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活小妙招免费各类生活中的小问题知识以及音乐简谱等,是你了解世界未知知识的好地方。

为什么小朋友不能参加葬礼等白事活动?

十万个为什么 空空 2024-3-27 00:30:33 3次浏览

关于问题为什么小朋友不能参加葬礼等白事活动?一共有 2 位热心网友为你解答:

【1】、来自网友【职场低层】的最佳回答:

大伯家的伯娘死的时候,因是本家自亲,我准备全家都过去帮忙。但母亲说,要留下媳妇在家带孩子或让她留下来在家带孩子。总之,不能让还没有满三岁的孙子去大伯家。

当时我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就说不就两三百米的距离,一望路,孩子好带,全家去帮忙,否则叫人说闲话,另外,还省得在家做饭。

母亲发火了,说孩子没满七岁,不能去死人家!这是老祖宗传下的规矩!

于是,我大伯父家办了三天三夜的丧事,母亲和我老婆,换着在家带孩子,孩子一次都没有去过。

我们家地处四川盆地边缘,是高山农村,按照当地风俗,乡邻家有红白喜事,都会全家去帮忙几天,直到事情结束后,主人请大家吃顿答谢饭后,把在各家借来用的锅盆碗椅,逐一还清,此事才算是结束。

而自家房族,更是男女老少齐上阵,这样才显出房族之间的团结来。

不过,有一点,就是一般的婴幼儿,红事可以参加,白事不能去。

红事指结婚酒,嫁女酒,生日久。而白事指死葬酒,做道场老斋。老斋是一些有钱人给死去的老人做的"免罪"法事,称为道场。也有一些有钱老人在未死之前,给自己做"改罪”的法事。

传说这种道场法事做了,死去的人在阴间就不会受罪,因为人在世间做了很多错事,去了阴间,会慢慢还债改错。没死的人先做,去阴间一身轻松,无罪可改,就没罪受了。

这些都与传说中的妖魔鬼怪有关,因此都称之为"白事"。

大伯家的伯妈死了,我小儿子还未满三岁,于是在母亲的阻挡下,没去过一次,并且一到天阴落山,母亲说,这时鬼怪就要出来活动,得关好门,不让儿子在外面玩。

这不说,还花了 2 元 4 角钱,在道士先生处讨了几道用黄纸做的"符",上面贴了公鸡毛,然后贴在大门上,说这样做了鬼怪们就无法入宅,可保孩子平安。

言归正传,回到正题。农村人为什么不让小孩参加白事?包括去扫墓上坟,都不会带他们去呢?

其实这些认为传于民间的神鬼之说。古人把神住的地方,称为庙宇。是神仙住的,高于人类,一般去庙里活动,都要规范语言和行为,而妇女在生理期,月子里,因身上有不干净的东西,是不能去庙里的。

