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活小妙招免费各类生活中的小问题知识以及音乐简谱等,是你了解世界未知知识的好地方。

汉文帝刘恒为何要对付世上唯一的弟弟刘长?

十万个为什么 空空 2024-4-18 01:42:08 6次浏览

关于问题汉文帝刘恒为何要对付世上唯一的弟弟刘长?一共有 2 位热心网友为你解答:

【1】、来自网友【烟郭说历史】的最佳回答:

刘长被杀的背后,是汉文帝深层的帝王权术,亲情在权力面前不值一提,而杀他的方法也很高明,叫做“宠杀”,别名叫“捧杀”。

说起刘长,他的身世还比较坎坷。

刘长的母亲赵姬原本是赵王张敖的姬妾,有一次刘邦出巡路过赵国,张敖为了讨好皇帝,就把赵姬献给了刘邦。

送上门来的美女,刘邦自然是开心地笑纳了,两人于是有了缠绵的一夜。

没想到的是,仅仅过了一年,赵姬就被飞来横祸给砸中。

这一年,赵国的国相贯高等人在柏人县试图谋杀刘邦,结果事情泄露被查,赵王张敖被抓捕入狱。

而赵姬也因为这次谋杀事件被牵连,一并逮捕入狱,但此时她已有身孕。

眼看着小命不保,她赶紧对狱卒说,自己曾经被皇帝宠幸,现在怀了皇帝的孩子。

这么大的事儿,狱卒不敢怠慢,于是就如实上报了,但刘邦此时正为张敖的事生气,根本不理会。

没办法,为了保命,赵姬的弟弟赵兼又找到了吕后的老情人审食其,让他帮忙求吕后出面向刘邦说情。

帮情敌求情,这种事儿显然是不可能的!

吕后听说刘邦在外面拈花惹草,还有了孩子,当场醋意大发,根本不愿意求情。

厉王母亦系,告吏曰:“得幸上,有身。”吏以闻上,上方怒赵王,未理厉王母。厉王母弟赵兼因辟阳侯言吕后,吕后妒,弗肯白,辟阳侯不强争。——《史记》

最后赵姬也只能在牢里一直关着,直到孩子出生后,赵姬因怨恨而自尽,但那个孩子毕竟是刘邦的儿子,没人敢动。

只能将其抱到皇宫还给刘邦,当刘邦看到那个孩子,又听说赵姬已经自尽,顿时心生悔意。

但事已至此,还是要对这个孩子负责的。

所以,刘邦只能硬着头皮,找到吕后,请她代为抚养这个孩子,还给孩子起名叫刘长。

虽然吕后对付情敌的手段十分毒辣,但却奇迹般地对刘长非常好,几乎是视如己出。

后来吕后清洗刘姓宗室的时候,刘长是吕后养大的,所以毫发无伤,但也养成了恃宠而骄、目空一切的性格。

按理说,吕后死后,功臣集团清洗了吕后一党,汉文帝登基后,刘长作为吕后养大的孩子,应该是被打击的对象才对。

但汉文帝竟然无限宠爱他!

刘长无论怎么傲慢无礼,无论做什么违法乱纪的事情,也无论提什么过分的要求,汉文帝刘恒都无上限地迁就他。

刘长很早就被刘邦封为淮南王了,汉文帝登基后,他从淮南国跑来朝拜,竟要求跟皇帝同坐一两次,而且不称呼汉文帝为陛下,而是称大哥。

除此之外,还有各种傲慢无礼的行为,这是很犯忌讳而且是违规行为。

及孝文帝初即位,淮南王自以为最亲,骄蹇,数不奉法。上以亲故,常宽赦之。三年,入朝。甚横。从上入苑囿猎,与上同车,常谓上“大兄”。——《史记》

但汉文帝竟然不当一回事,面对大臣们的质疑,汉文帝居然说,他还是个孩子,不要跟孩子一般见识。

甚至刘长杀了当朝大臣,刘恒都为他开脱,最后一点事都没有。

这是怎么回事呢?

