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活小妙招免费各类生活中的小问题知识以及音乐简谱等,是你了解世界未知知识的好地方。

中国人的一生就是攒钱,你认同吗?

十万个为什么 空空 2024-4-12 09:54:44 5次浏览

关于问题中国人的一生就是攒钱,你认同吗?一共有 2 位热心网友为你解答:

【1】、来自网友【林偲余】的最佳回答:

认同,也不认同。公婆攒了一辈子钱了,靠勤劳的双手为老公买了一套房,一辆车。现在年纪大了,他们后悔了。后悔这大半辈子,竟然没有好好为自己花过一分钱。

公公是一个普通工人,快 60 岁了还出去打工。工地里不包饭,他就去旁边的面馆吃。他一天工钱有七八百元,可是却舍不得吃一碗自己最爱的大肠面。因为一碗大肠面要 18 元。

他说自己每次只点最便宜的青菜肉丝面,10 元就够了。有时候狠狠心,也能给自己点一碗 12 块钱的皮卷面,还吃得特别满足。

老公听了很心疼,转给公公五百元。让她下次再出去做工的时候,千万不要再省了,想吃大肠面就大肠面,想吃腰花面就腰花面。公公收了钱,咧着嘴憨憨地笑着。

等到下次,我们问公公,大肠面吃上了吗?他说想了想,这钱还是攒着好。一碗面 18 块,太贵了!

婆婆的口头禅,是“这东西我才不要吃,有啥好吃的!”

每次我买了什么新鲜吃食,或者带她出去逛街,问她要不要吃什么。她都是这么一句话。

其实她根本都没尝过,怎知好不好吃。

她只是习惯用这句话,将所有吃的欲望和花钱的可能性扼杀在摇篮里。

她也习惯用这句话,把所有好吃的,都省给我和老公先吃。只有我们剩下的,她才津津有味地品尝起来。

关于吃是如此,一切穿的,用的,也是如此。

公公身上的皮夹克,已经穿了三十几年。陪他从青春年少,到双鬓发白。婆婆的老年机,已经摔得屏幕开裂,有时卡得接不起电话。

我给他们买一身新衣服,他们珍视无比,舍不得穿。因为习惯节省,他们已经多年未添置新衣了。

他们把一切能节省的,都攒了下来。攒成了房,攒成了车,攒出了首付,攒下了彩礼,唯独没有攒给自己。

公婆的一生都在攒钱。终于儿子住上了房,开上了车,娶上了媳妇儿,生下了孙,还存起了钱。

他们看看周围的老友,聪明的都自己存着养老钱,拿着退休金,日子好不快活。再看看自己,兜里干干净净。只好又开始卖力干活,为自己攒养老钱。一刻也不敢歇。

公公说人这一辈子,没啥意思。忙忙碌碌,终归黄土。

婆婆说生儿生女,一个就够。自己也该享受享受人生,不然白来一遭。

人老了,终于想明白了。

我和老公现在经常带公婆下馆子,买新衣服,带他们尝没吃过的食物,看没看过的风景。趁着他们还走得动,多体验体验生活。

他们这代人是最苦的一代人。

生于新中国建设时期,国家百废待兴,人民生活艰苦。不像我们现在有这么好的条件,吃的穿的用的玩的,应有尽有。

攒一辈子的观念也该改改了。我觉得生活要放眼长远,也要立足当下。

做人嘛,既要追求存钱的安全感,也要享受花钱的幸福感。该用的还是要用。

很高兴公婆现在想通了,不再对自己那么抠。愿他们安享晚年!

【2】、来自网友【超帅峻教师】的最佳回答:

为什么中国人一直在存钱呢?其实主要还是因为过去一直很穷的原因吧。主要可以分为这么三个原因:

第一,过去很穷,养成的习惯。当人们穷得揭不开锅的时候,根本攒不下多少钱,但是当有余钱了肯定就会积极攒起来。80 年代以前实际上大家都很穷的,很多人有时候还吃不饱。

小时候,看到大人们是怎么藏钱的呢?床底下、鞋盒里、墙缝里、屋梁上、天棚里等等,只要能想象到的地方,似乎都能藏上钱。当时本来也没有多少钱,人们也不会去跑到银行存起来。

根据 1982 年的国家统计年鉴的信息,刚刚建国人们基本上就没有多少存款,50 年代人们存款只有几十亿元,平均每人 10 元左右。1978 年我国实施改革开放以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也开始落实,人们的存款才开始快速增加。

1978 年城乡存款 210.6 亿元,到了 1981 年就达到了 523.7 亿元。当时人们除了存款以外,没有其他的理财方式。至少定期存款还有些利息呢。到 2020 年 12 月,全国各项存款高达 218 万亿元。其中住户存款规模为 93.43 万亿元,比 1978 年增加了 4000 倍。

第二,社会保障水平不足。过去的时候我们面临的养老、医疗、工伤、生育等各种问题是通过国家保障的方式予以解决,但相对而言大锅饭形式严重,人们的保障水平较低。实施市场经济以后,很多东西是可以用钱买到了。因此对钱的需求,也成了人们的目标。

我们国家的社会保险建立较晚,而且不完善。从 1991 年全面推动企业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开始计算,至今也不过 30 年时间。新农村合作医疗建立不足 20 年,像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建立也不过十几年时间而已。至今社会保险还有许多需要完善的地方,比如说对家庭的保障。

人们在出现需要的时候没有保障,自然就需要自己攒钱应对风险。70 后、80 后很清楚,万一家里出了什么意外,自己再没有一点余钱怎么办?但说实话,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需要的应对意外的保障就越来越高。过去治病可能几百元,现在几十万元都不一定够的。说实话,让自己一个个体来应对这些意外保障,尤其是低概率事件,只能不停的攒钱了。

第三,人们的思维逻辑。因为记者在中部山区看到了一个放羊娃,记者在采访中产生了这样的逻辑:

你在干吗?放羊。

放羊干嘛?攒钱、结婚、娶媳妇。

娶媳妇干嘛?生孩子。

生了孩子干嘛?放羊。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收入水平越来越高,但是人们的消费意识水平却跟不上。大多数中国人可能空攒了一大笔财富,但是不知道该怎么花。

中年人到老年人,人们的普遍意识就是有钱就攒钱给子女买房,让子女住有所居。买完儿子的,买孙子的。随着房价逐渐的高企,人们终于找到了这一辈子可以一直努力的方向。

不过时代确实在改变。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尤其是 90 后更习惯于各种信用消费,有调查显示 90 后人均负债约 12 万元。在很多年轻人的思想里,这一辈子挣的钱,在去世时恰好花完才是最理想的状态,于是很多人在透支未来的收入。至于给子女留下多少钱、多少房子,他们还年轻,这都不在考虑范围内的。

喜欢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