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活小妙招免费各类生活中的小问题知识以及音乐简谱等,是你了解世界未知知识的好地方。

唐朝时期中国盛行的昆仑奴究竟是怎样来的?

十万个为什么 空空 2024-4-19 04:22:58 4次浏览

关于问题唐朝时期中国盛行的昆仑奴究竟是怎样来的?一共有 2 位热心网友为你解答:

【1】、来自网友【历史百小生】的最佳回答:

在唐朝炫富有三宝,新罗婢,菩萨蛮,昆仑奴。

“新罗婢”,指的是从新罗进贡过来的“婢女”。她们的主要任务是给大老爷们当使唤丫头,端茶倒水,铺床叠被。

“菩萨蛮”,指的是从“女蛮国”进贡过来的“歌女”,她们的主要任务是给大老爷们跳舞唱歌,丰富大老爷们的娱乐生活。

“昆仑奴”,是一群黑人奴隶,他们的主要任务是给大老爷们当奴才,打扫卫生,劈柴烧火,干一些下力气的活儿。

这三种奴隶,拥有任意一种,那都是有身份的标志,要是谁能集齐这三种,往家里一摆,简直可以召唤神龙了。

这三种人,有一个共同特点,都是外国人,都是下等奴隶,都没有人身自由。

家里养个“新罗婢”和“菩萨蛮”,这都可以理解,毕竟都是美女嘛,看着养眼,用起来更是心情舒畅,但是,昆仑奴长的五大三粗,个子矮小,关键还是黑人,唐朝的有钱人,为啥会有这个癖好呢?

主要是昆仑奴太好用了,性格温顺,干活卖力,最主要的他们对主人有绝对的忠诚。

在晚唐文学家裴铏写的小说《昆仑奴》中有这样一个桥段,说崔生去看望郭子仪,在府中遇到了婢女红绡,红绡对崔生一见钟情,但是府内人多眼杂,她便于表达,就对着崔生伸出手掌翻了三下,然后指指自己胸口的小圆镜。

“崔生”回去后,始终想不明白红绡红的手势到底代表什么意思,越想不通就越想,整天心神不宁。这个事儿,被他的昆仑奴“摩勒”看到了,就问他有什么事儿,说出来也许自己可以帮忙。

崔生就把红绡给自己比的手势说给了摩勒,摩勒说:“他这是请你在 15 天后,在她住的地方约会”。

15 天后,摩勒陪着崔生去约会,他背着崔生翻过了高墙,然后在外面替他把风,还徒手干掉了一只乱叫的狼狗,之后又背着崔生和红绡俩人回去。

红绡在崔生家里生活了 2 年,最终还是被人给发现了,郭子仪府上的人派出 50 名甲士来捉拿摩勒,但是,摩勒翻墙逃走。

事后,郭子仪听说了,非要把摩勒从崔生手中要走,但是摩勒始终不答应,他再次逃出去,10 年后,有人发现他在洛阳城内以卖药为生。

这是我国历史上,唯一一个以黑人奴隶为主角的小说故事,收录在了《太平广记》中,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找找原文看。

那么,这个昆仑奴,到底是哪里的人?他们又是如何到中国来的呢?

关于昆仑奴的身份,有无数的专家去研究过,至今也没有达成一致意见,总结下来无非有四种说法。

第一,来自东南亚马来半岛上的黑人。

第二,来自非洲的黑人。

第三,来自印度的黑人。

第四,来自西域昆仑山的“黑人”。

这四种说法,都有相关专家做出专门的论述,我作为一个文史爱好者,自然是没有资格去反驳专家的意见的,下面只是说一下我个人的看法。

我个人觉得,唐朝时期的“昆仑奴”,应该指的是东南亚的黑人。

首先我们来界定一下“昆仑”的含义,很多人会望文生义,一看见“昆仑”两个字,就想起了太上老君修行的“昆仑山”,其实,这里的“昆仑”和“昆仑山”没有半毛钱关系。

《旧唐书·林邑国传》中记载:

自林邑已南,皆卷发黑身,通号为昆仑。

《太平广记》引《朝野全载》中记载:

场帝令朱宽征留仇国,还,获男女口余千人并杂物产。……人形短小,似昆仑。

林邑,在今天的越南南部,汉武帝征服南越国后,在那里设置了“日南郡”,日南郡下面有一个象林邑,后来简称为“林邑”。

这个地方的人是“占族人”,属于“波利尼西亚”人种,皮肤为“黑色”,头发呈“卷发”,《隋书》中描写他们为“深目高鼻,发拳色黑”。

因此,在唐朝人口中的“昆仑”,指的是东南亚一带的“黑人”。

这些人都有一些共同的特点,比如身材矮小,普遍在 1.3 米到 1.5 米之间,比如,头发是卷的,肤色是黑的,比如,身材比较健硕,能干力气活儿。

当时东南亚一带还是未开化地带,这些黑人们过着原始的生活,没有衣服,有的用兽皮裹一下,有的干脆就不穿。《三国志》中也有类似的记载:“日南郡男女衣不蔽体,不以为羞”。

综合史料的记载,东南亚黑人,是最符合昆仑奴的特征的。

那么,当时会不会有非洲黑人和印度黑人被带到大唐,成为奴隶呢?当然,也是有这种可能的。大唐盛世的时候,长安是一个真正的国际大都市,城内云集了各种外国人,尤其是西方人,大唐称之为“胡人”。

这些胡人,有来自西域中亚的,有来自欧洲的,他们或到长安做生意,或者作为使臣到长安进行外交活动。当时西方的奴隶贸易盛行,一些阿拉伯商人把非洲黑人贩卖到大唐,也是很有可能的。

虽然同样是黑人,但是大唐的非洲黑人,不叫“昆仑奴”,他们叫“僧祗奴”。

从非洲到大唐,路途遥远,这些黑奴都像牛马一样被运输过来,成本高,成活率低,因此,在长安城的非洲黑人很少,他们也被统一纳入昆仑奴的称呼里。

史学大师吴晗在他写的《昆仑奴考》中,也认为:

“昆仑是黑人,即马来人种的一个专名词,专指一种卷发黑身的人种。

另外,在多处出土的唐代壁画中,也可以发现,画中所体现的昆仑奴,身材矮小,肤色发黑,头发为卷发。

因此,我们基本可以认定,昆仑奴,就是特指生活在马来半岛的,卷发黑肤当地土著居民。

那么,这些昆仑奴是如何被运送到长安去的呢?大约有三种途径:

第一,沦为战俘。

从秦始皇征百越开始,中原政权的触角就已经延伸到越南北部。汉武帝平定了南越国之后,在那里设置了九个郡,其中交趾、九真、日南三郡在今天的越南北部和中南部,这里远离中原政权,与中原文化不同,因此经常发生叛乱。

比如上面提到的林邑,后来就发生了叛乱,建立了“林邑国”。

到了大唐时期,越南的中北部仍然属于大唐领土的一部分,由安南都护府管辖,山高皇帝远,这里照样是经常叛乱,在战争中被俘的一些黑人,就被送到长安,充当了奴隶。

第二,主动进贡

也不是所有小国都愿意叛乱,在大唐国威之下,还有有很多小国臣服的,对于这些臣服的小国,不是一句“我认你当大哥”就完了,每年要拿出真金白银来孝敬大哥的。

大唐盛世,好东西简直太多了,你拿普通的东西,根本无法打动大哥的心,但是,“昆仑奴”这东西,大唐没有,只有东南亚有,而且,这东西在大唐是个稀罕货,很抢手,只要一上市,立马就会被长安城的“首富们”给抢购一空。

