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活小妙招免费各类生活中的小问题知识以及音乐简谱等,是你了解世界未知知识的好地方。

清末曾有120名幼童赴美,为什么最终回来了94人?

十万个为什么 空空 2024-3-20 18:00:15 3次浏览

关于问题清末曾有 120 名幼童赴美,为什么最终回来了 94 人?一共有 2 位热心网友为你解答:

【1】、来自网友【老高侃百态】的最佳回答:

公元 1872 年始,清政府先后派出 120 名幼童赴美国留学,他们大都是贫苦人家的孩子,却因慈禧的忧心而失败,只回来了 94 人,背后的原因让人伤心。

鸦片战争后, 中国开始沦为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西方列强凭借《 南京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从政治、经济各方面大肆侵华。

清政府为了支付高达 2800 万元的战争赔款和赎城费,弥补由于鸦片大量输入而造成的财政亏空,单道光二十七年至二十八年平均每年流出白银 1000 万元,兼之外国工业品大量倾销,使中国城乡手工业受到摧残,农民和手工业者纷纷破产。

民族矛盾的加剧促进了国内阶级矛盾的激化,广大农民饥寒交迫,纷纷揭竿而起,鸦片战争后十年间,各族人民自发的反清起义达 100 多次。

加上清朝统治者对广大少数民族的民族压迫和阶级剥削十分严酷,又加以天灾人祸,广大农民苦不堪言,反抗斗争此伏彼起,终于在道光三十年末爆发了洪秀全领导的大规模的太平天国农民起义。

虽然太平天国运动最终失败,但这也让清政府稍微放下了一点身段,粗略地审视了一番自己的缺点,清朝只在军事器械之上输于洋人,在人数上绝对是没有问题的。

于是,经过慈禧的点头,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诸人主导发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洋务运动”,目的便在于学习洋人先进的军事方面的技术,同时辅以商务。

所以,洋务运动期间,清政府对外收购了一艘又一艘的船和一批又一批的器械,建了一个又一个的工厂,清政府和李鸿章试图凭此将清朝打造成为一个军事强国,可平内乱,也可御外辱。

只可惜,洋务运动只是将清朝打造成了一只看似强盛的“纸老虎”,实际上却不堪一用,因此,为了配合学习洋人先进军事技术这一洋务目的,由容闳建议,曾国藩、李鸿章的联名上奏清政府,请求向美国派遣留学生。

曾国藩在同治十年七月初三上了一个奏折,即《拟选聪颖子弟赴泰西各国肄业折》,他在奏折中建议清政府“拟选聪颖幼童送赴泰西各国书院学习军政、船政、步算、制造诸书,约计十余年,业成而归,使西人擅长之技中国皆能谙悉,然后可以渐图自强”。

慈禧看完曾国藩的奏折之后,久久不语,她也知道曾说得确实有道理,可是真派人去美国学习的话,她又怕他们学坏了。

所以,慈禧犹犹豫豫了一番,没有点头答应。

曾国藩见慈禧没有答应,没过多久,他便又联合李鸿章上呈《拟选子弟出洋学艺折》,在奏折中明言:

“中国欲取其长,一旦遽图尽购其器,不惟力有不逮,且此中奥窔,苟非遍览久习,则本原无由洞澈,而曲折无以自明。”

曾国藩的意思是说:“我们虽然花钱买了洋人的机器,可是这机器的精妙之处,我们没有人懂,所以我们只能派人去学习。”

慈禧看完曾国藩、李鸿章两人的奏折,再一次深思。

慈禧于是和亲信商讨了良久,最终得出来的结论是:

1、机器买了没人会用,白白浪费了钱。

2、机器坏了没人会修,又得花钱购买。

3、留学生能够学会洋人制造机械的技术,等他们回来之后,清朝也可以自己学习制造了,也不用再向洋人买了。

慈禧想明白以后,就点头答应派遣幼童赴美国留学,不过,慈禧虽然答应了派遣留学生的这个计划,可是仍然很谨慎,最主要是害怕学成的人背叛她。

于是,在经过一番激烈的商讨后,清政府决定如容闳所说每年向美国派遣留学幼童 30 人,留学时间定为 15 年,同时为了不让派出去的学生被洋人同化,清政府还派汉文教习陪同学生赴美。

