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活小妙招免费各类生活中的小问题知识以及音乐简谱等,是你了解世界未知知识的好地方。

历史上有多少儒将?你最喜欢谁?

十万个为什么 空空 2024-4-11 07:16:15 4次浏览

关于问题历史上有多少儒将?你最喜欢谁?一共有 2 位热心网友为你解答:

【1】、来自网友【白云雁水】的最佳回答:

儒将,是指有学识、风度儒雅的将帅,他应该具备儒家的气质,兼备兵家的智慧,否则最多只是文武兼备的将领而已。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历史上符合儒将标准的有很多,尤其是唐朝的李靖,三国的周瑜,南宋的岳飞,明代的袁崇焕,清代的曾国藩,等等,他们都算是儒将。不过,我最喜欢、最崇敬的,是十大元帅中的——叶剑英元帅。

在十大元帅中列名最后的叶剑英,是我军任总谋长时间最长的将军。在中国革命几个关键时刻起过力挽狂澜的作用。他在革命战争时期没有担任过某一个战略区的指挥员,却长期在统帅部运筹帷幄,在红军、八路军和解放战争期间都担任过总参谋长,党内领导多称呼其为“叶参座”。作为一个文武全才的儒将,叶剑英所到之处都显示出过人的才干。近代中国历史上的三个重要人物孙中山、蒋介石和毛泽东,都对他的军事才干非常欣赏。叶剑英于 1897 年出生于广东梅县农村一个小商人之家。他 5 岁时入私塾,在入三堡学堂、东山中学时,除文史诗词成绩突出外,又兼习军事体育,精于剑棍。日后他的文武全才,正是从此时打下基础。中学毕业后,叶剑英当过小学教员,依侨乡的习惯于 19 岁时到马来西亚谋事。因受歧视和遭资本家欺压,愤然于 1917 年回国考入云南讲武堂,想走从军强国之路。两年半后以全校最优异的成绩毕业,谢绝挽留返乡入粤军任参谋、炮兵教官,曾在 1923 年陈炯明叛变时亲自操炮向叛军开火以掩护孙中山脱险,备受这位民国大总统的称赞。黄埔军校成立时,叶剑英担任教授部副主任,后来又任副师长,北伐战争中因战功升少将师长。1927 年蒋介石发动反共政变时曾拉拢他,叶剑英却抛弃每月可得上万薪饷的地位,赶到武汉向中共提出入党申请,并得到周恩来的批准。革命危急关头的这种表现,恰如同他诗中所说的“经得艰难考验时”。

1927 年秋叶剑英接受党的批示返回广州,在国民党军张发奎的第四军任参谋长,暗中筹划起义。同年 12 月广州起义爆发,他任红军副总指挥。翌年他赴苏联入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原中山大学),系统地学习了马列主义理论。1930 年秋回到上海,与刘伯承等一同翻译了苏军的条令。翌年春他进入赣南根据地,在毛泽东、朱德领导下负责参谋部,后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军委会的首任参谋部长。继刘伯承之后,叶剑英成为人民军队的第二任总参谋长。1932 年叶剑英与刘伯承对调,任红军学校校长。长征中任军委第一纵队司令员、前敌指挥部参谋长。到达陕北后,他任一方面军参谋长,1937 年全面抗战爆发后任八路军参谋长。不过他长期在国民党统治区工作,同周恩来、董必武并列为“中共外交三骑士”。1941 年叶剑英从重庆回延安主管总参谋部工作,1945 年在中共“七大”当选中央委员。解放战争之初,叶剑英仍以中共军队总参谋长的身份赴国民党统治区,任美国、国民党、共产党合组的军事三人小组的中共代表。1947 年 2 月他返回延安,随后去晋西北任中央后方委员会书记,负责对转战陕北的毛泽东、周恩来所率的中央机关实施保障。1949 年北平解放后负责领导接管北平,为中共派出的首任市长。同年秋又任中共华南分局第一书记,率干部南下,广州解放后任市长兼广东军区司令员。叶剑英长期以八路军总参谋长的公开身份到国统区工作,除进行外交和统战工作,还曾主管秘密工作,如深入军统电台的张露萍领导小组即由他掌握。驻北平时他曾想出一些巧妙的接头办法,如外出时为甩掉跟随的特务汽车,把车开到东安市场前突然刹住,然后跳下来消失于人头攒动中。特务们只好在他的汽车旁等候,谁知叶剑英已到另外一个门口,乘上地下党准备好的汽车赶到秘密联络点。

