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活小妙招免费各类生活中的小问题知识以及音乐简谱等,是你了解世界未知知识的好地方。

《天道》和《遥远的救世主》给了你什么启示?

十万个为什么 空空 2024-3-26 16:17:41 3次浏览

关于问题《天道》和《遥远的救世主》给了你什么启示?一共有 2 位热心网友为你解答:

【1】、来自网友【八位数花园】的最佳回答:

《天道》这部剧和原著《遥远的救世主》我都细读过,电视剧基本上还原了书的内容,改动很小。

这部剧对人性的描写太透彻了,一眼就望穿了人性,就像没有污染过的水源,虽然有 30 米深,但依然能把底部看得明明白白。我在感同身受的同时,又感到深深的恐惧,这种感觉还是挺微妙的。

另外,作者把男主的人设定位为一个思想高度极高的人,甚至不像个人,人人都向往,但人人都成不了他,所以很多人都心心念念无法忘却。

今天聊这部剧,说一下我喜欢这部剧的理由,书中男女主角的精神思想境界都非常高,不是我们芸芸众生能够达到的高度,而且解读主角的文章特别多,今天我更想聊一下跟我们普罗大众比较接近的情节和人,希望能从他们身上获得启发,对我们的交易产生帮助。

先简单说一段剧中的情节。

王庙村的创业三人,他们是在小城里苦苦挣扎的社会底层人物,偶然的机会遇到了男主这样有思想,有资源,有能力的人,三个人都想抱住大腿,改变自己的境遇。但机会来临的时候,面对风险,他们又胆小如鼠,没有底线地甩锅,退股,逃避责任和风险。

再说剧中的欧阳,当创业面临失败的时候,她毫不犹豫接受了王庙村创业三人转让股份的无理要求,承担了失败的风险。

剧终的内容咱就不多说了,下面想讨论一下面对失败风险的时候,他们做出不同选择背后的原因。

网上有很多分析,讲到人的思想,人的认知,人的意识,人性,这些都有道理,但都不接地气,都不实在,今天我说点实在的。

王庙村的创业三人如果失败,面临的是倾家荡产,他们投入了自己人生所有的积蓄,他们败不起。如果失败,他们前半生的努力就成为泡影,他们赌不起,所以在危难时刻突破了道德底线。

但欧阳有属于自己的生意,即便创业失败,她还可以回去做自己的饭店老板娘。

剧中有两个情节:欧阳说过,如果创业失败,她就回去继续开饭店,这对她来说做起来得心应手,收入高并且稳定。另外一个情节,书中有她经营酒店分红的账单,酒店的一年纯利润是 246177。回到剧中的年代 1995 年,这绝对算一笔巨款。有了退路,自然能接住风险,峰回路转之后,风险变成巨额回报。

所以别动不动就说境界,钱是人最大的靠山。

我们回到交易中。

熟悉我的朋友都知道,我一直强调交易使用的资金要量力而行,用自己的闲钱交易,不要赌上身家性命,更不要借钱交易。

第一:交易跟创业一样,都面临了不确定性和风险,如果失败你能不能亏得起?

第二:好的心态是交易成功的基础。仓位太重,赌上身家性命的交易,遇到风险的时候,你忧心忡忡,你患得患失,想赢却输不起,趋利避害的本性就会让你做出错误的决定。这就像王庙村的创业三人,看对了方向,做上订单了,没赚到钱,一波回调震荡就震出来了。

交易中这样的例子太多了,很多人都经历过自己明明看准了行情,到头来却亏损的情况。看到没做到肯定是执行力的问题,如果你把仓位再降低一些,你输得起,你不怕输,就会有更好的执行力,看准了行情就能赚到钱。

大家想一想:如果剧中王庙村创业的三个人,在创业中投入的本金是自己资产的 1/10,他们完全亏得起,面临风险的时候,他们不会那么气急败坏,不会那么慌不择路,结局就会完全不同。

交易中使用你能承受得起的资金量,小仓位交易,面对风险的时候,你能保持淡定,保持执行力,拿住利润,赚到钱,这才是最重要的。

总结一下吧

交易者之间最重要的差别是什么?是交易技术?还是交易观?或者说所谓的交易境界?