此外,清政府还规定留学生不能中途退学,或者自作主张加入美国国籍,学成之后也不能自己去找工作,只能等待清政府的委任。

于是,从 1872 年到 1875 年,清政府这四年时间里一共派出了 120 个赴美留学幼童,这群身穿锦缎、留着长辫子的晚清男孩,小小年纪就离开了父母温暖的怀抱,独自在异国他乡求知识、学本领。

值得注意的是,当时这 120 名幼童中没有一个满人,在那个年代,没有哪位富贵人家会把自己的孩子送到他们以为是蛮夷,茹毛饮血的大洋彼岸,印象中只要踏上船的那一刻就意味着天人两隔,所以,这些孩童大都来自穷苦家庭。

当时的清政府希望他们在学成之后报效祖国,用自己的才识和能力挽救危亡的国家命运,这些孩子以惊人的速度克服了语言障碍,在他们就读的各所学校内取得了拔尖的成绩,除了课堂,他们还活跃在美国校园的运动场上。

可惜的是,这项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留美幼童”计划,因清廷保守派的质疑和攻讦而被迫夭折,大部分孩子未能完成全部学业就被召回国内。

1881 年,清朝的顽固派纷纷抨击留学生“毫无管束”、“适异忘本”,恭亲王奕訢更是上奏说这群幼童外洋风俗,流弊很多,学生少年出国,胸中没有儒学根基,德行也不牢靠,会染上种种恶习,应当立即将留学生事务所撤销,撤回留学生。

顽固派的“努力”正中慈禧的忧虑之上,于是决定撤回留学生。

关于顽固派上奏的这一点,《纽约时报》就有报道:

1、中国的幼童们,除去书本和老师传授的知识外,同时受到美国政治及基督教的影响,这是可以意料中的事情。

2、这些聪慧幼童,仅仅由工程、数学、科学的领域中已得到满足,而他们对美国政治及社会的影响无动于衷,则是不可思议的事情。

虽然清政府的如意算盘是只让学生学习曾国藩奏折中所说的“军政、船政、步算、制造诸书”,还派人监督,可是,在学校中接触的人和事总会在潜移默化之中影响他们的思想,这一点是绝对不可控的。

这 120 个人被送到美国之时,不过只是 10 几岁的少年,少年向来便更容易接受新事物、新知识和新思想,所以,他们很快便适应了美国的生活。

所以,可预见的是留学生一定会一步一步地摆脱清政府的控制,这也是清政府召回留学生的原因。

听从召唤回国的 94 名留学生中,有我国著名的铁路工程师詹天佑,也有中华民国第一任内阁总理唐绍仪,还有清华大学首任校长唐国安,这批饱受风雨的学子是中国矿业、铁路业、电报业的先驱。

而对于另外 26 名人没有回国,主要的原因有两个:

一个是留学生死在了美国,所以回不了国。

清朝时期,人们生活水平贫苦,孩子往往患有一些慢性疾病,即便美国也没有抗生素,得了疾病还是很容易死的。

这 120 名幼童背井离乡,到了谋生环境,水土不服是难免的,比如天才少年潘铭钟,他十五岁就考上瑞萨莱尔理工学院,然而进入大学不到一年,他就因为身体劳累而不幸病逝,另外还有 2 人也是早早病逝。

二是留学生因为不愿意回国,所以违抗了清政府的命令。

对于个别有私心的人来说,费尽千辛万苦,好不容易就要学成,却莫名其妙地被要求归国,这谁会同意。

虽然每年几百两银子的花销,都是清政府提供,但是在常年西方文化的熏陶下,变得更加的自主和独立,内心中产生了叛逆,因此拒绝了清政府的招返。

而这批不愿意回国的有 14 人不愿意回到落后腐败的清政府管控之中,他们在美国接受了先进科学技术和民主思想的熏陶,他们再也不愿意回到清政府落后封建思想的教育之下。

要知道,晚清时期的中国仍然固守天朝上国的思想,朝廷上的士大夫多是熟读四书五经,三纲五常的文人,社会上不允许有新鲜思想的出现,社会极其压抑封闭,不允许国人谈论政治。

