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活小妙招免费各类生活中的小问题知识以及音乐简谱等,是你了解世界未知知识的好地方。

姜维复国的最后一计,孤注一掷后,为何会失败?

十万个为什么 空空 2024-3-18 08:30:02 3次浏览

关于问题姜维复国的最后一计,孤注一掷后,为何会失败?一共有 5 位热心网友为你解答:

【1】、来自网友【辽宁资深球迷二代】的最佳回答:

简单的来说就是,姜维已经失去了帮手!甚至忠于蜀汉的嫡系力量也遭到了严重摧毁。

1、在蜀汉版图防守的外围,傅俭(傅肜之子)阵亡于汉中,罗蒙(荆州派成员,原广汉太守)之子罗宪被牵制在永安,霍弋(霍峻之子)也同样在南中地区无法动弹。

2、绵竹关之战,诸葛亮后代、张飞后代、李恢家族后人、黄权留在蜀汉的儿子,这些最忠心于蜀汉政权的二代和三代们在此战中全军覆没。至少从诸葛瞻领兵御敌之前,蜀汉朝中还没有人劝言投降,直到绵竹关惨败后,投降之声才此起彼伏。那么基本可以推断,在蜀汉政权的内部,一直试图于恢复汉室的抗曹魏一派已经损失殆尽。

没有了帮手,那姜维如何实现复国?靠着居心叵测的钟会?还是十几万家属在曹魏境内魏国官兵?以上势力根本靠不住。同样需要注意的是,姜维投降前,虽然手中尚有四五万人马(步骑四五万),但在投降钟会之后,纵然钟会对姜维礼敬有加,但为安全起见,投降的数万蜀军早已被调往他处,留在钟会身边的姜维只有少数随从。

因将维等诣成都,自称益州牧以叛。欲授维兵五万人,使为前驱。

尽管成都之乱爆发前,钟会曾计划归还姜维兵马,但以上计划尚未实施,由于魏军兴起了内讧,钟会和姜维先后被乱军所杀,那支有可能忠于蜀汉和姜维的四五万蜀军根本就没发挥作用。甚至由于这场内乱迅速被平息,早就被调往外地的这些蜀军很可能一直处于不知情的状态。等收到消息的时候,原统帅姜维已经阵亡,甚至刘禅的太子也在混战中被杀。再面对一个无心抵抗的刘禅,忠于蜀汉的残余势力还有抵抗的空间吗?

愿与自己复兴汉室的老战友们大多已经阵亡,手上也被剥夺了兵权,光靠姜维的头脑和计策去策反十几万根本不会听命于自己的魏军,这几乎就是比登天还要难的事!

也同样需要注意的是,当刘禅在成都递交降表的时候,这张清单中有关蜀汉国库的记载那是相当的寒碜:

1、黄金和白银各 2000 斤,想想当年刘备攻克益州的时候,光是打赏给诸葛亮、法正、关羽、张飞四人的赏金就高达 4000 斤白银和 2000 斤黄金,这还没算其他将士的奖赏。过去了整整 50 年,蜀汉的国库竟然比 50 年前还要穷。

2、粮食 40 余万斛,也就是四万多石粮食。参考姜维手中的兵马,倘若刘禅拒绝投降继续坚持,成都能向前线提供的粮食,平均每人也只有 100 多斤,这点粮食够干嘛的?用不了四个月,姜维的兵团照样也会崩溃。

想想几年前的淮南第三叛,诸葛诞率领近 20 万人马造反时,寿春城内的粮食存储足够食用一年(聚谷足一年食)。仅一个淮南地区,曹魏都能积累如此强悍的储备,已经越打越贫弱的蜀汉,到底还能坚持多久?