都不是,其实最重要的就是在于你的心态,有没有风险的预期,有没有承担风险的能力,能不能放弃对大利润的贪婪,使用合理的仓位去交易,赚自己能赚得到的钱。这就是金融市场中,盈利者和韭菜之间的区别。

我是经历过人生起伏的,我穷过,苦过,也起来过,我深深地明白,眼高手低是交易世界最忌讳的事情。量力而行,钱少就慢慢做,慢慢积攒的低回报好过亏损。

【2】、来自网友【李撒欢】的最佳回答:

从自我走向条件的可能。

书中其实不断的反复提到其想表达的主旨:

客观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客观规律是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这就是最强大的心法。

里面用不同的人物作为正例和反例,来不断解释这个主题。

01 从只看见自己到只看见自己:刘冰

里面作为反例的典型,就是刘冰。

刘冰作为一个普通人,最大的梦想就是想要发财,过上上流人的生活。但是,这个只是他的个人需求。

他不知道,也不明白实现这个需求的条件是什么。对于这个问题的思考非常浅。

所以,才会出现,公司成立以后,开着宝马去跟自己的朋友显摆,自封办公室主任这种在职场上大忌的事情。

因为他只看见自己,看不见别人的需求。

书中花了很多笔墨来描写刘冰的困惑,包括不明白为什么丁元英就成了高人。也不明白最后的疑问,自己怎么就成了多余的人。

比如,为什么格律诗能活下来这个问题?

虽然丁元英解释过,你比别人多一口气你就能活下来。翻译一下,就是你的成本比别人更低你就能活下来。

这个其实是波特战略模型里面,成本领先战略思路。

但问题就来了,不是你成本低就能实现这种战略的。是要能够实现结构化成本领先思路,所以,丁元英在生产端把农户打碎成个体工商户,通过他们之间的协作,从而大幅拉低了公司的生产成本。

但是,刘冰肯定是不明白这一点的。这就是条件的条件,条件的可能。即使有了心法,也要明白怎么才能按照实际去落地实现。

02 从看见自己到看见别人:肖亚文

书中有个情节我印象非常深,就是丁元英让欧阳雪找肖亚文,让肖亚文在北京找个格律诗的线下店。

欧阳雪就问丁元英,这个店面积需要多大的,什么位置的,租金多少合适等问题。

丁元英就回了一句,你去找肖亚文,她都懂的。

在职场上打工,做到这种水平,足见肖亚文的功力之深。

一个命令下来,肖亚文就能把条件的条件,条件的可能,相关的边界自己琢磨出来,还能大差不差的符合这个命令本来的需求。

有时候很多发布命令的人,可能自己也没有把细节描述的很清楚,只是知道一个大概的方向,但是能看见别人需求的人,就能把这个大体模糊的命令,各种条件细化出来,最终落地。

发布命令的人一看,这就是自己想要的。

总结:

一个人成熟的标志之一,就是能从自我中走出来。

而不是一直停留在自己的需求当中,无法自拔。只围绕着自己的需求打转。

进入到条件的可能认识当中。而人的成长性,很大一部分就是在说,对于条件的可能认识程度的深浅。对于其中变量的把握程度。

即使是丁元英,每次在决策的时候,都要加上概率的判断,也就是说当下做出的决策,可能在发展过程中由于其他变量变化,导致不再适用了。只是小说中没有这样的情节设计,让丁元英预估的大概率事件全部发生了。

刘冰是作为典型的反例,没有从自我中走出来。包括最后要挟的举动,更是走上了自私的极端。

肖亚文是作为正面的典型,不仅能看到自己的需求,还能够结合丁元英的需求,看到各种事情发生的可能性,以及自己能承担的后果和风险。所以,她才能成功入股公司。

喜欢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