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活小妙招免费各类生活中的小问题知识以及音乐简谱等,是你了解世界未知知识的好地方。

为什么雍正会在康熙灵前,当众侮辱康熙最宠爱的宜妃?

十万个为什么 空空 2024-4-17 20:41:30 5次浏览

关于问题为什么雍正会在康熙灵前,当众侮辱康熙最宠爱的宜妃?一共有 2 位热心网友为你解答:

【1】、来自网友【不刘遗憾分淼必争】的最佳回答:

宜妃在康熙朝颇受宠幸,但是到了雍正朝,她的结局,怎一个惨字了得。儿子被圈禁,自己封不了太妃,甚至死后都不得下葬。停尸了三年才下葬。

整个清朝历史上,生育最多的就是康熙皇帝,而要说康熙朝最为得宠的嫔妃,那就一定要说到宜妃。

我们看电视剧中《康熙微服私访记》刻画的宜妃素雅大方,是个非常贤惠的角色,其实这个形象和真实历史非常贴合,真正的宜妃就是一个聪慧得体的女人。

年少进宫,初封嫔位,入住翊坤,贵不可言

宜妃出身满族大姓郭络罗氏,这一姓氏在清代可是非常尊贵的,比如我们熟知的慈安太后,她就是郭络罗氏。

但是在康熙年间,因为佟佳氏,赫舍里氏都太为尊贵了,所以才把她这个大姓给比了下去。

但是她依然可以说是一位含着金钥匙出生的满族亲贵。

郭络罗氏的父亲是满族镶黄旗包衣佐领兼侍郎三官保,爷爷是包衣佐领岸塔穆。

虽然包衣在清代是女才的身份,但是郭络罗氏的父亲和爷爷可是掌握着皇城保卫工作的,这样的位置,不能不说是家世显赫,令人羡慕。

而且,郭络罗氏在 17 岁刚刚进宫之时,就直接被封了嫔位,成为宜嫔。

这可不是一个可以轻易赐予的位份。

因为在清代,官家女子进宫只能被封为贵人或者常在,

比如我们看甄嬛传,沈眉庄和甄嬛一进宫就只能得到这样的位份。

因为嫔位是一宫主位,最起码要生下孩子或者熬上几年,得到皇上喜欢才能赐予。

但宜嫔没有生育,刚刚进宫就直接封了嫔位,由此可见,康熙皇帝对这位郭络罗氏还是非常宠爱的。

而且,康熙皇帝赐给宜嫔的住所是翊坤宫。

这绝对不是一个简单的宫殿,我们对比看雍正朝和乾隆朝在这座宫殿住过的嫔妃就能看出端倪了。

雍正朝,这里住着的是四大爷最喜欢的嫔妃,敦肃皇贵妃年氏;乾隆朝,这里住着继后那拉氏。

这两位嫔妃都是雍正和乾隆非常宠爱的嫔妃,所以透过这一点,也能看出,宜嫔是多么得到康熙皇帝的宠爱啊。

而且,翊坤宫的名字就非常贵气。翊为“辅佐”之意,坤则是皇后独享的名词。

因为康熙皇帝命硬,而且两位皇后都先后在坤宁宫仙逝,所以康熙皇帝有些讨厌坤宁宫。

在康熙朝后期,坤宁宫慢慢不再作为嫔妃的宫殿,而是萨满敬神的地方。

而除去坤宁宫,翊坤宫无疑就是最华丽的了,康熙为自己心爱的宜嫔选在这个位置,绝对是煞费苦心,千挑万选的。

五十年眷顾最深,生三子大享荣华

如果说得到康熙皇帝的照顾算是宜嫔的福气,那么接连生了三个儿子就是宜嫔自己争气了。

宜嫔在康熙 16 年进宫,仅仅在两年之后,她就生下了皇五子胤祺。

不过,此时她的位份仅仅是一个嫔位,不能自己养育自己的孩子,所以这位五阿哥就被送到了孝懿仁皇后膝下,由她抚养。

皇五子胤祺也成为一位性格恬淡,不喜欢争宠的安静王子。

不过,宜嫔的好运到这里没有终止,两年后,也就是康熙 20 年,她就被封为妃位,赐号宜妃。

而同时与她接受册封的还有惠妃,德妃和荣妃。而且,人家宜妃还是排名第二,仅次于惠妃的。

简单看看另外三位的身份就能看出宜妃有多么得宠了。

先看惠妃,惠妃那拉氏是纳兰明珠的侄女,她还生下了皇长子,同时抚养着七,八阿哥。人家做四妃之首是无可争议的;

