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活小妙招免费各类生活中的小问题知识以及音乐简谱等,是你了解世界未知知识的好地方。

慈禧为何给“杨乃武与小白菜”案鸣冤昭雪?

十万个为什么 空空 2024-3-18 16:42:49 15次浏览

关于问题慈禧为何给“杨乃武与小白菜”案鸣冤昭雪?一共有 2 位热心网友为你解答:

【1】、来自网友【条哥的历史手札】的最佳回答:

光绪二年,42 岁的慈禧在接见近臣翁同龢时,听他说起了一桩被冤枉的通奸案,原本慈禧是不想管这件事的,可当她知道案件的主角是一个 17 岁的小寡妇时,立刻以皇帝的名义,亲自下了一道圣旨,要求彻查此案。

1873 年 10 月,余杭一家豆腐店的帮工葛品连突然暴毙而亡,死后尸体发青,口鼻流血。而这人死前吃的最后一顿,就是妻子给他炖的桂圆参汤。葛品连的母亲觉得儿子死的太过蹊跷,怀疑他是中毒了,就报了官。

衙门派去的两个仵作对尸体进行了尸检,因为刺入葛品连喉咙的银针呈青黑色,所以产生了不同的意见。一人觉得葛品连是中了砒霜之毒,觉得他是被毒死的,另一人却觉得,葛品连的食物中没有发现砒霜,而且他身前曾因病告假,可能存在其他的原因。

如果以下毒案件处理,那这就是一个死刑案件,按清制,死刑案件要经过县级、府级、臬司、巡抚或总督四级审查,再上报朝廷,由朝廷同意后执行,就整个流程来说,其实是一件挺麻烦的事。

负责处理案件的刘锡彤已经 70 了,没几天就要退休了,原本不想多事的他,在听了葛母口中的一个名字后,改变了主意。

原来葛母怀疑自己的儿子是被媳妇小白菜下毒杀害的,理由就是她怀疑小白菜和一个叫杨乃武的人有不正当的关系。

杨乃武是当地的一个举人,葛品连曾经和妻子小白菜租住在他家,在此期间,小白菜经常向他请教读书认字,而且杨乃武也经常和他们夫妻二人同吃同进,丝毫不避讳他人眼光,加上小白菜长得很漂亮,时间久了,就有一些风言风语流了出来,说二人之间存在暧昧。

葛母知道后,就觉得是小白菜嫌弃自己的儿子,想要毒死儿子和杨乃武双宿双飞。

听到葛母的诉说后,刘锡彤觉得很有道理,就把小白菜押到衙门审讯,小白菜当然不承认,不仅如此,还怒骂刘锡彤是非不分。

被驳了面子的刘锡彤大为光火,对小白菜动用了拶刑。所谓拶刑,又叫夹刑,就是用拶子套入手指,用力收紧,夹住十指,受刑的人十分痛苦。

据《申报》报道:除了受拶刑外,小白菜还受到了烧红铁丝刺乳,锡龙滚水浇背”等酷刑。

小白菜这样一个弱女子哪里经受得住,只能屈打成招,诬告自己和杨乃武有染,将杨乃武亲手给他的砒霜放到了桂圆参汤里,毒害了丈夫葛品连。

杨乃武这个人非常正直,经常替乡里人打抱不平,和刘锡彤有些过节,刘锡彤很早就想收拾他了,但是一直没有机会。所以在听到葛母的哭诉后,就觉得自己的机会来了:看我这次怎么收拾你。

只是,让刘锡彤没想到的是,葛品连暴毙而亡的前后那几天,杨乃武人在外地,根本就没有接触小白菜的机会,所以他亲手把砒霜交给小白菜这样的证词根本不可取。

但刘锡彤不管,好不容易有了这么一个机会收拾杨乃武他又怎么会放过,所以不管三七二十一,就像对小白菜做得那样,他也对杨乃武动用了酷刑,杨乃武屈打成招。

浙江巡抚杨昌浚在看了案宗报告后,也没有细查就直接上报了,只要刑部审查通过,杨乃武和小白菜就要结伴赴黄泉了。

至此,此案几乎再无转机,就在杨乃武和小白菜二人就要以奸夫淫妇的身份共赴黄泉的时候,一道旨意从紫禁城中传出:撤回复审。

而且这道旨意是由西宫太后慈禧,亲自下诏的。

可是,像慈禧太后这样一个高高在上的人,为何会把注意力放在一个被冤枉的小寡妇和名不见经传的小举人身上呢?