1953 年叶剑英由中南军区代司令员的位置上调到北京,主管军训等工作,后来任军事科学院首任院长。“文革”后期,老帅中间只有他因受到毛泽东的特别信任,能继续在位主持军队工作,在逆流中支撑着军队。叶剑英晚年为国家作出的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功绩,便是 1976 年 10 月坐镇指挥,一举粉碎祸国殃民的“四人帮”。虽然华国锋作为党内的第一把手领导了抓捕,然而当时叶剑英是在位的党中央副主席资格最高、最为德高望重的人,在斗争中起了举足轻重的关键作用。叶剑英以特有的才华在党内军内成为智多星式的“参座”,这除了受特定时代革命风潮影响,还在于他有爱国爱民的赤子之心。在中共党内军内的高层领导中,毛泽东很称赞叶剑英的文才,尤其说他“善七律”,“吕端大事不糊涂”,他同毛泽东、陈毅一样,都是诗人兼革命家、军事家。这种人生道路,也向人们昭示出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与革命、对外开放相结合,能够培养出适合中国特色需要的杰出军事儒将人才。

【2】、来自网友【度度狼 gg】的最佳回答:

1933 年 2 月底,红一方面军以运动战和伏击战相结合的方式,在东陂战役中一举消灭了国民党中央军第 52 师和第 59 师,生俘两个师长李明和陈时骥,将敌“中路军总指挥”陈诚麾下的第一纵队吃掉三分之二,创下红军一次歼敌精锐主力的数量之最。陈诚不服,将原有的三个纵队缩编为两个,调整进攻战术由“分进合击”改为“中央突破”,其起家部队第 11 师一马当先攻击在前,结果又在黄陂战役中被红军诱歼,全师两个旅仅有一个团在大雾中逃出生天,黄埔一期的师长萧乾重伤不治,两战下来,敌第一纵队三个师几乎全军覆灭。两次战役红军共俘敌万余,缴枪 10000 余支,其中比较先进的法国“哈奇开斯”轻机枪即多达 300 挺,山炮野炮 40 余门,极大改善了红军的武器装备水平,陈诚的“土木系”军事集团遭到了羽翼渐丰以来首次重大打击。蒋介石给“中路军总指挥”陈诚的手谕中无奈承认:“周恩来确是个不易应付的对手,此次挫失,凄惨异常,实有生以来唯一之隐痛”。陈诚羞愧难当,回电:“诚虽不敏,独生为羞”,并且回到南京后,一个多月时间里不好意思面见蒋介石,何应钦幸灾乐祸之极,国民党确实被打疼了。这是红军第四次“反围剿”的致胜之战,我们知道,前三次敌人出动的都是杂牌军和地方军阀,而这一次是以蒋介石中央军为主。此时毛主席已离开军事领导岗位,“洋顾问”李德还未到来,战役的主要筹划和战场指挥,是代理红一方面军总政委的周恩来和总司令朱德,看来蒋介石的情报还是比较准确的,当年的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领兵作战绝不含糊。周恩来风度翩翩,谈吐高雅,在各种谈判中技巧高超游刃有余,甚至连敌人也钦佩不止,绝对是“儒将”风范。而实际上,周恩来很早就负责中央的军事工作,从领导上海工人武装起义、南昌起义,到解放战争时期的代总参谋长,在巨人的光环下,周总理的军事才华被严重低估了。抗日战争爆发后,国共开始进行第二次合作,周恩来率代表团前往武汉工作,期间收到了两份任职邀请,一个是孔祥熙希望他到财政部协助工作,一个是陈诚代表蒋介石希望他担任军事委员会政治部副部长。经过慎重考虑,1938 年 3 月,周恩来出任军事委员会政治部中将副部长,而部长恰恰是五年前的手下败将陈诚,可谓是“不打不相识”。周总理充分利用自己的“官方”身份和在黄埔学生中的威望,做了大量统战工作,解放战争中许多起义将领,都是在这个时间段思想开始转变的。1947 年起,在转战陕北期间,周恩来以中央军委副主席的身份兼任解放军代总参谋长,参与各大战略区一系列重大军事行动的决策和布署,对许多战役细节进行电报指示,最多时一昼夜草拟急电 22 封。1949 年代表军委拟定《关于统一解放军全军组织和番号的规定》,以及军旗军徽等式样的选定,为人民解放军的正规化建设作出巨大贡献。“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之一,中国人民解放军主要创建人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元勋”。结语的后面两句充分表明了周总理的军事才华,从红军时期到抗日战争时期,身着军装的总理帅得不行,让我辈后人想不喜欢都难。

以上就是关于问题【历史上有多少儒将?你最喜欢谁?】的全部回答,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内容收集于网络仅供参考,如要实行请慎重,任何后果与本站无关!

喜欢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