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活小妙招免费各类生活中的小问题知识以及音乐简谱等,是你了解世界未知知识的好地方。

远征军那年是由哪位将军率领阻击日寇的?

十万个为什么 空空 2024-4-11 14:47:40 4次浏览

关于问题远征军那年是由哪位将军率领阻击日寇的?一共有 2 位热心网友为你解答:

【1】、来自网友【关中客】的最佳回答:

抗日战争时期,曾有一支中国军队主动出国进入缅甸作战。他们的目的是为支援英军在缅甸抗击日本法西斯、保卫中国西南大后方。他们衣衫褴褛,他们装备落后,被英美嘲讽为“乞丐军队”。就是这样一支堪称当时中国最精锐的军队,在此后的三年里,多次经历惨败,最终以数倍甚至十数倍于日军的伤亡,取得一个个胜利,打通了中印公路,这是中国正面战场唯一取得全胜的攻势性作战,同时也取得了抗战中仅有的几次对日军的全歼战。 他们用生命赋予了这个国家新的尊严,通过这种牺牲精神赢得了世界的尊重,让全世界改变了对中国军人,乃至中国的看法。他们就是中国远征军。

提到中国远征军,就不得不提滇缅公路,这是一条从缅甸到中国云南的公路。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日寇先后占领了上海、武汉、南京等大城市,国民政府不得不迁都重庆。当时中国沿海的港口都被日寇占领,导致海外物资无法运送到国内。为了保证与外界的联系,让国外援华物资能够顺利运抵中国,经过详细研究,在美国人的帮助下,从中国云南修了一条公路通往缅甸。公路以昆明为起点,经瑞丽、畹町,与缅甸的中央铁路连接,直接贯通缅甸的仰光港。由于滇越铁路被日寇切断,滇缅公路竣工之后,就成为了中国与外部世界联系的唯一运输通道。其战略意义,不言而喻。

1938 年 10 月,武汉会战结束后,日寇被迫在中国战场停止战略攻势,中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为了摆脱中国战场的困境,迫使重庆国民政府屈服,日寇把对外扩张的战略重点逐步由大陆政策向海洋政策转变,企图占领英国殖民地缅甸、法属印度支那等地,以切断美、英等国援华的国际通道。1941 年底,日寇成功偷袭了美国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很快,日军便席卷了整个东南亚,而且将矛头指向缅甸。

日寇的目的就是切断滇缅公路,如果滇缅公路不保,国际援助就无法快速进入中国,与日军作战的中国军队也将陷入补给不足的困境。在这种国际背景之下,为了能够保住这条“抗日生命线”,中国派军进入缅甸作战,势在必行。1941 年 12 月 23 日,中英双方签订《共同防御滇缅路协定》。三天后,中英双方订立了军事同盟,决定中国编组远征军赴缅甸支援英军对日作战,中国远征军由此诞生。

1942 年 3 月,中国远征军第一批部队入缅作战,这是甲午战争以来,中国军队首次出国作战。作战部队包括国军第五军、第六军、第六十六军以及长官部各直属队,共计 103000 余人。作战区域包括中国云南省西南部地区、缅甸全境、泰国西北部地区以及印度东北部地区。中国远征军受盟军中国战区参谋长史迪威中将和卫立煌司令长官指挥,但因卫立煌未到任,副司令长官杜聿明代理至 4 月 3 日,最终由罗卓英接任。

卫立煌,安徽省合肥县(今合肥市包河区)人,国军陆军二级上将,是蒋介石的“五虎上将”中的“虎将”。1942 年 3 月 12 日,中国远征军第一路司令长官司令部正式成立后,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任命卫立煌为中国远征军司令长官。但因卫立煌曾频频与西安八路军办事处来往密切,引起国民政府高层警觉。因此,该任命遂被搁置。卫立煌本人也为了避嫌,主动称病,闲居成都,以至该职空缺。

卫立煌

1942 年 4 月 2 日,在陈诚的建议下,蒋介石派陆军中将罗卓英为中国远征军一路司令长官。罗卓英是广东省大埔县人,毕业于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八期炮科。早年参加东征与北伐等战役,由下级军官一步步干到军长。抗日战争时期,率部先后参加了淞沪抗战、南京保卫战、南昌会战、上高会战、长沙会战、平满纳会战等重大战役。在担任中国远征军一路司令长官之前,历任第十六军团司令、国民革命军第十五集团军总司令、南京卫戍副司令长官、第九战区前敌总司令、第九战区副司令长官、国民革命军第十九集团军总司令等职,罗卓英可以说是一位久经沙场的老将。

