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活小妙招免费各类生活中的小问题知识以及音乐简谱等,是你了解世界未知知识的好地方。

项羽为什么不定都关中?

十万个为什么 空空 2024-4-07 17:50:34 4次浏览

关于问题项羽为什么不定都关中?一共有 2 位热心网友为你解答:

【1】、来自网友【半吊子学历史】的最佳回答:

项羽经过巨鹿之战,消灭秦军主力后,于刘邦之后将军队开进函谷关。期间项羽干了这么几件事情:

第一件,鸿门宴上放走了刘邦;第二件,引兵屠戮咸阳,将秦王子婴杀了,将秦王宫一把火烧了;第三件,分封了十八路诸侯王。

这十八路诸侯王分别是:

项羽自立为西楚霸王,封刘邦为汉王、章邯为雍王、司马欣为塞王、董翳为翟王、魏王豹为西魏王、申阳为河南王、司马卬殷王、赵王歇为代王、张耳为常山王、当阳君英布为九江王、吴芮为衡山王、共敖为临江王、燕王韩广为辽东王、臧荼为燕王、齐王田市为胶东王、田都为齐王、田安为济北王。

关中是指“四关”之内,即东潼关(函谷关)、西散关(大震关)、南武关(蓝关)、北萧关(金锁关)。也就是现在陕西省中部,包括西安、咸阳、宝鸡、渭南、铜川、杨凌五市一区,总面积 55623 平方公里。

而项羽在秦朝灭亡后,将陕西的关中和陕北一分为三,分别封给原秦朝的三位降将:章邯为雍王、董翳为翟王、司马欣为塞王,被称为“三秦”。其中雍王章邯称王于咸阳以西,建都废丘;塞王司马欣称王于咸阳以东到黄河一带,建都栎阳;翟王董翳称王于上郡,建都高奴。关中之地就这样封给了雍王章邯、塞王司马欣二人,而项羽自立为西楚霸王,辖地有西楚、东楚与梁地共九郡,建都于西楚重镇彭城。致使有人认为,项羽的最终失败就是将四塞之地的关中放弃分封给别人,最终称为刘邦嘴里的肥肉。而项羽的封地,北有赵国,东有齐国,南有九江国,东有汉国,位于四战之地的中原地区。


那么,项羽为何不彻底占据“关中”之地?

其实关于项羽放弃关中之地还有这样一则故事:根据史料记载,项羽占据关中后,韩生向项羽献计说:“关中地势险要,有山河为屏障,土地肥沃,可建都立霸业。”项羽看到被自己军队烧的残垣断瓦的宫城后,又一心想着回归楚国故地。就说道:曰:“富贵不归故乡,如穿锦绣之衣于夜间步行,有谁知之。”韩生出来后,就嘴贱的对人说道:“人都说楚人是猕猴戴帽,果然如此。”结果项羽听到了,大怒,将韩生烹死。这就是成语“沐猴而冠”的出处了。

此外,窃以为项羽放弃关中之地的原因无外乎二点:

一、楚地是项羽的项家军的发源之地,取得胜利后,楚人思归;同时,项羽急着回彭城也有稳定后方的意思。毕竟,此时项梁已死,楚国还存在多个利益集团,项羽的回归就是为了填补项梁死后的政治真空。

二、关中为烫手山芋,楚王曾有“先入关中为王”的约定,刘邦占领咸阳后,就引起了项羽的忌惮;项羽也未必不想占领关中,但是面对这么多红眼的诸侯王,最后将关中一分为三,只能确保不能由一人独占关中。

【2】、来自网友【南宫外史英杰榜】的最佳回答:

项羽及手下没有政治思想家,是其放弃关中、最终失败的根本原因

项羽、刘邦等农民起义军在消灭了秦朝在山东的势力后,胜利会师秦都咸阳。秦王子婴的投降,揭示了秦朝的灭亡。

灭秦后,项羽先尊怀王为义帝。然后项羽在咸阳主持召开了各路起义军将领大会。在会上,由项羽分天下,封诸将为侯王。

项羽、范增担心刘邦有野心,故违背怀王与诸将预先约定的“先入定关中者王之”的盟约,以巴蜀、汉中也是关中地为借口,把刘邦封为汉王,王巴、蜀、汉中,都南郑。而把关中一分为三。封秦降将章邯为雍王,王咸阳以西,都废丘;封司马欣为塞王,王咸阳以东至河,都栎阳;封董翳为翟王,王上郡,都高奴。希望利用三王阻挡刘邦势力的扩展。

