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活小妙招免费各类生活中的小问题知识以及音乐简谱等,是你了解世界未知知识的好地方。

战场上,长官投敌,手下士兵可以拒绝服从吗?

十万个为什么 空空 2024-3-17 12:33:41 2次浏览

关于问题战场上,长官投敌,手下士兵可以拒绝服从吗?一共有 2 位热心网友为你解答:

【1】、来自网友【平原姗姗】的最佳回答:

当然可以,这种情况下,只有把生死置之度外才有可能闯出一条生路,七九年的南疆之战,就有战士独自鏖战、血战回国的。

3 月 11 日的 50 军 150 师 448 团前指还在阵地上焦急地等待着回撤的命令,可惜是由于时机一误再误。448 团前指遵照工作组指示沿着小路回撤,边行进边搜索残敌,12 日中午团前指在班英那噶南侧地区遭遇越军伏击,团前指就地固守,待军来援,150 师部感觉事态严重,就准备电令 449 团、450 团前去支援,可这一计划却被工作组组长 50 军副军长关豁明否定,认为 448 团完全有能力自保。

战斗

3 月 13 日早晨,被孤立的 448 团前指被越军的第一次冲击就伤亡惨重,副团长中弹身亡、副政委不知去向,跟随前指的二营也被打散,战斗不到两个小时,团前指已经频临崩溃状态。448 团指挥部向上级请示派 449 团、450 团接应的请求遭到工作组的否定,无奈之下就派副参谋长付培德带领八连、一连和部分火力组前去增援前指和二营。

3 月 14 日,还有二三百人的团前指成立了临时指挥部,并与团指挥所取得联系,准备在与增援部队汇合后于 15 日前从深山中突围,这与 41 军当初约定的七天时间已经错过,虽然 41 军也曾派附近部队前去增援,但在中途却又撤回了命令,原因是 448 团分散的各部皆在深山老林之中,不便于大部队展开,而且撤军期限已到。

休息

前来增援的团副参谋长付培德在救援途中遭到越军伏击,所率两个连队损失惨重,在弹尽粮绝的苦战之下,付培德与八连连长、指导员向越军放下了武器。被分割包围的一连干部李和平、冯增敏看到外面无救兵也向越军放下了武器。

被俘

448 团英勇不屈,不肯放下武器坚决与越军做最后斗争牺牲和失踪的有 332 人,也有一部分分散突围成功,直到 3 月 23 日 448 团一营战士肖家喜独自一人,携带枪支弹药回国,肖家喜被中央军委授予“钢铁战士”荣誉称号。在六月底我军与越军交换的战俘中,我军被俘人员总共 239 名,其中 448 团就占去了 218 人。

钢铁战士肖家喜

结束语:历史的回顾,总是让人心情难以平静,尽管被俘的干部、师机要科参谋以及军工作组成员都受到了相应惩处,尽管 50 军已经裁撤,但抹在我军脸上的灰尘却是擦之不去,东线的战斗在完美收官中却留下了如此遗憾,不得不让人深思。若当时团长是《亮剑》中李云龙式的人物,那这场战斗或将是另一个走向。

【2】、来自网友【度度狼 gg】的最佳回答:

其实这是一个很深刻的问题,抗日战争期间发生过许多次投敌事件,但结果却不尽相同,有的是长官投敌后把部队整建制拉走成为伪军,比如吴化文;有的是长官只能带着亲信叛逃,比如邢仁甫;有的被部下发觉后活埋,比如石友三,其问题的核心,在于一支军队的性质是否“私有化”。

《亮剑》中一定要加上楚云飞老部下钱伯钧准备反水投敌的情节,其实是有所喻指的,因为阎锡山的晋绥军在抗战期间确有高级军官和部队投敌的行为。而在剧中,日军宪兵队长平田一郎只需搞定钱伯钧和营副两个人,几乎就可以拉走这支近 2000 人的队伍,充分说明了军阀部队的私有化性质。

在民国时期的杂牌军阀军队中,维系上下级关系的是兄弟、同乡、亲戚等多种私人关系,下级只听顶头上司的命令,士兵则只认长官,没有对错之分。这样的组织结构,造成只要军事主官决定倒戈或反水,哪怕是投敌当汉奸,大多数士兵也会跟着盲从,个别不从的也许会有,但结果一定凶多吉少。

根本的缺陷在于部队没有政治思想工作,完全凭借私人关系和利益集团来带兵,部队成为长官的“私家兵”。钱伯钧是楚云飞多年的兄弟和部下,翻起脸来指挥一营的官兵们差点把团长给灭了,因为他们只听从钱伯钧这个顶头上司的命令,管你团长师长呢。

《亮剑》骑兵连长孙德胜的老长官石友三,其试图投敌和被干掉的情况比较特殊,出身于西北军的石友三一直与日军勾勾搭搭,并且签署了“互不进攻”的协定,但尚未正式投敌。而新八军军长高树勋只是他“理论上的部下”,即所部归石友三节制,两人本来就有过节,再加之石友三第 69 军政治部主任臧伯风警觉后与高树勋密商,所以才能够在 1940 年底把石友三诓来活埋掉。

也就是说,如果不是高树勋提前干掉了这个家伙,当石友三正式投敌时,是一定能够带着其基本部队 69 军成为汉奸队伍的,因为这支匪气十足的队伍是石友三本人一手带起来的,完全是他的私人武装。类似于孙德胜这样不从的低级军官或士兵,只能以“开小差”的办法脱离部队,公开反对必然死路一条,因为大多数部众只听从石友三的。

抗战期间黄埔系中央军整体主动投敌的事件鲜有发生(山穷水尽情况下投降不计),一方面是蒋介石的抵抗意志比较坚决,一方面是黄埔军校开办了政治科目,学员具备一定的思想意识和国家观念,在大是大非的问题上比较谨慎,中央军各军师级单位都设有“政训处”,主要工作即是防控官兵的思想动态。

但杂牌军尤以西北军的投敌数量最多,一方面是蒋介石的歧视和排挤,一方面确实说明冯玉祥的治军方式太成问题,“曲线救国”只是借口,缺乏民族气节和抗战意志才是真。老冯一生倒戈八九次,每次只要他下定决心了必然事成,没听说哪个部下能拦住他的,因为西北军什么五虎将和十三太保之类的军官是他提拔起来的,士兵是他们自己招的,他冯玉祥就是家长。

我们的八路军是党的队伍,并且有“军政双首长”和“支部建在连上”的政工制度,因此队伍绝不可能成为某个人的。115 师教导第 6 旅旅长(地方武装扩编的部队)、冀鲁边军区司令员邢仁甫生活腐化,又对组织上调其去延安学习持抵触态度,于是在 1943 年 7 月杀害了老红军、副司令员黄骅同志,试图率领所属部队投敌。

然而邢仁甫想错了,即便杀害了黄骅将军,他的叛变行为仍然遭到部队干部战士的坚决抵制和不从,身边的工作人员也纷纷摆脱他的控制,无奈之下他只好带着老婆和少数几个亲信跑到天津投靠了日本人。

1949 年在解放天津的战斗中,已经成为国民党专员兼保安司令的邢仁甫被活捉,公审后被处决,而为了纪念黄骅同志,1945 年特将河北省新青县更名为黄骅县。

喜欢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