中国远征军在罗卓英的指挥下,先后取得同古大捷、仁安羌大捷以及东枝大捷。但是罗卓英软弱的性格导致他过于相信盟友英国人,致使远征军被英军欺骗利用,沦为英军逃跑殿后的替死鬼;另一方面,由于史迪威对罗卓英能力的轻视,多次要求蒋介石将其撤换,罗卓英又不敢向蒋介石据理力争,导致远征军司令长官的职权被架空,实权由副司令长官杜聿明与参谋长史迪威控制。最终导致十万远征军后路被日军切断,魂断野人山,超过 5 万的中国精锐死在撤退的路上。中国远征军撤至印度后,改称中国驻印军。史迪威任总指挥,罗卓英任副总指挥。后来罗卓英因与史迪威矛盾难以调和,被调回国,郑洞国接替他的位置。

杜聿明是中国远征军一路副司令长官,同时兼任第五军军长。杜聿明是陕西米脂人,黄埔一期毕业后就追随蒋介石,属于黄埔系骨干。曾参加北伐战争、长城抗战、淞沪抗战,指挥收复桂南战略要地昆仑关,使号称“钢军”的日军第五师团受到重创,歼灭日寇 4000 余人,击毙敌旅团长,获昆仑关大捷。

杜聿明虽然是远征军的副司令长官,但是他却掌握着远征军的实际权力。仁安羌大捷后,英军决定放弃缅甸,获救的英军迅速向印度溃逃,其他英军主力部队也陆续放弃各自防线向印度撤退,致使中国远征军陷入日军的三面合围之中。日寇第 56 师团秘密奔袭腊戌得手后,意味着中国远征军撤退回国最近最安全的路线“滇缅公路”被敌人彻底切断。

当时唯一安全的撤退方案是就地折向西北,然后退入印度东部。但是刚刚被远征军救下的英国却提出让远征军以“难民”的身份进入印度,接受英军的管理。杜聿明气愤地表示:既然我们从中国来,就要回到中国去,我想我有自己的国家,不必上印度去做难民。当时的远征军司令长官罗卓英倾向撤往印度,但是杜聿明掌握着实际兵权,罗卓英指挥不动杜聿明。无奈之下,罗卓英只能跟随史迪威,带着远征军司令部机关西行,最终到达印度的英帕尔,期间不断发电劝说杜聿明西来,可是没什么效果。

杜聿明

杜聿明率领的部队,是第五军全部(军直属队、新 22 师、新 96 师、第 200 师)加临时指挥的第六十六军之孙立人新编 38 师,共计四个师 60000 余人。盖因第五军编有战车、重炮、汽车等直属部队,无论人员装备,都是第一期中国远征军的绝对主力所在。正因如此,远在重庆的军委会越过史迪威和罗卓英,直接电令杜聿明传令各部,向密支那、片马转移,不要有任何的犹豫和停顿,寻机夺路返回中国。当杜聿明率部到达卡萨后获得情报,密支那已被日军占领,返回祖国的最后退路已被截断。

重庆军委会获悉第五军身处绝境之后,电令杜聿明,同意该部转赴印度。孙立人和新 38 师率先脱离第五军,兀自西去印度。第五军军部和所属的三个师,随后踏上了艰难的归国之路:戴安澜的第 200 师,从密支那的东边穿越山林,向高黎贡山前进,沿途遭遇日军多次的截击和伏击,戴师长战斗中重伤,在距离祖国几十里的地方牺牲,全师最后仅余 2600 余人。余韶的新 96 师担任断后任务,最后退入野人山,先向北再向东,总算翻越高黎贡山,最终抵达滇西的剑川,全师仅剩 2000 余人。杜聿明下令把所有重武器及车辆全部焚毁后,率第五军军部和新编 22 师徒步穿越野人山前往印度。

野人山是一条充满沼泽、瘴气、无粮的死亡之路。进入野人山的第五军军部、新 22 师和新 96 师损失非常惨重,仅廖耀湘的新 22 师就有 2500 余人倒在了野人山里,加上军部和新 96 师的损失,远征军在野人山牺牲者应该在 2 万余人左右。由于英国人的背信弃义,没有认真履行盟军的义务,才使得日寇迅速取胜,造成战略上被动的局面。但是杜聿明还是负有直接责任的,不顾缅北的军事形势和复杂地形,一味执行蒋介石的命令,让远征军遭到了许多不应有的损失。

