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活小妙招免费各类生活中的小问题知识以及音乐简谱等,是你了解世界未知知识的好地方。

诸葛亮,庞德、郭嘉、法正、司马懿、荀彧、庞统、陆逊、周瑜、陈宫谁的谋略厉害?

十万个为什么 空空 2024-3-21 13:31:48 2次浏览

关于问题诸葛亮,庞德、郭嘉、法正、司马懿、荀彧、庞统、陆逊、周瑜、陈宫谁的谋略厉害?一共有 5 位热心网友为你解答:

【1】、来自网友【高贵苹果 Ao】的最佳回答:

陈登比陈宫还要厉害

【2】、来自网友【文藻巧翁】的最佳回答:

《三国演义》对诸葛亮这个人物塑造和倾向,肯定会比其它人物要完美的多,甚至神化,且接近“妖”化。

还原诸葛亮的原型,莫将诸葛亮当神仙。

诸葛亮(181 ——234 年),三国时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字孔明,琅邪阳都(今山东沂南南)人。东汉末年,他流亡于荆州襄阳,隐居于隆中(今湖北襄阳西)。在那里他以出众的才华和战略家的眼光,分析和研究了当时各个政治集团的成败得失以及整个形势的发展趋势,等待时机,以实现自己的抱负。就在诸葛亮二十七岁那年,一直寄人篱下的刘备结识了他,经过“三顾茅庐”,两人结成了鱼水般的亲宻政治关系。在诸葛亮的邦助下,刘备取得了荊襄地主阶级中一些有名望人士的支持,后来这些人成了蜀立国的骨干力量。更重要的是,诸葛亮为刘备制订了一个根本的立国方针,即有名的《隆中策》。他向刘备指出将来政治形势发展的前途,必然是几个政权鼎立,要求刘备及时夺取荆州、益州,以作为自己的根据地,一旦条件成熟再出师北伐,统一全国。他并为刘备制订了一个实现这个计划的内外政策,即东联孙权,北拒曹操,南和夷越,西抚诸戎,内修政理——革新内政。以后的形势发展,证实了诸葛亮分析的正确,蜀政权的建立,鼎立局面的维持,西南地区的安定与发展,都取决于这个重大战略决策。大诗人杜甫赞颂诸葛亮的诗句:“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指的就是他为刘备制定大计,和辅佐刘氏两代的鞠躬尽瘁精神。

诸葛亮为刘备取得的第一个重大成就,就是经过他同鲁肃的努力,实现了孙刘联合,取得赤壁之战打败曹操的军事胜利。208 年,曹操占领江陵,兵临长江,刘备退守夏口(今湖北武昌)。诸葛亮就在此时随鲁肃一同到江东,会见了孙权,他向孙权分析了联合抗曹的必要与胜利的可能性。他指出:曹操军队人数虽多,但是“远来疲弊”,又都是北方人,“不习水战”,新降的荆州兵迫于形势,沒有经过整训,战斗力也不强。孙、刘兵力虽少,但是以逸待劳,又熟悉水战,如果联合一起,以自己的长处,去克敌人的短处,完全能够打败曹操军队。鲁肃与周瑜早就向孙权作过类似的分析,一经诸葛亮的再一次精辟的分析,更加坚定了他联合刘备抗曹的决心,终于大败曹操,迫使曹操暂时放弃南进的打算,刘备乘机占领了大部分荊州,而后又借重荆州的实力进入益州,奠定了蜀立国的基础。

由于孙刘失和,荆州在刘备手里沒有多久,便被孙权占去,此后蜀便只剩下益州一隅。刘备在荊州失守后不久也死去。蜀的整个国家重担全落在了诸葛亮的肩上。当时的蜀国,不只国小兵弱,而且还有刘焉、刘璋父子腐败政治留下来的乱摊子,为改变这一现状,并在更困难的条件下实现统一,诸葛亮努力革新内政,做了最大的努力。他自己谦虚谨慎,集思广益,尽忠职守,凡事率先垂范。针对刘焉父子的“威刑不肃”,他厉行法治,严明赏罚。他要求执法,必须做到“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街亭战役失败,他不因马谡是自己的亲近将领而宽恕,并且引咎自责,自贬三级,这比曹操的以发代首要严肃认真得多。正因为这样,即使是受过诸葛亮惩罚的人也心服口服,李严和廖立都因罪被贬,当他们后来听到诸葛亮死的消息时,李严说,如果丞相还在,我改过以后还会被起用,现在绝望了,因此忧郁病死。廖立也哭泣地说,看来我要老死边地了。

