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活小妙招免费各类生活中的小问题知识以及音乐简谱等,是你了解世界未知知识的好地方。

为什么诸葛亮不喜欢魏延?

十万个为什么 空空 2024-3-21 20:23:19 3次浏览

关于问题为什么诸葛亮不喜欢魏延?一共有 2 位热心网友为你解答:

【1】、来自网友【超级七品小芝麻官】的最佳回答:

事实上,要想知道诸葛亮为何不喜欢魏延,我们只需要看懂诸葛亮说的这句话!此话包含了诸葛亮不喜欢魏延的三大原因!

诸葛亮和魏延

诸葛亮和魏延,是一对众所周知的冤家!当年魏延心属刘备,为刘备主动打开襄阳城大门,之后更是为关羽打开长沙城大门,展现了自己对刘备的一片真心,感动了众人。然而在诸葛亮看来,魏延的这些举动,完全就是不忠不义,所以诸葛亮不仅不想嘉奖魏延,反而建议刘备诛杀魏延。为此,他甚至编造出了魏延脑后有反骨之事!

原文:孔明曰:“食其禄而杀其主,是不忠也;居其土而献其地,是不义也。吾观魏延脑后有反骨,久后必反,故先斩之,以绝祸根。”

事实上,脑后有反骨这种事,完全就是瞎说,没有任何理论依据,诸葛亮之所以想杀魏延,就是因为魏延先后背叛了刘琮和韩玄,这在诸葛亮看来,是一大黑点!所幸刘备看出了魏延对他的一片忠心,并没有听从诸葛亮的建议诛杀魏延,反而将魏延带在身边予以重用,汉中之战后,刘备甚至将魏延提拔为了汉中太守,让魏延镇守一方,可见刘备对魏延是多么的信任与器重!

这一段时间,是诸葛亮和魏延的蜜月期,两人之间由于接触少,并没有产生过多的摩擦。然而随着刘备的去世,诸葛亮开始掌权、北伐,他和魏延开始频繁接触,两人之间的摩擦越来越大,发展到了后期,诸葛亮甚至想要诛杀魏延!

很多人都对火烧上方谷非常熟悉,然而大家都只知道诸葛亮火烧上方谷的表面目的,并不知道诸葛亮更深层次的目的!火烧上方谷,表面目的是烧死司马懿,使得魏军群龙无首,而其更深层次的目的,则是击杀魏延,使得蜀军内部少去一个刺头!

原文:懿大惊无措,将兵敛在一处。山上火箭射下,地雷一齐突出,草房内干柴皆着。魏延望后谷中而走,只见谷口垒断,仰天长叹曰:“吾今休矣!”

当司马懿发现中伏,痛哭流涕时,其实魏延也在仰天长叹,因为之前魏延和诸葛亮商量好的后路,已经被阻断了,魏延根本无法冲出上方谷!幸亏天降大雨,救了魏延一命。而当魏延摆脱这一劫难时,他立马就去找寻诸葛亮,要去和诸葛亮当面对质,究竟是谁想置他于死地!

原文:却说孔明收兵,回到渭南大寨,安营已毕,魏延告曰:“马岱将葫芦谷后口垒断,若非天降大雨,延同五百军皆烧死谷内!”此乃孔明欲将司马懿、魏延皆要烧死,不想天降大雨,二人得生。

面对魏延的质疑,诸葛亮自然是不承认的,直接将一切责任推给了马岱,而马岱又将所有的责任推给了杨仪,于是魏延和杨仪之间,开始势同水火!不过虽然责任被推给了杨仪,但魏延对诸葛亮的怀疑也并没有消除,所以在不久以后,当诸葛亮发现自己大限将至,准备使用七星祈禳之法为自己续命时,魏延干出了一件令众人惊讶之事!

诸葛亮的七星祈禳之法,需要七七四十九日保持主灯不灭,然而就在最后关头,魏延却突然闯进了诸葛亮的大营,将主灯扑灭,直接断却了诸葛亮的生路,令人大为震惊!很多人以为这只是意外,是因为魏延急于向诸葛亮报告军情,然而事实上,这完全就是魏延故意为之,诸葛亮在此之前,已经通知属下不准进入他的营帐了,而且姜维也在营帐周边安插了护卫,魏延完全是硬闯才成功进入营帐的。另外,祈禳的主灯非常高大,可不是那么容易扑灭的,这一切都是魏延的阴谋,而其目的就是报复诸葛亮,不想让诸葛亮续命成功!

当诸葛亮的主灯被扑灭后,他也很快想通了这一切,于是他再次布局,准备诛杀魏延!