毕竟,在我们的认知当中,慈禧并不是一个富有同情心的女人。

这里,就不得不提到两个人:东宫太后:慈安,四川总督:丁宝桢。

剧照

慈安太后的印章

咸丰皇帝驾崩以后,慈禧之子同治帝即位。 慈禧作为同治生母,被尊为皇太后,住西宫, 称西宫太后。咸丰的皇后慈安居东宫,称东宫太后。

因为皇上年幼,所以咸丰临终托孤,将皇帝托付给了以端华、肃顺为首的赞襄政务王大臣,也就是俗称的顾命大臣。可又怕这些托孤大臣拿着鸡毛当令箭,威胁孤儿寡母,所以咸丰又给慈禧和慈安留了两枚印章,规定,如果八大臣有什么旨意,也要有两宫太后的印章才作数。

但是,这八个大臣根本就不把这两个太后放在眼里,不但认为两位太后没有审阅奏章的必要,对于他们拟定的奏章,只要老老实实盖章就行。

谕旨由大臣拟定,太后但钤印,弗得改易,章疏不呈内览。

换言之,他们只想让这两个太后当一个盖章的工具人。

面对八大臣的嚣张跋扈,两宫太后,尤其是慈禧可以说是恨之入骨,毕竟她是一个对权利颇有渴望的女人,怎么可能容许这些人在自己头顶上搞事情,于是她与慈安太后联手,在恭亲王的支持下,发动宫廷政变,彻底扳倒了八大臣。

但随着共同敌人的消失,慈禧太后与慈安太后矛盾日深,争权夺利事件时有发生。 而此时而负责审理杨乃武一案的杭州府及余杭县的大小官员,大多都是东宫太后慈安阵营的人。

虽然,咸丰给两位太后都留了一枚印章,但是,因为慈安是正宫娘娘,所以论起法律效力,她那枚印章产生的影响,可要比慈禧手中的那枚印章高得多。

在那场改变帝国命运的辛酉政变中,如果不是慈安的盖章,扳倒八大臣的谕旨就无法生效。所以,只要慈安在,慈禧的想要掌握帝国权力的欲望之路,注定不会平坦。

打击慈安,就成了慈禧掌握权力的毕竟之路。

所以,与其说慈禧是同情杨乃武和小白菜的遭遇,想要还二人清白,倒不如说,她想借“ 杨乃武与小白菜”一案打击东宫:慈安太后。

一旦杨乃武和小白菜二人成功洗刷冤屈,她不但能打击东宫势力,也能落个爱民如子的美名。这笔买卖,对慈禧来说,可以说是相当划算,确实是一笔不会亏本的买卖。既如此,何乐而不为?

剧照

丁宝桢的威胁

虽然四川总督丁宝桢是慈禧一手扶植起来的,但是慈禧对他并不全然信任,很大一个原因就是,丁宝桢是汉官,纵观整个清朝,汉人和旗人之间的矛盾就从未缓解过。特别是到了清末,两者之间的矛盾更是越积越深。

对于这一点,慈禧本身也是心知肚明。而负责审理“ 杨乃武与小白菜”一案的江浙官员也基本都是汉官。

在慈禧最初下令重新调查此案的时候,负责案件处理的官员并没有因为慈禧的下诏,变得更加谨慎,反而继续对杨乃武二人屈打成招,维持原判。

这种不负责任的行径,让相信杨乃武的亲友、官员很是不满,他们继续上诉,让慈禧察觉到此案的不公,以及地方官员对于朝廷政令的敷衍。

这本身就引起了慈禧的不满,而她一手扶植的丁宝桢不但不想着查清案件来龙去脉,甚至还扬言:“如果这个铁案都能翻,那么将来还有谁敢做地方官?”这样的言论,在当时的朝廷看来,简直就是一种威胁。

