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活小妙招免费各类生活中的小问题知识以及音乐简谱等,是你了解世界未知知识的好地方。

为什么写出“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李绅最终会成为祸害百姓的贪官?

十万个为什么 空空 2024-3-17 19:22:30 3次浏览

关于问题为什么写出“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李绅最终会成为祸害百姓的贪官?一共有 2 位热心网友为你解答:

【1】、来自网友【史晓生】的最佳回答:

这种说法,纯属造谣。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这两句诗,可谓是妇孺皆知,但对于该诗的作者李绅,不少人就会嗤之以鼻,甚至还会骂上几句。

为何?就是因为有一种说法,说李绅在当官后不断腐化,不仅奢侈无比,并且祸害百姓,完全没有了当初写下“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时那种悯农之心。

甚至,还有人举例为证,说李绅喜欢吃“鸡舌”,单是一顿饭,就要杀掉 300 多只鸡。

但实际上,说李绅最终成了一个祸害百姓的贪官这种说法,完全是空穴来风,毫无相关依据,说白了就是造谣。

下面,我们用事实说话,去看一看历史上的李绅究竟是什么样的人。

首先,我们先来看看几个被强加在李绅身上的几个谣言。

最出名的一个,是李绅“爱吃鸡舌”的典故。

这个典故中,是说李绅在飞黄腾达之后,“渐次豪奢”,意思是逐渐变成了一个腐官,尤其是在吃穿用度上,愈加奢侈讲究。

并且,他当时喜欢吃“鸡舌”做的一道菜,基本上每餐都吃。

不过,由于“鸡舌”太小,因此,想要做成一盘菜,那就需要大量的鸡舌,因此,为了满足李绅的口腹之欲,他只要吃这道菜,那么就需要耗费活鸡三百只之多。

于是,这就导致了李绅家里的院子后面,堆满了被宰杀后的鸡,甚至一度“堆积如山”。

那么,这种说法真实吗?答案是当然不真实。

第一,先不说这种说法出自哪里,我们就来谈谈,如果在后院里堆满被宰杀后的鸡,会产生什么后果。

能够确定的是,李绅所在的年代,肯定没有电冰箱或者是冷藏设备,虽说当时的夏天,市面上卖的也有冰块,但那都是用来消暑的,并且价钱还不便宜。

他李绅一个官员,纵然再有钱,也办不到拿昂贵的冰块来冷藏保质食品。

因此,如果李绅在自家后院里堆满了被宰杀后的鸡的话,那么最终的结果,就是这些鸡肉全部发臭变质腐烂掉。

一旦如此,那李绅家就有可能成为一个瘟疫的感染源,而古代对付瘟疫的手段又十分低下,在这种情况下,一旦爆发瘟疫,别说李绅了,怕是一个城的百姓都别想活。

因此,仅从这一点来看,就知道这种说法经不起推敲。

第二,说李绅爱吃鸡舌的说法,在各种史料上均没有记载。

而这种说法最早出自于哪里呢?目前经过专业人士考据,这个说法最早发表于 2007 年的《郴州日报》上,当时有篇文章叫做《<悯农>与李绅》,其作者叫做肖六芹。

这位肖六芹,是一位中专的语文老师,他就在文章里写到,李绅为官后“渐次豪奢”,一餐的花费多达几百贯,尤其爱吃鸡舌,每餐必吃等等。

之后,在 2010 年,有个署名为“谢志东”的作者,又把类似的内容发表在了《百家讲坛》的杂志上,随即便被各大纸媒和网友进行了大量的转载。

由此,李绅就这样莫名其妙地被“坐实”了花天酒地、奢侈无比的名声。

但实际上,那位最早发表此文的作者肖六芹,曾在事后接受过采访,他自己都说,关于李绅爱吃鸡舌的典故,他的主要信息来源是道听途说,另外他声称是某次听别的高校老师讲课时,听到了这个故事,因此就当了真,回来后未经考证,便写了那篇文章。

所以,他在事后也曾写了一个澄清的相关文章,但由于当时李绅的“恶名”已经被广泛传播,所以并没有起到什么作用。

因此,这种说法,已经被证实是谣言,历史上的李绅压根就没干过这种事。

并且,古代生产力比不上现代,普通百姓能在一年里吃饱不挨饿就是天大的幸事,因此就没有太多的余粮去喂鸡,因此,古代并没有像现代的大型养鸡场,差不多都是以散养为主。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李绅每顿饭都要杀三百多只鸡,那按照当时养鸡的规模,怕是一个县的鸡都不够李绅一人吃的。

