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活小妙招免费各类生活中的小问题知识以及音乐简谱等,是你了解世界未知知识的好地方。

人类为什么一般只吃食草动物的肉 不吃食肉动物的肉

十万个为什么 晴, 空 2024-3-16 08:48:33 2次浏览

  人类每年吃鱼超过 1 亿吨,吃鸡 600 亿只,吃鸭 30 亿只。

  

  表格为 2013 年数据

  

  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鸡吃虫,鸭嗦螺。

  

  鱼类有纯肉食,也有杂食性的,鸡、鸭是杂食的,兼具肉食性。包括猪也是杂食,野猪会吃各种小动物。甚至,其它一些食草动物偶尔也会开荤吃小动物。

  

  对于题主的提问,即便在严格定义下的食肉动物中,也仅仅相对适用于现代人对哺乳动物的食用。

  

  并非普遍规律。

  

  对古代人也并不适用,古人狩猎到什么就吃什么,当然也会吃食肉哺乳动物。

  

  只不过,食物链能量转化率低,肉食动物比草食动物少很多,顶级掠食者更是稀少,一片山头通常也才一两只。

  

  如果古代人抓到什么就吃什么,那么现代人就是驯化了什么就吃什么。

  

  可以看出,现代人吃的哺乳动物基本都是驯化动物。

  

  为什么人类主要驯化了草食动物,而没有普遍驯化肉食动物呢?

  

  《枪炮、病菌与钢铁》的作者贾里德·戴蒙德,曾对驯化问题有过深度思考。

  

  他惊讶的发现,整个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没有任何大型食草哺乳动物被驯化[1]。

  

  他不禁提出了问题三连:

  

  为什么欧亚大陆的马能被驯化,非洲的斑马却不行?

  

  为什么欧亚大陆的猪能被驯化,非洲三种野猪却不行?

  

  为什么欧亚大陆的五种野牛能被驯化,非洲野牛却不行?

  

  注意,作者把撒哈拉沙漠以北也放在了广义上的欧亚大陆,它认为因为撒哈拉沙漠的阻隔,北非地区反而和欧亚大陆更相近。

  

  人类总共驯化了 14 种大型食草哺乳动物:

  

  牛、绵羊、山羊、猪、马、阿拉伯单峰骆驼、中亚双峰骆驼、羊驼、驴、驯鹿、水牛、牦牛、爪畦野牛、印度野牛。

  

  除了前面 5 种是世界性的,其他的都是地域性的,但却没有一种出现在撒哈拉沙漠以南方。

  

  经过分析后,贾里德·戴蒙德得出了这样的结论:

  

  可驯化的动物都是可驯化的,不可驯化的动物各有各的不可驯化之处[2]。

  

  没被驯化的动物,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1、成本问题。

  

  食草动物的能量转化效率是 10%左右。如果你要养出 100 斤的猪,至少需要喂食 1000 斤的猪食。在原始社会,并没有饲料。猪食的来源主要是野草、蔬菜和粮食。蔬菜、粮食,直接竞争人类自身的口粮,即便是为食野草,也得投出专门的劳动。但总的来说,对于生产力有着一定提高的原始人类,还是能够承受驯化食草动物的成本。

  

  但如果是驯化食肉动物,尤其是大型食肉动物,人类就必须投喂肉食。投喂的肉食,依靠人类打猎是不现实的。唯一的可行性,就是把食草动物的肉投喂给肉食动物。但能量转化的原因,喂二三十头猪的肉才能养大一只老虎。

  

  对于原始社会来说,这样的饲养成本,是完全不能承受的。

  

  狗虽然看起来是肉食,但实际是杂食,食物链等级较低,尤其是在古典农业时代。

  

  2、生长速度问题。

  

  驯化动物都是以获得利益为目的,那些直接驯化作为肉食的动物,需要的第一条件就是生长速度够快。这样的话,需要生长十几年才能成年的大象、猿类自然就直接排除了。

  

  至于想要拿大象作为交通工具?直接野外抓来调教就可以了,还不需要任何的养殖成本。

  

  3、繁殖问题。

  

  繁殖从来都是畜牧业的大事。

  

  对于向往更快更强的人类来说,一直对驯化猎豹拥有极其强烈我欲望。如果猎豹被驯化,在看家护院以及部落方面,会大大优于犬类。如果喂食成本低于其创造的猎物价值,那么则值得驯化。

  

  古代的一些封建王朝,对驯化猎豹花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

  

  曾经印度莫卧儿帝国的一位皇帝养了 1000 只猎豹,令王公贵族花了极高的代价进行驯化,但最终都彻底失败了。即便是现代,也是到了 1960 年第一头猎豹才在动物园出生了。

  

  为什么这么困难?

