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活小妙招免费各类生活中的小问题知识以及音乐简谱等,是你了解世界未知知识的好地方。

清朝的秘密建储制度,有哪些好处?

十万个为什么 空空 2024-3-19 23:15:26 2次浏览

关于问题清朝的秘密建储制度,有哪些好处?一共有 2 位热心网友为你解答:

【1】、来自网友【來去是夢成敗皆空】的最佳回答:

秘密立储是一项优缺参半的皇位立储制度。可以视为皇权再次高度集中的产物,这一点比明代更甚,同时也是妥协无奈的产物。

首先,封爵制度与集中皇权

依据《皇明祖训》,明朝“有嫡立嫡,无嫡立长”的原则,太子之位既是国本,也是众矢之的,因为祖制废立太子,连皇帝说了都不算(参考朱常洛的国本之争),可见太子的地位。

但好处是“大位天定”,太子留在京城,余子就藩赴国当亲王(来去是梦),无故不得入京,国本已定,谁也抢不走。

与明朝“有嫡立嫡,无嫡立长”的原则不同,清朝秘密立储制更倾向于“立德立才”者为储君。

起因是康熙朝太子胤礽与皇子的斗争,导致朋党四起,互相掣肘,朝廷派系错综复杂,严重危害国家安全和政令实施,甚至威胁皇权。

清朝宗室王赐爵不锡土,全都留在京城圈养,有本事、没本事的一堆儿子放在一起,皇位就那么一个,不争出人脑子才怪。

所以清代皇子们在京城各自培养党羽、扶植包衣,养势散钱而准备争取储位。就算立了太子他也坐不住,早晚被人抓住把柄黑死,甚至势力大到威胁皇权(成败皆空),这也就是为什么乾隆皇帝禅位后一直到死也不放权给嘉庆的原因。

胤礽被废后, 康熙帝为保善终,直到临死前也没有立太子,最后时刻才明确定立胤禛为嗣君,写入遗诏,雍正帝正式形成制度,生前不指定皇储,而是通过遗诏宣布皇位继承人的人选(部分皇帝生前有暗示),直到咸丰帝。

其次,清朝前期嫡庶概念不明显

这与明清两代立国之初的民族和国策不同有着直接的关系。

明朝是汉族政权,从礼法上更加崇古复礼,这一点从《明集礼》中就可以看的出来,繁琐至极,多参照唐规宋典。

明朝宗室推崇长幼有序、嫡庶有别、宗法传承和亲亲之谊。

通俗的说,根据《明祖训》就是“大位天定”,皇帝嫡长子(无嫡即长子)一旦出生,任他痴傻呆笨还是聪明伶俐、五体不勤还是文治武功,没第二个人选,谁敢反对就是国贼,人人得而诛之。

从太子朱标开始,有明一朝也的确按照这个祖训的标准执行的,只要皇帝有嫡长子,皇位就没有嫡次子和庶子什么事(来去是梦),没有嫡长子的话其次才是其他子嗣,没有任何子嗣才是兄终弟及,是血脉阶梯式继承关系。

从朱元璋制定此原则,朱标、朱允炆(庶转嫡)、靖难后朱高炽、朱瞻基、朱厚照这几位明朝中前期的皇位全部都是嫡长子承袭。

对比明朝,清朝的统治民族是满族,入关后虽然清随明制,但依然保留着本民族的部落性特点。

入关前,满族最吃香的儿子不是长子(如褚英),而多是幼子(如多尔衮),而且建州各部落本身对“子娶继母、弟纳兄妻,姑舅通婚,收敛敌孀”,这种关于人伦方面的情况并不忌讳,所以早期对嫡子和庶子这个观念本身就非常模糊和淡泊。

从努尔哈赤建立后金开始到皇太极崇德建清,并没有严格的定立父死子继还是兄终弟及的皇位(汗位)继承制度,皇太极、顺治是经过各方惨烈的斗争和妥协才承袭皇位,康熙帝玄烨为嗣君更是顺治驾崩前几天才最终确定下来。

直到康熙帝开始制定嫡长为储的原则,除了已经高度汉化(儒礼化)的原因(成败皆空),以及为避免天命、崇德诸子夺嫡或者兄终弟及与父死子继的争论外,剩下的原因很简单。

就是康熙太爱赫舍里氏了(死去活来那种)除了赫舍里氏的儿子(胤礽)外,他认为没有更有资格继承皇位的子嗣。

无奈胤礽不争气,赶鸭子上架,烂泥扶不上墙,康熙帝无奈两废其太子之位。

但清朝中后期,还是”以母为贵”的皇子有了明显的差别对待如,宗室中的爵位必须由嫡长子大宗承袭,皇位即使由庶子承袭(非皇后出),那么也会提前将其母的地位提升或者追立(如嘉庆生母令妃)。

最后,皇位有德者居之

相对于明朝嫡长皇位继承制,清代雍正后的秘密立储制可谓是则“贤君而立”,不再完全过度纠结其出身高低(来去是梦),这样就使具有真才实学的皇子能够进入到考察范围中来,在各种影响和巧合下(皇后无嗣)导致清朝除了道光帝外就没有嫡长子继承皇位的皇帝。

经过长期的考察和筛选,将有能力治国又忠孝两全的皇子预定为皇储嗣君,还是比较客观唯物的,可以说是一种进步。

总结。

虽然秘密立储有它的优点,但缺点依然明显。

其一,秘密立储使众皇子都有了成为储君的可能,所以实际导致夺储之争并没有停止过,直到咸丰朝之后。

其二,皇帝生前不指定皇位继承人(除乾隆外),众皇子又都在京城(成败皆空),各有势力不服遗诏,很容易导“国本不正”说,各种篡位论(雍正)、血统论(乾隆)、自立论(道光)、骗储论(咸丰)等层出不穷,带来了很负面的影响。

其三,秘密立储只能是妥协的应急产物,清朝前期皇帝子嗣众多,到了后期几乎”青黄不接”了,咸丰帝就一个儿子载淳,秘密立储成了“聋子的耳朵”,光绪、宣统都是过继为君,早就没有实际意义了。

感谢您的阅读

欢迎您的关注

图片来源于网络

【2】、来自网友【猪健身】的最佳回答:

没任何好处,完全就是倒退。

清朝秘密立储制度,不是为了好处,而是最大化避免君与储之间的矛盾。

清朝没有藩王分封制,所有皇子成年都要留守京城,那么谁成了皇太子,谁就成了众人的集体攻击对象,只要把皇太子拉下马,自己就有机会取而代之。

那么皇太子此时,也只有两种选择,要么自己本事通天,一个人把所有竞争皇子全干掉,要么,就只有干掉皇阿玛,把生米煮成熟饭,让自己提前登基,这就是清朝君与储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

秘密立储会出现三个问题:

第一就是党争,臣子们不知道谁会继位成为新的皇帝,于是便纷纷投靠自己认为靠谱的皇子,党争就此而生。

第二就是新皇根基不稳,一朝天子一朝臣。新皇帝初登大宝,没有自己固定的根基,他只能把竞争对手势力所有的大臣,统统清理掉,要知道大面积更换臣工,等同于改朝换代,对封建帝国是毁灭性的灾难。

第三就是皇后难以册立。乾隆曾三十多年不立皇后,原因就是一旦立了皇后,那么皇后的儿子,就肯定是继承人,就等同于间接立了皇太子。

以上就是关于问题【清朝的秘密建储制度,有哪些好处?】的全部回答,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内容收集于网络仅供参考,如要实行请慎重,任何后果与本站无关!

喜欢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