【2】、来自网友【历史笑春风】的最佳回答:

姜维的复国计就是诈降计。姜维在投降钟会后,利用钟会对他的信任,也利用钟会的野心,企图利用钟会先除掉邓艾,然后第二步再除掉钟会,最终让刘禅复位,让蜀汉复国。

这个计划开始进行的很顺利,钟会抓住邓艾独断专行的短处,诬告邓艾,把他父子抓起来槛车送往洛阳,吞并了邓艾的军队。但计划进行到第二步出现了意外情况。曹魏的将领不愿意造反,钟会便把他们骗到府中关起来。与姜维合计,准备尽杀他们,发给蜀军甲杖。谁知道消息走漏,曹军杀进府邸,救出将领们。以监军卫瓘为首,杀了钟会和姜维。

姜维的诈降计的基础是在钟会的野心上的。但他并不知道,钟会由于没有家眷做人质,而且平时为人处世过于暴露,已经引起曹魏君臣的疑忌。但是为了伐蜀的成功,司马昭暂时用他,同时也对他有着提防之心。

据《晋书景帝文帝纪》记载:初,会之伐蜀也,西曹属邵悌言于帝曰:“钟会难信,不可令行。”帝笑曰:“取蜀如指掌,而众人皆言不可,唯会与吾意同。灭蜀之后,中国将士,人自思归,蜀之遗黎,犹怀震恐,纵有异志,无能为也。”卒如所量。

在这里我们就能看出,司马昭在钟会出师的时候,就已经对钟会可能谋反做出了预判。他判断蜀军是败军无勇,而魏军是怀土思归,没有人愿意随同钟会造反。因此,钟会的造反是不可能成功的。

而且,在邓艾被抓的同时,司马昭就亲自带领兵马来到长安,并派兵入蜀,开始在军事上对钟会可能的造反实施预防措施。钟会立刻知道司马昭的心思。在震慑之余,钟会仓促决定造反,不出司马昭的所料,反而被不愿意造反的曹魏兵将杀死,姜维也一同死难。

从这事件的过程我们可以看出来,姜维的计谋实在低级,而且计划粗陋,难以成功。首先,要造反首先要有兵。钟会是文人出身,手下的兵马不是他亲自带领出来的,根本没有推心置腹的人可以同谋。最后,他的手下去给他的对手传递消息就印证了这一点。而姜维的蜀军,不能尽快武装起来,在关键的时候,没有一支可靠的兵马可供使用,是这次失败的主要原因。

第二,当断不断反受其乱。既然准备造反,就要赶快计划实施。而钟会姜维二人日夜谋划,却不见实质行动。在造反前,才匆忙和卫瓘商量,卫瓘何许人,监军!他怎么会和你们共同谋反?在这个时候,如果他有一点犹豫,就应该当机立断,立刻编造个理由杀了他。对于下面的军官,该撤换的撤换,该杀头的杀头。可钟会姜维什么都没有做,只是在等死。真是秀才造反三年不成。

第三,司马昭事先已经对钟会有所防备,对一切都做了比较周密的部署,并亲自带兵坐镇,钟会就算是造反成功也难以长久。

虽然姜维的计策失败了,但是他对蜀汉的忠心天日可表,值得敬佩。

【3】、来自网友【原平市创联科技】的最佳回答:

第一,蜀国的国力开始衰弱,看诸葛亮前期北伐,率军都是 30 万,而姜维几乎都是率军 20 万,(可用兵力下降是兵器的生产力下降,粮食产量下降的表现)由此可见,蜀国国力的衰弱。

  第二,姜维本人不及诸葛亮。不论在战术,战策,计略,在蜀军心中的威信方面,姜维都大不如诸葛亮,这在后来司马昭的话中可以得知:“蜀主刘禅,昏弱无能,诸葛孔明尚不能扶之长久,何况姜维?”姜维自己也说自己不如诸葛亮。

  第三,蜀国内部人才缺少补给,文臣武将相继死去,蜀国又闭塞在四川盆地,与中原人才往来不能相比,后期,内廷缺少良臣监管,原来出师表中,诸葛亮所提及的“费易,董允,蒋琬,郭攸之”等人都已死去,加上没有继承人,导致宦官专权。外部,原来刘备,刘璋手下的旧部都已经死去,没有好的将领可以使用,以至于最后,姜维一人独守剑阁,邓艾偷渡阴平,成都竟然没有一个像样的武将出战。