传说神是惹不起的,一旦得罪了它,怪罪于你,你就会发生大病灾。

而办白事的场地,包括坟山墓地,因是鬼出目的地方,阴气重,小孩因未满过七岁,罡气差,会被鬼缠上身来。于是孩子就会生病。

这些只是传说,但现实之中,确实会发生这样的事。

就是大伯家伯妈去世这事,让三叔家的孙子生了一场大病。

事情是这样的,三叔家的儿子小华住在城里,两口子都在上难。伯妈死了,夫妻二人请了假,带上两岁的儿子,和岳父岳母一大家人,开个车子直接就到了大伯家的坝子里。

一下车,小华的老婆牵着孩子,小华按风俗拿出一圆鞭炮,噼啪啪啪的放起来,又碰上做法事的锣鼓敲得咚咚响。小孩见状,吓得哇哇大哭。

这一来,孩子就不得安宁。晚上睡到爷爷家,还未入眼又惊醒,醒了哭闹不停。三婶说完了完了,这小子中邪里。

于是拿了个鸡蛋,在小孩从头到脚全身滚了一遍,又哄孩子嘴对着蛋吹了三口气,然后屁颠屁颠去找道士先生看。

当时我在场,道士先生叫找一个干净碗来,舀半碗水,将蛋打入碗中,这叫"看水碗"。

道土先生一看,说有个小鬼附身,不过不要紧,我打道符给你贴在孩子的后背上,你再带孩子去医院看一下,抓点药回去吃,但别回这点来,几天就好了。

三婶听了,赶紧拿了 12 元喜钱给道士先生,让小华两口子带上孩子,把符贴在孩后背衣服上,回城里去了。

小华两口子带着孩回到城里就去看医生。一个老儿科医生看了说,孙子没事,受了惊吓,开点安神方面的药,回去吃了睡一觉就好了。

这一折腾,花了几十元钱,回去家里电视都没开,把药给孩子吃了,孩子还没黑就开睡,睡到第二天早上,于是病就好了。

三婶第二天打电话给儿子小华问情况,小华说,好了。于是三婶逢人便说,这道士先生高明,一道符就把孙子的邪给震住了。

其实,我心中最清楚,这不是什么邪气鬼缠身,是小孩从未见过锣鼓喧天加上鞭炮齐鸣,受了惊吓。吃点安神方面的药,换个清静的地方,睡一觉就恢复了。

那么,通常小孩去了白事之地或坟多的山,坟地回来都易生病,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一是白事之处,因死了人,人多嘲杂,鞭炮声,锣鼓声,还有铜鼓队的掺和,孩子没见过这种场面,受到惊吓,于是会出现哭闹,半夜惊醒等。

二是这种地方因为人多病毒多,小孩身休单薄,无抵抗力,因而容易感染疾病,于是有人就会迷信,说孩子是中了邪等什么的。

三是死人之地,大放烟花,大烧纸钱,香烛几天不断,这样空气中含有大量二氧化硫和各种怪味,小孩本来小,从未闻过,呼吸过这种有毒有害空气,一旦呼入,容易中毒或被刺激产生不良反应,于是生病哭闹。

四是坟山墓地,平时没有人去,这里显得阴森,人们常说这种地方阴气比一般地方重,易滋生病毒。小孩去了,因免疫力低下,易被感染生病。

结束语:为什么小孩不能参加葬礼等白事活动,包括去墓地等。

这是沿于习俗中传说白事和墓地是鬼怪活动的地,子孩太小,罡常不高,会被鬼缠身而生病。

其实真相并非如此,只是这种地方,闹杂,空气中含有病毒或有害物质,大人经事多,这一切对他们伤害不大,而小孩人小未遇见过,加上。抗病毒力差,受了惊吓又受了刺激,染上了病罢了。

世上本无鬼,只是我们一些人不懂科学,从而被迷惑了。

(图自网络,侵权删除)

【2】、来自网友【珍视映画】的最佳回答:

一个月前,婆婆的婶婶,老公的叔奶奶,点点的老婆婆(我没有见过,希望老婆婆原谅我在此提及您老人家)高寿(90 岁)而善终,去世后三天安葬,按照习俗,要在“五七”(去世后的第五个七天)给老婆婆举办一个仪式,所有的亲戚朋友需要再度参加,奶奶要去帮忙办饭(当天有二十多桌)因为当天遗体已然安葬,主要日程是法师念经和烧一些纸人等,点点也被带着一起参加。

去的时候首先就要戴上一个布帽子,成年人带的白色,而小朋友的则是红色。儿子辈的直系亲属、侄子、孙子、曾孙、男女的帽子的系法都不相同,点点一开始很拒绝,我跟他说清楚参加葬礼必须要戴帽子,而且请他放眼看看周围别的小朋友,他接受了这个规则,很配合的带上了。

参加葬礼的点点神情肃穆

其他的时候点点就在很耐心的看着葬礼的各种仪式,我就一直陪在他的旁边。不一会儿法师一声令下大家呼啦啦的跪下来了,爷爷立即把点点抱到了老婆婆令灵牌前,叫点点下跪。但是点点无论如何也不肯跪下,爷爷按着宝宝的膝盖,将点点往下按,点点一边挣扎一边大哭,惹来周围人的侧目。我赶紧起身走到点点身边,跟他说:点点,这是老婆婆的葬礼,老婆婆要求我们每个人都要下跪,不然老婆婆就不高兴了呀。我刚说完,点点“扑通”一声就自己跪下来了。

由此我反思中国的死亡教育,从来都不肯跟宝宝说明这些仪式的真实意图,(逼迫点点下跪),更没有从情感的角度谈及葬礼的礼仪。

中国的死亡教育有很大的缺失:

(以下论点吸收了胡萍老师的《爱的误区》第十章的部分内容,特此致谢。)

第一,是对死亡的回避。人们认为谈论死亡是很忌讳的一件事情,点爸的小表姐有一件轶事很有名,她的奶奶问询:宝宝,你喜欢我吗?将来要对我好啊。宝宝大言不惭的说:嗯!将来我多给你烧点钱。奶奶气了好久,即使童言无忌奶奶也认为这是大不敬大忌讳,耿耿于怀了好久。包括我在写这篇博文的时候,点爸就说很不吉利,为什么要谈及这个话题呢,我说因为我是孩子妈妈,将来我要教导孩子面对这样的问题,我必须自己要有系统的死亡教育的观念。既然性教育都能被正视,为什么死亡不可以?有一天一个 9 岁的小女孩和我们一起去散步,路边看到一些坟墓,不知道为什么我提及每个人将来都会死,她惊恐的看着我:我也要死吗?!我说是啊,她沉默了好久,连基本的生死的自然规律都无从知晓,我真为孩子担心。