因此,东南亚的一些小国,也会主动给大唐进贡昆仑奴。

第三,奴隶贸易

有需求就有市场,有市场就有商机,资本的天性就是逐利的,既然“昆仑奴”在长安这么抢手,光靠进贡那里够用,于是,一些国际大商人就看准了这个商机,在东南亚一带捕获黑人,然后转手卖到长安,获取高额的利润。

而且,这些黑人非常好捕获,给点吃的就跟你走了。宋代周去非《岭外代答》记载:

西南海上有昆仑层期国……海岛多野人,身如黑漆,卷发,诱以食而擒之,动以千万,卖为蕃奴“。

一次就能捕获成千上万人,这些人卖到长安城,一个能获得 3 两黄金。这种方式,是长安城内昆仑奴的主要来源。

其实对于这些东南亚黑人来说,到大唐当昆仑奴反而是他们最好的出路,因为在他们当地,过的是食不果腹,衣不蔽体的野人生活,而到了大唐,那就相当于是到了仙地,虽然是给别人当奴隶,但最起码能吃饱饭,有一个安稳的生活地,一步跨入文明社会。

这也是为什么,昆仑奴会对主人忠心耿耿。

最后说一下这些昆仑奴的结局吧,他们一般不会娶妻生子,也没有那个女人会嫁给他们,在唐末战乱的时候,这些昆仑奴被编入军队,冲锋在最前面,当“人肉盾牌”,死伤无数,最后留在中原的昆仑奴已经是极少数。

唐末以后,社会动荡,活命都够呛,谁还有心思去养昆仑奴,毕竟,当初在那些达官贵人眼里,昆仑奴就是个玩物,也只有歌舞升平的日子里,才有心情玩玩。

【2】、来自网友【灵枫历史阁】的最佳回答:

昆仑奴是黑人,曾被当成“动物”抓来中国。唐朝的有钱人,对他们趋之若鹜。凡是巨富之家,必有昆仑奴。可昆仑奴又矮又丑,还不穿衣服,为何唐朝贵族都抢着要?

据《岭外代答》记载,昆仑奴来自一个海岛,头发是卷曲的,皮肤是黝黑的,只要用食物引诱,就能抓住他们,一抓就是千万,可以卖去当奴隶。

“西南海上有昆仑层期国,连接大海岛,……海岛多野人,身如黑漆,拳发,诱以食而擒之,动以千万,卖为蕃奴。”(《岭外代答》卷三)

无独有偶,《旧唐书》里对昆仑奴的外貌,也有相同的记载。

据《旧唐书》记载,昆仑奴居住在林邑的南边,头发是卷曲的,身体是黝黑的。

“在林邑以南,皆卷发黑身,通号“昆仑”。(《旧唐书·南蛮传》)

从唐代的昆仑奴俑来看,昆仑奴大多身材矮小,不穿上衣,只穿个羊皮短裤。

唐朝贵族、富豪对他们趋之若鹜,只要是因为昆仑奴大多性情温良,踏实耿直,认准了主人,就会忠心耿耿。

据学者考证,唐朝人根本不区分奴隶到底是从哪里来的,只要是长得黑,都会把他们叫做 “昆仑奴”。

但时至今日,我们不禁要问,盛行于唐朝的昆仑奴,到底来自哪里呢?

这个问题,至今没有统一答案。

第一种说法:昆仑奴来自北非。

柏杨在《中国人史纲》中写道:

“内有东西方四十余国侨民,包括源自非洲来的黑人(昆仑奴)。”