刘长长大后,听说了自己的身世,他认为是审食其当时没有和吕后据理力争,才导致他母亲自尽的。

但当时吕后还在,审食其又是吕后的老情人,也不敢把审食其怎么滴。

现在不一样了,自己的大哥当了皇帝,还对自己这么宠爱,干掉审食其也不算大事。

于是,刘长拿了一把铁锤藏在袖子里,到审食其府上拜会他。

当审食其出门迎接时,趁机不备,拿出铁锤对着审食其就是一通乱锤,就这样在光天化日之下锤死了审食其。

此事一出,直接轰动了整个长安城!

辟阳侯出见之,即自袖铁椎椎辟阳侯,令从者魏敬刭之。——《史记》

刘长自知跑不了,又仗着皇帝哥哥宠爱,直接就进宫向汉文帝请罪了。

这么大的事,皇帝也不好私下决定,于是召开朝会讨论这个事情。

但在讨论中,汉文帝故意替刘长开脱,认为他是为母亲报仇,其情可悯,还是算了吧。

大臣们听完后,面面相觑,光天化日之下,谋杀朝廷大臣,而且审食其还是曾经的丞相,这可不是一般的大臣。

这么严重的事情,汉文帝这个理由十分牵强。

但审食其毕竟跟吕后关系匪浅,对大臣们来说,他也不是什么好人,死就死了吧,没必要因此跟皇帝对着干。

孝文伤其志,为亲故,弗治,赦厉王。——《史记》

就这样,刘长杀大臣都能被赦免,越发狂傲了。

他回到封国后,每次出门,都要按照皇帝的警卫规格,连车驾上的遮阳伞都要按照皇帝专用黄缎伞盖。

总之,这时候的刘长已经目空一切,他在封国除了干各种不法之事以外,所有的规制都是按照天子规格置办的。

这种情况,在历朝历代,一般都会被认为是谋反,无论是皇亲国戚还是名门大臣,都是死罪。

刘长这么大摇大摆地违规,自然很快传到长安。

当时的一个大臣袁盎建议汉文帝,说诸侯王过于骄纵可能惹出乱子,应该及时削减其封地,来警示他。

但汉文帝没有采纳,而刘长则是更加过分了,在作死的路上越走越起劲。

他直接把朝廷任命的官员给驱逐了,然后私自任命官员,连国相这种相当于封国宰相都敢私自任命。

当是时,薄太后及太子诸大臣皆惮厉王,厉王以此归国益骄恣,不用汉法,出入称警跸,称制,自为法令,拟于天子。——《史记》

眼看着刘长越来越无法无天,汉文帝看兜不住了,不得不处理。

这时候,汉文帝又表现出不忍心对亲弟弟下手的样子,不予任何惩罚。

而是让舅舅薄昭给刘长写了一封规劝他的信。

但也正是这封信要了刘长的命!

薄昭在信里,先是列举了汉文帝对刘长是如何如何地好。

  • 他嫌地盘太小,就给他增加几个县扩充地盘
  • 他杀了朝廷大臣,皇帝亲自为他开脱并赦免了他。
  • 他驱逐朝廷官员,私自任命官员,皇帝也没追究他。

这些都是皇帝念在和他是亲兄弟的情分上,不忍心处罚他。

好话说完,接着再吓唬一下他,于是又列举了刘长的种种不轨行为。

还说,如果再执意这么下去,到时候即使皇帝再宠爱他,也兜不住,最后被逼着处死刘长,可就得不偿失了。

按理说,这要是换做任何一个聪明人,看完这信就会明白其中的敲打之意。

应该及时收手,老老实实,本本分分做人。

但刘长就不一样了,他看完信之后,当场大怒,直接决定举兵谋反。

不过像起兵谋反这种大事,在刘长手里玩出了新花样。

他召集了 70 多个小喽啰,准备了 40 多辆马车,准备跟朝廷对着干。

但这还不够,他又派人去匈奴、闽越等国四处联络,希望找盟友一起干。

就问你们够不够奇葩?