第五军下辖新编第 22 师、新编第 96 师、第 200 师三个师。新编第 22 师师长廖耀湘,湖南邵阳人,黄埔六期毕业。抗战期间,廖耀湘参加过南京保卫战役、桂南战役、昆仑关战役等。在缅甸战场上,廖耀湘率部同日寇激战于古同、叶西达、曼特勒等地。由于整个远征作战失利,廖耀湘率新编第 22 师在穿越野人山的两个月行军途中,时值雨季,山洪暴发,暴雨连日,部队粮尽药绝。在新背洋附近,部队绝粮 8 日,官兵饥病交加,饿殍遍野。新编第 22 师入缅时满编 9000 余人,其后的历次战斗伤亡不到 2000 人,却在穿越野人山时死亡、失踪 4000 余人。1942 年 7 月 25 日,新编第 22 师抵达印度利多,全师仅剩 3000 余人。

左一廖耀湘

第五军新编 96 师师长余韶,湖南平江人。参加过辛亥革命武昌起义及护国运动、护法运动等战役。1942 年 3 月,余韶率新编第 96 师入缅作战,第一次缅甸战役失败后,新编第 96 师与第五军军部失去联系,余韶不得不率部单独行动,由野人山福贡路线翻越高黎贡山,历经两月穿越原始森林,最终回到祖国。新编第 96 师入缅作战时编制 7000 余人,撤回国内时仅余不到 3000 人,损失超过一半。

余韶

第五军第 200 师师长戴安澜,安徽无为人,黄埔三期毕业,属于黄埔系骨干。戴安澜是抗日名将,先是在长城古北口抗击日寇,之后参加了保定战役、漕河战役、台儿庄战役、中条山战役、武汉会战、昆仑关等战役。第 200 师是整个中国远征军首批入缅的作战部队,在缅甸期间,戴安澜指挥部队先后参加了东瓜保卫战、同古保卫战、棠吉之战。同古保卫战前,戴安澜于全师官兵前宣布:“本师长立遗嘱在先,如果师长战死,以副师长代之,副师长战死,参谋长代之,团长战死,营长代之,以此类推,各级皆然。”其后,戴安澜率部同 4 倍于己的日军苦战 12 天,歼灭日军 5000 余人。

由于英军不战而退,放弃防线,置中国军队于不顾。致使一直殿后掩护英军撤退的第 200 师左右两翼被日军乘隙占据,第 200 师瞬间陷入日军重兵合围之绝境。此时的第 200 师与主力部队也失去了联系,戴安澜率部进入缅甸中北部山区打游击,并寻机退回国内。在撤退的途中,日军不断设伏,第 200 师损失惨重。戴安澜在郎科地区指挥突围战斗中胸腹部中弹受伤,当部队走到缅甸北部的茅邦的克钦山寨(此地离国境仅三四十里)时,戴安澜因伤重不治,壮烈殉国,年仅 38 岁。

戴安澜

第六军下辖第 49 师、第 93 师、暂编第 55 师三个师。第六军军长甘丽初,广西容县人,黄埔一期毕业,和杜聿明、胡宗南等人是同学。甘丽初可谓是蒋介石的嫡系,从蒋桂战役、冯蒋战役到后来的中原大战,甘丽初几乎一次也没有落下,凭借这些战功,甘丽初的仕途也是一路畅通,1936 年 1 月被授予少将军衔,半年之后又晋升为中将。甘丽初还参与了徐州战役、武汉会战、昆仑关战役等战役。

甘丽初

甘丽初率部入缅后,第六军的作战区域在萨尔温江两岸。在缅甸期间,甘丽初和中国远征军总参谋长史迪威不和,因受不了史迪威的颐指气使,甘丽初多次公开表示,第六军只服从重庆军委会的命令,以至于史迪威在写给美国国务卿史汀生的信中说“甘丽初应该被枪毙”。

1942 年 4 月下旬,第六军被日寇击溃后,余部由缅甸撤入云南思茅一带(今普洱),全军 30000 余人最后仅剩 6000 多人。之后,第六军被缩编为一个师,调驻车里(今景洪)、佛海(今勐海)一带整训。不久,重庆军委会以预备 2 师、新 39 师组建新的第六军,由第十一集团军副总司令黄杰兼任军长,甘丽初被免职。