可见,在一些学者的眼中,唐朝时期盛行的昆仑奴,就是非洲黑人。

这一说法,也有一定的道理。

毕竟,唐朝时期的长安城,堪称国际大都市,拥有各色人种,黑人也并不少。

第二种说法:昆仑奴是东南亚人。

因为史料明确记载,昆仑奴生活在海盗上,并且身材矮小,所以,也有不少人认为,昆仑奴应该不是非洲黑人,而是尼格里托人。

尼格里托人,是小黑人,他们一直生活在马来半岛以南的诸海岛上。

这种说法,同样有一定的道理。

因为,古代的中国人,将凡是在半岛上统治这些小黑人的国家,称为“昆仑之类”。

这个地方的人,同样皮肤黝黑。

第三种说法:昆仑奴是印度人。

之所以认为昆仑奴是印度人,和谭嗣同有关。

谭嗣同是戊戌六君子之一,他的朋友写了一篇游记,里面提到“希玛纳雅山”(即喜马拉雅山)即“昆仑”。

而印度,恰好位于喜马拉雅山以南。

有人据此认为,昆仑奴是唐朝人对印度人的称呼。

持这种观点的人,还称:昆仑奴在唐朝的身份,有狮奴象奴扮演、僧人弟子。

这 2 种身份,都和佛教有着密切的关系。而佛教的发源地,就是古印度。

第四种说法:昆仑奴是来自中国西部昆仑的原住民。

除了上述 3 种说法外,还有人认为昆仑奴是中国人。

在我国西部,有一座山叫做昆仑山,因此有人认为“昆仑奴”,就来自于昆仑山。

持有这种说法的人,是把“昆仑奴”中的昆仑,当成了现代的昆仑山。

他们认为昆仑奴,是昆仑山的土著居民,跟随丝绸之路进入到唐朝的长安地区。

以上 4 种观点,你认可哪一种呢?

就我个人而言,我更倾向于认定昆仑奴主要是东南亚人,可能夹杂着部分北非、印度人。

我做出这样的推断,并非信口开河,而是结合了史料和唐朝文物。

我的理由如下:

第一,在关于东南亚的历史文献中,有许多关于昆仑黑人的记载。

“昆仑”一词,在中国古代的含义,不止是指昆仑山,还特指黑色的东西。

目前,有很多唐朝出土的昆仑奴陶俑。

这些陶俑,大多肤色棕黑,远比其他黄种人陶俑要黑得多。

昆仑奴的服饰,上半身几乎不穿衣服,下半身则穿着皮短裤。这种装扮风格,明显居住在炎热地区。

由此推断,昆仑奴是中国昆仑山土著居民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从天气来看,东南亚的天气炎热,和昆仑奴身上的服饰比较契合。

此外,唐朝提及东南亚的文献,大多直接提到了昆仑奴。比如:

《旧唐书·林邑国传》:“自林邑已南,皆卷发黑身,通号为昆仑。”

《旧唐书·真腊国传》:“真腊在林邑西北,本扶南之属国,昆仑之类。”

《新唐书):“盘盘,在南海曲,北距环王,限少海,与狼牙修接,自交州海行四十日乃至……其臣日勃郎索滥,曰昆仑帝也,日昆仑勃和,日昆仑勃谛索甘,亦日古龙。古龙者,昆仑声近耳。”

上述文献记载,足以说明,在东南亚一带,已经有了被唐朝人称为“昆仑”的黑人。

第二,从运送途径来看,东南亚地区具备更大的可行性。

据史料记载,唐朝时期,长安城拥有非常多的昆仑奴,许多大户人家为了显示地位,会争相购买。

唐朝其他城市,对新奇的昆仑奴,同样趋之若鹜。

如此大批量的购买,昆仑奴的数量绝对非常多,不可能只有几百人、几千人。

如果要支撑起几万人甚至更大批量的人员运输,必须有发达的贸易线路。

结合当时交通、贸易路径,能完成这样大数量的人员运输,恐怕只有东南亚各国这一渠道。

唐朝所处的主要时期,是在公元 7 到 9 世纪。这一时期,东南亚各国还是奴隶制国家,和唐朝有着密切的邦交和海上往来。

他们需要向唐朝上贡,顺便进行奴隶贸易,在逻辑上成立。

不止是奴隶买卖,很多昆仑人,也跟着东南亚商人来到唐朝,留在了中原。

电视剧《长安十二时辰》的地下王国,那个皇帝,似乎就是昆仑人。

第三,史料以及唐朝小说中,昆仑奴的形象与东南亚人十分相似。

唐朝的小说、史料,均对昆仑奴的外形进行了描写,而东南亚人的外貌,和描述的非常接近。

比如,《太平广记》引《朝野全载》的记载表明,昆仑奴的外形是又短又小。

“场帝令朱宽征留仇国,还,获男女口余千人并杂物产。……人形短小,似昆仑。”