  

  主要原因就在于猎豹的求爱方式,野外的雄性猎豹需要追寻雌性猎豹好几天,等待雌性“心花怒放”。但很明显,笼子里的猎豹们是拒绝的。

  

  除了猎豹之外,还有大量的动物,会因为人工的干扰拒绝进行繁殖。对于现代社会的条件来说,一些动物的繁殖尚且不能成功,更不用说原始社会了。

  

  4、过于凶猛刚烈

  

  猪牛马、骆驼,狂躁起来虽然都能杀人,但它们的本性,根本算不上凶猛。题主提到的老虎,还有狮子,灰熊,则都是很凶猛的动物。

  

  如果说老虎、狮子的饲养成本高,食用价值低,那么驯养灰熊,则不仅饲养成本低(素食),食用价值也极高(生长快)。如果能够驯化成功,人类则又多了一种完美的牲畜。

  

  然而,由于生性凶猛,所有的驯化都彻底失败,即便像日本的阿伊努人,也只是在灰熊幼崽一岁的时候杀掉。由于没有成年,无法形成人工选择,自然不能驯化成功。

  

  其实,对于凶猛的动物,如果加大成本投入,也是能够驯化的。但这样的成本投入,并不亚于食肉动物的饲养成本。

  

  除了灰熊,还有像非洲野牛这样的群居动物。由于其自身的一些等级、秉性特点,其为非洲最为危险致命的动物之一。驯化非洲野牛,必须得和灰熊一样,要么未成年杀掉,要么投出性命成本。

  

  除此之外,还有一种更为危险的动物——河马。

  

  凡是看过相关纪录片的朋友,对河马的臭脾气应该都是颇为了解。在非洲,河马杀掉的人类,比起其它哺乳动物还要多。人类驯化了马科的一些动物,但其实至少有好几种野马无比的危险,数千年一直为从驯化。

  

  而斑马的驯化则更加的困难,和其它的动物一样,19 世纪,欧洲人在南非就意图驯化过斑马。虽然有诸如沃尔特·罗特希尔德勋爵这样的人自认为驯化了斑马,并让斑马拉着经过伦敦大街。

  

  但实际动物园内,斑马咬人的情况比狮子老虎还多,而且斑马咬人不松口。

  

  至于其它的,诸如麋鹿、大角斑羚在现代也没有驯化成功,主要也是因为这样的原因。同样是马科的中亚野驴,虽然并不位于南非地区,同样因为暴躁的性情,从未被人类驯化。

  

  5、容易受惊。

  

  作为被捕食者,面对捕食者的进攻,一部分采取积极的策略,往往神经敏感,动作十分的敏捷。还有一部分是消极的策略,站在原地不动或者躲在种群中间。

  

  绝大多数的的鹿、羚羊(不过驯鹿例外)便是第一种,而绵羊、山羊是第二种。

  

  对于神经敏感的这类,驯养过程不仅容易被吓死,在人造建筑物上撞死。

  

  几千年来,在位于两河流域附近的新月沃地,瞪羚是这个地方一些人类的主要捕猎对象。

  

  这些神经敏感、敏捷的动物,从来没有被驯化成功过。

  

  6、社会结构。

  

  凡是驯化的大型哺乳动物的祖先,都有三个类似的群居特征:

  

  群居。

  

  重叠的生活范围,包容而不排斥。

  

  完善的优势等级。

  

  无论马、牛、绵羊、山羊,还是狼都有类似的等级体系。

  

  这样的动物,适合结群放牧,而且大小群体还可以任意组合。同时由于等级体系,他们也乐于(本能地)被领袖支配。无论牧羊人还是牧羊犬对于牧群的驱赶,都是因为等级体系。

  

  上面三个条件几乎缺一不可,鹿和羚羊,便是因为不同群体的生活范围排斥、不能重叠,而没能驯化。这些动物在交配季节,斗争十分的惨烈,根本不适合集中畜牧。

  

  独居或者领地意识很强的动物通常很难被人驯化,虽然猫和雪貂这样的小型掠食者也被人类驯化,但人类通常作为捕猎工具,有着更加若离若离的关系,并不像食用那样,有着更高的驯化需求。

  

  犬只的驯化则有些特殊,因为淀粉蛋白酶的突变,相对主要为肉食的狼,犬更加倾向于杂食。把犬依旧看成肉食动物的话,人类对犬的长期食用,也让题主的提问显得非常尴尬。

  

  总的来说,相对于食肉动物,食草动物和杂食动物是早期人类最容易狩猎,最容易抓到大量幼崽的动物。其中最容易养活,最容易圈养繁殖,自然而然的就被驯化。食肉动物不仅少,幼崽养活不易,成本高,圈养还难繁殖。

  

  这个过程就决定了,现代人食用的哺乳动物,主要是食草动物和杂食动物。

  

  大多数人都是人类中心主义的,关注动物也更倾向于关注和人类更近的动物,提及动物的时候,大多首先想到哺乳动物,其次再加上鸟类,再其次加上爬行动物和两栖动物,再再其次才会想到鱼类。

  

  一些人对动物概念的向下兼容度也就到鱼类了,因为有人曾非常吃惊地问我,昆虫竟然也是动物吗?

喜欢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