第六军第 49 师师长彭壁生,湖南蓝山人,黄埔七期毕业,曾参加过昆仑关战役。日寇侵入缅甸后,彭壁生率第 49 师移驻云南大理、保山一带,随时准备入缅作战。第 49 师进入缅甸后,驻守缅甸孟榜地区,守备国境,并待机攻击在泰国的日寇。曼德勒会战流产后,第 49 师在缅甸和榜、南曲依等地与日军进行激烈战斗,边打边退,向国内转移。第 49 师历经一系列的耗损,损失过半,最终经缅甸景栋渡过怒江,撤回国内,之后奉命移往车里(今景洪)驻防整训。

右一彭壁生

第六军第 93 师师长吕国铨,广西容县人,黄埔二期毕业。抗战时期,日军进攻上海,吕国铨在宝山防守,使敌舰进出长江倍受威胁。之后,吕国铨任第六军第 93 师师长(这个 93 师就是后来闻名金三角的 93 师)。吕国铨还参加了昆仑关战役,率部进入缅甸后,坚守通往泰国的桥头堡。因英军不战而退,第 93 师只得放弃雷列姆防线,边打边撤,最终在吕国铨的带领下退回国内,沿大勐龙、打洛、南峤、勐海等中国边界一线地区布防,多次击退日寇的越界攻击。

吕国铨

第六军暂编第 55 师师长陈勉吾,广东丰顺人,毕业于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六期及陆军大学第十一期。黄埔军校潮州分校少校骑兵教官。陈勉吾率暂编第 55 师入缅后,进驻缅甸乐可地区(也称罗依考,今垒固)布防。因英军弃守防线,不战而退,暂编第 55 师陷入三面接敌,一面背水的险地。陈勉吾果断率部分三路突围,最终由西盟、孟连、澜沧撤回国内,随后移师西双版纳,在车里(今景洪)边境一线布防,和第 93 师协同作战,多次重创前来边境袭扰的日军,最终迫使日军放弃了对西双版纳的进犯。

第六十六军下辖新编第 28 师、新编第 29 师、新编第 38 师三个师,军长张轸,河南罗山县人,毕业于保定陆军军官学校。张轸曾参加过台儿庄大捷、随枣会战、枣宜会战等战役。第六十六军是中国远征军三个军里最后进入缅甸的作战部队。这是一支新建部队。新编第 28 师和新编第 29 师是由康泽别动队改编的,战斗力很差。孙立人的新编第 38 师战斗力很强,但是一入缅甸就脱离了第六十六军的指挥。张轸由于是空降上任 ,对这三个师都不能确实掌握,第六十六军只能作为整个中国远征军的总预备队,配置在缅甸腊戍、瓦城地区,以及滇缅公路沿线机动使用。

由于重庆军委会和中国远征军总参谋长史迪威之间矛盾重重,作为机动部队的第六十六军在战略行动上经常被动地接受双重指挥,陷入严重内耗。最终,第六十六军在日寇的合围追击下,除了孙立人的新编第 38 师撤退到印度外,其余两个师几乎全军覆没,仅张轸率军部及不到一个营的警卫部队边打边撤,退回国内。

第六十六军新编第 28 师师长刘伯龙,贵州龙里人,黄埔三期毕业。新编第 28 师由原军委会别动总队(总队长康泽)第一支队扩编而成,由于新兵较多,所以战斗力很差。所以,该师是最晚进入缅甸作战的远征军,又是最早撤退的军队,伤亡却是最大的。在缅甸,新编 28 师主要负责滇缅公路的防卫作战任务。在接到撤退命令第一时间沿滇缅公路向国内撤退的途中,遭遇了日寇第 5 师团,一群没有作战经验的新兵,很快就被日寇打散。兵败退回国内后,新编第 28 师全部被第十一集团军总司令兼昆明卫戍司令宋希濂收编到其麾下的第 71 军。

刘伯龙

第六十六军新编第 29 师师长马维骥,四川新都人,黄埔二期毕业。新编第 29 师和新编第 28 师可谓是“双胞胎”,扩编于原军委会别动总队(总队长康泽)第二支队,进入缅甸后,与新编第 28 师共同担负滇缅公路的防卫作战任务。其结局和新编第 28 师一样,溃败之后逃回国内,被宋希濂收编到其麾下的第 71 军。马维骥也因战败被撤职查办,该师番号也被重庆军委会撤销。