诸葛亮主张唯才是举,他总结历史经验教训,指出西汉的强盛,就是由于“亲贤臣,远小人”;而东汉的衰亡,也正是由于“亲小人,远贤臣”。他坚决反对“为人择官”,即是不问能否胜任,仅凭门第资望的地位授与相应的官;主张“为官择人”,即不问出身资历,根据职务需要选择称职的人。他把这个原则提到国家兴亡的角度来看待,指出“为不择官者危,为官择人者治。”当然,这个政治理想在整个封建社会也实现不了,不过诸葛亮还是尽力做了一些,他曾提拔不少出身低而有能力的人。如王平是个不识字的人,但很有军事才能,又“遵履法度”,街亭战役他能阻止主将的错误部署,主将兵败他又能沉着应战,所以诸葛亮立即加拜他为参军。

诸葛亮非常注意发展社会经济,实行了“务农殖谷,闭关息民”的政策。针对蜀民少国弱,他为主“减兵省将”,把军队的数目控制在最小限度,在提高战斗力和改善武器方面下工夫。尽量做到不增加租赋的征收。他关心水利,特派一千多名士兵去守护都江堰,以保证成都平原的农业发展。他还注意发展地方手工业,在政府机构中设“司盐校尉”管理火井(天然气丿煮盐,设“司金中郎将”管理冶铁生产,高级织品“蜀锦”织造业在当时也有很大发展。

蜀的南部住着许多少数民族,其中有不少族就是现在西南地区某些少数民族的祖先。诸葛亮对这些民族的政策,主要是“和、抚”方针。他虽然也曾亲自带兵进行军事征服,但他不一味依靠军事,而注意“攻心”,“七擒孟获”就是“攻心”最好例证。征服之后,他也不在当地驻军,而是“即其渠率而用之”,尊重当地原来传统,让民族酋帅仍为首领,并对其中一些与蜀关系好的授与官爵。当然诸葛亮也曾在征服中,从当地掠走大量人口和耕牛、战马、金银、犀革等物资,给少数民族带来一些损害;但征服也有打破了那里的闭塞,加强了少数民族与汉族之间的经济文化往来。诸葛亮也注意向当地推广汉族先进技,因此也促进那里经济的发展。今天在西南少数民族中,流传着不少关于诸葛亮的传说,傣族说他们使用的耕牛是诸葛亮传来的;佧瓦族说他们祖先盖房子、编竹箩、种稻子,都是“孔明老爹”教的;现在云南保山还有传说为诸葛亮修的水利工程“诸葛堰”。这些当然并不是诸葛亮亲自传授的,但把它都归于诸葛亮,正反映了少数民族对诸葛亮的怀念。

诸葛亮对北伐尽管做了最大的努为,可是一直沒有成功,最后自己也死于五丈原(今陝西郿县西)军中。“出师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泪满襟”,这是杜甫对诸葛亮沒有成功而发的叹惋。诸葛亮死后,到处有人要求为他立庙因限于礼制不被允许,于是“百姓巷祭,戎夷野祀”来纪念他。

诸葛亮作为地主阶级的政治家,他做到了他可能做到的最大努力,在封建时代,他的道德标准也是高的,这也就是后世人们景仰他的原因。以历史上诸葛亮为基础,经过不断的艺术加工,终于逐渐又形成了个诸葛亮的艺术形象。劳动人民把他看做是智慧的化身,地主阶级则利用他对刘备的无比忠诚来宣扬忠君思想。可是人们在极为描绘他的智慧时,却多少把他神仙化了,如鲁迅评《三国志演义》所说的“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元曲中他自称“贫道”,京剧中称“山人”,他的侍从是道童,他的舞台服装不是丞相服而是八卦仙衣。《三国志平话》中说“诸葛本是一神仙,……达天地之机,神鬼难度之志,呼风喚雨,撒豆成兵,挥剑成河。”这样描写不是提高诸葛亮,实际是将一个政治家降低为妖道。许多诸葛亮的故事都带上了这个色彩。