所以,这也说明了所谓李绅吃鸡舌,每餐耗费鸡三百余只的说法极其不靠谱。

除了这个说法之后,还有个说李绅奢侈无度的典故,就是著名的“司空见惯”的故事。

这个故事里,是说唐代有名的诗人刘禹锡,在担任苏州刺史期间,某次前去拜访时任司空的李绅,而李绅热情地招待了他。

结果,在酒席宴上,刘禹锡看到李绅府上歌妓成群,生活更是奢侈无比,因此他就写下了一首名为《赠李司空妓》的诗,来讽刺李绅的奢侈无度。

“高髻云鬟宫样妆,春风一曲杜韦娘。司空见惯浑闲事,断尽苏州刺史肠。”—刘禹锡

这首诗的大意,就是说李绅对于奢侈无比的生活,早已习惯,而当时由于李绅担任司空一职位,因此,就有了“司空见惯”这个成语。

因此在后世,就用司空见惯这个词,来形容对某种现象的漠视和习以为常。

那么,这个典故是不是真的呢?能够确定的是,刘禹锡确实是写了这首诗,并且他写这首诗的意思也真的是在讽刺,但这里存在的问题是,他讽刺的并不是李绅,而是另外一个人。

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看看刘禹锡和李绅的官场履历就知道原因所在了。

根据史料记载,刘禹锡在遭到贬谪二十余年后,于公元 827 年返回东都洛阳,并出任东都尚书省尚书一职。

之后在次年,也就是公元 828 年,他又回长安担任主客郎中,同时还被宰相裴度举荐为礼部郎中、集贤直学士。

但在公元 830 年,正值裴度以身体有恙为由,向唐文宗辞官之际,被时任宰相李宗闵、牛僧孺等人趁机进言,撺掇唐文宗罢免了裴度的宰相之位。

而后进宰相李宗闵、牛僧孺等不悦其所为,故因度谢病罢相位。—《旧唐书》

而在裴度被罢相之后,当时的刘禹锡才由礼部郎中改任为苏州刺史,之后又相继担任了汝州刺史、同州刺史等职务,到了公元 836 年,他又被调回东都洛阳担任太子宾客、秘书监等闲职。

度罢,出为苏州刺史。以政最,赐金紫服。徙汝、同二州。—《旧唐书》

所以,按照这个时间节点来看的话,那么刘禹锡担任苏州刺史的时间,最早是在公元 830 年这个时间。

而此时的李绅又在哪里呢?

同样是《旧唐书》中的记载,从公元 825 年至公元 830 年的这段时间,李绅的官职变化依次为江州刺史、滁州刺史以及寿州刺史。

之后,在公元 833 年,李绅又担任了浙东观察使,三年后,也就是公元 836 年,他又去了河南,并在河南担任多个职位,一直持续到了公元 840 年返回长安。

从上述两人的履历中就能够看出,刘禹锡确实担任过苏州刺史不假,但李绅一生却没有担任过什么司空一职。

并且,按照两人的官职所在地也能看出,在公元 830 年这个时间点,两人是不可能有交际的,毕竟一个在苏州,一个则在寿州(当时的寿州范围为今安徽省淮南、寿县一带)。

所以,通过上述证据就能说明,刘禹锡诗中所说的“司空”,并不是指李绅。

至于说刘禹锡所说的司空究竟是谁,其实也是有迹可循的,按照《旧唐书》中的记载,在刘禹锡担任苏州刺史期间,有个叫做李逢吉的人,刚刚担任了检校司空一职。

李逢吉于是浸疏,以检校司空、同平章事为山南东道节度使。—《旧唐书》

并且,这个李逢吉是出了名的品性忌刻,他还曾多次排挤裴度,并结交权阉,因此,结合时间点以及官职,加上此人的做派,那么刘禹锡所说的司空,极有可能就是李逢吉。

所以,关于说李绅生活奢侈无度,以至于对家中舞姬成群都“司空见惯”的说法,也是一个经不起推敲的谣言而已。

此外,关于李绅还有一个流传很久的“劣迹”。

李绅的这件“劣迹”,发生在他担任淮南节度使期间,当时江都县尉吴湘因贪赃以及强娶当地百姓颜悦之女等罪,被人告发,之后李绅经查证后,吴湘所犯之罪证据确凿,因此在上报后就将其按律处死。

