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活小妙招免费各类生活中的小问题知识以及音乐简谱等,是你了解世界未知知识的好地方。

刘继祖发了善心,主动找到朱元璋,送给了朱元璋一小块自家的荒地,下场如何?

十万个为什么 空空 2024-3-23 03:53:11 2次浏览

p>关于问题刘继祖发了善心,主动找到朱元璋,送给了朱元璋一小块自家的荒地,下场如何?一共有 2 位热心网友为你解答:

【1】、来自网友【小岛知风】的最佳回答:

元朝末年安徽省凤阳县有一位稍微富裕点的普通农民名叫刘继祖,他和他的家族也因为他做了一件善事而改变了命运。

洪武十一年(1378 年)明太祖朱元璋下旨追封刘继祖为义惠侯,并把已经去世很多年的刘继祖神主牌位供奉在明朝祖陵明皇陵内。

刘继祖生前绝对不会想到当初只是给了贫苦少年朱重八一块荒地让其安葬父母兄长,就这么一块荒地就为他的子孙后代换来了一个义惠侯爵位,并且他的子孙后代一直与明朝皇室同富贵共始终。

慷慨赠地施恩不望报

朱重八是朱元璋的本名,他的家族世代都是农民,而且他的家族是那种连一亩地都没有,只能靠给地主家当佃户种地的最穷苦农民。

朱元璋的父亲名叫朱五四,母亲陈氏,他是家中最小的幺儿,他上面有三个哥哥朱重四、朱重六、朱重七,还有两个姐姐。老朱家由于子女人数太多,本身日子就很贫苦,加上还得养这么多孩子,那生活得就更加贫苦了。

由于家庭贫苦,朱元璋的三哥朱重七只得给当地一户姓刘的大姓人家当了上门女婿,成了赘婿。话说朱元璋的三嫂刘氏与刘继祖家族也是本家,朱元璋的老爹朱五四一直给地主刘德当佃户,刘德和朱元璋的三嫂刘氏还有刘继祖都是同族人,刘姓家族在当地属于是比较富裕的大户家族。

元顺帝至正四年(1344 年)时,淮北地区爆发了严重的旱灾和蝗灾,同时瘟疫也在这里肆虐,当时年仅 17 岁的朱元璋就是在这一年中先后失去了父母和大哥。

父母和兄长的去世让朱元璋的压力非常大,古人讲究入土为安,可是朱元璋的家中一块地皮都没有,全都是租种的地主刘德家的地,朱元璋和二哥朱重六一家穷的连饭都吃不起,哪有钱去买地安葬三口人。

因此朱元璋和二哥朱重六十分着急上火,兄弟俩当时是实在凑不出钱买墓地,朱元璋只能提议去地主刘德那央求一下,找刘德借钱或者借地安葬父母和兄长,朱元璋觉得父亲这一辈子光给刘德家种地了,刘德看在父亲打工这么多年的份上应该会讲点情义。

结果却是灾荒使得地主家也没有太多余粮了,刘德的庄稼收成也不好,日子也不太好过,再加上朱元璋当时穷的叮当响,不管是借钱或者借地他绝对都不是像能还得起的人。所以朱元璋张口去找刘德借地或借钱,那都不算是借了,就如同找人家要一样,刘德自然没有发善心,反而把朱元璋打骂出去,并且还当街痛骂朱元璋想讹自己家的钱和地。

后来朱元璋回忆这段往事时称:“田主德不我顾,呼叱昂昂,既不与地,邻里惆怅。”

刘德当街痛骂朱元璋的情况引起了当时村里很多人的围观,在这群围观的人中不少人都同情朱元璋,但他们也是穷人爱莫能助。不过围观的刘德本家亲戚刘继祖却对朱元璋的遭遇十分同情,刘继祖十分怜悯朱元璋,于是让儿子刘大把朱元璋叫到家里吃饭。

酒足饭饱之后刘继祖先是宽慰了一下朱元璋,随即刘继祖就向朱元璋表示自己愿意把家中的半分地无偿送给他当墓地,朱元璋听了这番话之后当即感动的痛哭流涕,他当场就给刘继祖跪下磕头,刘继祖也不受他的礼,把他搀扶起来,让他赶紧回家准备棺材好择日安葬父母和兄长。

只是当时朱元璋哪有钱给父母和兄长准备棺材,当时的老朱家情况是朱重四虽然死了,但是他的妻子王氏和一对儿女还在,朱重六也有妻子唐氏和儿子要养,朱元璋和朱重六兄弟是一分钱都拿不出来买棺材,用朱元璋的话说就是“殡无棺椁,被体恶裳,浮掩三尺,奠何肴浆!”

