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活小妙招免费各类生活中的小问题知识以及音乐简谱等,是你了解世界未知知识的好地方。

孙权晚年为什么性情大变,成为了昏君?

十万个为什么 空空 2024-3-20 13:52:31 3次浏览

关于问题孙权晚年为什么性情大变,成为了昏君?一共有 2 位热心网友为你解答:

【1】、来自网友【喝下这口历史的鸡汤】的最佳回答:

晚年的孙权,与早年的自己,完全判若两人。

大变 1:由“爱人容众”到监视迫害

孙策去世前,明确指出:你孙权“举贤任能,各尽其心”的本事连我都不如!

早年的孙权,确实有能够让英雄“各尽其心”的本事。

观孙权之养士也,倾心竭思,以求其死力,泣周泰之夷,殉陈武之妾,请吕蒙之命,育凌统之孤,卑曲苦志,如此之勤也。——《三国志.凌统传》引孙盛语。

不仅如此,对于众人的缺点,孙权也能“多容”。

比如,潘璋常在服饰上有僭越的表现,而且还多次不遵守法令。在有司检举揭发时,孙权总是爱惜其功劳,不做追击。

以潘璋之不修,权能忘过记功,其保据东南,宜哉。——《三国志.潘璋传》

孙权总是强调自己尽管与众将之间有君臣之义,但彼此也要胜过骨肉之亲,做到”同船济水“,”荣福喜戚,相与共之“。

而周瑜也以”外托君臣之分,内结骨肉之恩“来形容君臣关系。

可以说,孙权能力保江东,鼎足而立,与其早年”爱人容众“是分不开的。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孙权却一步步变了。

然性多嫌忌,果于杀戮,暨臻末年,弥以滋甚。——《三国志.吴主传》

孙权称帝后,以位卑权重的吕壹等人充当监督和纠察臣民的耳目。

吕壹迎合孙权的心意,多次排挤、陷害江东大族。

后来,由于众大臣群益反对,孙权不得不杀吕壹以谢众大臣。

然而,孙权对大臣的猜忌却越来越强烈。

文武重臣,多受其迫害。

群臣以直谏受诛者,如吾粲、朱据、张休、屈晃、张纯等十数人,被流者顾谭、顾承、姚信等又数人,而陈正、陈象至加族诛···——《越缦堂读书笔记》

就连顶梁柱陆逊,也因受到孙权的排挤、责难,而愤怒痛恨而死!

曾经人才鼎盛的东吴,到孙权交出去时,已经人才凋零!以至孙权最后只好让才能出众但性情不甚成熟的诸葛恪独挑大梁!

大变 2:由“聪明仁惠”到立嗣之误

早年的孙权,聪明仁惠,很善于处理各种关系。

他先是依靠周瑜、张昭、鲁肃、吕蒙等淮泗人士,压制江东大族,稳固统治。

随后,随着周瑜、鲁肃等人去世,淮泗大族后继乏人时,又开始给予江东大族重大利益,与之结成同盟,完成孙吴政权的“江东化”,并在此基础上称帝建国。

可以说,正是孙权早年在权力问题上的务实、稳妥,才使派系关系复杂的孙吴政权能在平稳、团结中发展,最终鼎足而立的。

然而,到晚年,孙权却自己给自己“埋雷”,自己给自己制造矛盾。

其中,最重要的失误是:立嗣问题。

不知为什么,孙权特别喜欢给太子引入“鲶鱼”。

孙权原本以嫡长子孙登为太子,但同时,又格外宠幸孙和。

好在,孙登很有人格魅力,既能镇得住场子,又与孙和关系很不错。

不过,孙登命不太好,33 岁时就去世了。

孙权又以孙和为太子,但同时,又特别宠幸孙霸。

结果,太子与鲁王,各成一派,东吴重臣、大族多卷入其中,朝臣分野,相互斗争。

最后,不仅卷入争斗的重臣多受到牵连,而且,太子被废,鲁王被诛,双方算是同归于尽。

而孙权,最后又立了才 7 岁的孙亮做接班人···

三国时,确实有一些最后不得不立幼主的事情。

但是,孙权可是活了 71 岁,领导江东 44 年!他原本是有着充分的时间去挑选、培养继承人的。

这种情况下,留下一个小朋友当天子,实在令人匪夷所思!

此后,东吴内部动荡,急剧衰落,正是从此开始的!

原因 1:大族!