完事儿之后,刘长还没来得及动手,朝廷就收到了消息,立马派人将刘长逮捕押送到长安了。

事情发展到这一步,又到了汉文帝的表演时间。

在朝会上,汉文帝让文武大臣对此事拿个意见,究竟该怎么处理?

当时的满朝文武都认为应该把刘长一刀砍了。

这时,汉文帝竟然说,不忍心杀掉自己的亲兄弟,还是给他留条活路吧!

但大臣们不干,汉文帝看大臣们如此坚持,只好说,不如减轻一些惩罚,废了他的王位,留他一命。

这帮大臣也不是好糊弄了,但又不能明着跟皇帝对抗。

于是又提议,可以留他一命,但是必须把他发配到蜀地吃虫子,只给他盖一间茅草屋,配备简单的日用品。

汉文帝实在找不到继续开脱的理由了,于是答应了大臣们的要求。

但与此同时,汉文帝又开始了一段表演。

他说自己这个弟弟饭量大,一路上不准亏待他,必须保证每天供应 5 斤肉,酒二斗,还让刘长昔日的妃嫔十人随行伺候。

刘长被发配后,刚出发没多久,袁盎又来劝谏了。

他严肃地对汉文帝说,陛下一直娇宠淮南王,没给他配备一个严厉的师傅,我担心陛下会落下一个杀亲兄弟的罪名啊!

汉文帝听完一脸懵逼,他用疑惑的眼神看着袁盎。

接着,袁盎解释道,淮南王性情刚烈,从小养尊处优惯了,哪儿受过这种罪,真要把他关在囚车里,押送到蜀地,我担心他受不了这种罪,染病身亡就不好了。

但汉文帝的表现却很淡定,只是回应说,只是想让刘长尝尝苦头,等风头过了,还会让他回来的。

但事情的发展就跟袁盎所说的一样!

刘长被发配的一路上,途经各县负责押送的人都不敢给刘长打开囚车的封门。

谁都知道这小子力气大得能举鼎,真要把门打开,他这种骄纵的性格,要是跑了,谁也不能负责。

而刘长似乎逐渐认清了自己的错误,对手下人说,都是因为太骄纵,所以发现不了自己的错误。

尽管如此,也不愿意遭受这样的折辱,于是绝食而亡。

淮南王乃谓侍者曰:“谁谓乃公勇者?吾安能勇!吾以骄故不闻吾过至此。人生一世间,安能邑邑如此!”乃不食死。——《史记》

事后,汉文帝又开启了一段影帝级的表演!

他对着袁盎说,都怪自己当初不听你的话,害死了自己亲弟弟。

随后顺便问袁盎有没有补救之法,袁盎听完,立马就懂了皇帝的意思。

人都死了,补救是补不回来的,皇帝这是想找人背锅,顺便出一口气啊。

于是便说,把丞相和御史大夫杀了就好了,毕竟当初处置刘长,他们都提议处死。

其实袁盎这是故意的,丞相和御史大夫这样的官员,即使是皇帝,还真不能说杀就给杀了,那会引起朝堂动荡的。

但是,丞相和御史大夫不能杀,那沿途各县负责押送刘长的人员是可以杀的。

这些人不给刘长打开囚车封门,致使刘长自尽,该杀,于是将这些人全部处死。

干完这件事,汉文帝继续他的表演。

他将刘长按照列侯礼仪安葬,并将刘长的几个儿子都封了侯。

大概过了接近十年,汉文帝下诏将刘长的几个儿子都封了王,其中刘长的三儿子刘安为新的淮南王。

若干年后,这个刘安试图起兵谋反,被汉武帝诛杀。

在外人看来,这是因为汉文帝仁慈,不忍心对这个唯一还在世的弟弟下手。

但真相绝非如此!