这意思就是说最后朱元璋和朱重六二人只能用破衣裳和破被褥以及破草席卷一卷当棺材把父母和兄长裹起来,只能是草草下葬了。

就这样朱元璋和二哥朱重六草草安葬了父母兄长,死人安排好之后,活人的困难又摆在眼前了,朱元璋的大嫂王氏看出两个小叔子生活十分贫苦,她就主动告诉他们俩,自己带一对儿女回娘家,免得给他们俩增添压力,于是大嫂王氏就带着儿女离开了朱家。

后来朱重六也觉得再在老家待下去不是饿死就会被感染瘟疫而死,因此朱重六决定带着妻儿九死一生的去外地逃荒,而朱元璋则认了本村汪大娘为义母,暂时被汪大娘收留下来。

不过后来汪大娘家里面也要揭不开锅了,无奈之下汪大娘只能托人送朱元璋去皇觉寺出家当和尚,毕竟当时当和尚是一条出路,当了和尚有僧衣穿,有斋饭吃,不至于冻饿而死。

可是没多久皇觉寺也吃不起饭了,没办法住持方丈只能把众和尚遣散,让他们去云游四方化缘,其实名义上是化缘,实际上朱元璋就成了要饭的乞丐。

所以朱元璋在走投无路之下投靠了郭子兴领导的红巾军起义反元,很快朱元璋就凭借机智和勇敢获得郭子兴赏识,成为红巾军的大将,还娶了郭子兴的养女马氏为妻。

乞丐皇帝知恩图报

到了至正十三年(1353 年)时,朱元璋已经成了红巾军中的一方大将,可是他眼看红巾军内部开始争权夺利,于是他决定远离红巾军核心,独自开创自己的势力,他带着心腹将领徐达和郭英等人南下攻占了滁州,这也就意味着朱元璋有了自己的地盘,也是在这个时候朱元璋开始声名显赫,他的穷亲戚才知道他发达了,因此这时期他的二姐夫李贞和外甥李文忠还有大嫂王氏带着侄子朱文正和侄女先后前来投靠他。

而朱元璋也是在见到二姐夫李贞和大嫂王氏之后才得知,他的三哥朱重七和三嫂刘氏外加两个姐姐还有大姐夫王七一都先后感染瘟疫去世,至此朱元璋的至亲之人只剩下外出逃荒不知所踪的二哥朱重六一家还没消息。

所以朱元璋十分想念二哥朱重六,就派人去老家寻找,结果朱重六没找到,朱元璋却找到了自己的两个恩人后代,那就是刘继祖的儿子刘大和汪大娘的儿子曹秀。

从刘大和曹秀这朱元璋才知道自己离开家乡不久后,刘继祖和汪大娘二人也先后感染瘟疫去世,由于持续的灾荒,刘继祖家和汪大娘家也彻底破败,刘大和曹秀十分落魄,幸亏遇到了朱元璋派去寻找朱重六的人,二人才能跟着他们见到了朱元璋。

朱元璋在听闻两位恩人去世的消息后悲痛万分,他当即命人摆祭坛祭奠两位恩人,又把刘大和曹秀留在身边好吃好喝供养起来。后来刘大和曹秀总想帮着朱元璋去前线打仗,但是朱元璋唯恐二人在战场上受到伤害,因此他坚决不同意二人上战场,只把二人留在自己身边当亲军统领。