其他诸将分别封为韩王、西魏王、燕王、代王、常山王、河南王、殷王、九江王、衡山王、临江王、辽东王、胶东王、齐王、济北王等。项羽自封为西楚霸王,统领各诸侯王。分封完毕诸王候各自回国。项羽也带领自己的人马回到西楚的都城彭城(今徐州)。

关中乃是四塞之国,东有函谷关,南有武关,西有大散关,北有萧关,形势险要,易守难攻。关中“田肥美,民殷富,战车万乘,奋击百万,沃野千里,蓄积多饶”,“此所谓天府,天下之雄国也”。这么好的地域,项羽为什么不占有,而主动放弃呢?这主要是项羽没有远大的政治目标所决定的,具体说来有以下几点:

一、项羽少年时不好读书,文化水平不高,好高骛远,只以武勇见长。至于如何治国?如何治民?他一窍不通。他所称道的是建立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足见其没有政治思想头脑,没有政治远见。

二、项羽不能任人唯贤,量才录用;有功不赏,妒贤嫉能;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故有才能的人都离开了他,没有人为他出谋划策。

政治谋略家陈平、军事家韩信、政治思想家张良都曾经在他手下工作,但最后都离开他,投靠了刘邦。他只有一个勉强称得上半个政治家的亚父范增,也不能听从建议,最后也因为它的猜疑而离开他。政治人才的缺乏,也导致他没有政治远见,轻易放弃关中。

三、项羽性格粗暴,刚愎自用,听不得不同意见。

曾有人劝谏项羽说:“关中有山河为屏障,四方有要塞,土地肥沃,可以建都成就霸业。”但项羽思念家乡,想早早回家去,以“富贵不回乡,如衣锦夜行,”拒绝。气的那人背后骂道:“人说楚人沐猴而冠,果然。”项羽听到这话,不问缘由,就把那人扔进锅里煮死了。

假如项羽能接受劝谏,在关中称霸王,占尽天时、地利,可进可退,可攻可守,他可能就没有乌江自刎之结局了。这虽不是上上之策,也可称为中策了。真是一步走错,步步错呀。

四、独断专行,不能广泛征求大家意见。

起义军中很多人都是很有才能的政治思想家和谋略家及知识分子,如:萧何、张良、范增、张耳、陈平、蒯(kuai)通、陆贾、叔孙通、陈婴、侯公、等等。假如当时项羽能够广泛征求大家意见,共同协商国家政治体制问题,把诸将中有才能的人员集中起来,共同组建一个强大的国家管理机构,对全国进行统一管理,形成中央和地方两级管理方式。形成一个大家都能接受的政治、管理方案。也不会造成起义军的分裂内战了。这比分封诸侯、单独在关中称王,又前进了一步,实为上上之策。

五、项羽生性猜忌,有一范增也不能用。

项羽身边具有政治思想、谋略的人才,都跑掉了,只剩下一个忠心耿耿的范增,但在一些重大问题上,他也不能完全听从。如鸿门宴放跑刘邦。最后,项羽还中了刘邦的离间计,怀疑范增与刘邦有私情,逼得范增辞职。

但范增的作用基本在谋略上,在政治方面,没有显示多少才华。如项羽烧秦宫室,他没有阻拦,秦宫的图书,他没有过问下落等。也就是说范增的政治眼光是比较欠缺的。

六、项羽烧秦宫室、杀秦王子婴、杀秦俘等,断绝了自己王关中的后路。

项羽入咸阳,立即屠戮咸阳城,杀掉投降的秦王子婴,把秦宫室楼观也付之一炬,大火整整燃烧了三个月,并劫掠了秦朝的财宝、妇女,往东而行。

咸阳城已经是一片废墟,人烟稀少,即使他想在关中称王,也已经没有经济基础了,而且秦地民众也不会拥护他。

七、其后,刘邦还定三秦,据有关中。东向与项羽争锋,三起三落,多依赖萧何努力经营关中,使关中成为刘邦源源不断的人力、物力、财力供应基地,最终战胜项羽,建立汉朝。这也足以说明关中地区的重要性。项羽轻易放弃关中,足见其眼光短浅,没有政治远见。

以上就是关于问题【项羽为什么不定都关中?】的全部回答,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内容收集于网络仅供参考,如要实行请慎重,任何后果与本站无关!

喜欢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