但是之后,有谏官柳仲郢等人,以李绅与吴湘之间有私人恩怨为由,质疑李绅在此案中有挟私报复的成分,所以联名抗议,并对李绅进行弹劾。

这便是李绅所谓的“劣迹”,那么,李绅究竟和这个吴湘有没有私人恩怨呢?严格来说也算是有的。

恩怨的来源,是当时著名的“牛李党争”。

所谓牛李党争,是指发生在唐朝晚期时,以宰相李德裕和宰相牛僧孺为首的政治争斗,而李绅是“李党(即李德裕一派)”的重要成员之一。

而那个犯罪的吴湘,其叔父吴武陵曾因贪污之罪被宰相李德裕贬官,这就导致了吴湘以及其哥哥吴汝纳在仕途上受到牵连,一直担任低级官职不能升迁。

所以,吴汝纳就恨上了李德裕,自然连带对”李党“的重要成员李绅也没什么好感。

而在谏官抗议后,朝廷当时派了御史崔元藻进行核查,而崔元藻核查后,吴湘所犯之罪确实证据确凿,将其处死也符合律法规定。

“谏官疑其冤,论之,遣御史崔元藻覆推,与绅所奏多同。”—《旧唐书》

也就是说,这件案子在当时已经有了定论,属于是铁案一件,但吴湘的哥哥吴汝纳却在不久后,借助此事上疏伸冤,声称李绅是仗着李德裕的势力,故意借机报复,违规将自己的弟弟吴湘处死。

最终,在“牛党”的几个核心成员运作下,原本已经是铁案一件的案子,被全部推翻,而李德裕也因此事被贬往崖州,并在这里病逝,而李绅则被“追削三任官告”。

从这里就能看出,在这件事中李绅并没有做错,他也没有挟私报复,只不过牵涉进了政治斗争,才导致了这个经他手办理,且证据确凿的案件出现了完全相反的结果。

所以,也是因为这个原因,李绅就被扣上了“草菅人命”的帽子,甚至有人还借此说他是一个祸害百姓的官员。

上述几个典故和事例,便是关于李绅的谣言,不过经过考证,这些谣言均没有事实依据,有的更是纯属捏造,因此,拿这几个事例就说李绅是个祸害百姓的贪官,那就是妥妥的诬陷了。

那么,历史上的李绅是不是一个好官呢?

至少对于百姓而言,李绅还真是一个好官。

李绅一生,曾担任过不少官职,也去过不少地方,而在地方任上,李绅确确实实是做出过有利于百姓的功绩的。

比如,他在担任寿州刺史时,当地虎患颇为严重,老虎盘踞深山,导致经常有当地进山采茶的茶农被虎所伤甚至丢掉性命的事情发生。

而李绅得知此事后,便命兵丁进山围剿老虎,最终,去除了这一祸患。

绅至,尽去之,虎不为暴。—《新唐书》

还有,他在担任河南尹时,当时治所在如今的开封,而开封有一群恶少,时常在大街上闲逛,并且滋扰商户百姓,令百姓们苦不堪言。

但由于这群恶少背后颇有势力,因此,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没人敢管他们。

而李绅上任后,执法颇为严厉,尤其是抓了几个典型严办之后,这群恶少再也不敢在大街上公然寻衅滋事。

恶少或危帽散衣,击大球,尸官道,车马不敢前。绅治刚严,皆望风遁去。—《新唐书》

此外,李绅在河南任上时,恰逢河南遭灾,先是大旱,之后又是蝗灾,并且还发生过洪灾,而李绅在面临诸多灾情时,亲自带领河南官员“捍大患,御大灾,却飞蝗,遏暴水”,着实是为百姓做出了不少实实在在的事情。

正因为如此,在他从河南任上调走时,当时数以万计的河南百姓,“挈壶浆,捧箪醪”相送,且“皆呜咽流涕,如婴儿之别慈母焉”。

一个能让百姓“箪食壶浆”的官员,无论如何也不应该是个坏官吧。

这些事迹,均是记载于正史之中的,并且,在李绅去世后,朝廷赠予其的谥号为“文肃”,所谓“文肃”,即“慈惠爱民曰文,身正人服曰肃”,由此可见,该谥号是个实实在在的美谥。

能在死后被追赐如此美谥,就再次证明,历史上真正的李绅,确实不是一个祸害百姓的贪官。

而通过论证李绅究竟是不是一个贪官的过程,其实也印证了一个道理,正所谓“造谣张张嘴,辟谣跑断腿”,面对纷杂繁多的信息,作为我们现代人要学会甄别判断,究竟哪些是真的,哪些又是毫无依据的造谣,千万不能人云亦云的跟风,再犯类似于随意把李绅定性为一个贪官的错误。

【2】、来自网友【夏天的雷风】的最佳回答:

真是造谣的一张嘴,辟谣跑断腿!