德妃乌雅氏,就是四阿哥胤禛的生母,她还生下了六阿哥。两个男孩,也是非常得宠的;

荣妃马佳氏,更是为康熙生下了五子一女,地位格外尊崇。

但是现在,宜妃仅仅生了一个孩子就可以和另外三位同时封妃,而且还是排名第二,这样的恩宠,这样的荣誉,怎能不让人羡慕。

而且,宜妃在生下了皇五子之后,还是有生育记录的。

康熙 22 年,生皇九子胤禟。康熙 24 年,生皇十一子胤禌。

短短八年时间,生下了三个孩子,还都是男孩,而且,这些孩子还都活到了序齿的年纪,这也是非常难得的

。(因为清代小孩夭折的很多,所以活到成年是非常珍贵的)

也正是因为宜妃生育多,而且很得到宠爱,所以清史稿在记载时毫不避讳地写到“眷顾最深”。

仅仅这四个字就能看出宜妃是多么得宠了。

而且,康熙皇帝对宜妃甚至到了偏爱的程度。

和电视剧的演绎有所不同,康熙虽然没有微服私访,但是确实有“巡游盛京”的记录,而他随身带着的嫔妃,就是宜妃。

甚至还在宜妃的家中住过两次,这就是非常令人羡慕的皇家天恩啊。

而且,宜妃在翊坤宫一住就是 50 年,算是整个清朝,住在翊坤宫时间最长的嫔妃了。

康熙对她的赏赐也是不遗余力的。

西洋香一匣,重十八刃。康熙五十年(1711 年)三月十三日湖广巡抚陈诛进,康熙五十二年(1713 年)十月初二日陈九卿取去一刃,康熙六十年(1721 年)正月初六日赏宜妃。”