无上限地宠爱刘长,对他一昧地迁就,正是汉文帝藏在心里的城府心计。

汉文帝故意让刘长变得骄纵,变得目无王法,当他无法无天的时候,引起了公愤,那个时候再杀他,就光明正大,不用背上杀兄弟的罪名。

为什么这么说?

汉文帝表面上看是个仁爱的帝王,实际上是个狠人。

他还是代王的时候,正室王妃并不是后来的窦皇后,但那个王妃的信息,史书上竟然绝口不提。

他和王妃之间还有四个儿子,就在汉文帝登基前后,他们一家发生了离奇的事情。

在汉文帝登基前,王妃离奇死亡,史书只言片语带过,汉文帝登基后,他的四个儿子又先后离奇死亡。

后世多有推测,按照吕后当年强行把吕家的女儿与刘氏宗亲搞包办婚姻这事来看,代王妃极有可能是吕家人。

功臣集团诛灭吕后一党时,曾经商定对吕后党羽,无论男女老幼,全部诛灭,一个不留。

汉文帝的王妃可能就是那时候被诛杀的,后面为了得到帝位,汉文帝应该是默许功臣集团杀了他那四个儿子。

遂遣人分部悉捕诸吕男女,无少长皆斩之。——《史记》

先代王未入立为帝而王后卒。及代王立为帝,而王后所生四男更病死。——《史记》

当汉文帝的地位稳固以后,他又杀了对他有恩的舅舅薄昭。

这样一个狠人,如果说他无上限地迁就一个同父异母的弟弟,显然是不能相信的。

而且还有个致命的原因!

汉文帝的皇位继承自他的哥哥刘盈,而刘长作为汉文帝唯一还在世的弟弟,同样也是汉惠帝刘盈的弟弟。

刘长也同样具备继承皇位的资格,这对于汉文帝刘恒来说,是个威胁。

他想出掉刘长,但又不能明着干。

所以采取了这种“宠杀”的方式,让刘长在他的无限宠爱下,变得越来越疯狂。

当刘长干出越来越多过分的事,甚至最后敢公开谋反,到了这个地步,群情激奋的时候,汉文帝再出面除掉他,就不会背上杀兄弟的罪名。

这种手法也叫做“捧杀”,就是先惯着他,让他各种花样作死,最后时机成熟,再一举铲除。

刘恒登基后,他给外界塑造的人设是仁慈、孝顺的皇帝,他不想为了一个刘长而破坏自己的人设。

用“宠杀”这种方式,一方面显得自己爱护弟弟,是个仁君,维护了人设,另一方面可以直接干掉刘长。

刘恒把沿途押送刘长但不给他开囚车封门的人全部处死,就是为了找人背锅,显得刘长是这些人逼死的。

后续又把刘长的几个儿子先封侯,再封王,也是为了堵住所有人的嘴,显得他是多么仁爱,也为了证明自己没有杀亲兄弟。

以此来维护自身的人设。

就像袁盎说的那样,如果汉文帝刘恒真的爱惜自己的亲兄弟,那么给他找个好老师,严格要求,悉心教导,又岂会酿成大祸?

这一切,不过是刘恒为了自己的皇位稳固,而采取的手段而已。

所谓欲使其灭亡,必先使其疯狂,就是这个道理。

自古以来,权力场上毫无亲情可言,帝王权术、尔虞我诈,背后起核心作用的正是权力的诱惑。

无论是汉朝的刘恒,还是唐朝的李世民,或者清朝的康熙,生在帝王家,注定要深陷权力旋涡不能自拔。

【2】、来自网友【资冶文史】的最佳回答:

世上有两种人,一种口无遮拦、不拘小节,另一种心思缜密、深藏不露。与第一种人保持距离,可避免许多麻烦,但是第二种人,让人防不胜防,也许不经意间就迈入了他设下的圈套。汉文帝属于第二种人,刘长正好是那个往套里钻的人。汉文帝虽不失为一代明君、圣君,但他更是把帝王权术用的最炉火纯青的一位皇帝。所以,我们在回答题目问答之前,很有必要深入研究一下汉文帝的为人,看看他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汉文帝剧照