到了至正二十六年(1366 年)时,朱元璋攻灭了劲敌陈友谅,朱元璋的另一个劲敌张士诚也基本处于他的包围圈之下,覆灭在即,因此朱元璋称吴王,而他名义上的上司小明王韩林儿也在这一年莫名其妙的淹死了,此时的朱元璋统一天下称帝只是早晚的事了。

眼看着大势已定,朱元璋又思念起二哥朱重六,于是又派人去寻找,这回倒是真没让他失望,派去的人找到了他的二嫂唐氏,在唐氏这朱元璋才知道二哥朱重六和侄子朱旺在逃荒的路上先后感染瘟疫去世了。

得知二哥朱重六的死讯之后,朱元璋悲痛万分,同时他的思乡情绪也越发浓厚,于是朱元璋派人按照唐氏交代的位置挖出了朱重六和朱旺的遗骸,朱元璋决定亲自护送二哥和侄子的遗骸衣锦还乡,把他们归葬在父母和大哥身边。

朱元璋衣锦还乡时也不忘了带上刘大和曹秀,并且朱元璋还特意带了起居注官,他就是为了让自己的衣锦还乡载入史册。

回到老家之后朱元璋才发现曾经富庶的村子历经灾荒之后已经十分破败不堪,原本村子里有一百多户人家,这时只剩下二十余户人家了。朱元璋的老宅更是已经破败成一片废墟,再找到当年刘继祖送给他的半分墓地后,朱元璋发现父母和兄长的坟头草比他都高了,墓地也是破败不堪。

看到这些景象,朱元璋衣锦还乡的得意劲头早就被浇灭了,他十分感慨,因此他想把父母和兄长迁葬到其他地方。不过朱元璋想迁葬父母的想法被谋士刘伯温所反对,刘伯温认为“起坟改葬,恐泄山川灵气”。

刘伯温告诉朱元璋其实刘继祖这半分地就是风水宝地,没有朱元璋的父母和兄长葬到这里保佑他,他怎能创下如此基业,另选风水宝地反而会破坏风水。因此朱元璋又派人把三哥朱重七和两个姐姐的遗骸找出来,连同二哥朱重六和侄子朱旺的遗骸全部安葬到了刘继祖赠予的墓地之中。

朱元璋在刘继祖的半分地基础上对整个家族墓地进行了扩建,随即准备在这里修建祖陵,而负责筹备修建祖陵的工作就交给了刘大和曹秀,朱元璋还特意给他们二人改了一个文雅的名字,刘大被改名为刘英,曹秀被改名为汪文,二人全权负责修建朱元璋的家族祖陵。

有意思的是朱元璋这一次衣锦还乡还特意找到了当初辱骂瞧不起他的地主刘德,朱元璋回老家之后,很多乡亲都听说他回来了纷纷前来围观,唯有地主刘德知道自己曾经辱骂殴打过朱元璋不敢见他,后来是朱元璋派人找来刘德相见。

当朱元璋看到当年脾气火爆打骂自己的刘德已经垂垂老矣,行将就木时,朱元璋心中突然感到颇为凄凉,他看着快要老死刘德叹了一口气。而刘德看到朱元璋则吓得颤颤巍巍的跪地磕头求饶,朱元璋一边叹着气,一边赶忙将刘德搀扶起来,说道:“此恒情耳,不必问。吾贫时,尔岂知今日耶?”

于是朱元璋一声叹息就原谅了曾经打骂自己的地主刘德,后来朱元璋得知刘德家也破败了之后,他特意赏赐刘德良田三十顷,并免去刘德十年税赋,可以说朱元璋上演了一出以德报怨的历史佳话。

不久之后朱元璋正式称帝建立了明朝,他父母、兄长的墓地也自然就变成了皇陵,朱元璋登基之后,就任命刘英为皇陵祠祀署署丞,由刘英带领着村里剩下的二十余户人家世代守护明朝的祖陵。并且朱元璋还赏赐给了村里这二十余户人家很多良田,让他们世世代代为守陵户,替明朝皇室筹备祭祀工作。