“(千里眼)二号的一筒出大外随侍,三十八年十月初九日,御前交下。三十九年三月二十八日,二号的一筒,赐翊坤宫。——《清史稿》

雍正记仇,宜妃得病,儿子谋逆,母亲遭殃

可是宜妃在康熙朝颇为得宠,到了雍正朝,她就下场凄凄了。

因为康熙晚年爆发了九子夺嫡,几位皇子为了争夺太子之位,大打出手,争得不可开交。

而在诸位皇子中,尤其是“四爷党”和“八爷党”争夺得最为激烈。

四爷党的重要人物是皇四子胤禛,八爷党的关键人物是皇八子胤禩,另一位骨干成员就是皇九子胤禟。

但是随着四爷登基称帝,八阿哥和九阿哥的命运就不好过了,尤其是九阿哥胤禟。

他先是被皇帝派去了青海,实际上就是被流放到了外地。

可是这位九阿哥可能是太喜欢做太平皇子了,到了这么边远的地方,不仅不适应环境,还经常语出惊人。

此地险峻,万夫莫开,若得良将镇守,攻不可拔啊。——《清宫演义》实录

要知道,他的四哥胤禛可不是一个宽和的人。九阿哥说出这样的话,分明就是在挑战哥哥的权威。

可他不仅这么说了,甚至还想这么做,就在他被派到外地没多久,他就想勾结当地的武装叛乱来叛乱。

可是事情做得不够周密,最后失败而归。

雍正在做皇子的时候就对这个九弟非常不满,现在他已经做了皇帝了,看到弟弟还是这么放肆。

于是决定严惩,把九阿哥关到囚车里,押解进京。

但是我们以一个现代人的角度,还是不得不“佩服”九阿哥的胆大。

按道理说,四哥的冷酷和薄情你已经体会到了,服软认错还可能争取宽大处理。

没想到九阿哥进京路上,颐指气使。得意洋洋的和百姓招手呐喊,这哪里像进京认罪啊,简直跟“姑奶奶回娘家”一样。

塞斯黑狂傲骄矜,悖逆人伦,实属大不敬。——《清世宗拟塞斯黑罪状》

九阿哥这般罔顾法律,加上曾经和八阿哥一起反抗自己,雍正痛下决心,决定不再心软。

他当即让军机处为胤禟拟定了八项大罪,并且革除宗籍,废为庶人,幽禁起来。

这座小院落除了每天有人送饭之外,其他时间都是卫士在监视。

在这样的条件下,这位落魄王爷的下场可想而知,最后凄凄惨惨,孤寂离世。

而解决了九弟,面对自己庶母的宜妃,雍正也没有给什么好脸色。

其实,就在康熙驾崩之时,雍正就已经发难了。

当时,各个嫔妃都要给先帝去服丧,宜妃虽然得病但也是要去的。

可宜妃不仅来晚了,还让下人抬着软轿,甚至位次排在了德妃的前面。

虽然我们现在无从考证是下人抬错位置了,还是宜妃觉得自己得宠。

应该在德妃之前,但不管如何,这样的举动在雍正看起来是绝对不能接受的。

于是,他当即辱骂责打了给宜妃抬轿子的下人,不过打下人明显就是在打宜妃的脸,她的病就更重了。

晚景凄凉,寂寞收场,四年停尸,草草下葬

但是,这样的灾厄还没有停止。

就在宜妃被雍正申斥之后,她连翊坤宫都没法继续住下去了。

雍正在 1723 年发布诏令:将宜妃迁出翊坤宫,去自己的儿子府上居住,无事不得再进宫。

其实这道命令下达得非常冷血。因为康熙曾经有过规定,自己的嫔妃可以搬去寿康宫,作为太妃继续享福,而且,这些太妃,新皇帝要悉心赡养。

可雍正这样一让宜妃搬家,可就是直接不养了,而是让皇五子胤禌赡养。

虽然儿子养妈天经地义,但是亲王的待遇比起皇宫差了很多,而且公开忤逆康熙的遗诏,雍正这个动作实在是不光彩的。

所以这个事出了以后,文武大臣都在劝阻:宜妃没有什么大过错,不应该这样对待。

结果雍正铁青着脸说到:当年先帝驾崩之时,宜妃就在装病。

不仅前来祭奠晚了半天,居然还让四个人抬着轿子抬到先帝灵前。

这难道不是在耀武扬威吗?况且,她不够尊重太后(此处指德妃),又不够尊重我,我这样对她已经是极大尊重了。

别看雍正说得义愤填膺,其实大臣都明白,皇帝这就是想折磨宜妃。

宜妃当时却是卧病,来晚了是正常。

况且她病体恹恹,怎么会对皇帝大不敬呢?

说起后宫资格,也是比德妃老,是不必那么恭敬的。雍正的三条理由其实都站不住脚。

但是皇帝这样说了,也就只能将错就错了。

最后宜妃还是被迁到了宫外居住,但是心中的痛苦和病势的沉重还是消磨了她的精神。

就在雍正四年,九阿哥郁郁而终,享年 43 岁,宜妃悲痛万分。

雍正十年,宜妃的长子允祺病死。

宜妃受不了这种接二连三的打击,最终病逝,享年 73 岁。

而身为“干儿子”的雍正,在宜妃搬出皇宫时,没有给她太妃的名分,即便是死后,也多年弃之不管。

甚至宜妃的尸身停尸了四年,雍正才下令,为宜妃安葬。但也只是草草下葬罢了。不禁让人感慨宜妃的晚景凄凉。

作为一位嫔妃,宜妃是合格的;但是作为一位母亲,宜妃就是典型的“教子不善”,自己养了个熊孩子,最后郁郁而终也就是命中注定了。

回到楼主的问题:雍正为什么要折辱宜妃?因为宜妃自己和她的宝贝儿子都得罪了雍正。

在康熙朝时,宜妃得宠,比过了德妃;

九阿哥和自己夺嫡,这更是一件大罪。

如果说是在康熙年间,雍正不敢对这对母子下手算是隐忍不发,那么在他掌权的时代,对宜妃羞辱就很有一种“报仇的快感”。

而宜妃,在失去了丈夫的庇护之后,再也不是一个得宠敢为的嫔妃,而只是一个风烛残年的老人,她的结局凄惨,也就在预料之中了。

【2】、来自网友【灵枫历史阁】的最佳回答:

宜妃是康熙心尖上的人,但康熙死后,她的苦日子就来了。雍正不仅在葬礼上当众侮辱她,而且还不封她为太妃,死后也不许她下葬,停尸就停了 4 年。

事情还要从康熙骤然去世说起。

康熙去世后,宜妃悲痛万分,一下子就病倒了。

她一向体弱多病,康熙宠爱她,赏赐了她一顶软轿,于是,葬礼时,她就坐在软轿上,被抬了过来。

也不知道是运气不好,还是抬轿子的人故意使坏。

他们抬着轿子,直接就走到了雍正生母德妃的前面。

康熙在世时,宜妃比德妃受宠,在后宫里的位分也比德妃高,走在前面很正常,可如今康熙驾崩,雍正去世,这个做法就有些不得体了。

一般有点心机的,都会主动走在德妃后面,这既是对德妃的尊重,也是对雍正的尊重。

好死不死的,雍正恰好就看见了。

他不好对宜妃破口大骂,于是,狠狠责备了抬轿子的太监。

宜妃也不傻,自然知道雍正是在说自己。

她是一路被康熙宠着上位的,从未受过这种羞辱,憋得满脸通红。

当然了,她也知道一朝天子一朝臣,所以,她丝毫不敢吭声。

但是,她没想到,小心眼的雍正,直接颁布一道圣旨,斥责宜妃:见皇太后不行礼,不遵礼法;举哀还要坐软轿,不遵国法;气势高傲,不尊新皇帝。

如果说,之前骂太监,只是指桑骂槐,这圣旨,就是明面上的羞辱了。

而且,圣旨一下,等于广而告之的责难,全天下人都知道了。

这件事说大不大,说小也不小,毕竟德妃还没有被正式册封为皇太后,但偏偏雍正就是很在意。

下圣旨以后,他还是没消气。

康熙六十一年,雍正逮捕了宜妃的贴身太监张起用等 12 人,称这群太监利用买卖牟利,主使直指宜妃。

可是,明眼人都知道,宜妃久居深宫,要搞这些买卖做什么?

光是康熙的赏赐,就足够她几辈子生活。

可能这就是欲加之罪吧。

按照规矩,新皇帝的生母被封为皇太后,其他先皇的妃嫔会被封为太妃。

可雍正给所有妃嫔封了太妃,唯独把宜妃晾在了一边,不册封也不处置,还限制了她的自由。

一向对康熙后妃很宽容、淡泊名利、恩怨分明的雍正,为何偏偏要抓着宜妃不放,要和一个弱女子过不去呢?

从史料上分析,原因有如下几种:

第一,宜妃太受宠了,被雍正抓着杀鸡儆猴。

《康熙微服私访记》中里的宜妃得体大方,善解人意,和康熙默契十足,经常跟着康熙一起连微服私访,或者给微服私访的康熙打掩护。

影视剧虽有虚构成分,但历史上,康熙真的对宜妃宠爱到了极致。

宜妃郭络罗氏,是满洲镶黄旗包衣佐领兼侍郎三官保的女儿,母家背景极弱。

说白了,她的父亲就是皇家的奴才。

刚进宫时,宜妃还只是一个小宫女。但是,她运气真的很好,一次偶然的机会,被康熙看上,临幸后,直接被册封为嫔。

要知道,康熙的一生中,妃嫔 50 多个,但他对妃嫔的晋封非常吝啬,答应和贵人以下的就有一大把。

宜妃宫女出身,一被临幸,直接就被册封为嫔,这可比《甄嬛传》里甄嬛未侍寝封常在,还要出格。

康熙对宜妃的偏爱,也得到了正史的承认。

《清史稿》和《永宪录》中明确记载了康熙对宜妃的宠爱“圣祖甚爱之”,“眷顾最深”!

康熙对宜妃有多么喜爱呢?