这些思想正与他们在美国接受的先进民主思想相冲突,他们一对比,自然是更想留在自由、民主的国家。

而被提前召回的留学生中,只有几个人有所成就,其他大部分的人回到清政府以后,每天于士大夫学习四书五经,慢慢地将西方先进的理念给压制或隐藏,最终默默无闻的告老终身。

即便是这样,这批留学生也是清政府做得最正确的一件事,正是因为这次的留学,才开启了后来的留学潮,使更多优秀的人可以去往大洋彼岸深造。

不过可惜的是,鼠目寸光的清政府为了自己的一己之心,将留洋的孩子说得一无是处,很多孩子回到家不被父母认可,少数人有家不能归,最终忧虑积心,死不瞑目,这也是清政府最失败的地方。

【2】、来自网友【萨沙】的最佳回答: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回来了 94 人,但还有 26 人没回来。

这没回来的 26 人,基本分为三种:

第一,病故

这批是 3 人,都是年仅十二三岁的孩子。

民国时期,儿童没有什么预防针之内,医疗又差,孩子往往患有慢性疾病。

而那个年代,即便美国也没有抗生素,得了疾病还是很容易死的。

这些孩子背井离乡,到了谋生环境,水土不服是难免的。

有 3 人早早病逝,非常可惜。

比如天才少年潘铭钟,他十五岁就考上瑞萨莱尔理工学院,然而进入大学不到一年,他就因为身体劳累而不幸病逝。

第二,不守纪律被遣返回国

这批有 9 人,但具体干了什么不守纪律的事情不可考证。

一种说法,他们可能只是信仰了基督教或者剪了辫子。

这两种在清政府看来,都是绝对不允许的。尤其剪了鞭子,在满清就是死罪。

也许就是这样被提前赶回国。

第三,自行辍学或者坚持不回国的

这批有 14 人。

为什么辍学退学,也很容易理解。十二三岁的孩子,突然送到完全陌生的环境,住在美国白人家庭,完全不适应也是正常。

单单想要过语言关,就不是那么容易的。

史料记载:他们的女主人出于爱怜,常常见面就抱起来亲他们的脸颊,这些幼童个个满脸通红,不知所措。礼拜天房主人带他们去教堂,他们想拒绝又不好张口,只好偷偷地溜走,因为清廷明确规定他们不许信仰基督教。这自然破坏了他们和房主人的友好感情。至于西餐,他们更吃不惯,饿肚子在所难免。带队的清廷官僚自带了一些腌黄瓜,没几天就被幼童给偷吃光了。刚到美国的幼童一身中国打扮,瓜皮帽,蓝缎褂,崭新的黑布鞋,油亮的黑大辫,特别引起美国人的好奇感。幼童一上街,就会有一群美国小孩子跟在后面围观,有的还高喊:“中国女孩子”!让这些中国幼童非常难堪,有的急得直哭。学习上的问题也很多。他们要补习英文,还要集中起来学汉语,每周写一篇作文,如果写不出来,汉语先生会打屁股。现存的幼童们写的一些作文,可以发现他们那时的中文水平很低。每次学汉语,首先必须脸朝中国方向向清朝皇帝朝拜,然后再给孔老夫子的画像叩头,给师长请安。稍不听话,就会挨罚。

至于坚持不回国的区区几个人,也更容易理解。费劲千辛万苦,好不容易就要学成,却莫名其妙的被要求归国,这谁会同意。虽然每年几百两银子的花销,都是请政府提供。但即便上了大学,其实学生还是很有机会自行打工筹集学费和生活费的。

在被迫提前返国的 94 名幼童中,日后诞生了国务总理 1 人,铁路局长 3 人,外交部长 2 人,铁路官员 5 人,公使 2 人,铁路专家 6 人,外交官 12 人,矿冶专家九人,海军元帅 2 人,海军军官 14 人……其中如开国人自建铁路之先河的工程师詹天佑,一度出任民国总理的唐绍仪,促成美国退回部分庚子赔款的外交官梁诚,北洋大学校长蔡绍基等,都是赫赫赫有名的人物。

可以说,这是鼠目寸光的满清,做的最正确的一次投资。

喜欢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