丁宝桢不知道的是,太平天国运动后,地方督抚权力扩大,湘系官员遍布各方,已经对于朝廷的威望产生了严重的影响,而杨昌浚、刘锡彤虽然是浙江官员,但其实也是出自湘军,对于这样的情况,朝廷其实是很忌惮的。

如果说打击慈安,还属于爱新觉罗家族的内部权力争夺,那么打击杨昌浚以及他背后的地方势力,已经涉及到朝廷对于地方的掌控。

朝廷需要通过这起案件,打击以丁宝桢等人汉人为代表的地方督抚体系,重新树立司法权的威信,增加朝廷的威望和权威性。

所以,案件发展到这里,其实已经不仅仅是为一起冤案翻案那么简单了,它背后涉及到的,其实是朝廷内部、以及朝廷与地方之间权力争夺的问题。

事情的真相

光绪十二年,9 月 17 日,刑部将葛品连的尸棺运到了北京,在刑部的开棺验尸下,最终确认,葛品连的死因是用药不当,而不是中毒。

原来,葛品连在生命中的最后两天,工作时突然全身乏力,为了滋补自己,专门买了桂圆和东洋参,妻子小白菜将这两样东西煎成药汤给他喝。

殊不知,葛品连当时患得是热症,这两样东西不仅治不了他的病,反而会要了他的命。

只是因为他的死来得太快,而且死状实在是太惨:脸色发青,口鼻流血,与服用砒霜中毒的样子极为相似,所以才会被认为是中毒而亡。

加上小白菜与家婆不和,所以葛母坚持认为是小白菜毒死了自己的儿子,巧合的是负责处理案件的第一人刘锡彤和杨乃武也不和,也一心想要整治他,让他吃点苦头。

各种巧合之下,才有了这桩惊天奇案。

结语

从同治十二年开始,到光绪二年结案,这起冤案一共用了 3 年多的时间,才彻底完结。在案件的最后,大家都得到了自己想要的结局。

慈禧太后通过此案,将浙江巡抚杨昌浚、余杭县知县刘锡彤等人拉下马,打击了慈安太后的的东宫势力集团: 朝廷通过此案,狠狠地打击了地方势力,加强了朝廷的威望;商人胡雪岩借此案搭上了左宗棠的线,从中获利;杨乃武、小白菜也得以沉冤昭雪,无罪释放。

一切看起来,是那么的皆大欢喜。

只是可怜小白菜这个身陷囹圄的弱女子,自 11 岁嫁给葛品连,不过 6 年的光景,就没了丈夫,成为寡妇不说,还平白遭人诬陷,蒙上不白之冤。

不仅没有人同情她,反而遭受世人的辱骂、嘲笑,为了让她认罪,负责审理案件的官员不惜对她动用各种酷刑,没有人在乎她只是一个刚刚没了丈夫的可怜女子,她甚至连一个为自己辩驳的机会都没有。

哪怕是和她一样遭受不白之冤的杨乃武都不同情她。甚至在杨乃武眼中,小白菜不但不无辜,还应该为自己的无妄之灾负上责任。为了给自己脱罪,杨乃武不惜在自己的辩词中,诬告小白菜曾经赖婚,与别的男人存在不正当的关系。

她的声音就这样被淹没在时代的潮流之中。

17 岁的她,正是如花似玉的年纪,却因世人的诽谤、利用以及借题发挥,从此只能青灯古佛了此一生。

世道艰难,对女子更甚。

【2】、来自网友【减水书生】的最佳回答:

大清同治年间,浙江余杭县有一个卖豆腐的小贩,叫葛品连。葛品连虽然身材矮小,却娶了一个漂亮媳妇,叫毕秀姑。毕氏生得白净,又常穿白色上衣、绿色裤子,颇似娇嫩欲滴的小白菜。所以,也就有有了小白菜的外号。夫妻二人与葛品连的母亲葛喻氏,租住在举人杨乃武家中。

杨乃武早年丧偶、毕氏年轻漂亮。于是,街头巷尾自然脑补出各种桃色故事。绯闻流传,正常;没有绯闻,异常。当时的精神生活要多匮乏有多匮乏。所以,不搞出点儿绯闻,大家都无法承受逼仄生活的折磨。