三国时期,世家大族的影响力在各国都很大。

后来司马懿夺得曹魏大权,本质上就是世家大族在权力斗争中击败了诸夏侯曹的宗亲力量。

而在吴国,世家大族的实力又远远胜过魏、蜀。

孙氏是次等大族,地位本不高。同时,他也没有如刘备一般,号称汉室正统的号召力。

因此,孙氏为了争取支持,只有给予豪强大族特别的利益,使大族的特权远远超过魏、蜀。

1、世袭领兵制。

三国时期,各国普遍以世兵制为主。即兵户世代为兵,成为职业军人。

而唯有东吴,在世兵基础上,配套了世袭领兵制。

即:父亲去世后,儿子是有权力继承父亲部众的。

这就意味着,东吴的军队,一定程度上可以视为将领的私人财产。

2、强大的政治、经济特权。

在中央,孙权称帝前,就以陆逊为大都督,以顾雍为丞相,将文武最高职位都给了江东大族。

此后,江东大族在政治、经济、军事领域,全面扩张势力。

仅陆氏一门,就出了二相、五侯、将军十余人。而主要大官,也大部分由顾、陆、朱、张四家担任。

在地方,这些将领们同时又是守令、田官,世袭地主。

他们经济势力之强大,为魏、蜀大族望尘莫及!

而他们私兵之强,连魏国也不敢轻视。

可以说,江东大族,已经是东吴立国的社会基础!

当初,孙家为了坐稳江东,当然要想方设法拉拢大族。

然而,江东大族势力的膨胀,自然同时又对皇权形成了威胁!

如此,孙权当然要猜忌,要防范了!

所谓性情大变,其实,变的不只是孙权的性情,更是东吴的形势!

原因 2:限江自保,矛盾向内

而东吴的对外战略,又使东吴的主要矛盾已经由外而内了。

东吴的对外战略,是“限江自保”。

虽然东吴也发起了若干次北伐,规模其实也不算小,但与“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蜀汉相比,东吴基本是“见可而进,知难而退”,一旦魏军主力靠近就麻溜撤军,并不敢决战,甚至不敢相持。

陆逊等人,一直反对冒险用兵,主张力农畜谷,富国强兵。

所谓富国强兵,就东吴而言,主要是两点:1、发展经济;2、募山越等少数民族为兵,强大军力。

这两点,确实都做得很到位。

不过,经济发展,最得利的当然是拥有特权的大族;从山越中募得精锐,最优先挑得精兵的自然是担负讨伐、安抚任务的将领!(从《三国志.吴书》的记载中,陆逊、贺齐、全琮、张承、诸葛恪、顾承等人都在安抚山越过程中得精卒数千至数万不等。)

因此,随着东吴的发展,其内部矛盾反而愈发激烈了!

自曹丕三道伐吴后,吴国的外部威胁已经大为减少。

当初在危亡之际,上下一心,同仇敌忾的机会已不复存在。

而在“限江自保”的环境下,东吴也无法以“北伐中原”来将大族日渐增长的实力凝聚起来。

如此,东吴实力的恢复、发展,反而使内部的矛盾更加尖锐,以至不可调和了。

在蜀汉,诸葛亮对政治对手李严说:等到北伐成功,“虽十命可受”。也就是可以以北伐来缓解内部矛盾。

而东吴呢?

孙权除想方设法减少对大族的依赖外,连一个“调和因素”都没有!

原因 3:权力传承的难题

孙权毕竟是一代雄主。只要他在,内部矛盾翻不了天。

可是,如果孙权不在了呢?

曹操也是雄主,可是,权力几番传承后,最后还不是把大权落到了大族手里?

孙权之所以在立嗣问题上搞出奇葩的“鲇鱼”,其实根源正在于此。

孙和与孙霸相争时,从双方的支持者阵营看,孙和的支持者,几乎以江东大族为主,而孙霸的支持者,主要是全公主、孙峻、全琮等宗室、外戚成员。

所以,孙权之所以“偏爱”孙霸,主要在于其“偏爱”自己的宗族、外戚势力。

而从孙权后来安排的“托孤”名单上看,孙权就是想要建立一个,以诸葛恪这种北方大族为外,以孙氏宗亲为内的,压制江东大族的权力结构!

只不过,江东大族实力雄厚,毕竟是东吴的社会基础,孙权既要防,又不敢彻底翻脸,因此,明争暗斗间,孙和、孙霸在政治上同归于尽,最后只有以小朋友来接班了···

所以,孙权在立嗣问题上的纠结、反复,其实不过是他既要依赖江东大族,又担心后世被江东大族架空罢了。

结果

孙权的“性情大变”,只是想要确保孙吴的大权,不会像北面的曹魏一样,落入世家大族之手罢了。

从结果上看,孙权的“昏招”,确实打击了江东大族。终东吴一世,孙家的大权都没有旁落。

诸葛恪曾大权在握,但如邓艾所说:诸葛恪没有足够的社会基础,“其亡可待”。

而其他权臣皆为宗室。

然而,代价却是沉重的。

东吴,在不断的内乱中,不可避免的走向衰落。

孙权的性情大变,既不是生理问题,也不是心理问题。

他只是想要解开一道时代难题:对于掌握社会主要资源的世家大族,如何做到既充分利用,又能确保他们“翻不了天”呢?