洪武十一年(1378 年)时,朱元璋父母、兄长的陵寝正式建成,朱元璋定名为明皇陵,同时他为了感念刘继祖和汪大娘对自己的恩德,特意下旨将刘继祖和汪大娘的神主牌位供奉于明皇陵之中。

除此之外,朱元璋还下旨追封刘继祖为义惠侯,并且朱元璋还亲自为刘继祖撰写了祭文,在祭文中朱元璋称:朕微时罹亲丧,难于宅兆,尔发仁惠之心,以己沃壤,慨然见惠。安厝皇考妣,大惠云何可忘!因赠以侯。

在这篇祭文中可以看出没太多文化的朱元璋写的是情恳意切,朱元璋很少亲自写文章,就因为他的文化水平有限,但是对于恩人刘继祖他没有托人代写,而是亲自执笔写了下来,这说明了他对刘继祖赠地安葬父母的大恩大德是永生难忘,他只有亲自去写,才能表达对刘继祖的尊重之意。

后来刘继祖的儿子刘英继承了义惠侯爵位在老家替朱元璋看护皇陵,刘英晚年时感觉身体不太好,他可能感觉自己大限将至,于是他想在临死时再见一次朱元璋,就带着病体来到了南京求见朱元璋。

可是当时朱元璋忙于政务没空接见刘英,这让病重的刘英十分生气,刘英认为朱元璋当皇帝架子大了,于是不顾病体在皇宫外面大骂了朱元璋一番就回老家了,刘英回到老家不久之后就病重去世了。

后来朱元璋有空了才想起来没接见刘英,他深感愧疚,于是就派人回老家去请刘英到宫中叙旧,可是朱元璋却得到了刘英去世的消息,为此朱元璋既悲痛又懊悔,他悔恨自己没有见刘英最后一面,因此他又亲自撰写了《祭署令刘英》的祭文,回到老家在刘英坟前声泪俱下的念了出来。

刘继祖及其儿子刘英能让没有太多文化几乎不写文章的朱元璋亲自先后撰写了五篇文章,足见朱元璋对刘继祖赠地之恩的感激之情,可以说朱元璋对刘继祖的恩情是终生不忘。

写在最后

此后刘继祖的后人一直传承着义惠侯爵位,而义惠侯的爵位也一直与明朝共存亡,直到明朝彻底灭亡之后才被废除,刘继祖的家族后来也成了凤阳当地的名门望族。

刘继祖的善意之举并没有希望能有回报,但是偏偏他遇到了朱元璋,他的半分地为他的子孙后代换来了在大明朝二百多年的铁饭碗,家族也成了当地的名门望族,这个回报也绝对是刘继祖当初意想不到的,这个事情告诉世人,好人还是会有好报的。

【2】、来自网友【望风瑟瑟】的最佳回答:

刘继祖送出一块土地,却为自家儿孙后代换来了整个明王朝时期的辉煌和荣耀,其投资回报率之高,堪比秦之吕不韦。虽然刘继祖当时已经早亡,但朱元璋念及当年恩情,将其追封为“义惠侯”,配祀在皇祖陵中享受皇家祭祀,这在中国历史上也是绝无仅有的,可见朱元璋对其的感恩是真切的。


一块墓地的恩情

“穷”这个词在任何人类存在的时期都不是什么好事,它不仅可以剥夺人的尊严、力量和权力,更重要的是它可以让一个人的生命终止,实质上而言朱元璋的父母就是穷死的。

元至正四年,凤阳地区先是经历了数月不雨的大旱,转眼之间又有一场浩大的蝗灾迎面而来,将百姓们赖以生存的田地落得毫无收成。好不容易吃土、吃树皮、吃一切能吃的东西,将蝗灾挨了过去,就在人们身体最为虚弱之时,要命的瘟疫又悄然而至,上吐下泻高烧不止的人们抗不过三五天就死去,凤阳地区能逃的人纷纷外逃求活,但朱五四却是再也逃不动了。