  第四,后主刘禅无能,听信宦官,沉溺酒色,以至于朝廷里大臣都有“退让之心”,听信黄皓谗言,又疏远了和姜维等人的关系,(在姜维北伐获得优势,有利形势的时候,听信黄皓谗言,召回姜维和大军等)使得姜维不得不听大夫郗正之言“屯田沓中”,导致汉中兵力空虚。蜀国整体防御实力大幅下降。

  第五,邓艾等人,足智多谋,多次看破姜维的计谋,死守祁山。魏国人才补充较大,后期的钟会,贾充,张骞,诸葛绪都是比较好的人才。

  第六,汉朝灭亡多年,中原人对汉朝的留恋已经趋零。以至后来长安人对西蜀人的说法也不说是蜀汉,就说两个字“蜀人”,曹氏政权在中原的统治比较成功,中原人对汉朝的留恋和向往已经几乎没有了。这也是“民心向背”的问题。刘禅后期在西蜀的表现又是一个“昏君”,宠信宦官,就好象东汉末年,桓帝,灵帝时的“十常侍”,好象历史重演一样,上天要使蜀汉(汉朝)灭亡,这是谁也无力挽回的。

【4】、来自网友【唐诗永昌】的最佳回答:

大家好,我是爱上唐诗。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三国中姜维是个悲情人物,终其一生,九伐中原,没有得到曹魏的一寸土地,反而浪费了蜀汉大量的物力人力财力,最后的结局也是很悲惨。

姜维最后一计在三国演义的一百一十九回里有详细描写——“假投降巧计成虚话,再受禅依样画葫芦”。若要分析姜维最后一计失败的原因,无外乎内因和外因。

先说内因,起于诸葛亮。诸葛亮虽然雄才大略,但有一个致命弱点,就是不善于培养人才,更不信任身边人,以致于蜀汉后期无人可用,没有人可以接班承担重任。虽然一出祁山受了姜维,让诸葛亮如获至宝,其实姜维也没有想象中那么可堪大用,仅仅是比诸葛亮身边的人强一点。诸葛亮将所学倾囊相授于姜维,可以算是看走了眼。姜维九伐中原以失败告终,就是最好的证明。姜维继承了他老师的弱点,同样没有培养出栋梁之才。

再说外因。曹魏雄踞中原,国泰民安,实力雄厚,人心稳固,一统天下已经是大势所趋,没有人可以与曹魏抗衡。姜维屡次发兵,劳民伤财,使本来就薄弱的蜀汉国力雪上加霜,打仗是要烧钱的。即便姜维偶尔打几次胜仗,即便假投降的计成功了,也无法逆历史的洪流,弱国不可能统一强国。所以,姜维和钟会虽然为此计费尽心机,无奈何钟会手下的将领们没人呼应,因为他们对曹魏政权的认同感更高,忠诚度也更高,实力强才是一切。

所以,姜维最后一计,表面上是被人告密,再加上突发心口疼病,功败垂成,根本原因还是自身原因加上外部环境,逆势而为,失败也是情理之中。

【5】、来自网友【张生全精彩历史】的最佳回答:

姜维之所以投降,是因为当时刘禅已经率先投降了邓艾。然后邓艾让刘禅给姜维去信,劝姜维投降,因此姜维就投降了。

(姜维剧照)

姜维之所以听刘禅的话,道理很简单,毕竟刘禅是君王,姜维是臣子。君王让臣子做什么,臣子如果不做,肯定是不对的。再说了,由于黄皓的谗言,姜维当时是深受刘禅猜忌的。正因为受到了刘禅的猜忌,所以他才不敢回成都,而是在沓中去屯田。如果这时候不听刘禅的话,也就意味着他坐实了“拥兵自重”的嫌疑了。为了善始善终,做一个顺臣,所以姜维选择投降。