这是一道“超出时代”的题目,无解。

所以,晚年的孙权,与其说是变成了“昏君”,不如说是在解答一道在当时无解的题目。

【2】、来自网友【新知传习阁】的最佳回答:

不知道这个题目是谁出的?为什么会出这个题目?

个人认为孙权才是三国中间最不容易的一个君主,他面临的困难远比曹操和刘备要大,能够守住半壁江山已充分证明他的能力,当然,他的很多选择都是不得已为之,都是根据形势必须做出的选择,谈不上是昏君。

首先我们来看孙权的困境。

从外部来看,孙权面对两个强劲的对手,一个是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曹操,一个是以刘皇叔自居的刘备。两个人都以汉室正统自居,占据了道德高位,而孙权就显得不伦不类了,他不过是一个割据一方的军阀罢了。统一天下对孙权来说只是一个空想,也可以说连想都不要想,处在两强的夹缝中间,能自保就不错了。

从内部来看,他的江山基业和政治班底,都来自于孙策的转让。孙策刚刚打下江东六郡,没多久就死掉了。

孙权接班的时候年仅 18 岁。不管是江东土著势力还是孙氏宗亲,都有叛乱和勾结外敌的事件发生,也就是说,孙权的江山并不巩固。

孙权的政治班底中,文有张昭,武有周瑜。以他们两个人为首领导团队控制了东吴的政权,一开始孙权对他们两个人既利用,又不放心,因为他们都不是自己的嫡系人马。周瑜倒是很快就死去了,而张昭却活了很久,孙权对他一直既容忍有斗争,到了张昭的晚年,孙权还不忘讽刺张昭一把:当年赤壁大战时,你劝我投降曹操,如果当年听你的,朕会有今天的地位吗?朕又会是在哪里呢?

其次,我们来看孙权即位后的一系列政治选择。

对外与刘备结盟,共同对抗曹操。偶尔也会向曹操称臣,敲打一下刘备。不管出于哪一种选择,都是在为东吴争取一个最好的外部环境和现实利益。

对内,孙权做的事情就比较多了。既要安抚孙策留下来的政治班底,又要拉拢江东本土势力来维护政权稳定和牵制孙策的政治班底。同时,孙权还要建立自己的嫡系团队。

孙权的政治班底中,最得力的就是战略大师鲁肃,他为孙权规划了东吴发展的战略方向和实施方案。另外一个就是陆逊,他是江东本地四大家族的杰出代表,他帮助孙权夺回了荆州,打败了刘备,抵抗了曹丕,巩固了江东的外部局势。

鉴于孙权的内外压力都比较大,所以他没有办法作出大的改革调整。孙权只能在孙策留下了的政治班底、自己的嫡系人马和江东的四大家族中间做政治平衡,让他们相互牵制,以便于自己的整体管控。

最后我们来看孙权晚年都做了些什么,为什么这么做?

在三国中间,刘备政权的主体是外来政权,依靠的是外来势力,和本土势力关系非常不好,因此很难得到本土势力的大力支持,所以最先灭亡。曹魏政权则相反,过度依赖士族大姓的支持,最终被司马懿夺权。

相对于刘备和曹操而言,孙权的东吴最后才灭亡,就是孙权政治路线正确的结果。孙权没有过度的依赖哪一方势力,而是在各方势力之间寻求一个平衡,所以能够长期维持自己的统治。

到了孙权的晚年,孙策的政治班底早已老去,退出江湖。在孙权的嫡系人马中,外来势力逐渐凋零,江东四大家族迅速崛起。

为了维持政治平衡,孙权不得已采取一系列措施,寻找不同的借口,严厉打压江东四大家族,甚至不惜逼死陆逊,杀死了不少江东四大家族的人才。为了巩固东部的政权,他还废掉了自己和江东四大家族走得太近的太子。

可以说,孙权是一个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他做出的一切选择都是为了维护孙氏江山,让各派势力能够达到一个平衡。如果有哪一方的势力过大,孙权就会出手打击。

这一切都是一个成熟政治家必须采取的政治手段,也是东吴能够坚持到蜀国和曹魏灭亡之后,成为三国中最后一个才被灭亡的国家。

对于一个实力并不强大的国家而言,孙权能做到这个程度,实属不易,谁又敢说孙权是一个昏君呢。

以上就是关于问题【孙权晚年为什么性情大变,成为了昏君?】的全部回答,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内容收集于网络仅供参考,如要实行请慎重,任何后果与本站无关!

喜欢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