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活小妙招免费各类生活中的小问题知识以及音乐简谱等,是你了解世界未知知识的好地方。

都说“马氏五常,白眉最良”,为何马良随军未指出刘备连营八百里的错误?

十万个为什么 空空 2024-3-22 22:25:54 3次浏览

关于问题都说“马氏五常,白眉最良”,为何马良随军未指出刘备连营八百里的错误?一共有 3 位热心网友为你解答:

【1】、来自网友【LUMTS】的最佳回答:

三国时期,荆州地区广为流传一句话:“马氏五常,白眉最良”。这句话形容的是马氏五兄弟之中最为贤明的当属马良。其实他们兄弟之中,只有两位在三国演义中出现,一位是马良,字季长,一位是马谡,字幼长。

马谡主要跟随于诸葛亮左右,深得器重,而马良则是主要跟随于刘备左右,为刘备出谋划策。那么刘备兵败夷陵,随军出征的马良为什么没能及时制止刘备的连营八百里之失呢?

(一)荆州马良

马良是荆州士族,所以我们要先谈论荆州。东汉末年,天下大乱,前有黄巾起义,后有董卓乱政和曹袁争霸,北方战乱颇多。而荆州作为军事重镇,地势险要,没有受到外敌的入侵,荆州牧刘表年事已高,有没有向外扩张的野心,所以荆州有政治学识的才子很多,通晓军事的人才则很少,而马良则正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马良的政治嗅觉和外交能力都十分出众。刘备从荆州出兵攻占益州之后,马良展现出了非常出色的政治才能,协助诸葛亮将荆州治理得井井有条,让刘备得以没有后顾之忧,将注意力全部放在益州和汉中。此外,马良的外交能力更加出色,他曾奉命出使东吴,不卑不亢,很好的完成了使命,被当时的吴王孙权大加赞赏。

刘备在接连丧失关羽、张飞两位兄弟之后,起兵七十五万讨伐吴国,马良随军出征,凭借出色的外交能力,马良成功招纳了五溪蛮夷,使之全部顺从于蜀汉,极大程度的帮助了刘备的东征。东吴大将甘宁就是被蛮王沙摩柯所斩杀,这恰恰证明了马良联合五溪蛮夷的重要性。

(二)刘备之误

其实,对于刘备连营八百里的军事失误,一般人是看不出来的。毕竟,刘备自身率军征战多年,这样的错误连他自己都不曾觉察,没有过带兵打仗经验的马良也是一定看不出来的,这也就解释了我们刚开始的疑问。而且,南方一向气候湿润且雨水偏多,几乎很难想到在战争中会出现火攻取胜的情况,这也从侧面影响了刘备的军事判断。

除此之外,还有另外一个可能,那就是马良身在蛮王们的军中,主要发挥着蛮王与刘备大军之间互相联络沟通的作用。如此一来,不在刘备的中枢指挥系统之中,马良就没有机会对于刘备的军事指挥提出意见,这也是马良很可能没能指出刘备连营八百里错误的一种合理解释。

综上所述,无论是从哪方面考虑,马良都没有机会或者实力去制止刘备连营八百里的错误操作。纵观全局看来,刘备弃魏伐吴本就是一步险棋,为了迅速攻占实力更弱的对手吴国,放弃了自己保汉除贼的初衷,这一选择的对与错值得商榷。最终刘备伐吴的失败也导致了蜀汉军团军事扩张的戛然而止,军事实力由强势逐渐走向了衰落。

【2】、来自网友【豹眼看历史】的最佳回答:

马良(187-222 年),字季常,襄阳宜城(今湖北宜城南)人,三国时期蜀汉官员,马谡之兄。

据《三国志·蜀书·马良传》记载,马良兄弟五人都很有才华,而马良最为出色。乡里人有“马氏五常,白眉最良”的谚语。

马氏兄弟五人,分别名叫:伯常、仲常、叔常、季常、幼常。马良马季常,因为眉毛中有白毛,人称白眉马良。因为马良最有才华,也就有了这么一说。

刘备称帝后,任命马良为侍中。跟随刘备东征孙吴,被派遣进入武陵,招纳五奚蛮夷首领沙摩柯等接受刘备印号,一起协同作战。

刘备夷陵战败之后,马良也遇害被杀。

在史料中,并没有记载马良对刘备连营,有任何的建议。

夷陵之战,刘备连营一事是确定的,但究竟连营几百里,没有准确的说法。

据《三国演义》描述,刘备连战连胜,陆逊坚守不出。马良提醒刘备说:“陆逊深有谋略,坚守不出是想等待我军之变。”