李绅明明是个升调后老百姓“皆呜咽流涕,如婴儿之别慈母焉”般的好官,现如今在世人眼中却成“祸害百姓的贪官”了…

李绅吃鸡舌

现在一些文盲每提到千古名篇《悯农》时,都会嗤之以鼻的辱骂《悯农》的作者李绅…

说什么“李绅喜欢吃鸡舌,所以每吃一盘鸡舌,都要杀掉 300 多只活鸡,因此他的后院被宰杀的鸡时常堆积如山。”

这真的是闻所未闻,时常将死鸡在后院堆积如山那得多臭啊?臭不臭咱先放一边,事实是这根本就是造谣。

谣言的出处是 2007 年一个名叫肖六芹的中专老师杜撰的一篇意淫文《<悯农>与李绅》。这篇文章最初是发表在《郴州日报》上的,后来被《百家讲坛》杂志收录,从此这个谣言就被传开了。

再后来,不知是为了哗众取宠还是什么目的,所有人都把这个谣言当了真……

虽然肖六芹后来出来辟谣,但造成的后果已不可挽回,时至今日,还有人在头条问提这样的问题,真是可悲,可叹!

注:那时《百家讲坛》的杂志经常造这种谣,类似的还有《岳阳楼记》的滕子京等…

李绅其人

李绅六岁时父亲就去世了,母亲的身体也不好,李绅在床前照顾。

白居易形容他“侍亲之疾,冠带不解者三载”;没多久母亲也去世了,白居易形容他“执亲之丧,水浆不入口者五日。”

注意,这时的李绅还只是个孩子……

后来李绅入仕,做事强硬,史书记载“绅治刚严”,所以去世后谥号“文肃”,刚德克就曰“肃”!

但是李绅对老百姓,是非常好的,记载他为政方面“应用无方,所居必化。卧理二郡,以去害为先,故有盗奔兽依之感;廉察浙右,以分忧为功,故有邻活殍之惠;尹正河洛,以革弊为急,故有摘奸抉蠹之威。”

李绅到很多地方为过官,可以说每到一处当地都能大治。比如李绅任汴州刺史时,汴州大旱,后来又发大水,再加蝗灾,老百姓苦不堪言。但是李绅到了后“捍大患,御大灾,却飞蝗,遏暴水……”在那五年里,老百姓丰衣足食。

后来升官,制银青光禄大夫扬州长史淮南诸道节度观察等使,皇帝诏书到的时候,河南老百姓箪食壶浆,像婴儿离开慈母一样…

诏下之日,出次於外,军门不击柝,里巷无犬吠,从容五日,按节而东。百姓三军,挈壶浆,捧箪醪,遮道攀饯者,动以万辈,皆呜咽流涕,如婴儿之别慈母焉。——白居易《淮南节度使检校尚书右仆射赵郡李公家庙碑铭》

当然以上史料出自李绅的好友白居易,但是正史如《新唐书》对李绅的政绩都是肯定的……

迁滁、寿二州刺史时“霍山多虎,撷茶者病之,治机阱,发民迹射,不能止。绅至,尽去之,虎不为暴。”

河南尹时:“河南多恶少,或危帽散衣,击大球,尸官道,车马不敢前。绅治刚严,皆望风遁去。”