第二,是关于死亡的黑色迷信导致了恐惧。中国的鬼神都是凶神恶煞的形象,而且都是人死后变的。奶奶的死亡是我第一次亲历的亲人死亡,她临终的时候是一个很炎热的夏天,我的小哥一边给她握着她的手一边给她扇扇子,那时候我已经 15 岁了,可是我躲得远远的,根本不敢去那个房间,没有在最后陪她。也没有人意识到我深深的恐惧。今天想来还觉得很遗憾。奶奶去世后,我哭的很伤心,我的感觉是不可能的,奶奶不可能去世的,人为什么要死呢?死亡之后奶奶去了哪里?奶奶呢,再也看不见了吗?我的心灵的挣扎更没有人理会,一直以来,根本没有人跟我解释这个事情并教导我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这种恐惧至今依然存在。致使我每次参加葬礼都要鼓起很大勇气。

第三,是死亡仪式缺少了死亡的高贵和神圣。中国的葬礼不乏呼天抢地,但是形式居多,成年人尤其缺乏对这一仪式的情感价值的认可,(很多人吃完饭后开始麻将。)无法给孩子做出榜样。再来看今天参加葬礼我们的下一代:有的小朋友有的在玩沙,有的拿着纸钱借机玩火,有的在捡地上的鞭炮屑继续点燃,在他们看来,这是一个无关自己的甚至是一个有趣的 PARTY,我们的下一代就这样被教育着。

死亡教育的意义是什么?

死亡是生命的一个部分,为孩子建构的生命观中必然包含了死亡观,对孩子的死亡教育是帮助孩子建构积极的生命观的重要环节。

死亡教育可以帮助人们正确地面对自我之死和他人之死,理解生与死是人类自然生命历程的必然组成部分,从而树立科学、合理、健康的死亡观;可以消除人们对死亡的恐惧、焦虑等心理现象,教育人们坦然面对死亡;使人们思索各种死亡问题,学习和探讨死亡的心理过程以及死亡对人们的心理影响,为处理自我之死、亲人之死做好心理上的准备。(出自中国健康教育丛书,邹宇华:《死亡教育》,2008,广东人民出版社。)

究竟应该如何对孩子进行死亡教育?

1、不回避也无需刻意为之。

不要刻意增加死亡教育的内容,只需要在孩子发问的时候给与正面的回答,或者借助于参加葬礼的契机跟孩子普及一些对死亡的基本道理就足够了,无需过多讲解这些人为的将宝宝的情绪至于负面中,毕竟这只是教育系统的一部分。

2、根据孩子的特点而实施。

研究表明,3-5 岁的孩子通常不能够明白“活着”和“生命消亡”有什么不同,5-9 岁的孩子能够明白死亡是什么?知道人死后就不回来;而 9 岁以上的孩子能够意识到自己也会死,死亡是谁也避免不了的。这些知识应该在宝宝的这一阶段就应该掌握的。胡萍老师还在书中推荐了一些关于死亡的绘本,如《我的狗狗死了》,《爷爷变成了幽灵》,《外公》。《再见了,艾玛奶奶》等。可以结合这些对宝宝进行教育,比较适合低幼阶段宝宝死亡教育的启蒙。

3、从加强情感入手。

美国人的死亡教育注重情感因素的介入,是以情感的方式将死亡教育存入宝宝的知识库的,比如胡萍老师举了一个例子。美国电影《自闭历程》中:坦普来到心爱的马厩发现心爱的小马倒地不起,问卡洛科教授,教授说:坦普,记住他们活着的样子。这个观念深深的植入了坦普的心灵,在参加卡洛克教授的葬礼时,她怀念教授的方式就是记住他活着时举着火箭筒模型的样子,这让坦普深感安慰。死亡可以被高度的情感的方式而铭记,而非沉湎其中无法自拔。

4、通过各种方法培养孩子悲悯的心。(这点是点爸提出的。)孩子有一颗悲悯的心是孩子终身的财富,我家有一只小狗不幸死了,点爸拿着一把小铲子找了一个地方把它埋了起来,并且带着点点一起,要求他同情小狗的遭遇,并且让狗狗有个最后的归宿,点点似懂非懂,但是这一仪式本身就是好的教育方式,也让点点对死亡怀有一个正确的情感态度。

无论如何,理性的面对自己和亲人的死亡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毕竟“千古艰难唯一死”,但是作为每个个体这一问题又是不可回避的,现代的家长真的需要直面这个问题了。

喜欢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