但刘备却说:“陆逊有啥谋略,坚守不出是被我打怕啦,哪里还敢再出来哦”。

于是,刘备连营七百里,屯兵树木茂盛之地,以避过炎热的夏季,再与陆逊交战。

马良认为此事不靠谱,但也没有办法劝阻刘备。就说诸葛丞相在东川视察曹魏前线阵地,可以请教丞相。

刘备却说:“我也很懂兵法,何必去问丞相,你愿问你就去问吧。“

马良就自己划了四至八道图本去求教诸葛亮。诸葛亮一看刘备屯兵位置,就说坏醋啦,哪有这么办事的,必败无疑。

果然,马良得了诸葛亮的锦囊妙计,回到刘备身边时,刘备已经大败,逃回了永安城。

马良详细汇报了见到诸葛亮的情况,刘备说悔恨没有早听诸葛亮之言。

罗贯中老先生也没有说明,当时诸葛亮对刘备说了些啥,是不该伐吴呢,还是不该七百里连营。从此之后,马良也不知所踪,老先生也没有交代。

这就是老罗一贯的套路,许多事有头无尾、许多事无中生有。

但从罗贯中对马良这段时期的描写,也看出一些端倪。

马良作为刘备的侍中,是不太可能离开刘备去向诸葛亮寻求策略的。

侍中本是直接供皇帝指派的散官,替皇帝跑跑腿,传递一下信息、诏令一类的工作。刘备认为诸葛亮并不比自己高明,无须向诸葛亮求教。马良愿意辛苦一趟,也是分内的工作,自己愿去就去吧。但魏晋时期,侍中已经是事实上的宰相,马良是不可以轻易离开刘备身边的。

从史料来看,找不到马良去求教诸葛亮一事,而且明确记载,马良是在夷陵战败后,遇害被杀。

罗贯中这么描写,是有深意的。可以看出,马良对于刘备的屯军方法提出了异议,但没有能力劝阻刘备改变。

一方面说明了刘备骄傲自大,不仅没把陆逊放在眼里,甚至没把诸葛亮放在眼里,自然也不会把马良的建议放在眼里。

而马良仅仅是感到刘备的做法不太合适,但也没有更高明的建议提供给刘备。没有合适的建议,刘备咋会听马良的呢?

更有意思的是,史料记载,刘备托孤时,看到马良之弟马谡在跟前,就让马谡回避,对诸葛亮说:“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

估计当时马谡是跟随诸葛亮一起从成都来到永安的,诸葛亮对马谡非常看重,而刘备不放心此人。这或许是因为马良之故,都说“马氏五常,白眉最良”,就算最良的马良也没有个好主意,在夷陵之战中,没有提供好的建议,难道马谡会比马良更高明吗?

刘备如此看重马良,马良几乎是刘备东征所携带的唯一智囊,但在关键时刻掉了链子,还能指望马谡有啥作为吗?

这是否是刘备为何对马谡如此评价的由来呢?

是否是从侧面对马良才能的一个评价呢?

是否是刘备意识到,自己手下缺乏才能,没有足够的智谋,才导致夷陵之战的失败呢?

一切都是推测,没有史料为证。

但可以看出,马良在刘备手下并没有特别的作为。

之所以他不能指出刘备数百里连营的错误,是没有这个能力。这或许是罗贯中先生想要表达的意图,豹眼也认为这最有可能。

【3】、来自网友【一国之君历史研究】的最佳回答:

马良是襄阳宜城人,今湖北宜城人,刘备在荆州时,征辟马良为州从事,后来马良成为关羽的属官,曾经代表刘备出使过东吴。

马良的官职是侍中,侍中等于是皇帝的近臣,掌管皇帝的车轿、衣服、器物等杂事,官位仅次于诸大将军和尚书令,说明刘备还是很看重马良的。

关羽失荆州被杀后,马良不知怎么逃回益州的,其实刘备是很看重马良的,夷陵之战中,刘备分配给马良一个很重要的任务,就是联络五溪蛮夷,共同对东吴用兵,马良圆满的完成了任务。

夷陵之战前期,刘备进展顺利,从巫山一直打到夷陵,东吴军一直退到夷陵就不再后退,凭险据守,也不出战,陆逊在寻找机会。

马良在说动五溪蛮夷加入刘备后,五溪蛮首领沙摩轲率军在后期加入战斗,马良也回到了刘备军中,以马良的才能,为什么没有发现刘备的错误呢?

因为刘备没有错。

所谓的八百里连营,到度是怎么回事呢?

八百里连营是指刘备从蜀汉的边境永安一直到夷陵前线共 800 里的路上,刘备设置了几十座营寨,每座营寨分派不同的兵力把守,用以保护运输补给线及后方基地的安全。后方的营寨兵力较少,每座营寨数百人,大部分兵力在前方的夷陵前线。

刘备此举完全正常,合乎军事常识,并不是曹丕所说的八百里拒敌,整个刘备军总兵力也就是 5 万人左右,长江北岸防备曹魏的黄权部留有 1 万人,再加上五溪蛮首领沙摩轲率领的蛮军约 1 万人,刘备本部也就 4 万人左右,4 万人怎么可能做到八百里连营,显然曹丕得到的消息不准确。

曹丕的能力完全不如曹操,整个夷陵之战期间,曹丕就在坐山观虎斗,没有占到一点便宜,就这种能力还评说刘备八百里连营不对,最终的结果只是曹丕蒙对了。如果曹丕听从了刘晔的建议,曹魏统一三国都有希望。

刘备在夷陵之战中大败,并不是因为八百里连营,而是因为刘备放弃水军,导致陆逊用水军运输陆军到刘备的后背,朝廷前后夹击,再辅以火攻,导致刘备大败,这和刘备八百里连营一点关系都没有。

刘备的八百里连营并没有什么不对,马良也就不可能会说什么,可惜的是,马良死在了夷陵的战场上。

以上就是关于问题【都说“马氏五常,白眉最良”,为何马良随军未指出刘备连营八百里的错误?】的全部回答,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内容收集于网络仅供参考,如要实行请慎重,任何后果与本站无关!

喜欢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