但是,这个话看起来好有道理,其实不对。因为那时候,刘禅已经投降了。投降后,他就不是君王了。再说了,一个君王把国家弄丢了,这个君王就是昏君。忠臣在那种时候,应该选择的是忠于国家,忠于整个蜀汉皇室,而不是那个昏君。

历史上有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南宋灭亡后,宋恭帝被元朝俘虏去了北方。后来,忽必烈派宋恭帝去劝说文天祥投降。当时文天祥只是跪在地上,面对着南方,连声说,圣驾请回!这是非常经典的场面,是忠心的文天祥在面对投降的君王和整个国家时,所做出的最恰当的选择。

再说了,姜维当时是可以做到救蜀国的。因为当时他手中还有十万兵,驻扎在剑门关。只要他把守在这里,钟会根本就没办法前进一步。

虽然邓艾已经拿下了成都,但他只有两万兵,而且是经过长途跋涉打过来的,只是一群疲惫之兵,其实不足为据。同时,分布在蜀国各地的还有很多人马。比如守在永安的阎宇,据历史记载,当时他就率兵返回成都救驾。除此外,南方还有孟获及其后人的政权。虽然并没有历史记载他们前来救驾,但如果姜维不投降,就能够给他们希望。陆陆续续这些兵马都会前来。

(邓艾剧照)

那时候,虽然刘禅已经投降了,其实还有很多宗室成员,包括刘禅的第五子刘谌,当时就是坚决不投降的。各地兵马完全可以拥戴这样的人,给邓艾来一个绝地反击。他那两万兵马,将陷入蜀国各地反抗的汪洋大海中,很快就会被消灭。

如此一来,姜维将能实现蜀国的复国。

那么,姜维为什么不这么做,而是听了刘禅的话,就选择投降钟会呢?

史书上除了说姜维忠诚外,还有一个流传得很广的说法,就是姜维这样做,是“假投降”。他“假投降”的目的,是为了打入魏军内部,撺掇钟会把魏国的那些将士们杀掉,然后他就能找到复国的机会。

不过,这个说法其实是相当让人怀疑的,逻辑上不对,为什么?

因为在姜维投降钟会之前,他并不知道钟会想背叛魏国,拥兵自立,想在原来蜀国的地盘上开辟一片新天地。既然不知道这一点,那么,他想借钟会的手,杀掉魏国将士,就几乎是不可能的。

可以说,这只不过是史书根据后来魏军内部发生的事情,进行的一种猜测而已。但很显然,史书没有注意先后逻辑,因而才犯了这样的毛病。

(钟会剧照)

那么,姜维究竟为什么要投降呢?

我认为,史书显然对姜维的忠诚过于夸张了。事实上,姜维根本就没有那么忠诚。他既没有忠诚地听刘禅的话,也没有忠诚地想要复兴蜀国。

事实上,姜维不愿意再回到成都,而是到沓中去屯田,也并不一定就是为了避祸。说不定,当年他就想“拥兵自立”,先观察形势,再决定后一步的选择。只不过后来魏国打过来了,打到剑门关了,姜维无法实施下一步行动而已。

如果我们否定了姜维投降是为了“忠诚”,那么,其实就很好理解这个问题了。姜维当时之所以要投降,是因为,姜维当时担心,他会打不过魏军。打不过魏军,就只有死亡一条路。而他投降钟会,那么他将有多个选择:一是可以成为魏将,从此为魏国效力;二是可以辅助钟会,开辟一片江山;三是可以伺机反正,重新复兴蜀国。总之,姜维当时考虑得最多的,还是他自己。只不过后来,姜维在魏军将领之间的内讧中被杀掉了,而史书需要这样的忠臣义士,因此,姜维就被塑造成了一个“殉节”的形象。

如此而已。

(参考资料:《三国志》)

以上就是关于问题【姜维复国的最后一计,孤注一掷后,为何会失败?】的全部回答,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内容收集于网络仅供参考,如要实行请慎重,任何后果与本站无关!

喜欢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