在传统时代,无论东方还是西方,女人最大的美德就是不被谈论。这是一种对男人独占权的保护。总是整出西门庆和潘金莲的故事,传统社会也就没法运行了。所以,女人在当时就是传宗接代的工具。而一旦被人谈论,女人就要升级为主角。这种情况,哪个丈夫也受不了。

葛品连疑心善妒、葛喻氏凶悍泼辣,这母子俩早就憋了一肚子气、无处发泄。有一句古话,叫“小丑备物终必亡”。意思是小人物得到的东西太多太好,总要给自己招致祸害。此时,葛氏母子就是小人物,而这个“物”当然是小白菜。坏事一定要发生,没啥道理;但是,对这个道理深信不疑,却一定能把坏事盼出来。因为你总是能够把坏事跟自己的猜疑联系起来。

而杨乃武呢?

杨乃武是当地举人。如果听过范进中举的故事,也就知道举人在明清是多重的分量了。放在现代,至少相当人大代表的角色,而且随时能升级为官。明朝的海瑞,就从举人当上了朝廷大员。杨乃武要地位有地位、要钱财有钱财、要前程有前程。所以,自然不想困在绯闻中。于是,借故提高房租,让葛品连一家赶紧搬走。葛品连一家也明白怎么回事,也没纠缠、就搬出了杨宅。

如果事情就这样发展下去,自然啥事没有。但是,1873 年秋天,街头卖豆腐的葛品连,突然腹痛,于是歇业回家。回到家中,就让媳妇小白菜给自己煮了一碗参汤。要么是喝完了、要么是还没喝,就在这个档口,葛品连竟突然暴毙了。然后,就是坏事一定要发生了。葛喻氏一个看这场景,立即联系到西门庆和潘金莲合伙毒死武大郎的故事了。于是,马上报官,儿媳妇毒杀亲夫,把自己的儿子给杀了。

余杭知县刘锡彤赶紧带上三班衙役,亲赴罪案现场。死一个卖豆腐的小贩,至于惊动县太爷吗?非常至于。传统时代是个礼法社会,谋杀亲夫这种人伦惨案,在当时就是惊天大案。如果情况属实、上报朝廷,朝廷动起手来可不是杀小白菜一个人,而是可能要对整个余杭县动手。皇帝动怒,葛品连一家周边的邻居,首先就得遭殃,发配充军都不是没可能。而且,朝廷也会停你余杭县几年科举,直接打击当地的精英力量。甚至把余杭县城楼、削掉几尺,也不是没可能。

现场仵作检查,银针一探、变黑。没错,葛品连是中毒而死。然后,就是锁定嫌疑人,嫌疑人肯定不是葛品连的母亲葛喻氏。葛喻氏不仅是原告苦主,而且还得指望儿子葛品连给自己养老。于是,凶手立即就锁定到了小白菜身上。再后,就是走访调查,小白菜守不守妇道、平时跟谁勾三搭四。余杭县才多大地方?所以,小白菜绯闻满满、杨乃武就是西门庆,立即成了刘大人的确认偏误。

行了,前因后果、证据动机,全都有了。老百姓痛快嘴皮子靠脑补,刘大人办案也靠脑补。一起潘金莲勾结西门庆毒杀武大郎的案子,立即出现在了大清朝。但是,证据是什么?证据就是口供、口供就得靠打。但是,不能打杨乃武,因为杨乃武是举人。所以,刘大人首先刑讯逼供的,一定是小白菜,小白菜挺刑不过,只能招认:奸夫是杨乃武、毒药也是杨乃武给的。

好了,革去杨乃武的举人功名,投入监狱。但,毒药是怎么来的呢?当时也没几种毒药,能买到的也就是砒霜了。砒霜从哪来?肯定是药店。而余杭县才几家药店?药店能找到,药店卖砒霜给杨乃武的人也能查到,查不到也能打出来。而杨乃武被革去功名之后,自然也就可以打了。一通水火无情棍,杨乃武也招了:我是西门庆、我通奸小白菜、我俩合伙毒死了葛品连。剩下的事情,就交给刘大人和余杭县的衙役去办了。而办这种事情,大家都是专业的。