深藏不露

汉文帝本名刘恒,汉高祖刘邦的第四个儿子,他的母亲就是被当时炙手可热的相面大师许负看过相,认定必生天子,后被魏王豹当成宝,而在刘邦那里混成草的薄姬。偶然一日,刘邦出于同情,临幸了薄姬,没想到箭无虚发,薄姬怀孕,生下刘恒。

母以子贵,子也可以母贵,但这两样刘恒都不具备正,所以刘邦在平息代相国陈豨叛乱后,将刘恒封为代王。代国毗邻匈奴,经常受匈奴侵扰,与其说到代国为诸侯王,倒不如说是做抵御匈奴的挡箭牌,而经白登之围,刘邦对匈奴人的厉害也深有领教,所以不排除有意为之。而祸福相依,也恰好这一个最让人不看好的封国,却成了刘恒的“避风港湾”。

刘邦去世后,吕后挖空心思迫害刘邦众子嗣,八个儿子鲜有善终。吕后数次召刘恒入京,蓄意加害,刘恒惯以“一心替朝廷抗击匈奴,保境安民”为理由拒绝。因此,刘恒成了继刘长之后,又一条在吕后面前的漏网之鱼。刘长是吕后的养子,能够逃脱吕后的魔掌并不意外,反观刘邦其他几个儿子悲催的结局,我们不能不佩服刘恒的生存之道。

遇事沉着,做事老练

众所周知,吕后去世,以周勃、陈平、灌婴、齐王刘襄及朱虚刘章为首的军功集团将吕氏集团一网打尽。最终,周勃、陈平等人却主张拥立寸功未立、置身事外的刘恒为帝。传信人到达代国后,刘恒根本不相信消息真实,他还怀疑是军功集团设下了一个“请君入瓮”的圈套。

刘恒又喜又忧,一筹莫展,只好找谋士商议。最终多数人认为“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或可以一试。刘恒虽然觉得众人分析的有道理,但还是下不了决心,于是他又命人占卜一番。卜辞结果是:“大横庚庚,余为天王,夏启以光”。解释为大吉,刘恒可以当皇帝。既然是天意,刘恒这才稍有释怀,随后带上郎中令张武、中尉宋昌、舅舅薄昭等六人前往长安。

也许有人疑问,为什么刘恒只带了六个人?其实这正是他的高明之处。历史有时候会重复,看看后来昌邑王刘贺的结局就知道了。当时霍光准备拥立刘贺为帝,刘贺连夜带了二百多号随从狂奔入京,结果只坐了 27 天的皇帝,随从被杀的一个都不认剩。原因很简单,欲速则不达,刘贺太心急了,刘恒高明多了。

当刘恒的队伍行进至高祖陵时,停了下来,命宋昌乘快车前出长安观察动静,深怕中了埋伏。当宋昌回来告知说朝臣们都在城外恭迎多时,刘恒一颗悬着的心总算落到肚子里。然后,快马加鞭,赶赴长安。

进入朝堂之上,众人跪行三拜九叩大礼,刘恒还故意推让了几次,最终“勉为其难”登上皇位。当天夜里,刘恒就认命自己人张武为郎中令,封宋昌为卫将军,统领南北军,等于占据主动权,为自己的生命安全上了保险。

心狠手辣

众所皆知,文帝之后继承皇位的是景帝刘启。刘启的母亲就是著名的窦漪房老太后。其实,刘启被立为太子,藏着许多玄机。因为窦漪房没去赵国之前,刘恒的王后已经给他生下四个儿子,王后在刘恒即位之前去世,而四个儿子都随刘恒入驻京城了。但是,就在刘恒即位不久,四个儿子离奇死亡,史书上也没有记载死因,故此成了未解之谜。

