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活小妙招免费各类生活中的小问题知识以及音乐简谱等,是你了解世界未知知识的好地方。

第一名将朱可夫,百战百胜,但为何每次战死的士兵比敌人还多?

十万个为什么 空空 2024-3-20 04:46:17 2次浏览

关于问题第一名将朱可夫,百战百胜,但为何每次战死的士兵比敌人还多?一共有 2 位热心网友为你解答:

【1】、来自网友【比兔子跑得还快】的最佳回答:

这只是算账的方式不同而已。

假设,我方 300 人,围攻你方 100 人,最后我方胜了,攻占了你方阵地。

你可以说,你方死亡人数少,仅死了 10 人,而我方死了 30 人。但是由于你方阵地被攻占,所以剩下的 90 人全部被俘。

所以从战斗结果来看,你方损失 100 人,我方损失 30 人,你方损失更大。

朱可夫也是一样,不管战斗过程中死了几个人,德军最后全部被歼,一个不剩,而苏军不管损失几个,都比这个损失小。所以,为了获得胜利,多付出点人员伤亡是值得的。

明白了吗?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这个问题,本身就存在着问题。

朱可夫所指挥的战斗很多。就比如说他的第一个著名战役,诺门坎战役,现在有人说,苏军的损失人数比日军还大,还找出了一些理由。其实仔细想想,就知道这些理由是站不住脚的,实际原因只有一个,就是数据有假,日军损失人数要比苏军大。

朱可夫指挥的最后一个战役,柏林战役,苏军以伤亡 30 多万人的代价,全歼德军 100 多万人,其中德军伤亡 50 多万人。所以苏军伤亡是比德军少的。

总之,朱可夫指挥的战役,并不总是伤亡比对手多。

目前有一种不好的潮流,就是每逢苏联,尽量抹黑,他们无法改变朱可夫打败日本,打败德国的事实,就拼命说朱可夫伤亡人数大。

信了这些人的鬼话,就难免有提问者提出的这个问题了。

【2】、来自网友【小油瓶侃历史】的最佳回答:

小油瓶首先纠正一点,被誉为“胜利的象征”的朱可夫也并不是百战百胜!

朱可夫幼时出身贫寒,但却凭借优秀的军事素养当上了苏军的陆军参谋长,诺门罕一战朱可夫初露锋芒,第一次在战场上成功试验了大纵深的战术,后来朱可夫临危受命,先后在莫斯科保卫战、斯大林格勒保卫战以出色的指挥成功的击退了两次德军全力进攻,特别是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一举歼灭了保卢斯的德国第六集团军,成功扭转了苏德战场上的不利形势。接下来朱可夫又先后指挥了列宁格勒破围战和库尔斯克会战,取得了极大的成功,最后朱可夫指挥三个方面军的苏军率先拿下柏林,结束了欧洲战场上战斗。可以说哪里有危险,哪里就有朱可夫,哪里有朱可夫,哪里就有胜利,朱可夫也亲切的被苏联人

民成为“战场上的救火队员”,被斯大林誉为“胜利的象征”。

▲一身荣誉的朱可夫元帅

然而人们记住的大都是朱可夫的胜利,朱可夫也不是神,他也有百密一疏的时候

“胜利的象征”朱可夫最惨痛的军事失败

那是在 1942 年的春天,朱可夫凭借莫斯科战役的威望,升任苏军副总司令,指挥加里宁方面军和西方面军,朱可夫为消灭德军中央集团军群彻底扭转被动局面,策划了围歼勒热夫突出部 27 万第九集团军的“火星行动”,参战兵力 190 万,火炮 24000 门,坦克 3300 辆,战机 1100 架。

▲勒热夫突出部战役地图

“火星行动”作战体现了朱可夫的典型风格,苏军 7 个集团军从东西北三个方向以泰山压顶之势对德军发起向心攻击,但是朱可夫明显低估了德军防守的坚韧和反击能力,德军依托地形构筑纵深防御,将城镇乡村修建成要塞据点支撑防线,精确部署了交叉火力网杀伤突破敌军,此外这次德军的中央集团军群拥有强大的战略预备队,战役爆发后先后有 5 个装甲师和 1 个摩步师增援了莫德尔。

面临苏军强大的攻势,德军防线弹性十足,不断向后弯曲,却不破裂,苏联的大军根本撕不开突破口,虽然在东北西三面都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也因为德军顽强的纵深防守而显露疲态,不得不转攻为守,而德国名将莫德尔立刻抓住翻盘机会,投入预备队反击突破最深的 4 万苏军。

▲发起冲锋的苏军部队

为了挽救败局,朱可夫孤注一掷,投入了战略预备队继续进攻,企图救援被围苏军,苏军发起

人浪冲锋,但立刻遭遇德军凶猛的火力扫射,残酷的战斗进行了 3 天,苏军仍然在拿不下德军坚固的防线,

被围苏军只能丢弃所有重武器,在付出惨重代价后返回苏军战线,至此

“火星行动”苏军惨败,战后统计苏军阵亡和被俘 26 万人伤残 50 万人,损失坦克 1847 辆,大炮 1100 门。而德军的伤亡仅在 4 万余人左右。

▲勒热夫战场上的德军依托良好的防御体系击败了进攻的苏军

这就是令朱可夫铭记一生的“火星行动”,当然战争结束后,朱可夫如日中天,形同战神,苏联也极力掩盖朱可夫的缺点和败绩。

一将功成万骨枯,“胜利的象征”朱可夫是这句名言最贴切的典范!