他今天已经六十四岁了,逃荒逃了一辈子,这临了还患上了疫病,一个多月没吃过一顿正常的饭,他想逃也逃不动了。四月初六,朱五四终于结束了一生的苦难,撒手西去。

而就在他死之前的前三天,他的儿子朱重四也因为伺候他感染了疫病,于四月九日不治而亡;接下来,朱元璋大哥的长子也病亡;而到了二十二日,朱元璋母亲的生命也走到了尽头。从旱灾以来,朱元璋的二嫂、三嫂以及二哥的儿子已经先于他们死去,转眼间人丁兴旺的老朱家只剩下了朱元璋和他的二哥朱重六,以及大嫂王氏和她的一双儿女。

在这个世界上,还有什么比至亲死在眼前更令人悲伤的呢?但是更悲伤的还在后面,朱五四一家被土地榨干了一切,但是他伺候了一辈子的土地却没有给他准备任何葬身之处。

在中国,“入土为安”是一个人死后的最后一个要求,朱五四虽然穷了一辈子,但仍然有这样的“刚需”。朱元璋和他二哥商量了一下,就算明天饿死,今天也要想办法把父亲的尸身安葬妥当,但是尴尬的是,他们和父亲一样,伺候了土地一辈子,但却没有一分土地是他们的,尤其在这大灾之年,想要找一块坟地更是困难。

走投无路之下,兄弟二人去找了地主刘德,本以为朱家给刘德做佃户多年,刘德怎么也不会忍心让一个老佃户曝尸荒野吧?他们想错了,在这种困难时期,地主越发将土地看得比生命都珍贵,所以这刘德不仅没有一丝怜悯,反而“呼叱昂昂”将兄弟二人骂了一顿赶了出来。

朱元璋在后来回忆刘德说道:“田主德不我顾,呼叱昂昂,既不与地,邻里惆怅。”

好在中国人的人性从古至今都不缺纯朴和仁厚,刘德的另一个亲戚刘继祖就是这样一个仁厚的长者,朱五四一家的惨状被他看在眼里,也是同情万分,于是派儿子刘大将朱元璋兄弟二人叫到家中,给他们吃了一顿饱饭后又送给兄弟二人半分地作其父亲葬身之地。

兄弟二人听罢,感动得热泪盈眶,跪下给刘继祖磕头谢恩,刘继祖赶忙将他们扶了起来,让他们速速回去准备安葬其父。其实哪里需要准备,家中只有父亲穿了大半辈子的破烂不堪的衣服做了寿衣,更无余钱购买棺木,用家中那张破芦席卷了父亲尸首下了葬。用朱元璋的话来说就是“殡无棺椁,被体恶裳,浮掩三尺,奠何肴浆!”

家人纷纷离世,这对朱元璋的打击无疑是巨大的,但是目前最重要的任务是要活下来,二哥决定要去逃荒,朱元璋自己则被汪大娘送进了皇觉寺当了沙弥,虽说还是一如既往的吃不饱饭,但总不至于饿死。之后,皇觉寺也支撑不下去了,朱元璋分到了一袭僧袍、一只瓦钵以及一个木鱼便被打发出去美其名曰“化缘”,其实就是要饭而已。

朱元璋在流浪的三年中,看到了基层百姓的惨状,更是对时局有了大概了解,终于在至正十二年三月初一走到了濠州城,他的大业从这里而起。

至正十三年,朱元璋已经成为“红巾军”镇抚大将,忽闻侍卫来报有故人来访,朱元璋出去一看,竟然是刘继祖的儿子刘大和汪大娘的儿子曹秀前来投奔。朱元璋闻听刘继祖亡故,“惨怛动容”,遂留下他们二人作了自己的贴身护卫。二人屡屡提出要上前线建功立业,但朱元璋一来知道他们才能平庸,二来不想让他们冒险,便将他们二人一直带在身边。


回乡省墓

至正二十六年三月,远在南京的朱元璋听到一个好消息——家乡濠州被收复。他回想过去,从至正十三年从凤阳招兵之后,此后再没有踏足家乡,虽然那里埋葬着朱元璋那可怜的爹娘,但由于十多年戎马倥偬,无暇顾及家乡,此时听到这个消息,如何能不让他激动呢?

