旅差遣队。

郭松龄在三八旅的改革,其成效在第一次直奉战争中也得到了验证。1922 年 4 月,第一次直奉大战爆发,最后奉军全线溃败,只有张学良与郭松龄的东路军取得了胜利。

第一次直奉战争的失败,也使张作霖认识到,对军队的整顿改造势在必行,之后开始起用新派将领,所谓的“五虎将”也就在此后脱引而出。但在五虎将中,真正会带兵打仗能打胜仗的实际也只有郭松龄。

到第二次直奉战争时,张作霖的全新阵容亮相,最终取得了胜利。但奉系在与直系较量的过程中,也暴露出内部自身新的矛盾。

第一次直奉战争崛起的新派将领,暗中已分裂为两股势力,一股以杨宇霆为首,他们大多有留日背景,俗称士官系,姜登选、韩麟春都属于这一派;另一股以张学良为首,他们大都在国内的武备学堂就读过,俗称大学系,郭松龄、李景林归入这一系。

剧照

在这两派当中,士官派亲日,勾结日本侵略者,一再发起内战,主张通过武力扩大利益,抢占地盘,实际这也是张作霖的主张。而大学派则恰恰相反,他们反对内战,反对勾结日军,主张合作共赢,实现国内的和平。这种矛盾不可调和,也就注定了后来的很多故事。比如郭松龄反奉,东北易帜 、杨常事件等。

姜登选在第一次直奉战争后,投身于奉军总参议杨宇霆门下,杨宇霆为扩充自己的势力,大肆安排自己的人手霸占重要岗位,比如姜登选、韩麟春被他安排到了东三省整理处副统监的位置。

由于张作霖重用杨宇霆,张、郭二人在杨的挤兑下,时常倍感掣肘,而第二次直奉战争后的分赃不均,则直接触发了郭松龄反奉。原本张作霖已打算让郭松龄去作安徽督军,姜登选做江苏督军,但是半路杨宇霆杀出来,说他要去做江苏督军。鉴于杨与张的关系,杨自然顺利就任,而姜登选便只好安排去做了安徽督军,而在第一、二次直奉战争中立下战功的郭松龄,则一无所获,这件事极大的刺激了郭松龄。

再加之,在第二次直奉战争中,郭松龄与姜登选、韩麟春等人,因战略战术不同而产生了激烈的口角之争,导致郭松龄差点临阵“逃离”,幸亏张学良关键时刻将其追回,才不致酿成大错。

根据姜登选的个人历程,他也曾是一位倾向革命的志士,但在跟随杨宇霆后已彻底丧失了革命意志,沦为利益的囚徒。

杨宇霆和姜登选虽做了督办,但没过多久就先后被赶了出来。郭松龄筹备起事时,姜登选在天津停留,对于郭的举动一无所知。1925 年 11 月 22 日,郭松龄在滦州发出反奉通电,挥师出关。24 日,姜登选正好乘坐归奉专车到达滦州车站,随即便被郭松龄囚禁了起来。

他曾亲笔写信给郭松龄,说“彼此共事多年,前在黑、粤两省,所以提携者甚至,并无相负之处,回思往事,当能谅其无他云云”。郭松龄并未理睬,在离滦时枪杀了姜登选,时间是 11 月 26 日的午后。

很多人认为,姜登选之死是郭松龄的一大败笔,实际站在郭松龄的角度看,反而证明他革命的决心,没有给自己留后路。郭松龄之所以枪杀姜登选,可能有有以下三重原因:

其一,对张作霖、士官系的不满,也就是上述所说的不可调和的矛盾,姜登选不过是这一矛盾的牺牲品。

其二,对姜登选、韩麟春也存在个人恩怨,特别是对杨宇霆的嫉恨。

其三,郭起兵也有为了实现他的个人理想之意,他打着清君侧的旗号,要求张学良上台主政,这实际也透露出他的政治理想。

郭松龄夫妇

以上三个理由,不论哪条,都注定了姜登选的命运,送上门的“肥”肉,郭松龄不可能放虎归山。然而这一举动也将他失败后的路堵死了,姜登选在士官系中的影响力也很大,韩麟春曾说“郭茂宸如果不杀姜超六,事情是可以转圜的,可是你无故杀人,总是要偿命的!”

郭松龄起事失败后,张学良原本想通过自己的力量将其营救出国,但还未成行,杨宇霆便假手张作霖的命令,枪毙了郭松龄夫妇。

郭松龄夫妇之死的影响力也是巨大的,东三省青年学生集会游行,北京各界群众也集会悼念他,中国留日学生总会也对他举行了追悼会,都将其称为国民英雄。

这样看来,张作霖手下真正的第一猛将,非郭松龄莫属才是。

【2】、来自网友【历来现实】的最佳回答:

姜登选是张作霖的五虎将,对主人忠心不二,最后却落得个在棺材里活活闷死的悲惨结局。

张作霖本身是土匪出身,手下将领素质都不高,杨宇霆阴险狡诈,张宗昌杀人如麻,李景林两面三刀,韩林春老奸巨猾,郭松龄心胸狭隘,唯一能搁到台面上的,就是姜登选。

爱兵如子的姜登选不仅为人宽厚,而且没有架子,对部下的关怀无微不至,称得上是爱兵如子,姜登选还没有奉系的土匪传统,对百姓丝毫不犯,深受百姓拥护。

可是就这样一个难得的将领,最后却下场悲惨,被闷死在棺材里。

1880 年姜登选出生于直隶省南宫县(今河北南宫)陈村人,他家境富裕,不像大多数奉系将领没文化没素质。

小康之家的孩子,家庭环境都好,能受到良好的教育,加上父亲是个正直的人,一直教育他要堂堂正正做人,对他的人生影响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父亲本来想让他好好学习,将来当一个文化人,去发现他酷爱军事,忧国忧民,就让他在 1904 年东渡日本,进入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炮兵科学习。

在那里他结识了黄兴、宋教仁等人,受到革命思潮影响,不久加入孙中山创建的”中国同盟会”。

1908 年,姜登选毕业回国,被分配到派奉天巡防统领朱庆澜的部队任职,朱对他非常欣赏,给他的待遇比谁都优厚,还给他两倍于别人的军饷,而且经常在同僚跟前对他赞不绝口。

士为知己者死,姜登选从此后就跟定了朱庆澜,跟他从奉天到四川,再从四川到广东,鞍前马后,肝脑涂地,出生入死。

而朱庆澜也没有亏待姜登选,一再对他进行提拔,姜登选从一个营级军官,在短短五年里,一路高升,平步青云,升任到师参谋长,直到黑龙江督军公署参谋长。

1917 年,老领导朱庆澜辞去广东省长职务,姜登选也随即辞职。

1922 年,应张作霖之邀,朱庆澜重返东北,任东北特区行政长官兼中东铁路护路军总司令。

三年后,朱庆澜金盆洗手,退出军界,担任东北慈善联合会会长。

朱到东北的时候,把姜登选推荐给了东北军阀张作霖,张作霖有问鼎中原的大志,因此求贤若渴,很欣赏姜登选的才情能力,一下子就给了他一个奉军总参议(类似于总参谋长)的职务,从此后姜登选成为张作霖的得力干将。

姜登选是名牌军校毕业,军事理论过关,是奉军中非常难得的人才。加上他勤奋好学,有军事天赋,很快就把奉军的技战术水平提高了一个档次,在第一次直奉战争中立竿见影,发挥出意想不到的战斗力。

1924 年,第二次直奉战争爆发,张作霖跟吴佩孚两个大军阀 40 万军队为了争夺霸权孤注一掷,开始了一场生死较量。

这时候姜登选已经是奉系主将,担任第一军军长,他的人生迎来了一个关键时期,遇到劲敌郭松龄。

正是郭松龄将自己置于死地,万劫不复。

其实姜登选跟郭松龄早就认识,还有渊源,二人都是朱庆澜的部下,都跟随朱到了四川。不过郭松龄当时的地位跟姜登选不可同日而语,在四川,姜登选是参谋长,郭松龄只是一个小营长。

朱离开四川到广东去,姜登选跟随去了,郭松龄则回到奉天到东北军队里当教官,两人当时地位比较悬殊。

但是郭松龄后来居上,因为当教官时认识张学良,深受张的赏识,地位扶摇直上,一下子就被提拔为第二团团长,第八旅旅长。

第二次直奉战争的时候,郭松龄已经是第三军的副军长,成为张学良的搭档,跟姜登选差不多平起平坐了,二人的矛盾也正是从这个时候开始。

在这次战争中,郭松龄认为姜登选所部陈琛不听调遣,要将其法办,作为陈上司的姜登选为之辩解求情,郭松龄不听。

姜登选无奈只好给张学良跪下,痛哭失声求情,陈才得以免于一死。但姜郭二人梁子就此结下。

1925 年 11 月,郭松龄跟冯玉祥和奉军将领李景林联合进攻张作霖,姜登选乘车回奉天的时候,恰好路过滦州车站,一时间意气用事,决定下车劝说郭松龄。

郭松龄对姜登选说,事已至此,我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咱俩合作干吧。

姜登选一听当即怼了回去:”你背主求荣,犯上作乱,还想我也跟你同流合污,没门。”

郭松龄一听恼羞成怒,就枪杀了姜登选,把他随便装在一个薄木棺材里,丢到了荒野上。

郭松龄率军进攻张作霖本来非常顺利,眼看就要大功告成,这时候日军全面介入,张作霖咸鱼翻身,郭松龄兵败被杀。

姜登选的副手韩麟春找到了盛放他遗体的薄木棺材,他已经亲自为姜登选挑选了一口上好的棺材,打算把他送到原籍河北厚葬。

当开棺时,韩麟春和在场的官兵不由得痛哭失声,只见绑住姜双手的绑绳已完全松开,棺内四周遍布抓痕。

原来,姜登选被枪击的时候,并没有被击中要害,没有当即身亡,而是被闷死在棺中。

姜登选属于关羽式的人物,死守士为知己者死的“封建愚忠”信条,郭松龄则是把“民族大义”放在首位,对君臣和主仆观念嗤之以鼻。

两人的观念势同水火,势不两立,发生冲突也就在所难免了。

喜欢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