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活小妙招免费各类生活中的小问题知识以及音乐简谱等,是你了解世界未知知识的好地方。

如果库尔斯克战役以后,让曼施坦因担任德军总司令,德军的走向将会是怎么样的?

十万个为什么 空空 2024-3-24 14:30:51 5次浏览

关于问题如果库尔斯克战役以后,让曼施坦因担任德军总司令,德军的走向将会是怎么样的?一共有 5 位热心网友为你解答:

【1】、来自网友【榆木疙瘩牌慧根】的最佳回答:

说说曼施坦因的缺点。

1.口才欠佳

其实从库尔斯克会战结果看,曼施坦因的见地最高明——要不就乘俄军防御体系还未完成先发制人,要不就耐心等待俄国人主动进攻离开防线后防守反击,希特勒对哈尔科夫之战后的曼施坦因还是足够尊重的,本来这一次元首耳根子软的出奇,听了古德里安的觉得先动手没把握,听了蔡茨勒的又觉得后发制人太保守,偏偏曼帅想对了可惜词不达意。

2.管理不善

俄军对哈尔科夫进攻中,“兰茨”战役集群(包括党卫队装甲军和“劳斯”步兵军)从哈尔科夫城撤退时,德军把物资和弹药全部弃之不顾,却没有忘记把抢来的地毯、油画甚至苏联打字机装上汽车带走。大为光火的希特勒撤了兰茨的职,取而代之的是肯普夫将军,就变成了“肯普夫”战役集群。作为南方德军实际主管,曼施坦因难辞其咎。

3.战术过时

曼帅发明了”机动防御”一说,可是机动来机动去,战线在不断后退,希特勒那点儿金贵的预备队也更没剩多少了,盘算盘算,那个闷头做事的莫德尔似乎更有点用。毕竟,曼施坦因胜率虽高,可是需要生力军,但元首手里只有残兵败将。

4.自视甚高

没有打仗的时候,甚至军方反对希特勒之时,人家元首也生讹过来了第三帝国近一半的家底,想当初你曼施坦因也是阿道夫慧眼识珠,从一大票业务高手里单单挑中了你的策划书,如今有什么好屌的。

5.人品不行

战后个人总结中大撇责任,什么都是领导的不好,希特勒向来预感惊人,也不是不可能感觉到了什么……

【2】、来自网友【科大烽火】的最佳回答:

个体的作用在一场全面战争里是非常渺小的,曼施坦因也拯救不了德国人,德国最后的下场一定是彻底失败,大家别想多了。

在第 2 次世界大战中,艾里希.冯.曼施坦因被公认为是德国国防军中最为出色的将领,很多人认为他也是整个二战中各国最出色的战场指挥官。在二战关键的 1943 年到 1944 年期间,曼施坦因统帅德国南方集团军群在苏联的南方战线与庞大的苏军对峙,并且一度阻挡住了苏军前进的脚步。其开创的机动防御战模式使得苏联人极为头疼,战后许多德国将军认为如果希特勒能够放弃顽固坚守的战略,让曼施坦因担任总司令采取他的机动防御作战,即使是在 1944 年,德国仍然有能力挡住苏联。但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曼施坦因的机动防御战理论,实际上就是放弃固守阵地的阵地战模式,和苏联打一场运动战。按照他的设想,在苏联进攻的时候,德国的防线可以适当的弯曲,甚至是大踏步的后撤。一直到苏联的进攻矛头过度的延伸,然后德军集结装甲预备队,对苏军的侧翼进行反击切断苏军进攻部队的后勤线。随后包围苏军进攻部队,即使不能包围,也力求击溃苏军的进攻主力。

在这样的思路指导下,曼施坦因确实取得过辉煌的胜利。在 1943 年 2 月份的哈尔科夫反击战中,曼施坦因先是主动后撤,随后集结装甲预备队反击苏军的进攻,直接击溃了苏联两个方面军的攻势,稳定了德军的南方战线。而从后人的角度看,直到 1944 年的前中期,德军装甲部队仍然在质量上优于苏联同行,因此曼施坦因的机动防御战术仍然存在可行性。

不过存在可行性并不意味着用这种办法就能战胜苏联,可以说在 1944 年之时,即使是曼施坦因这样的天才将帅采用的机动防御战术,也难以阻挡苏联红军的铁骑前进。机动防御作战有几个关键要素必须满足,首先就是必须在苏军突破口能够阻挡住苏联军队的进攻,虽然防线可以弯曲,但是一定不能破裂。其次就是必须要有足够强大的装甲预备队,来反击对方暴露出的侧翼。而到了 1944 年,苏联红军的实力优势已经扩大到远非当面的东线德军可比的地步了。德军能否再像 1943 年 2 月份一样在前线抵挡住苏军进攻的矛头,是一个很大的疑问。