再比如,《太平广记》卷《甘泽谣·陶舰》中记载,昆仑奴非常善水,能在水里来去自如。

“(魄)曾有亲戚,为南海守,因往省焉。郡守喜其远来,蹭钱百万,遗古剑长二尺许,玉环径四寸,海舶昆仑奴名摩诃——善泅水而勇捷……及回掉,下白芒,入湘江,在每遇水色可爱,则遗玉环剑于水,令摩诃下取,以为戏笑也。”

这段话讲述的,就是昆仑奴摩诃的故事。当时,他的主人有一把剑掉在了水里,摩诃二话不说直接下水取剑,身姿十分矫健。

再比如,《一切经音义》直接点出,昆仑奴非常善水,下水可以待很多天,却不会死亡。

“善入水,竟日不死。”

小说的描述,或许会夸张,但一定有一些现实的根据。

从上述记载,我们可以推论出昆仑奴的外形,应该不高大,身材矮小,而且善于游泳,比较懂水性。

这些性格特征、外形特征,都符合东南亚沿海或者群岛国家人种的特征。

第四,唐代开凿的石窟壁画上,佛教黑人形象与昆仑奴非常相似。

出土的文物壁画,也给昆仑奴的来源,增添了方向。

比如,在开凿出来的唐朝佛教石窟中,可以找到许多黑人形象。最典型的,就是兴建于唐朝的彬县大佛寺石窟。

如果这些黑人不是虔诚的佛教教徒,那么,他们怎么可能被雕刻在宣扬佛教的壁画之中呢?

要知道,封建时期,奴隶的地位还是很低的。但如果这些人,是跟随商队来到中国的昆仑人,就说得过去了。

可能提到佛家,大家都会想到印度。

但实际上,东南亚也是佛教传播和交流的一大中心,而且,东南亚与印度、唐朝都有不少交流。

所以,这些石窟中的黑人,极有可能是来自东南亚的昆仑人。

综上所述,我认为唐朝盛行的昆仑奴,大概率来自东南亚。

值得一提的是,“昆仑奴”虽然也是奴隶,但他们在唐朝的地位,还是比一般奴隶要好得多。

唐朝的昆仑奴,主要从事服务行业和伎艺表演。

服务行业的昆仑奴,是贵族们炫耀财力的表现。他们有的当管家、有的驯养牛马、有的则从事田间劳作。

从事伎艺表演的昆仑奴,要么被养在家里进行搏击表演、要么进行驯兽表演。

相比其他奴隶,昆仑奴所从事的工作,大多没有性命之忧,也会有较好的待遇。

相比十五世纪,欧洲人主导的黑奴贸易,昆仑奴的日子要过得好太多了。

当然了,昆仑奴的待遇,可能和他们的“忠心”“侠义”有关。

他们认准了一个主人,就会坚持到底,绝不背叛。

在很多小说中,昆仑奴的形象,也都是忠肝义胆、飞檐走壁的强人。唐代小说《昆仑奴》,就被金庸先生称为中国第一部侠义小说。

中国人,是非常欣赏这种“忠义”品质的。

如今,昆仑已经成了侠义、忠心的象征。

比如,谭嗣同的《狱中提壁诗》中的“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也是在用“昆仑奴”故比喻革命义士、忠肝义胆的追随者。

你怎么看呢?欢迎留言。

喜欢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