事实清楚、证据确凿,然后逐级上报、做成铁案,而接下来只能是死刑。当时的杭州知府陈鲁,估计也是个《水浒》迷,认准了这就是一起西门庆通奸潘金莲害死武大郎的大清版。但因为是要杀人的大案,所以还得上报到省里。但省里给驳回了一次,因为有疑点。你们办案不能纯靠脑补啊,人家杨乃武都跟葛品连一家早划清界限了,怎么还成了西门庆?但是,余杭县和杭州府咬死了这是铁案。于是,浙江省也就没心思折腾了:好了,铁案就是铁案。于是,上报朝廷。但是,朝廷也觉得不对劲儿,发回重审。重审基本不会有啥结果。因为重审翻案了,从余杭县到浙江省的官员全都算渎职。于是,铁案仍旧是铁案。

这就是大清的官僚集团。你不能说它程序不严谨,关键是没啥用。在官僚集团面前,程序就是再多往来几次公文而已。官僚集团和司法系统,可以马虎行事。但,马上就被判处死刑的杨乃武,则必须“垂死挣扎”了。关键是杨乃武有挣扎的本钱。

第一个本钱是杨乃武的举人身份。杨乃武对官场办事程序并不陌生。你们别唬人,程序还没彻底锁死。因为朝廷有一个京控制度,就是允许老百姓进京喊冤。简单说就是一起案件,完全可以打到朝廷的。当时,有两个衙门,即步军统领衙门和督察院,是能接民间诉状的。杨乃武的姐姐一直奔走相告,最后竟然真的把诉状递交到了步军统领衙门。朝廷发回重审,但重审还是没有结果。浙江方面认定了这就是铁案,朝廷也无能为力,认也得认、不认也得认。

但是,杨乃武还有第二个本钱:人脉。举人在当时已经是统治阶层了。在这个圈子里面,杨乃武有一个关键人脉,就是他的同学吴以同。吴以同,是红顶商人胡雪岩的幕僚。而胡雪岩的能量也就通天了,不仅掏得起银子上下打点,而且能继续发动人脉。这时候,恰巧有一个叫夏同善的进士要进京当官。于是,胡雪岩就委托这个人去北京打点。银子重要,但银子是撬不动整个官僚集团的。然而,人脉却可以。银子铺路、人脉开路,关键是人脉可以实现多米诺骨牌的连锁效应。夏同善也发动了自己的一个关键人脉,就是翁同龢。翁同龢是谁?光绪皇帝的老师。杨乃武的官司已经从同治朝打到了光绪朝。现在掌权的是两宫皇太后。于是,翁同龢就把官司递到了两宫皇太后手中。

你看,杨乃武这个人脉够牛吧?但你还是不能说他的人脉够牛,只能说杨乃武的运气太好。而这种上达天庭的好运气,并不是无本之末。否则,凭啥就能落到杨乃武身上。而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浙江省。这个地方人杰地灵,给朝廷“贡献”了一堆进士,在各地还有一堆师爷。当时没有人大代表,那谁能代表地方利益呢?自然是各地在朝中的进士和官员们。而银子在这个时候也发挥了作用,因为银子可以把消息送上去。一群在朝的浙江官员立即躁动了。怎么地?一群外省官员竟然在浙江作威作福了,冤枉我家举人是西门庆,这就是在欺负我们浙江人。于是,十八名浙江籍官员联名上书,替杨乃武伸冤。

到这个时候,杨乃武一案,已经不是什么司法问题了,而是政治问题。之前说了,这种案子要是做成铁案,朝廷一动怒都可能把余杭县一起收拾了。所以,为了家乡不被欺负,这伙浙江籍官员也不能袖手旁观。

然后呢?然后就是两宫皇太后也不想把这起案件当成司法案件来处理了,一定要上升到政治高度。为什么?