迁宣武节度使:“大旱,蝗不入境。”——《新唐书》

综上可知,李绅并没有现在人们讲得那么不堪,至少他是一个对老百姓很不错的人…

李绅的劣迹

史料关于李绅不好的记录只有两处:一处是真实史料中的吴湘案,另一处是“司空见惯”的成语由来…

吴湘案

说李绅任淮南节度使的时候,有人状告当时的江都县尉吴湘贪污受贿,还娶辖区百姓颜悦之女为妻。按照唐律规定,官员不能与辖区百姓通婚,不能与下属的家族通婚…

李绅安排观察判官魏铏去审讯吴湘,经魏铏审核,吴湘的罪状清楚,上报处决了吴湘。

当时有人议论说,吴家世代和宰相有仇,怀疑李绅杀了吴湘是为了讨好宰相李德裕,因为吴家和李家有仇。

于是吴湘的哥哥吴汝纳就多次上疏状告了李绅,皇帝便下诏派御史崔元藻复查。其结果是贪污受贿、挪用官府钱粮有证据,但娶辖区民女为妻这一条与事实有出入。

因为吴湘的岳父颜悦曾任青州衙推,他妻子王氏是官宦人家的女儿,所以女儿不算辖区百姓,这一条不不应判罪。

始,沣人吴汝纳者,韶州刺史武陵兄子也。武陵坐赃贬潘州司户参军死,汝纳 家被逐,久不调。时李吉甫任宰相,汝纳怨之,后遂附宗闵党中。

会昌时,为永宁 尉,弟湘为江都尉。部人讼湘受赃狼籍,身娶民颜悦女。绅使观察判官魏铏鞫湘, 罪明白,论报杀之。

时,议者谓吴氏世与宰相有嫌,疑绅内顾望,织成其罪。谏官 屡论列,诏遣御史崔元藻覆按,元藻言湘盗用程粮钱有状,娶部人女不实,按悦尝为青州衙推,而妻王故衣冠女,不应坐。——《新唐书 > 列传 > 卷一百零六》

李绅从头到尾就这一条污点,到头来还算不得污点,因为吴湘贪污受贿、挪用官府钱粮这一条是有坐实的,所不该者只是不该盛夏而杀罢了,就这还被:“削三官,子孙不得仕。”

不过这涉及到了“牛李党争”的问题。牛李党争中的李德裕“忠于国则同心,闻于义则同志”,是真正为国家尽忠的无党人士,李商隐评他“成万古之良相,为一代之高士。”

反观牛派?以牛僧孺和李宗闵为首的牛派全是小人,大唐的败亡和他们脱不了干系……

司空见惯

晚唐孟棨撰写的《本事诗》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说刘禹锡和州任满的时候有个李司空的也罢镇在京。李司空特别仰慕刘禹锡,尝试着邀请到自己府上做客。

酒过三巡菜过五味,李司空给刘禹锡送了一个歌妓,刘禹锡当场作了一首诗,诗名《刘梦得赠李司空妓诗》,曰:“高髻云鬟宫样妆,春风一曲杜韦娘。 司空见惯浑闲事,断尽苏州刺史肠。”

就是说,这个美女梳着高高的如宫女一般的发髻,一曲《杜韦娘》如春风般拂过宴席。李司空见惯了这样的场景因此心无波澜,可我这小小的刺史真是柔肠百结。

刘尚书禹锡罢和州,为主客郎中。集贤学士李司空罢镇在京,慕刘名,尝邀至第中,厚设饮馔。酒酣,命妙妓歌以送之。刘于席上赋诗曰:“䰀鬌梳头宫样妆,春风一曲《杜韦娘》。司空见惯浑闲事,断尽江南刺史肠。”——晚唐孟棨《本事诗》

这个典故后来被《太平广记》做了注释,注释中把李司空肯定成了李绅……

刘尚书禹锡罢和州,为主客郎中。集贤学士李绅罢镇在京,慕刘名,尝邀至第中,厚设饮馔。酒酣,命妙妓歌以送之。

刘于座上赋诗曰。䰀鬌梳头宫样妆。春风一曲杜韦娘。司空见惯浑闲事,断尽江南刺史肠。

李因以妓赠之。䰀鬌字亦作浮喧。并上声。古今注言。即堕马之遗像。出本事诗本事诗浮喧作低堕——《太平广记 > 器量二 > 李绅》

然而,李绅一辈子未做过司空。而且刘禹锡是宝历二年(公元 826 年)秋天罢和州刺史任被调回洛阳的,可此时的李绅还在江州刺史任上。所以时间对不上,地点也对不上……

而 826 年确实有个姓李的人刚当上司空,但这个人不是李绅,而是李逢吉。

所以,如果司空见惯这首诗真是刘禹锡所作,那诗里司空只能是李逢吉,而不可能是李绅。《太平广记》之所以认为是李绅,有可能只是李绅名气比较大的原因而已。

最后

历史上的李绅没做过什么亏心事,也没有贪污什么的记载,所谓吃鸡舌更是无“鸡”之谈…

网络造神可怕,网络毁人更可怕,希望大家擦亮眼睛,现在不该是民智未开的年代,要知道辟谣真的很累人。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悯农 > 其一》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悯农 > 其二》


@夏天的雷风 一个做文史科普的人……

注:图片均来自网络,仅供参考…

喜欢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