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活小妙招免费各类生活中的小问题知识以及音乐简谱等,是你了解世界未知知识的好地方。

为什么中国没有太多诺贝尔获奖者呢?

十万个为什么 空空 2024-3-25 15:47:46 2次浏览

关于问题为什么中国没有太多诺贝尔获奖者呢?一共有 2 位热心网友为你解答:

【1】、来自网友【井冈山下种南瓜啊】的最佳回答:

以前我看过央视一档叫《大家》的栏目,里面采访各种有名的科学家,其中采访丁肇中的那一期,我记得他说过一句非常令人记忆深刻、发人深省的话:如果一个科学家以拿诺贝尔奖作为目标,那是非常危险的。

丁肇中本身是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他对于诺奖的认知可以说是最有发言权的,以他的视角看待中国人对于诺奖的痴迷与崇拜,很让人吃惊。

丁先生说中国有非常多的科研人才,并不是中国人没水平、技术低、条件差,主要还是因为中西方政治原因,从新中国建立到现在,中西方一直处于敌对的意识形态,即便中国科学家的发明发现达到诺奖级别,西方也不会给。

例如,1958 年开始,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和北京大学化学系三个单位联合,以钮经义为首,由龚岳亭、邹承鲁、杜雨苍、季爱雪、邢其毅、汪猷、徐杰诚等人共同组成一个协作组,在前人对胰岛素结构和肽链合成方法研究的基础上,开始探索用化学方法合成胰岛素。到 1965 年,成功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人工合成的结晶牛胰岛素是大分子的蛋白质,蛋白质是大分子的物质,反应了我国当年的生命起源的研究水平,到这样的阶段也反映了当时我国的科学技术的发展阶段,所以对于科研和生命起源的研究起着很重要的作用,也有一定的里程碑的作用。就这项发明在当年是完全毫无悬念的能获诺奖,但西方装作不知道,接下来便是文哥动荡十年,我国无暇顾及科学研究,至此很多科研项目后来长达几十年的停滞不前。

我国著名核物理学家王淦昌先生,为界激光惯性约束核聚变理论和研究的创始人之一,参与了中国原子弹、氢弹原理突破及核武器研制的试验研究和组织领导,也是中国核武器研制的主要奠基人之一。当年他在德国留学期间,听完一个学术报告会后对报告中涉及的物理现象和结论提出了质疑,同时又想到了一个新的实验方法,欣喜万分的王淦昌两次向导师提出了自己的建议,享有盛誉的核物理学家迈特纳却低估了这位中国小伙子的创造力,她两次拒绝了王淦昌的申请。两年之后英国物理学家查德威克采用了王淦昌提出的实验手段发现了中子从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王院士曾经有三次与诺奖擦肩而过,但他对于诺奖并没有那么痴迷,而是在国家危难之际,义无反顾回国,隐姓埋名为国铸剑。他说:科学虽然没有国界但科学家是有祖国的,我的祖国正在遭受苦难,正需要我回去!

又如赵忠尧、吴有训这些多次与诺奖失之交臂的科学大家都并没有将拿诺奖当成毕生的追求。

现在很多人在小的时候父母对自己的学习成绩就非常的关注,都希望自己能够考到更高的分数,然后通过自己的努力进入名校读书。毕业之后找到一份好的工作,将来过着稳定舒适的生活,这也是大多数人自己的梦想。但是西方的文化却和中国的文化有着很大的差别。因此,现代科学诞生之地也是西方而不是中国,这也导致了中西方文明之间有一个非常大的差别。

诺贝尔奖之所以被称为诺贝尔奖,是因为创办者为诺贝尔。他是一个西方人,思想方面自然也偏向于西方的思想。因此,对于诺贝尔奖获得者成就的评价自然也都是采用西方的思想来评价,这对于中国的参赛者来说并不是一件非常有利的事情。

所以这也导致了很多人无法获得诺贝尔奖,但是他们却也获得了我国本土的许多奖项。有很多人认为诺贝尔奖获得者越多的国家经济越是发达,可是我国近几年经济发展非常迅速,却还是没有几个人能够获得诺贝尔奖,主要是因为我国的教育西方教育之间差异较大。我国目前的教育大多数都是应试教育,也就是说从小就给孩子培养要考取高分的思想,然后面对中考高考研究生考试等等。这样的教育政策虽然是符合目前中国国情的,但是对于整个国际上来说确实有一些不太符合。

而且我国对于学生的教育太过于提前,有很多还在上初中的孩子就已经要提前学习高中知识,这也导致了学生的思维变得固化,无法有更多的想象空间。而且外国人教育更加注重实践,而我国却更加注重于理论考试。

其实科学研究就是需要一步一步的时间来积累,然后才能够看到成果,如果一味地学习理论知识却没有亲身投入到实践当中,针对于研究成果来说其实没有什么帮助。由此可见,我国之所以获得诺贝尔奖的人数较少是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积累而成。

【2】、来自网友【爱较真的戴老师】的最佳回答:

相比欧美以及邻国日本来讲,我国在科学领域收获诺贝尔奖方面确实比较弱,有很大的差距。

例如日本在最近 20 年已经获得了 18 个诺贝奖。还好我国有 2015 年屠呦呦的突破,她对青蒿素的研制工作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一方面,诺贝尔奖是欧美科学体系对基础创新的奖励,我国还没有完全融入圈子,另外对于诺贝尔奖,需要的是原创的科研工作,需要长期的积累,在建国初期和上世纪末,我国主要解决的是生存问题,大批科学家都投入到国防科技的工作之中。

像钱学森,于敏,邓稼先等科学家在国内也是成果斐然,这批科学元勋的工作是关系到国家的安全,出于保密的原因很多成果也无法公开。这批两弹一星的功臣没能像杨振宁李政道那样安心在国外进行基础科学的研究,没有取得诺奖的资格,但这些老一辈科学家的工作保障了共和国的国家安全。

而我国也有很长一段时间,科研环境较差,造原子弹的不如卖茶鸡蛋的,使得科研人员的积极性也受到影响。但最近二十余年,随着国力的强盛,我国在基础科学上有所发力,在很多领域已经取得重要的突破,例如屠呦呦获奖就是最好的例子,但像日本那些各个领域开花,大批斩获诺贝尔奖的情况可能还要需要一二十年的沉淀。

一方面需要保持我国自己的研究特色,不受诺奖的影响,一方面也要承认我们和日本等国家的科技差距,继续努力,埋头苦干,等待中国诺奖到处开花的那天早日到来。

喜欢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