原文:又唤长史杨仪入帐,授与一锦囊,便分付曰:“久后魏延必反,若反时方开之,那时自有斩延之将也。”

诸葛亮给杨仪留下一个锦囊,让杨仪依计行事,到时候自然会有人出手斩杀魏延,而这个人便是马岱,是诸葛亮提前就安插在魏延身边之人!最终的结局大家是知道的,诸葛亮死后,魏延果然想要抢夺兵权,和杨仪爆发了冲突,最终被马岱突然斩杀,就此陨落!

总的来说,诸葛亮和魏延两人就是一对冤家,两人从初次见面开始,就不对付。到了后期更是互相仇视对方,使出杀招想要致对方于死地,那么问题来了,魏延号称是蜀汉五虎之下第一人,不仅个人武力强,而且军事能力也很强,按理说他是蜀汉不可多得的名将,为何诸葛亮就是看不惯他,想要将其诛杀呢?

事实上,诸葛亮之所以不喜欢魏延,想要将魏延诛杀,主要是因为三个原因!这从诸葛亮无意中透漏出来的一句话,便可以看出!

诸葛亮的一句话

在诸葛亮四出祁山时,他和魏延曾爆发了一场不小的冲突!当时诸葛亮命陈式和魏延等人率军出祁山,然后半路又派邓芝前去告诫二人,不要轻兵急进,要小心魏军的伏兵,结果陈式自大,不怎么把诸葛亮的话放在心中。而魏延见陈式对诸葛亮似乎不满,也暗中添油加醋,说诸葛亮要是谋略过人,就不会有街亭之失了,要是当初听从魏延的子午谷奇谋,长安早就拿下了!大伙也不至于像现在这样,北伐了好几次,还是没什么成果!魏延的这一番言语,直接点燃了陈式等人的怒火,于是他们更不把诸葛亮的劝诫放在心上,直接就带人进攻,结果遭到魏军的伏击,损失惨重!战后对峙,当诸葛亮了解了事情的来龙去脉后,他只责罚了陈式,并未责罚魏延,但他却对邓芝说了这么一番话,彻底的断却了魏延的生路!

原文:孔明笑曰:“魏延素有反相,吾知彼常有不平之意;因怜其勇烈而重之。吾昔与先帝言,久后必生患害。今已显露,可以除之。”

诸葛亮轻飘飘的一句话,其实已经杀机尽显,其中的“可以除之”四个字,更是直接断绝了魏延的生路。而在显露杀机之前,诸葛亮也用三句话表达出了他之所以厌恶魏延,想要诛杀魏延的原因!

原因一、魏延素有反意

从一开始,诸葛亮就认为魏延有反意,因为魏延不仅背叛刘琮,打开襄阳城门,而且背叛韩玄,打开长沙城门,虽然这一切都是因为魏延想要投靠刘备,但这确实也是不忠不义的行为,所以诸葛亮对此非常厌恶,从而讨厌魏延!

原因二、魏延桀骜不听指挥

“吾知彼常有不平之意”,其实就是说魏延这个人太桀骜不驯了!魏延为何会有不平之意,不就是因为他为人高傲,觉得诸葛亮的指挥有问题吗?而诸葛亮这个人,又极度厌恶高傲之人,当年关羽就是因为高傲而遭到诸葛亮的收拾,他怎么可能容忍魏延如此嚣张?魏延多次表达自己对诸葛亮用兵的不满,认为当年诸葛亮就应该采用子午谷奇谋,令诸葛亮非常厌恶,到了后来,当面对张郃这种强敌时,当诸葛亮主动暗示魏延请战时,魏延竟然视而不见,令诸葛亮非常尴尬,这也加重了诸葛亮对魏延的厌恶!毕竟领导都不会喜欢刺头!

原因三、魏延撺掇同僚对抗上级

如果说前两个原因只是让诸葛亮不喜欢魏延的话,那么第三个原因,则是诸葛亮诛杀魏延的真正原因!

诸葛亮在吐槽了魏延不忠义、为人桀骜不听指挥后,又补了一句,说他怜惜魏延的个人能力,且考虑到蜀军的现状,所以不和魏延计较,哪知道魏延现在变本加厉,竟然开始撺掇同僚反抗上级了,这样长久下去,必定会生出大乱子,所以诸葛亮才说“吾昔与先帝言,久后必生患害。今已显露,可以除之。”

结语

总的来说,诸葛亮之所以不喜欢魏延,想要诛杀魏延,主要是因为以下三个原因!其一、魏延素有反相;其二、魏延桀骜,常有不平之意;其三、魏延撺掇同僚对抗上级,久后必生大祸!事实上,这三个原因都藏在了诸葛亮的这句话中:魏延素有反相,吾知彼常有不平之意,因怜其勇烈而重之。吾昔与先帝言,久后必生患害。今已显露,可以除之。你看懂了吗?欢迎留言讨论哦!