第六十六军新编第 38 师师长孙立人,安徽庐江人,先后毕业于清华大学、美国弗吉尼亚军事学院。新编第 38 师于 1941 年 2 月 15 日在贵州都匀组建,由原税警总团第 2 团、第 3 团、第 4 团,以及直属队改编而成,原本直属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组建中国远征军时,被归属于第六十六军管辖。孙立人率部进入缅甸时,西线英军步兵第 1 师和装甲第 7 旅 7000 余人正被日军包围在仁安羌,陷入水源断绝,粮尽的绝境。孙立人奉史迪威之命派 113 团团长刘放吾率团星夜驰援。这场战役历时 12 小时,最终新编第 38 师 113 团攻入仁安羌,全歼日军一个大队。除了解救出 7000 多名被围困的英军外,还从集中营中救出被日军俘虏的 500 多名英军官兵、传教士、新闻记者。

孙立人

仁安羌大捷是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以来取得的首次胜利,孙立人仅用一个团的兵力击溃数倍于己的日军,救出 7000 多名友军,打出国威,令世界震惊。由于英军放弃防线,不战而退,曼德勒会战随之破产,中国远征军由此陷入了日军的合围。当时新编 38 师归第五军管辖,在撤退回国时,第五军军长杜聿明要求孙立人率领新编第 38 师为第五军断后,遭到孙立人的严词拒绝。于是孙立人率部脱离第五军,向西突围撤往印度,最终安全抵达印度英帕尔。

对于千辛万苦来到印度的新编第 38 军,英国人非但没有丝毫要感谢新 38 师担任后卫掩护英军安全撤退的意思,竟然命令新 38 师必须向英军缴械。孙立人并没有听从英军的命令,反而向部队下令加强戒备,准备战斗。最后经过一番周旋调停,这起风波才告平息。

中国远征军中还有一支由长官司令部直辖的第 36 师,师长李志鹏,江西雩都县人,黄埔第五期毕业。抗战时期,李志鹏历任第 36 师第 106 旅旅长、第 36 师师长。第 36 师由蒋介石直接控制,可谓是嫡系中的嫡系,早在 1936 年就整编为德式机械化部队,是最早接受德式装备和德式训练的部队,深受蒋介石的器重和信赖,被部署在京畿重地。

中国远征军组建时,第 36 师作为远征军长官部直属队,从四川调往云南驻防怒江东岸。中国远征军在缅甸战场接连失利后,被日军第 56 师团组成快速纵队,沿着滇缅公路一直追到滇西惠通桥西岸。驻守在怒江东岸的第 36 师当机立断炸断惠通桥,肃清乘橡皮舟渡江追击中国军队的日寇,并在怒江东岸构筑工事展开防御,与日军展开长期对峙,直至第二次缅甸战役开始后,转入反攻。

中国远征军第一次入缅作战,出动 103000 人,伤亡 56480 人。日军则伤亡约 4500 人。这一次入缅作战,几乎是中国军队以一已之力在对抗日军。中国远征军第一次入缅作战,虽然由于英国的不怀好意和本身的疏忽大意以失败而告终。但是仅仅一年多以后中国驻印军就向日军展开了代号“人猿泰山”的大反攻。

1942 年 8 月,先后到达印度的中国远征军新 38 师和新 22 师进驻印度兰姆珈训练基地,番号改为中国驻印军。开始装备美械和训练。同年 10 月,中国驻印部队改编为新一军,郑洞国任军长,下辖孙立人新 38 师和廖耀湘新 22 师。

第一次远征军失利后,国民政府于 1943 年 2 月,重建远征军司令部。陈诚担任远征军司令长官,负责第二批远征军的整训。第二次远征军除了远征缅甸外,还要负责收复滇西,所以也被称为滇西远征军。陈诚仅担任远征军司令长官三个月就去职,由卫立煌接任。滇西远征军在卫立煌的指挥下,不但打通了中印公路,还收复了滇西全部沦陷的国土。

收复滇西后,中国远征军再次进入缅甸,和中国驻印军在缅甸芒友与畹町之间的南坎会师。两军会师后,滇西远征军回国,中国驻印军继续南下,进攻日军,收复缅北诸地。中国军队第二次入缅作战,中国驻印军伤亡 1.8 万余人,歼灭日寇 4.8 万余人;滇西远征军伤亡 67403 人,歼灭日寇 21057 人。在这次战役中,涌现了一批抗日将领以及抗日事迹。

【2】、来自网友【荣耀历史】的最佳回答:

“荣耀历史”用心为你解答。

中国远征军是我国军事史上光辉的一页,先后两次入缅作战,牺牲了数万中国好儿郎,保护了我国仅有的国际通道,为全国抗日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

1、为什么要入缅作战?