而有人推测,四个孩子死于汉文帝之手。刘邦去世后,吕后为了监视封分在外诸侯王的举动,特意把吕家宗室的女人嫁给他们,刘恒的王后极有可能就是一位吕家宗室。所以,刘恒即位后很有可能在军功集团的逼迫下将四个沾有吕家血脉的儿子杀死,以绝后患。无独有偶,汉惠帝刘盈的五个儿子同样被军功集团斩杀。

这样也算是一个合理的解释了,既然刘恒连亲生儿子都可以下手,那么杀兄弟刘长的事情就更不意外了。

刘长身世

刘长是刘恒同父异母的弟弟,刘邦最小的一个儿子。公元前 200 年冬天,刘邦亲征匈奴,结果被围山西大同白登山,困了七天七夜才用计脱险。由此,刘邦窝了一肚子火,回师路过赵国时,对笑脸相迎的女婿张敖破口大骂。张敖不仅默默承受,还派一个赵姓美人伺奉刘邦。刘邦折腾累了,正准备睡觉,但忽然有种不祥预感,于是穿起衣服连夜赶路。而刘邦当晚又箭无虚发,赵美人怀孕。张敖不敢怠慢,急忙将赵美人隔离居住,派人精心照料,并上奏刘邦。

没等刘邦有所表态,就有人举报赵相国贯高曾蓄意行刺刘邦,时间正是刘邦与赵美人欢度良宵的那晚。刘邦大怒,下令将张敖、贯高等全部亲信抓捕到河内郡,投入监牢,其中就包括赵美人。赵美人很委屈,遂以怀孕为由,向刘邦申述,怒火攻心的刘邦不予理睬。后来,赵美人又托人找到审食其,向吕后求情。吕后醋意大发,同样置之不理。

因此,赵美人觉得受了奇耻大辱,痛恨刘邦薄情寡义,在将孩子生出后送给刘邦,然后自杀于狱中。刘邦愧疚,命吕后抚养孩子。这个孩子就是刘长。淮南王英布造反被灭后,刘邦赐封刘长为淮南王。如此一来,刘长虽不幸,但免遭吕后的打击。

刘长有皇帝梦想,这是汉文帝最现实的威胁,所以汉文帝要对弟弟下手。

刘长自幼生活在吕后身边儿,诸吕被灭,他应该是那个近水楼台先得月的人。军功集团也曾考虑过让他继位,但最终还是舍近求远,拥立了刘恒。刘长的希望破灭,心中忿忿不平,所以产生逆反心理,以几点足可以证明刘长的不臣之心:

一、在淮南封国不用汉法,自创法度,藐视朝廷。

二、经常与刘恒同车出入,称兄道弟,行为越制。

三、擅自击杀元老大臣审食其,暴虐狂悖。

四、用四十辆货车造反,并连络闽越、匈奴进攻朝廷,罪不可赦。

由此可见,刘长有恃无恐,无视皇帝权威,他的种种行为已经凌驾于汉文帝之上。最终,汉文帝抓捕刘长,流放蜀地,并严命沿途递解州县不准打开囚车。刘长悔恨、郁闷,绝食而亡。

结语:如果从表面上看,刘长之死罪有应得,但实际上是迈入了汉文帝设下的圈套,一直在汉文帝的眼皮底下裸奔,要不然怎么会上演用四十辆货车叛乱的闹剧呢!这就叫欲让其灭亡,必先让其疯狂。正是在汉文帝一味的宽恕、纵容之下,刘长在不知不觉中钻入一条死胡同,成为一只不可天高地厚的井底之蛙。随后,汉文帝不动声色收网,名正言顺、不费吹灰之力地将威胁铲除。当时民间流传一首“一尺布,尚可缝;一斗粟,尚可舂;兄弟二人不相容”的儿歌就是最好的真相。

感谢朋友点赞、关注!欢迎发表不同看法!

喜欢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