更重要的是在数量上远远弱于对手,且质量也逐渐滑坡的德国装甲部队,不再像 1943 年之前那样能够在苏联的侧翼取得决定性的成功。只要苏联军队有足够多的装甲部队,他们甚至可以有多个进攻矛头,这就让德国有限的装甲预备队没有办法取得全面的胜利。而且如果苏联也同样保留装甲预备队的情况下,德国部队对侧翼的进攻很可能会直接撞上对方的装甲预备队,从而演变成正面交战。

事实上这方面的失败例子也早已经出现,在库尔斯克战役的后期,苏联就再次犯了贪功冒进的错误,曼施坦因确实抓住了机会,对过度前伸的苏军侧翼发动过一次成功的反击。然而成果仅仅是迫使苏联暂停了对哈尔科夫的攻击,随后优势的苏联军队重新恢复能力,照样一路赶走德国军队取得了战争的胜利。再比如 1944 年夏季德国中央集团军群的崩溃,具备压倒性优势的苏联军队把整个德国中央集团军军打的一盘散沙,即使是能够集结起来的装甲部队,也都用于尽量填补缺口了,哪里有办法聚集起来对苏联庞大的侧翼进行反击呢?

归根究底,战争的胜负天平已经向苏联倾斜的太多,到 1944 年之时,两边的实力已经出现了太大的偏差。无论是什么样的战术在实力差距过大的情况下都难以发挥效果。更何况苏联红军经过几年的战争成长也已经摆脱了过去乌合之众的地位,因此可以下结论在 1944 年德国败局已定。

【3】、来自网友【岛主说事】的最佳回答:

如果库尔斯克战役以后,让曼施坦因担任德军总司令,德军的走向将会是怎么样的?只能这么说,任何一个完美的作战计划,也需要强大的军事实力作支撑。曼施坦因虽然具有较高的指挥天赋,却依然要受战场环境和德军作战实力牵制。从把握德军整个作战全局来讲,他肯定没有希特勒亲自指挥更有利,何况 1943 年库尔斯克战役展开之前,德军让他担任南方集团军群司令,等于把东线作战的半壁江山交给了他,面对德军节节败退的不利态势,他已经无力回天了。

一方面,任何一个完美作战计划,都是建立在有强大军事实力的基础上。

二战爆发以后,无论是德军闪击波兰的白色方案,还是进攻法国使用的黄色方案,以及 1942 年德军在苏德战场发动的蓝色方案行动,无一例外都是建立在德军自认为拥有战场绝对实力的基础之上,如果说在闪击波兰和闪击法国的战役中,白黄方案获得全面成功,是因为英法绥靖政策和准备不足的话,那么,闪击苏联的巴巴罗萨行动就是一次冒险带赌博的战争。

虽然说人们对曼施坦因的指挥天赋赞誉有加,但有个事实却是绕不过去,那就是缺兵少粮他同样寸步难行。在他指挥的二战多场战役之中,有几场大战着实打得精彩,但真正让他走入人们视野的却是闪击西欧的镰刀计划和 1942 年打赢克里米亚战役,到 1943 年哈尔科夫反击战,让他步入军事生涯的巅峰。

那么,曼施坦因有超过常人的指挥才能,他吃过败仗没有呢?可以说,战场上没有常胜将军,没有打过败仗的将军几乎没有。曼施坦因同样吃过败仗而且还吃了不少。在苏德战场上,他几次与瓦图京交战,4 战 3 败,有的是苏联的地理环境帮了苏军的忙,有的是德军自己的军事实力拼不过人家。

从一定程度上讲,曼施坦因在筹划战役计划方面确实有过人之处,但他也需要各方面的军事实力支撑。1942 年 11 月 20 日,德军让他组建顿河集团军群驰援斯大林格勒战场,这是希特勒矬子里面拔大个,把东线起死回生的希望寄托在他身上,但曼施坦因也没有三头六臂,不仅救援保卢斯第 6 集团军的冬季风里行动失败,还差点让苏军切断了 A、B 两个集团军群之间的通道,这是由于战场环境对德军不利造成的,因为曼施坦因来到战场时,苏军的包围圈已经形成。