(本文主要参考《三国演义》)

【2】、来自网友【黑句本】的最佳回答:

熟读《三国演义》的朋友都知道,蜀国名将魏延一出场就带有浓重的悲剧色彩。他足智多谋、作战勇猛,屡立战功,深受刘备信任。

可刘备一死,他就郁闷了。

最让历史暗叹的便是那“子午谷奇谋”——由魏延亲率精兵穿子午谷奇袭长安,一举拿下长安和潼关,而诸葛亮则率领大军出斜谷进兵长安、潼关,两军最终会师潼关,决战曹魏。

遗憾的是,一生谨慎的诸葛亮觉得此计太险,拒绝弃用了。

更可悲的是,诸葛亮认定魏延“天生有反骨,日后必造反。”这就造成了刘备死后,魏延实质上成了一匹没有伯乐赏识的困马,终要被清除的烈马。

对此,有些人可能会感到奇怪,诸葛亮谋略超群,识人也很厉害,尚在隆中时就能看清天下大势,识得处在低谷的刘备乃天下枭雄,怎么后来他偏偏要弃用魏延,提拔资质平平的王平呢?

这得从诸葛亮的秉性说起。

诸葛亮本质上是个性格平庸的天才,这种人一般不会背离传统社会框架。三国时期,汉朝“举孝廉”的遗风还是很重的,曹操的“唯才是举”是枭雄特例,不代表俗世识人的标尺。

诸葛亮骨子里是遵从这种遗风的,在他看来,好德胜于好才,宁用有德无才者,不可用有才无德者。

因为这个,奉行德治至上的诸葛亮,在用人方面极为苛刻。他要求群臣都要忠心不二,绝对服从。

但魏延偏偏就是一个特立独行、桀骜不驯的人,这一点特别不招诸葛亮喜欢,因此他才会认为魏延是个不安分的主儿,以后会造反。

因为诸葛亮是这样一种风格,无形中整个蜀汉政坛也必然是这种“德性”。

老板加环境,不被看好的人其让人忌惮处往往会被放大数倍,事实上,在蜀汉君子大营中,魏延一度就被认为是“韩信再世”。

这放大的评价其实很要命,因为最终它将形成这样一个概念,像魏延这样的军事奇才,能力越大,破坏力越强。

所以这种人一定要严加打压。

如果再深入考虑一层就更是如此了,在诸葛亮看来,自己在世,边打压边调用魏延这种人没问题,可一旦自己归西后,主弱的局面很可能就成为魏延飞扬跋扈的机会。

总之,诸葛亮不相信魏延也能像自己一样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诸葛亮的这个看法其实很普遍,一个环境,但凡二把手,实际操盘者标榜道德,在用人上则一定缺乏包容、胸怀。

所以从这个角度讲,魏延不被重用,也是受累于诸葛亮所标榜的道德。

以崇高道德的名义打压人,即便如诸葛亮,也难有自醒的时候。

从诸葛亮爱用什么人,也能鲜明地看到魏延注定不可能被看好。

从诸葛亮《出师表》推荐的人来看,如郭攸之、蒋琬、董允等,都是循规蹈矩,对领导绝对服从的“绵阳式”人物。

在诸葛亮看来,用这些人能保证治国方略在自己归西后延续下去,后主刘禅也好控制朝局。

但诸葛亮忽略了一点,这种用人策略在天下太平时可用,天下逐鹿未完时,乃是败亡之策。

因为诸葛亮身上真正具有杀伤力的东西,这些人几乎没有,继承下来的优点都是无用的优点。

而如果从诸葛亮任用王平这一点来看,魏延就更可惜了。

中规中矩、四平八稳的王平在性格、操守上跟诸葛亮的确很像,但才能差远了。

王平一生主要参加过三次战役,街亭之战、祁山之战、汉中保卫战。

在街亭之战中,王平只是充当副手的角色,可惜他没能说服扭转马谡执意上山的致命错误。

王平真正起来,正是在诸葛亮挥泪斩马谡之后,诸葛亮让王平接替了马谡的职位,成了具有一定话语权的参军。

诸葛亮死后,蜀军内讧中,王平果然没让诸葛亮失望,坚定地站在了杨仪一边,并且在杨仪和魏延争斗时表现的很积极。

然而,当杨仪命令他追击魏延时,因自知不是魏延对手,这个庸将便磨磨唧唧地认了怂。

可当魏延被马岱斩杀后,他随即又跳将出来,捡了大便宜,接替了魏延的汉中太守。

无奈王平资质过于平庸,所以在职期间毫无亮点,就连在最后的汉中保卫战中,也是只会模仿魏延战法,采取守兴势围,拒敌待援之策。

因锋芒毕露,魏延出局;因平庸可靠,王平上位。

这样的无奈,历史从来不缺。

魏延式的悲剧实在是一类人的宿命。

曹操刘备不常有,缩水的诸葛亮到处都是。

喜欢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