朱元璋对着身边人感慨道:“濠,吾家也。既如此,我有国无家可乎?”而攻下濠州这一天,恰好是朱元璋大哥的忌日,十三天后将是母亲的忌日,他决定趁此机会,回乡省墓。

朱元璋此次回乡不仅带着刘大和曹秀两人,同时还带了一名博士官和起居注官,以记录他这次必将载入史册的回乡省墓。据史书记载,朱元璋返乡心切,仅仅用了三天就走了平时五天的路程,可见其心如归鸟。

村还是那个村,但经过多年的灾荒战乱已经残破不堪,原本一百多户人家的村子现在只余下了二十户人家,朱元璋自己家的老院子也坍塌成了一堆瓦砾。

他本来有着些许衣锦还乡的自得,但面对此状也是再也高兴不起来,他没有想到战争竟然让自己的家乡破坏得如此彻底。

朱元璋凭着记忆找到了父母的坟头,但坟头经过多年的雨打风吹早已荒草连天,几与地平。他想着自己如今的富贵,再想想父母当年的可怜,不仅跪在坟头前泪如雨下。

本来朱元璋还打算将父母骸骨起出来,另选风水宝地将其安葬,但被手下极力反对,他们认为朱元璋能有今日,足以证明其父母坟地的风水是极好的,要是“起坟改葬,恐泄山川灵气”,朱元璋听罢觉得有理,于是下令“增土以倍其封”。

与此同时,朱元璋任命刘大和曹秀为守陵官,同时宣布赐给村里剩余的二十户乡亲每户二三十顷地免十年钱粮赋税。朱元璋对他们说:“以后你们就不要种地了,地租给别人种,我立你们为陵户,你们和你们的子孙后代专门帮我看守祖坟,帮我照料祭奠之事,快快活活度日吧!”

众人感激涕零急忙谢恩,朱元璋看了也甚是欣慰,但他总觉得现场缺了什么人,放眼望去,原来曾经带给他无限屈辱的地主刘德竟然没来现场。原来刘德听说朱元璋现在是吴王,心里忐忑不已,不敢出门。朱元璋随即让人将他叫来。

刘德来了之后急忙磕头谢罪,朱元璋看到当年意气风发的地主也已垂垂老矣,感慨了半天亲自将他扶起道:“此恒情耳,不必问。吾贫时,尔岂知今日为天子耶?”言下之意,嫌贫爱富是人之常情,我如今身份高贵,懒得和你计较。同时还宣布,赐给刘德三十顷田。

在场之人无不被朱元璋之豁达所感动。其实朱元璋也有着自己的小算盘,当时天下三分朱元璋已据其二,不出意料的话这天下之主肯定是他的,因此他对自己的举手投足都很重视,他不想因这桩小事破坏了自己的形象。之所以要带着史官和起居注官回乡,就是想让后世皆知其宽容大度之意。

之后,嘱托了乡亲们一番便告辞而去,刘继祖不会想到,当初半分墓地会给凤阳带来怎样天翻地覆的变化。


营建中都,回馈家乡

洪武元年,大明开国定都应天。其实关于都城的选择,当初是有着巨大争议的,大臣们提出了长安、洛阳、开封和北平,唯独没有提到应天,因为应天所处位置偏于东南,无法较好的控制北方。

但朱元璋却存着另一种想法,他认为定都应天也可,另外在凤阳营建中都便可达到“前江后淮,以险可恃,以水可漕”的效果,也补足了应天在地利上的不足。

此提议让一众大臣们面面相觑,惊讶不已,虽然都知道皇帝出身凤阳,但此地毕竟名不见经传再加上凤阳历来穷困不堪,又“平旷无险可守”,从哪个角度来看,都不是中都最佳选择,就连刘伯温都直接反对道:“中都曼衍,非天子居也!”

