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活小妙招免费各类生活中的小问题知识以及音乐简谱等,是你了解世界未知知识的好地方。

如何理解孟子的性善论?

十万个为什么 空空 2024-4-11 11:58:33 3次浏览

关于问题如何理解孟子的性善论?一共有 2 位热心网友为你解答:

【1】、来自网友【夏天的雷风】的最佳回答:

先理解孟子关于性善论的逻辑…

孟子的逻辑是每个人的天性都是善的。

《孟子·告子上》:“人之性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

不善不是开发的不够,而是不会养心…

养心

《孟子·告子上》:“养其小者为小人,养其大者为大人。”

那么什么是小人,什么是大人?

《孟子·告子上》:“耳目之官不思,而蔽于物。物交物,则引之而已矣。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此天之所与我者。先立乎其大者,则其小者弗能夺也。此为大人而已矣。”

能思的心是大人,不会思的耳目口鼻是小人,所以要养心,养了心就会守住本性…

在孟子的理论中,人之所以为人,之所以区别于动物,是因为“心”…

《孟子·公孙丑上》:“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

这就是孟子性善理论中的四端,恻隐之心是仁之端;羞恶之心是义之端;辞让之心是礼之端;是非之心是智之端。

四端肯定是善的,是天生的,即便是作恶多端的恶人看到小孩子掉进井里也会动恻隐之心,这个恻隐之心就是本性的善,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是本性!

本性

在孟子的理论中,人的本性都是差不多的…

不看清脚的样子去编草鞋,一准不会编成框;

一说到吃,人们肯定喜欢吃大厨做的菜,没有人喜欢吃马喜欢吃的草;

一讲到声音,赵季平、胡伟立、喜多郎的作品人们肯定喜欢,没有人喜欢听我这破锣嗓子吼一声;

一说到美男子人们想到的肯定是古天乐、金城武、吴彦祖,我跑上来说我是美男子肯定大家都要吐…

讲到心差不多也是如此,正直、无私、公正、诚信、明理、高义人们肯定都喜欢,想来应该没有人喜欢贪婪、自私、阴险、邪恶、卑鄙、龌龊…

《孟子·告子上》:“故凡同类者,举相似也,何独至於人而疑之?圣人与我同类者。故龙子曰:‘不知足而为屦,我知其不为蒉也。’屦之相似,天下之足同也。口之於味,有同耆也;易牙先得我口之所耆者也。如使口之於味也,其性与人殊,若犬马之与我不同类也,则天下何耆皆从易牙之於味也?至於味,天下期於易牙,是天下之口相似也。惟耳亦然。至於声,天下期於师旷,是天下之耳相似也。惟目亦然。至於子都,天下莫不知其姣也。不知子都之姣者,无目者也。故曰:口之於味也,有同耆焉;耳之於声也,有同听焉;目之於色也,有同美焉。至於心,独无所同然乎?心之所同然者何也?谓理也,义也。圣人先得我心之所同然耳。故理义之悦我心,犹刍豢之悦我口。”

这些本性不是外界加于我们的,是我本身就有的,只不过我们平时不去想和探究而已。

既然是我们本身就有的,所以我们就不能舍弃他,要去探求他。探求就能得到,舍弃就会失去…

《孟子·告子上》:“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故曰:‘求则得之,舍则失之。’”

怎么探求?孟子提到了一个词叫“尽心”…

尽心

小孩子没有不喜欢自己父母的,人不经过学习而会做的能力是良能,不经思考就懂的那是良知…

《孟子·尽心上》:“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

王阳明汲取了这一思想,龙场悟道悟出了致良知…

朱子理解这一思想,说:“心具众理,盈天地间无不有理,皆不离一心之妙用。”

尽心知性知天,这是一个过程,也是孟子思想的最高标准…

《孟子·尽心上》:孟子曰:“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

存其心,养其性

存心,养性怎么做到?孟子说不要失了一颗赤子之心…

《孟子·离娄下》:“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道德经》也说:“含德之厚者,比于赤子。”

怎么时刻保持一颗赤子之心?心上要时刻存着仁字,行上要用道义约束自己…

《孟子·告子上》:“仁,人心也;义,人路也。”

时时刻刻提醒自己,约束自己,不要做违背道义,违背本心的事情,保持初心…

这就是性善论的核心!

【2】、来自网友【安意如】的最佳回答:

这是一个很简单的问题,因为我们很多人都在相信或者坚持着性善论,至少面子上,嘴上。这同时也是一个极为复杂的问题,做为一个基本的哲学问题,千百年来争论不断,支持者有之,反对者有之,误解曲解者有之。

那么要让我来回答这个问题,我试着从这几方面来做简单的解释,并非全然正确,只是为好学者,提供一点自己的想法和思考方向。

首先我们先来讨论,“性善论”中的“性”是什么?是人性?还是天性?我们回归文本,看看孟子怎么说。

孟子说:“口之于味也,目之于色也,耳之于声也,鼻之于臭也,四肢之于安佚也,性也,有命焉,君子不谓性也。”

第一个性,其实就是一种事实描述,可以说是事物的本性,但是孟子接着说“君子不谓性也”。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前面说的那些都可以被称为“性”,只是君子不把他们称为“性”而已,那么君子把什么称为“性”呢?

我们都知道,孟子师承子思,子思在《中庸》开篇中就说到

“天命谓之性”

,孟子坚信并继承了这种思想,

孟子说:“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夭寿不贰,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

这里孟子提出了一个比较重要的儒家内圣功夫学,即尽心到知性,进而到知天。孔子说的“五十而知天命”,孟子在这里面做了发展理解,并不是说人到了五十就会知道天命,而是经过五十年不断的修养自身,从而达到的一种境界,是一种拥有大智慧的境界。换句话说,到那时,也就明白了孟子的“性善论”了。

接着,我们讨论孟子的“性善论”到底是什么?孟子说:“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这是孟子性善论的主要出处。

但是这里我们应该清楚的知道,孟子这里主要强调的是什么?我们突然知道一个孩子掉进井里了,最初的心理状态是怎样的?一个小孩,是我们的同类,现在有生命危险,我们需要去救,应该去救。遇到这种情况,我们心里肯定是有想法的,至于说,我们把这种救人的想法付诸行动了与否,不在讨论范围内。而这种心理活动中,人都是或者大多数人都是想救人的,这就是孟子说的“性善”,或者说是天性善。

最后,我们需要讨论的,孟子所谓的“性善”不是把他做了一个命题拿来研究讨论的,而是将他作为一个真理来使用的。换句话说孟子不是在讨论性为啥是善的,而是在告诉人们,人是否有善性存在?得到肯定答案后,再讨论,为什么要把善看做性,以及这样又怎么样怎样的好处?由此可以知道孟子“性善”的全部内在逻辑:承认人皆有善性,人应当在有限生命中不断培养这种“善性”,从而实现人的价值,到最后知天命,方恍然大悟,原来就是这样呀!这个过程就是“人弘道”的过程,也是逐渐认识自己、完善自己的过程。

以上就是关于问题【如何理解孟子的性善论?】的全部回答,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内容收集于网络仅供参考,如要实行请慎重,任何后果与本站无关!

喜欢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