艺术形象的诸葛亮的许多故事,有的是历史记载,有的纯属虚构。戏剧中诸葛亮在赤壁之战中有两大贡献,即借箭与借风。历史上根本沒有诸葛亮草船借箭的事,只是在《魏略》中曾记载孙权乘船去侦视曹操军队,曹操下令弓弩乱发,因为箭偏射在船的一侧,孙权怕船倾复,命令将船掉头,使另一侧也着箭,等两侧平衡,驶船返回。这里既不是草船,也不是借箭,而且与诸葛亮无关,时间则是在赤壁之战后四年,,地点在濡须口。历史上有过草人借箭,那是在唐代安史之乱时,张巡守雍丘(今河南杞县)时的事,因为城被围,城内箭用光了,张巡于是扎一千多草人,外着黑衣,夜间从城上垂下,城外敌人万箭齐发,结果得箭几十万支。艺术家可能把这两件历史记载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编出了草船借箭的故事。

诸葛亮在赤壁之战中的最大贡献是促成孙刘联合,可是戏剧中都把“万事俱备,只欠东风”的借风看作了战争胜负关键。借风故事全属虚构,但也不是沒有来由的。东风最早见于杜牧诗:“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苏轼赋:“羽扇纶巾,谈笑间看樯艣灰飞烟灭”,又把火烧战船与诸葛亮联系在一起。古典艺术家可能是从这里得到启发,又进一步将东风与诸葛亮联系在一起,而写出了诸葛亮的借东风,《三国志平话》中已有借风的事。

“空城计”在诸葛亮的故事中最为脍炙人口。这个故事在《三国志平话》中还沒有,在《三国演义》中才出现,戏剧可能取材于小说。这件事在《三国志》中沒有记载。《郭冲五事》中有一段与小说中类似的记录,记诸葛亮守阳平时,兵多被他派出,仅留万人守城,司马懿率二十万众忽至,蜀军将士失色,莫知其计。亮意气自若,敕军中皆卧旗息鼓,不得妄出菴幔,又令大开四城门,扫地却洒。宣帝(司马懿)常谓亮持重,而猥见势弱,疑真有伏兵,于是引军北趣山”。可是裴松之在把这条记载引为《三国志》注的同时,就指出了它的不可靠。他指出,诸葛亮当时是在汉中而不是在平阳,司马懿那时也正镇守宛城,并末与诸葛亮直接对阵。而且司马懿如果真的拥兵二十万,又明知诸葛亮兵少,也只能冒险进城,断不至仓皇却走。这个分析很正确,历史上根本沒有空城计这件事。但是小说和戏剧的描写还是相当出色的,诸葛亮平生谨慎从不冒险,司马懿也非常了解这一点,但是诸葛亮对司马懿的了解终究胜过司马懿对他的了解,他才敢于冒了这个险。故事也就成了可以理解并令人信服的了。

今天不应再把诸葛亮当神仙来演了,在舞台造型上也要尽可能让他脱下八卦衣,如《初出茅庐》(改编本)和《赤壁之战》中的那样扮装,就比较合乎他的实际身分。

【3】、来自网友【丛中笑 6603】的最佳回答:

你罗列了很多人的名字,其中有文有武:

如,诸葛亮,郭嘉,司马懿,荀彧,法正,庞统和陈宫算谋士一挡。

周瑜,陆逊算都督一挡。

庞德是武将,算另一挡。

你提问,这当中谁的谋略厉害?

那么,首当其冲,非诸葛亮莫属,其他人都有才能,但不能同诸葛亮排在一个行列。

【4】、来自网友【觉醒 207580216】的最佳回答:

人们没有留意而已,其实陈宫的谋略最佳。当初若不是曹操多疑杀害亲戚,陈宫会一心一意辅佐曹操;历史将会改写。陈宫万般无奈之下跟随吕布,苦于吕布不接纳陈宫直言,空有一身抱负,只有以死泄愤。

【5】、来自网友【清山雅舍】的最佳回答:

清山雅舍,畅谈历史。

前言

题主问这十个人谁的谋略厉害,我认为首先要做个最初筛选,再来排序,因为有些人的排位是一目了然的。庞德是一名纯粹的武将,所以没法和其他人相比,直接排在最后。然后剩下的人再放在一起比一比。先来看我的排序标准,最后在文末公布我的答案。

排序标准

既然要比,就要先确立评比标准,否则不同标准下排序也会不一样。既然比的是谋略,那就看谁的谋略效果好,不妨设上中下三个级别的谋略,分别设定为 1 分、3 分、6 分,每成功一个谋略就给这个人加相对应的分数。至于谋略分级和分数设定的逻辑如下:

•1、上谋:特指国家级战略,即实施成败直接会影响整个国家的存亡或是大的走势。

•2、中谋:指州级战略,即实施成败直接影响整个州的归属或其他对等影响,不直接决定国家存亡。

•3、下谋:指郡级战略,即实施成败直接影响整个郡的归属或其他对等影响,不直接决定州的归属。

好了,定义下好了,那么权且认为一个上谋等于三个中谋,一个中谋等于三个下谋。当然,这样的设定未必精准,但是可做一种参考。

评定排序

一、诸葛亮

1、诸葛亮甫一出山便向刘备献上隆中对,对蜀汉可谓是国家级战略指导,可惜没能完全实现,只保住了益州,损了荆州和关羽,降一档,为中谋,得 3 分;

2、建议刘琦去江夏任太守以图自保,结果为刘备保存了一部分荆州的实力和根据地,在曹操南下时,有空间和时间去同东吴联盟。这个谋略对未来间接影响较多,定义中已声明是直接影响,不过多关联间接影响,所以就按照江夏一郡的影响来算,为下谋,得 1 分。

3、出使东吴,促成东吴与蜀汉结成反曹同盟,获得赤壁之战的转折性胜利,为上谋,得 6 分;

4、赤壁大胜后,亮建议刘备先平定荆南四郡,以为后方,使得刘备在荆州初步站稳脚跟,为后续发展打下坚实基础,为中谋,得 3 分;

5、亮用攻心之计,平定南蛮之乱,为蜀汉赢得后方稳定和强力兵源,为中谋,得 3 分;

6、亮第二次北伐,用计击退郭淮,得武都、阴平二郡,为下谋,得 1 分;其后在对曹反击战中,用计再破郭淮于羌中,为下谋,得 1 分。

诸葛亮总计得 18 分。

二、郭嘉

1、曹袁大战之前,曹操弱势,没信心,郭嘉提出了“十胜十败”之说,为曹营提振士气,并且帮助曹操确立了曹魏后来的战略方针。这是可以匹敌《隆中对》的国家级战略,帮助曹操统一北方,为上谋,得 6 分;

2、劝曹操不要杀刘备,但要控制住刘备,这样既不失人心,又可以不放虎归山。结果曹操没听,刘备终成大器,为中谋,得 3 分;

3、吕布下邳之战,久攻不下,粮草将尽,郭嘉劝阻曹操退兵,并献上水淹之计,结果生擒吕布,拿下徐州,为中谋,得 3 分;

4、袁绍死后,曹操想立刻发兵北伐冀州,被郭嘉劝阻,建议曹操先静观其变,让袁家三子内斗,结果袁家内部斗得你死我活,让曹操渔翁得利,全取冀、并、幽三州,一统北方,为上谋,得 6 分;

5、建议曹操广收青、并、冀、幽的士人,结果曹操的人才库得到了极大的扩充,起到了千金买骨的作用,为中谋,得 3 分;

6、灭袁绍后,郭嘉力排众议,坚持劝谏曹操追杀逃入乌桓的袁尚、袁熙,让他不要担忧刘备的偷袭,并且在征乌桓的途中,建议曹操轻兵速进,杀对手一个措手不及,结果曹操大胜而归,彻底稳定了后面的局势,为中谋,得 3 分。

郭嘉共计得 21 分。

三、法正

1、法正联合张松,作为内应,一起帮助刘备谋取西川,使得蜀汉真正找到了建立之基,为上谋,得 6 分;

2、法正建议刘备攻取汉中,同时他也是此战的随军谋主,帮助刘备大胜曹魏,阵斩夏侯渊,夺取汉中,使得蜀汉达到势力巅峰,促成刘备称帝条件,为上谋,得 6 分。

法正共计得 12 分。

四、司马懿

1、关羽水淹七军,曹操畏惧欲迁都,被司马懿劝阻,言说并不值得畏惧的理由,又献计联合东吴除去关羽,结果关羽被杀,荆州危局自解,为中谋,得 3 分;

2、曹操想迁走荆州的百姓,以远离南方的匪寇,被司马懿劝阻,言说利害并说服曹操打消主意,结果战后荆州局势安定,为中谋,得 3 分;

3、曹丕去世,孙权大举进攻,司马懿用计大败吴军,稳定边境局势,为中谋,得 3 分;