康熙出巡或征战时,一定会定期派人给宜妃报平安,回京前他还会搜罗特产带给宜妃,活脱脱就是一个出远门的好丈夫。

康熙 6 岁登基,尤其警惕外戚和太监,严防他们干涉朝政。但是,他对宜妃的母家,却赐予了极大的恩惠。

宜妃的父亲是三官保、内务府佐领,说白了就是服侍皇家的奴才。

但因为宜妃受宠,他在康熙王朝和一品将军同行同坐、受尽尊崇。

都察院有人上奏,说他僭越,康熙连搭理都懒得搭理。

而且,康熙几次出巡,有两次直接住在了三官保家里。

康熙晚年修建了香岩寺,并亲笔题目,所有文臣武将过路都要下马、下轿以示尊重。

而在香岩寺,每年会开道场三次,康熙生日、佛祖诞辰和宜妃生日。

可见,康熙对宜妃真的是盛宠了。

这种盛宠,康熙在世时,是福气,而一旦康熙去世,便让她处境艰难,成为众矢之的。

或许,恰恰因为她受宠,雍正才挑了她来做例子,杀鸡儆猴,树立自己权威。

第二,宜妃的儿子和雍正不对付。

宜妃一生有 3 个儿子,只可惜,她的儿子,和雍正都不对付。

五阿哥胤祺,先后被两位皇后养育,远离世俗,不曾参加皇位争夺;

九阿哥胤禟,自己不想当皇帝,却是八爷的坚定拥护者,有“毒蛇老九”之称;

十一阿哥胤禌,幼年早夭。

或许,因为九阿哥参与了夺嫡之争,被雍正怀恨在心,于是借故对付他的母亲。

雍正元年,雍正为了削弱八爷党派的势力,派九阿哥胤禟去西宁监军,名义上是肥差,实际上根本凶多吉少。

九阿哥胤禟跟随八爷争夺皇位,也早就想到有成王败寇的这一天,只是他心里愧疚连累了母亲。

临行前,胤禟请求面见母亲宜妃。雍正表面上同意了,却出了一个损招。

雍正以“宜妃感染风寒”为理由,不适合见人,只让胤禟隔着门板和母亲告别。

男儿有泪不轻弹,门板里外,母子俩都痛哭流涕。

听见儿子的哭声,宜妃忍不住,从里面打开了门板,两人终于相见。

后来,雍正知道此事,称宜妃抗旨,对她彻底禁足,不允许任何人探视。

如果继续照着这个态势发展,宜妃恐怕不久就会在宫里莫名其妙地消失。

但是,这么宠爱宜妃的康熙,怎么可能没算到这一点呢?

为了安顿宜妃,他特地留下一道圣旨:自己驾崩后,宜妃跟随儿子居住。

如果没有这道圣旨,恐怕宜妃真的没有出头之日。

九阿哥胤禟离京后,宜妃的大儿子恒亲王胤祺(改名为“允祺”)请求,按照康熙的旨意,接母亲回王府生活。

雍正虽然不情愿,但也不能明目张胆抗旨。

幸好有康熙的旨意,受尽委屈的宜妃,才到了儿子身边,过上正常的晚年生活。

只可惜,舒坦生活没过多久,九阿哥胤禟就被废玉蝶,改名为“塞斯黑”,圈禁而死。

雍正十年,恒亲王去世,宜妃又送走了一个儿子。

第二年,宜妃接着病逝(另有说法是被雍正逼死的),本该马上葬进妃陵,可雍正出手干预了一下,导致她停尸四年没下葬,直到乾隆二年才葬入景陵妃园寝。

正所谓树大招风,雍正拿她开刀,无非是新官上任三把火,更是想要搓一搓八爷党的锐气。

但是将父亲的宠妃,折腾成如此模样,还是过于小气了。

依稀还记得,《康熙微服私访记》,康熙喊道:“小桃红,三德子,宜妃呢?”

没想到,如此盛宠的宠妃,一换朝代,接连遭羞辱,两个儿子都没能保住她的安然晚年,令人唏嘘。

如果,宜妃是个平平无奇的小妃子,儿子也不去参与皇位争夺,她的晚年应该也能幸福地儿孙绕膝吧。

只是,这么宠爱宜妃,却没把皇位给她的儿子,可见,在帝王心中,爱情还是比不过江山的。

值得一提的是,雍正确实是个好皇帝,在位 13 年,兢兢业业,没休息过一天,把国库从负干到正。

乾隆自诩康乾盛世,实际上,都是雍正的功劳,如果没有雍正,估计国库早就负载累累,哪里还敢称什么盛世?

你怎么看呢?欢迎留言。

喜欢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