抗日战争时期,英美等国给予了中国大量的军事援助,这些援助通过海路、陆路运入国内,武装了国民党的数个王牌军。

英美有这么高的“人道主义”精神?非也!此时日本还没有偷袭珍珠港,美国也没有对日本宣战,但是日本在东亚的强大攻势已经开始威胁他们在东南亚的殖民统治利益,所以英美希望中国能将日本拖在中国。

事实上,中国确实将日本陆军牢牢钳制在中国战场。卢沟桥事变后,日本陆军 24 个师团 21 个投入中国战场,到了 1938 年,日本陆军扩军至 34 个师团,其中 32 个投入中国战场。猖狂的日军喊出三个月灭亡中国,然而在中国军民的顽强抵抗下,日本人的野心落空,武汉会战之后抗日战场陷入僵持。

东条英机认为中国能顽强抵抗,背后就是有英美等国的支持,于是他调遣日本海军,从上海到雷州半岛,封锁了中国沿海,阻断海上通道,同时侵入东南亚,准备切断陆上通道,最后只剩滇缅通道,为了保护滇缅通道,蒋介石与英国签订《中英共同防御滇缅路协定》,中国组建远征军入缅支援英国作战。

2、第一次远征军,戴安澜将军英勇殉国,孙立人将军扬名国际

国民政府按照协定组建了中国远征军,主要编制如下:

司令官:卫立煌,实际并未到任,后由罗卓英接任;

第 5 军:军长杜聿明,下辖第 200 师(师长戴安澜)、新编第 22 师(师长廖耀湘)、第 96 师(师长余韶);

第 6 军:军长甘丽初,下辖第 49 师(师长彭壁生)、第 93 师(师长吕国铨)、第 55 师(师长陈勉吾);

第 66 军:军长张轸,下辖新编 38 师(师长孙立人)、新编第 28 师(师长刘伯龙)、新编第 29 师(师长马维骥);

此外还有直辖司令部的 36 师,师长李志鹏。

以上远征军总兵员 10 万人,于 1942 年 2 月 16 日全部跨过国境,入缅作战!作战初期远征军由杜聿明实际指挥!

远征军与英军分三路迎击日军,其中第 6 军为东路军,第 5 军为中路军,英军为西路军,其中第 5 军戴安澜将军统帅的第 200 师驻守同古。

战役之初,日本人就袭击了马圭基地,将英军飞机全部炸伤炸毁,日军夺取了战区上空制空权。随后纠集 55、56 两个师团向同古进攻,日军兵力 4 倍于我军,又拥有空中支援,期间日军还使用了毒气,整个同古战役打得极其惨烈。

200 师指挥部,戴安澜将军下达作战任务后,向全师发出死战誓言:“余奉命固守同古,誓与城共存亡。余战死,以副师长代理;副师长战死,参谋长代理。”

经过惨烈的争夺战,同古城陷落过半,蒋介石和杜聿明终于下令第 200 师撤退,戴安澜率领残兵退出同古,此战他们杀敌 5000 余人,自损 2500 余人。

这是中国远征军与日军第一次交手,虽然远征军撤退丢掉了同古,但是此战 200 师孤军奋战,打出了军威,蒋介石称“中国军队的黄埔精神战胜了日军的武士道精神”,并飞到前线亲自接见了戴安澜将军。

然而战场局势瞬息万变,英军早就有了退出缅甸撤往印度的想法,因此西路军节节败退,将远征军侧翼完全暴露给日军。戴安澜的 200 师稍作休整又投入了收复棠吉的战斗之中,经过鏖战成功收复棠吉,可是日军却千里迂回,秘密穿过原始森林,突击远征军后方,远征军被迫撤退。在日军狂轰滥炸之中,负责掩护撤退的戴安澜部与主力失去了联系,期间戴安澜将军被机枪扫中,生命垂危,一直坚持到了克钦山寨,此地距离边境仅 30 里,可是戴安澜将军没能挺过去,以身殉国,享年 38 岁,将士按照他的遗愿,将遗体轮流抬回国内!

