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活小妙招免费各类生活中的小问题知识以及音乐简谱等,是你了解世界未知知识的好地方。

辛丑条约如果清廷不签字,继续打下去有打平手再和谈的可能吗?

十万个为什么 空空 2024-3-24 08:48:37 2次浏览

关于问题辛丑条约如果清廷不签字,继续打下去有打平手再和谈的可能吗?一共有 2 位热心网友为你解答:

【1】、来自网友【贵山道】的最佳回答:

根本不可能打成平手。再打,朝庭就完了,慈禧太后等人只有当俘虏的份。

为什么?

先要搞清当时的清庭什么性质。满清政权,实质上是满洲贵族与汉人地主阶级、儒家文人的一个联合政权。满洲入关时的人口,估计只有一百多万。而中国汉人及少数民族,估计是一个亿。而且中原的经济文化水平,超过满洲。一个人口只有对方 1%,经济文化又处于落后状态的民族的贵族来当统治者,这难度够大的。不仅如此,满洲人还拉拢了蒙古人,藏人,维吾尔人,他居然还是大中国的盟主,其疆域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之一(有争议)。而事实上,大清政权的支撑力量却是满汉联合政权,没有汉人支撑,满清政权想做那么大是根本不可能的。所以,如何统治这一亿汉人,才是满清的头号任务。

于是,他们请出了孔孟之道,推广儒家的人分九等,再兴科举(考的是圣贤书)。用这一套愚民、弱民的文化,再加上残酷的专制手段,把中华变成了一个“大劳改农场”。二百多年下来,中华的精英人才都加入了看守队伍,而上亿普通人都已经没有了国家摡念,丧失了主人翁意识。

当然,从这个角度讲,满清是成功的。

“太平天国”运动后,满清朝庭更是把镇压中华人民的的反抗放在第一位。对于满清朝庭而言,洋人只要钱和经济利益,而农民起义要他们的江山,老命,还会挖他们的祖坟。熟重熟清,她清楚。所以,防民甚于防敌,成了晚清政权的最大特色。

也正是基于对中国的深刻研究和认识,八国联军也才敢于用三万多人就长驱直中国腹地,进入北京,还准备进攻热河。因为他们清楚,他们真正的敌人,只不过是满清朝庭和直属的那只不堪一击的军队。连慈禧太后在指示谈判时都说“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承诺绞杀“扶清灭洋”的“义和团”,镇压之前反抗洋人的人。到此,满清朝庭专制的丑恶嘴脸、比起帝国主义欺压中国人民,有过之而无不及!

如果中华人民也起来抗击多国联军,那么别说占领北京了,联军在天津登陆后,有没有胆量离开海军支撑,深入华北腹地都是问题。三万人能带多少补给?这天天要吃、要喝、要弹药,一旦后勤被截断,那岂不送死?!

但是,联军拿住了满清的“七寸”,区区三万多人,就做到了后来日军两百万打了八年也做不到的事情。也是,“聪明”得紧!但这怨不得人家聪明。

所以,“打成平手”,只是个伪命题。单凭满清政府及那支腐败军队,绝不是八国联军对手,平手?一点希望都没有。

【2】、来自网友【鼎列治史】的最佳回答:

当然是可能的,并且完全可以做到不赔款,甚至还能取得更不错的结果。

事实上今天很多人对晚清的实力认知有很大的误区,那就是晚清自始至终其实都不弱,并且在局部战场上,晚清军队还一度取得过决定性的胜利,诸如左宗棠西征新疆,冯子材镇南关大捷等等。

但问题就是,为何本来并不弱的晚清政府却要不断签署那些丧权辱国的条约呢?

答案也并不复杂,一方面是晚清时期遇到的外敌并没有体现出足够的灭清实力,所以让晚清政府高层一度认为能够以谈代打,从而缓解对外压力;另一方面就是晚清政府更惧怕内部百姓的抗争,说白了就是担心内再发生第二场金田起义。

这两方面其实又都可以总结成一个原因,那就是晚清政府治理内部的压力远远高于对外的压力。

今天的人认为晚清帝国是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下的大帝国,这没错,但问题就是,晚清帝国上千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之上几乎施行完全的中央集权制度,而这对于一个尚未走入近现代化的古老帝国而言,其本身就是一个极其巨大的难题。

甚至于我说句不好听的,即使是今天人类社会中的几百个国家里面,也没有几个政府有能力治理好一个超过四亿人口和上千万平方公里的庞大国家,而晚清政府已经治理了将近快一个世纪了。

所以这就是为什么从康熙初期到乾隆后期持续上百年的对外扩张会突然停止,并全面转向内治的原因,主要就是因为这个帝国的扩张已经到达了一个极限。

而在之后尽管要面对英国鸦片战争、英法联军,以及日本等八国联军侵华,但所有的这些入侵本质上都与汉朝时期匈奴的侵袭类似。这些外国军队不仅没有能力,也没有实力去真正攻占这个庞大的帝国,甚至于他们连占领这个帝国的一省之地都非常困难。

所以晚清军队虽然始终都处于局部被动的局面,但也仅仅如此,并没有让这个帝国遭遇到致命打击。

同时外国军队一般就只是会去定点突袭某个城市,过后便立刻撤退。这种局面让晚清军队经常处于疲于奔命的状态,而且往往也挡不住。

因此晚清高层才认为,既然外国军队并无能力长期攻占帝国领土,而自身又无法阻挡这些外国军队的侵袭,那还不如花点钱解决问题。

当然了,晚清高层这样的消极应对行为肯定是不对的。毕竟一味花钱就只会造成帝国内部的空虚,以及政府威望的一落千丈,如此即便能解决短时期问题,也绝无可能解决根本性问题。

而要想解决根本问题,那就是一点,迁都中部腹地,然后与外国军队施行全面抗争。

如此背靠腹地的清政府在内陆省份的源源不断支持下,足以应对任何外国军队的长期袭扰。而外国军队在长期袭扰却无能获得巨大利益的情况下,就只能选择与清政府和谈。到时候清政府就可以选择其中几个政府进行洽谈,并提出各种整军备战的计划,如此便能从根本上扭转对外不利的局面。

只是可惜当时的晚清高层并没有这种意识,又或者说他们有这种意识,但是他们不敢赌。毕竟迁都腹地施行全面抗战,就意味着要进行长期的军事斗争,而在长期的军事斗争下又必然会诞生出一群地方武装力量。如此这些地方武装力量,就又成为了晚清政府的心腹大患。

毕竟当年真正有机会灭清的太平天国运动可是给予了晚清政府以极大的震撼,而也正是在平定太平天国运动期间,才让晚清政府逐渐丧失了对于部分地方军队的控制,之后也让晚清政府一度面临内部军队哗变的巨大风险。

虽然我个人觉得晚清如果施行全面对外抗战,反倒会能加速满汉融为一体的进城,这样还有利于之后晚清的稳定

但可惜历史终究不能假设,历史上的晚清政府也没有那么选择,而是一味地对外屈辱苟活。于是在外部压力越来越大,内部不满越来越严重的情况下,最终在 1912 年的武昌,迎来了总的爆发,如此步履蹒跚走了许久的满清帝国就只能彻底的覆灭了。

喜欢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