而发生于 1943 年的库尔斯克战役,曼施坦因是堡垒计划的操盘手也是具体执行者,这个计划不能说一点用处都没有,一旦成功对苏军的打击将是毁灭性的,可现实却是德军缺乏应有的装甲实力,苏军从 1942 年就开始组建大量的装甲集团军,仅装甲坦克数量方面就碾压德军,这是由苏联战争潜力决定的。

从这个层面讲,曼施坦因再好的计划也不能当饭吃,战场上需要的是真枪真弹,而德军恰恰缺少的就是补给和物资保障,这是德军仓促发动闪击战带来的潜在风险。

另一方面,库尔斯克战役以后,曼施坦因担不担任总司令,结局都是一样的。

曼施坦因是否具备担任德军总司令的能力,是否能指挥整个德军作战,这不是其它人能决定的,而是由德军统帅部来判断。但有一点是肯定的,1943 年的库尔斯克坦克大决战,打赢了,德军还有继续进攻的本钱,打输了,谁来当司令都没用,收缩战线和被苏军打回德国只是时间长短的问题。

可以假设一下曼施坦因在 1943 年底担任德军总司令后,他所面临的困难有哪些,这些问题没有解决,德军同样会陷于全面失败的结局。

首先是两线作战,轴心国开始瓦解的问题。实际上,从希特勒发动二战开始,这个问题就一直存在,西线有以英军为核心的牵制作战,消耗了德军大部分兵力和经济基础。法国自由阵线、南斯拉夫解放军、包括罗马尼亚和意大利等反战游击队,到 1943 年底,除了美军已经登陆西西里,这些组织已经成为牵制德军东线作战的重要力量,况且盟军登陆西西里,意大利开始动摇了。

其次是德军深陷苏德战场不能自拔。德军在东线作战的失败,并不是希特勒亲自担任总司令造成的,也不是他干涉前线指挥太多造成的,而是狮子跟大象作战的关系带来的。表面上看,德军闪击苏联是有一定的取胜把握,但随着战争进程的持续,德军不能打持久战和消耗战的短板问题日益暴露,到 1943 年底库尔斯克战役失败,德军已经彻底丧失了打赢的本钱,谁来指挥也无济于事。

第三,曼施坦因指挥不了整个德军。这一点可能有人不服,既然他当上了总司令,怎么可能调动不了其它人呢?这与曼施坦因的人缘有很大关系。早在二战爆发前,曼施坦因就是德军总参谋部的高级参谋,但在德军派系斗争中他被布劳希契和哈尔德踢到 38 军当了军长,从此无缘参与统帅部的决策。

而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中,虽然曼施坦因名义上还能指挥保卢斯的第 6 集团军,保卢斯却置他向外突围的命令而不顾,最终导致冬季风暴行动无功而返。到 1944 年因南线作战问题又与希特勒发生分歧被解除职务,这一系列的矛盾背后,体现的并不是战场环境问题,也有曼施坦因与其它指挥官之间存在的或多或少的分歧和不团结。

从上面分析看出,如果曼施坦因在 1943 年底担任德军总司令的话,他擅长的就是收缩东线战场,打法上肯定趋于保守作战,而就他的性格来讲,一旦打不赢可能要与苏军盟军谈判,对德军将士们来说可能是好事,但对希特勒和德国来说,将加快投降的进程,因为曼施坦因不会象希特勒那样宁可战死也不能投降苏军。

【4】、来自网友【友欣赏你】的最佳回答:

库尔斯克战役,如果按照曼施坦因的指挥思路开展,德军有可能获胜。

库尔斯克战役,是希特勒为扭转败局而准备的大规模的军事行动。

希特勒为了让更多的虎式、豹式坦克参加本次军事行动,一再让曼施坦因推迟战役发起的时间。

这样,就给了苏联军队防御准备的时间。

德军也失去了战役发起的突然性,隐蔽性,失去了先机。

库尔斯克战役以后,德军失去了制空权,虎式、豹式坦克也消耗殆尽。(这些坦克已经是按希特勒的命令,加班加点赶制出来的。)

如果,让曼施坦因继续担任总司令也于事无补。

【5】、来自网友【洛基喵喵喵】的最佳回答:

看战后,德国,苏联将军写的书,德国人在 1942 年南线分兵之后,就没胜利的希望了。原本就兵力不足,还要兼顾 2 个目标,把宝贵的装甲兵用于斯大林格勒城市战斗。

以上就是关于问题【如果库尔斯克战役以后,让曼施坦因担任德军总司令,德军的走向将会是怎么样的?】的全部回答,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内容收集于网络仅供参考,如要实行请慎重,任何后果与本站无关!

喜欢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