可朱元璋此提议却得到了淮西功臣们的支持,谁不想让自己的家乡变得更好些?于是双方就此事争论了许久,最终有人以“圣心思念帝乡,欲久居凤阳”的理由才平息了这次争端,一致同意了朱元璋的建议。

洪武二年九月,朱元璋迫不及待地下诏在凤阳营建中都,“命有司建置城池宫阙如京师之制”,虽然朱元璋历来节省,但在营建家乡一事上却是要倾全国之力,高标准、严要求、不惜成本要将中都打造成金汤之地。

经过百万民工六年不休的工作,凤阳这座小城成为明帝国最大的城市之一,这座巨城有三道城垣,“宫城周六里,高三丈九尺五寸…皇城十有四里,高二丈…中都城垣周五十里零四百四十三步,丈高三。”

中都建造完毕后,朱元璋正式将刘大更名为刘英,封其为从仕郎、皇陵祠祀署署丞,世袭罔替,专门守护皇陵,同时又将刘英的儿子刘鉴召至国子监读书,“日给糈脯,冬夏给衣布等物”,照顾十分周到。

洪武十一年五月,朱元璋再次追封刘继祖为义惠侯,“仁祖英陵改皇陵,在中都翊圣山,奉祀二人:刘氏、汪氏”,并将对他有恩的刘继祖夫妇和汪大娘一并配祀在皇陵内,享受皇家的祭拜,成为中国历史上空前绝后的白身配祀人物。而刘英的官职继续高升,虽未有实权,但也得了太常寺卿的虚职,更为关键的是,此虚职也被其后代刘鉴所继承,可见是世袭的。

朱元璋对刘家的感激是刻在骨子里的,这从他对刘英的态度就能看出来。刘英自知大限将至,遂跑到应天去看朱元璋,但当时朱元璋因事在身,两三天后才召见他,可刘英等得不耐烦,已经骂骂咧咧回家了。朱元璋得知消息后派出使者去请刘英再次进京,可刘英觉得朱元璋当了皇帝架子大,所以迟迟不动身。

这种态度冒犯朱元璋的人,除了刘英以外,其他人坟头草早就三丈高了,可在刘英面前,朱元璋却觉得真是自己失礼,所以又派出更高规格的使者再次请刘英进京,可这次等来的消息是刘英病故,朱元璋为之悲痛落泪,特写下《祭署令刘英》一文以示哀悼:

昔者朕寓居是方,存亡者感英父子之恩,至今犹存情怀,未尝有所忘也!前者英赴京来,三日复觉,朕为机务浩繁,兼寿有年,失顾问于英…呜呼!感恩之道常怀,感恩之礼未终,特以牲醴之奠基之,英其不昧,飨之!

朱元璋传世文章本不多,但事关刘家的圣旨就多达五篇,且皆是褒奖之举,在洪武一朝,可谓是绝无仅有。

洪武一朝,朱元璋多次发起屠杀,功臣们更是被其屠戮殆尽,可凤阳的刘家却稳如泰山,从未受到波及,并且有这样一个特殊身份存在,其后代不仅在洪武一朝享尽荣华,终明一世刘家都世袭为官,可见朱元璋对刘家的报答,足够情深义重了!

不仅是刘家,就连村子里那二十户陵户,朱元璋也赐了其特权,建房可用朱红色。

而整个凤阳,也因刘继祖送给朱元璋的一块墓地,政治地位得到了巨大提升,不仅成为一个地跨淮河两岸的巨大行政区,更是多次移民使得该地区拥有了四十八万八千人的巨大城市。这样一个特殊而非常重要的城市,对明朝的政治、经济、军事和社会生活各个方面产生了重大影响,这一格局甚至一直延续到清朝。


结语

刘继祖一块坟地,换来的是子孙后代二百余年的荣华富贵,更是为凤阳一地换来了几百年的繁荣,回报不可谓不丰富。作为帝王的朱元璋,在大肆屠戮功臣的情况下却对这个“一地之恩”的刘家别样相看,显得那么与众不同,可见朱元璋并非无情寡义之人,在其位谋其事,不过是帝王心术罢了。

以上就是关于问题【刘继祖发了善心,主动找到朱元璋,送给了朱元璋一小块自家的荒地,下场如何?】的全部回答,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内容收集于网络仅供参考,如要实行请慎重,任何后果与本站无关!

喜欢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