一个原因是天平天国起义之后,南方的地方势力已经盖过朝廷。而这股地方势力中,最厉害的就是曾国藩的湖南系。军权、财权,基本上都跟朝廷没关系。所以,两宫皇太后就要收权。但收权总得有借口吧,而杨乃武一案恰恰提供了借口。

另一个原因是南方一片乱战之后,朝廷就把死刑复核权也给了地方。所以,地方督抚完全可以不必请示中央,直接将犯人就地正法。最初的目的,肯定是针对天平军和南方盗贼。但秩序恢复后,朝廷就想把这个死刑复核权也给收回来。

同时,地接浙江的上海,借助现代传媒报纸,把这起案子炒得满城风雨。当时的主要推手就是《申报》。这是当时最大的民间自媒体了。而一旦媒体参与进来,那大家就只怕事小、不嫌事大了。所以,大清朝廷就是想压都压不住了。

于是,杨乃武一案,一定要搞成举国大案。最后,搞到多大?

大清朝廷,越过各级官僚,直接把案件的全部人证物证,包括葛品连的尸首,一起调到了北京。然后,由刑部主持,在朝阳门外的海会寺,重新开棺验尸、重新审理定案。验尸结果:葛品连是病死、不是中毒。于是,案件来了一个一百八十度的大反转。反转之后,则凡经手此案的官员一个也别想跑。据称,牵扯其中的三百多名官员中,有 30 多人被问罪处刑,有 150 多名六品以上的官员被革除顶戴。

然后,也就明白慈禧在内的两宫皇太后为什么要插手此案了。是因为两宫皇太后爱明如子吗?是因为杨乃武之案确实冤枉吗?关系都不大。之所以成为通天大案,政治的因素比司法的因素更大。

一个是浙江籍官员已经行动了,两宫皇太后要给这伙人一个交代。你不把案子搞大,这伙人就要闹事。

一个是申报的推波助澜,申报对这起案子进行了持续地追踪报道,江浙知识精英想不关注都不成,民间舆论也推动案件向通天的方向发展。

一个是两宫皇太后以及大清朝廷的政治目的,试图借机打压湖南系官员,借机把死刑复核权给收回来。

两宫皇太后和大清朝廷都有这样做的动机。此时他们也必须这样做了。否则,南方到底谁说了算就真心不知道了。

但是,南方最后由朝廷说了算吗?哪有那么容易,权力一旦放出去,再想收回来,几乎就不可能。所以,太平天国运动之后,大清朝廷怎么也控制不住南方了。而死刑复核权呢?也没收回来。朝廷是想收,但各地督抚却各种抵制。光绪中后期,每年秋审的人数,甚至都不如光绪初年多。指望一起案子改变经年累月的大势所趋,几乎不可能。

这起案件有胜利者吗?

杨乃武和小白菜沉冤得雪,案件真相大白。这怎么也得说是好事吧?

但是,杨乃武后来是什么遭遇?因为刑讯被打成了残疾,后半生拖着病体残躯。小白菜更惨,那个年代就是一个对女人残酷无比的年代。大清朝廷还了小白菜清白,但小白菜已经无法重新融入社会,于是出家当了尼姑,后半生青灯为伴。

但是,真相呢?你总不能说冤案得雪,却连个真相都没有吧。

这起案件到最后就是一笔糊涂账。

真相到底为何,已经无从知晓。不是说:杨乃武和小白菜就是西门庆和潘金莲。而是说:这个葛品连到底是怎么死的,根本弄不清楚。

1873 年,农历十月,突然暴毙;1877 年,农历二月,重新验尸。然后,大清朝廷给出的定案结论是:余杭仵作验尸有误、葛品连是病死的。从 1873 年到 1877 年,已经隔了多少年?就当时的医疗水平,怎么可能确定葛品连是病死的还是毒死的?连死者到底是怎么死的都搞不清楚,你怎么说是真相大白了?

也许真相永远都不会知道,我们要接受这个现实。即便是现代司法、即便是刚刚发生的案件,你就一定能恢复出本来真相吗?

如果给出肯定的回答,那就是一种理性的自负。理性再怎么进步也总有局限,科技再怎么发达也只是手段。所以,我们根本不可能百分之百地还原真相。越早承认这个现实,就能越早认识真实世界,也能越早豁达。

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

以前,难免认为孔老夫子只会和稀泥,儒家的保守就是祸国殃民。但是,当认识到理性有局限后,只能对孔夫子“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了。

喜欢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