此前戴将军写给妻子的信中,这样说道:“现在孤军奋斗,决以全部牺牲,以报国家养育!为国战死,事极光荣。”这是中国军人的军魂!

毛主席在给戴将军的挽诗中:浴血东瓜守,驱倭棠吉归。解放战争后,戴安澜将军被追封为烈士!烈士永垂不朽。

与戴安澜将军相得益彰的是新编 38 师孙立人将军!英军撤退途中,近万英军被日军包围在仁安羌,英军向远征军请求支援,38 师师长孙立人主动要求率部解围。

此次参加解围的是 38 师 113 团约 1000 余人,团长刘放吾,接到命令的 113 团在次日便赶到了仁安羌,向数倍于自己的日军发起进攻,凭借顽强的作战精神,竟然消灭了日军一个联队,为英军打开了撤退通道。此后孙立人临敌指挥,113 团发起全面进攻,被围的英军坦克营配合 113 团展开进攻,日军节节败退,最终英军 7000 余人全部获救,此外还有 500 多人的传教士和记者。

此战被英国媒体誉为“亚洲的敦刻尔克奇迹”,因为他们搞不清楚,为什么仅仅 1000 余人的中国军队敢向数倍于己的敌人发起冲锋,而七倍于中国军人,又有坦克等重型装备的英军会被包围!

第一次远征以失败告终,远征军部分撤回国内,部分撤往印度,此战国军出征时 10 万人,阵亡约 5.6 万人,损失过半!滇缅通道被切断,日军甚至侵入云南,被国军阻于怒江。失去滇缅通道后,美国只得开辟“驼峰航线”,飞跃喜马拉雅山脉,支援中国抗日。

3、第二次远征,中国男儿知耻后勇,扬我国威

从撤退的那一刻起,中国军人便在谋划反攻!

从 1942 年 6 月撤出缅甸,到 1943 年 10 月,中国驻印军(撤入印度军队)从印度阿萨姆省的雷多以南地区出发,向日军展开反攻。期间驻印军和退回国内的军队重新得到补强,军事装备提升,且受到美军军工训练,战斗力大幅提升!

第二次远征军整体编制如下:

总司令:陈诚,后来由卫立煌接任

第十一集团军:司令宋希濂,下辖第 2、6、71 军;

第 2 军军长王凌云,下辖第 9 师(师长张金廷)、新编第 33 师(师长杨宝);第 6 军军长黄杰,下辖第 2 师(师长顾葆裕)、第 39 师(师长洪行);第 71 军军长钟彬,下辖新编第 28 师(师长刘铸军),第 87 师(师长张绍勋),第 88 师 (师长胡家骥);

此外还有直属集团军的第 36 师,戴安澜将军的第 200 师,继任师长高吉人。

第二十集团军:司令霍揆彰,下辖第 8、53、54 军;

第 8 军军长何绍周,下辖荣誉 1 师(师长汪波)、第 82 师(师长王伯勋)、第 103 师(师长熊绶春);

第 53 军军长周福成,下辖第 116 师(师长赵镇藩)、第 130 师(师长张玉挺);

第 54 军军长方天,下辖第 14 师(师长龙天武)、第 50 师(师长潘裕昆)、第 198 师(师长叶佩高)。

驻印军:总指挥史迪威,副总指挥郑洞国;

新编第 1 军,军长郑洞国,副军长孙立人,后接任军长,下辖第新编第 30 师、第 50 师、新编第 22 师、第 14 师、第 50 师。

反攻由驻印军发起,在孙立人将军的率领下,以必胜的勇气和信念穿过号称“死亡之地”的野人谷,从胡康河谷向日军发起了进攻。从 10 月一直到 12 月底,远征军连战连捷,收复了新平洋、于邦等地,随后兵分两路展开全面反攻。

1944 年 5 月,国内的远征军从滇西开始对怒江之西的日军发动进攻,吹响了滇西反攻的号角。

经过中国军人的顽强作战,克服不利的地理环境,1945 年 1 月国内的远征军和驻印军最终在芒友胜利会师,彻底夺回了滇缅通道,完成了中国远征军的历史使命,为中国抗战史以及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在第二次反攻中,孙立人的新一军作战勇猛,击毙日军 3 万多人,也让他成为了中国击毙日军最多的军级领导,所以我们会相信孙立人将军说过:“到过中国的全部杀掉!”

喜欢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