一将功成万骨枯,朱可夫这位常胜将军的功成之路,也同样是用无数士兵的献血堆出来的,但相比其他国家,俄国人付出的代价更高。

为什么说朱可夫即使打了很多的胜仗,但仍然是自己士兵的损失远远大于德军的损失呢?

(1)苏联军队的密集冲锋战术

第一个例子是以赛罗夫斯克高地强击战,

在这场战斗中俄军一个营的兵力对德军的一个碉堡发起了进攻,结果俄军营长在进攻中死去了所有的连级指挥员,最后那只原有 700 多人的俄军营只剩下了不到 100 人,而碉堡中只有两名德军机枪手,其中的一个机枪手已经疯掉了,因为他受不了面前堆积如山的俄军尸体。

▲苏联红军发起密集冲锋

第二个例子是 1943 年一位步兵营营长的战斗经过记录,

一位名叫 B·佳特洛夫的营长在回忆 1943 年 12 月的一次战斗经过时写道:“开始冲锋了。我们摆起了一条散兵线,弯弯曲曲像条黑色的长蛇。紧跟在它的后面又是一条散兵线。而且这些黑色的弯弯曲曲、又蠕动着的长蛇在白皑皑的雪地上是那么的荒谬,那么的不正常!黑白相映,简直就是一个活靶子。于是德国人的子弹像雨点一般飞了过来。许多火力点也开始了射击。大口径的机枪开始从第二条防线的堑壕里向外扫射。散兵线纷纷倒下。

▲苏联红军发起密集冲锋

营长拼命地喊着:‘冲啊!……去你妈的!冲啊!……向前冲!冲啊!我枪毙了你!’但是,已经不可能再次发起进攻了。想像一下吧,在枪林弹雨中怎么可能从地上爬得起来……不管怎么说,指挥员们到底还是把‘黑色的农村步兵’组织起来进行了几次进攻。但是,这是徒劳无益的。敌人的火力实在太密集了,还没走上两步,就都像柱子一样纷纷倒下。

从上述两个例子我们可以发现,苏联人进攻时,导致他们毁灭的最大障碍是进攻时的

密集冲锋

,苏联人进攻时,一波接着一波,德国人简直就是砍瓜切菜一般,这样的强攻结果就是一波波的苏联人倒下,因此苏联人的战术素养非常值得怀疑,

他们明显没有德国人“会打仗”,感觉苏联人步兵进攻战术似乎还在沿袭冷兵器时代的模式,靠人海战术往前平推,不惜牺牲任何士兵的生命以谋求胜利。

(2)整体指挥官素质低下,对士兵生命缺乏应有的珍惜

与德军相比,苏军的整体指挥官素质比较低,而一支军队的战斗风格和战术素养是和他的指挥官的能力分不开的,

在整个苏德战争中,几乎很少有苏联军队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时候,多数都是占人数绝对优势的苏军以大量的伤亡代价歼灭少数作战素质较高的德国军队,然后战后再源源不断的用生力军弥补战斗损失,这样苏军又能持续保证兵力优势。

▲斯大林的不惜一切代价命令,缺乏对士兵们生命应有的珍惜

由于

最高统帅斯大林的命令中最经常见到的一句话-“不惜一切代价”,所以自上而下,整个苏军指挥官们都缺乏对士兵生命应有的珍惜!!!

(3)朱可夫的作战艺术依赖人海战术,

苏联著名的

叶廖缅科元帅

曾经点评过常胜元帅朱可夫的军事艺术特点,朱可夫的作战艺术就是:必须比敌人兵力多至少 2-3 倍,否则他就不会着手进行战斗。

其实这里面有朱可夫的考虑

由于朱可夫深知苏联军队在整体战术素养方

与德国军队有差距,朱可夫还深知自己的基层指挥官一旦遭遇不测和伤亡后,往往会失去理智,选择疯狂而徒劳的冲击坚固防线,因为这种现象已经多次出现过。在逆境中的苏联基层指挥官往往丧失逻辑思维能力,决策完全靠本能。

▲朱可夫依赖人海战术有着对战局明晰的判断

所以朱可夫知道,苏军只有在人数上占优势,才能取得对的作战的优势,才会考虑对德作战。

这样就是为什么斯大林听说中国的淮海战役,中国以 60 万兵力战胜了美械装备的 80 万国民党军队,其中还歼灭 55 万时,高呼这简直就是东方奇迹,因为他们崇尚压路机式的战斗,与中国人灵活机动的歼灭敌人有生力量的战斗方式还存在较大差距。说句不好听的,朱可夫的这种依靠比敌人付出更多的伤亡代价方式取得胜利,在中国早就被当做败军之将了!

综上所述,由于整体战术素质和战术指挥不如德军,苏军往往要付出更大的代价才能击败德军,所以即使是朱可夫也要依靠人数优势获取战争胜利,但在这个过程中苏联人崇尚压路机式的战术以及崇尚蛮力不懂的变通的密集冲锋战术,导致了苏联军队巨大的伤亡。

喜欢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