4、孟达诈降,欲起兵谋反,司马懿假装中计,暗中进兵消灭了孟达,为下谋,得 1 分;

5、公孙渊叛魏自立,司马懿连用巧计,逐步攻取辽东,灭公孙渊,为中谋,得 3 分;

6、曹睿去世,东吴四路大军北伐,被司马懿统军用计击退,为中谋,得 3 分;

司马懿共计得 16 分。

五、庞统

1、法正张松联络刘备入蜀,刘备犹豫不决,庞统进言劝谏,使得刘备抓住最后机会,为蜀汉奠基居功至伟,为上谋,得 6 分;

2、入蜀后庞统一直是刘备的随军谋主,为刘备入蜀提供诸多有效谋略,直到他中箭身亡,确保蜀汉在尽可能短的时间里,拿下益州根据地,为蜀汉的生存和发展赢得了时间和空间,为上谋,得 6 分。

庞统共计得 6 分。

六、荀彧

1、张邈、陈宫引吕布叛乱,荀彧同程昱用计保住了兖州的鄄(juàn)城、范、东阿,使得曹操没有彻底丢失根据地,为日后收复兖州打下基础,为上谋,6 分;

2、劝曹操迎天子,以令诸侯,使得曹操日后在政治上取得了绝对优势,为上谋,得 6 分;

3、荀彧推荐给曹操的人才有:荀攸、钟繇、郭嘉、戏志才、杜畿、陈群、司马懿,这些人都是三国时期曹魏的主力干臣,识人善任如此,也是大谋略了,为上谋,得 6 分;

4、曹袁大战之前,为曹操制定战略方针,先灭吕布,抚慰西凉,结果曹魏势力茁壮成长,为上谋,得 6 分;

5、官渡之战,曹操粮尽要退兵,荀彧及时劝阻,并告诉曹操此时正是用奇谋取胜之时,曹操听他的话,果然在官渡翻盘,最终以弱胜强,击败最强敌人袁绍,此战若败,曹魏势力前途堪忧,为上谋,得 6 分;

荀彧共计得 24 分。

七、周瑜

1、早年随孙策开疆辟土,屡有良谋,在秣陵和吴打下了东吴的基业,为上谋,得 6 分;

2、曹操向孙权索要人质,周瑜力劝孙权拒绝,孙权听从,避免了东吴被曹魏牵制的窘境,为下谋,得 1 分;

3、曹操南下,周瑜力主联刘抗曹,最终在赤壁大胜,成为三足鼎立的转折点,为上谋,得 6 分;

周瑜共计得 13 分。

八、陈宫

1、早年献计让曹操成为兖州之主,并为其奔走,使得曹操入主兖州,获得了乱世的第一片根据地,为上谋,得 6 分;

2、下邳之战,陈宫献策让吕布出城扎营,形成犄角之势御敌,吕布不听,终被水淹生擒,由于该策没有实现,如果吕布听从了,也未必一定会赢,但是可以肯定不会像历史上那么惨,跑都跑不了,所以降级为中谋,得 3 分。

陈宫共计得 9 分。

九、陆逊

1、参与偷袭荆州计划,最终导致蜀汉失颈椎和关羽,由于当时是以吕蒙为主,陆逊为辅助角色,因而降档为中谋,得 3 分;

2、夷陵之战,火烧刘备连营,大破蜀军,蜀汉从此由盛转衰,陆逊一战成名,为上谋,得 6 分;

3、周鲂叛乱,引魏军进攻东吴,陆逊在石亭用计击退曹休,为下谋,得 1 分;

4、曹丕病逝,东吴北征失利撤退,陆逊灵活变通,用缓退之计,确保大军顺利回归,为下谋,得 1 分。

陆逊共计得 11 分。

结语

综上评分,我的最终排序是:荀彧 24、郭嘉 21、诸葛亮 18、司马懿 16、周瑜 13、庞统 12、法正 12、陆逊 11、陈宫 9、庞德。当然,最后必须要说明的是,像庞统、法正、郭嘉、周瑜,这几个人由于去世得较早,在此次的排序体系中,他们是吃亏的,要是他们的寿命再长一些,相信一定会有更高的得分。

以上就是关于问题【诸葛亮,庞德、郭嘉、法正、司马懿、荀彧、庞统、陆逊、周瑜、陈宫谁的谋略厉害?】的全部回答,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内容收集于网络仅供参考,如要实行请慎重,任何后果与本站无关!

喜欢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