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活小妙招免费各类生活中的小问题知识以及音乐简谱等,是你了解世界未知知识的好地方。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是哲学上的唯心主义吗?

十万个为什么 空空 2024-4-02 18:16:30 3次浏览

关于问题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是哲学上的唯心主义吗?一共有 2 位热心网友为你解答:

【1】、来自网友【隐士梦言】的最佳回答:

这四句您要非和哲学思想来关联,那它不是哲学里的唯心主义,而是哲学里凡事都是从无到有的客观规律理论,也是因果逻辑关系的理论解读!

咱们先不说这四句的出处,究竟是佛家的六祖慧能的典故,还是《红楼梦》里林黛玉故意戏弄贾宝玉玩笑话情节。就说这四句的本意是什么!

中国古代,最经典的哲学思想,莫过于老子的《道德经》和庄子的《南华真经》了。《道德经》的第一篇中,就有“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的内容,说的就是世间万物的规律,全都是从无到有的规律。

而这四句诗之前,还有四句是“身为菩提树,心为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染尘埃”。前后两首诗对照着看,那么前者说的是有,后者说的是无,这就与《道德经》里的有无观点可以对应上了。而再说佛家思想里,讲究“四大皆空”,讲究的是万物的本源就是空无,所以才显示出了“无”的思想境界要高于“有”的境界。

而再说因果关系呢,那就是“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因为本来就什么都没有,所以也就不用“时时勤拂拭”了!因此也可以将这四句理解成哲学里的因果逻辑!

哲学,讲的是世间万物的客观规律,不光只有所谓的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再进一步地说,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就一定是绝对对立的吗?

例如我问你,草为什么是绿的,花为什么是红的,你非要拿植物学的自然科学观点来回答也可以,那是唯物主义的回答。

但我要说,那是光学原理,是草和花本来全都没有颜色,是其反射太阳光后,在人类视网膜上的成像区别,是不是也能说得通呢?那我这个非植物学原理的解读,只是从人类视觉感官上的解读,是唯物主义还是唯心主义呢?如果按照我这个解读方式,花和草,在不同视觉感官的动物眼里,就未必是红色绿色的成像了,这是属于唯物主义还是唯心主义的论调呢?!

【2】、来自网友【老段世界观】的最佳回答:

有一次我在一个面馆吃面,遇到一位僧人也在吃素面,看他面容沉静,眼神随和,感觉这是一位有点修为的师父,

于是我过去攀谈。他也慈悲,对我的问题一一作答。

我那时对禅啊哲学啊,很有研究的兴致,于是问他: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是哲学上的唯心主义吗?

他笑笑说:哲学是什么?哲学也是人对世界的一种认知学问,我们无论是学习西方哲学还是东方哲学,都会有各种各样的定义。

像你说的这样,也是一个定义。你可以理解为是,也可以理解为不是。

如果你理解为是,只是站在某一个角度去认知六祖这句话。我不能说是错也不能说是对,我只能说,这句话怎么去理解,都有偏差。除非你实际证悟到这一步,那就不必多说了。

我问:其实我们凡人,只不过想知道,为什么要这样说,因为这样等于把这个世界的依据给拆散了,什么都没有了,难道不是唯心吗?这在哲学上就是唯心主义啊。

他说:唯心主义这个词,不过是一个片面的定语,为什么唯心就不好呢?我们的世界又是否都是唯物的呢,我们要打个问号。

这四句话,是六祖早期题写的偈诗,它代表着一种知见,这个知见认为真理是具有空性的,本来就在,无需多余造作。

任何多余的造作,都无法与这个空性亲近。这个知见在当时,可以说是悟道之语,所以六祖凭借这四句,成为衣钵传承者。

在对世界真相的根本,他用四句来做了一个表达,这个表达,基本上比较通达穷尽了,世界上任何一个哲学家,也从未做过这样的表述,

他们即使再聪明智慧,也无法达到真正通过修行而实际证悟到的境界。依然还守在思维层次。当然,思维层次有的已经很接近真理了,并且说出来的道理,与真理非常相似。

然而这还只是某些个别的哲学家,在沉静地个人修为里,得到了一点智慧的开启,但实际去做修证,亲自去验证的人,极为少数。

所以哲学上认为这是唯心主义,只不过他们和这个隔的距离比较遥远,用他们的角度来看,也只能做一个武断粗率的定义。

比如后来六祖说的,不是幡动不是风动,仁者心动。在哲学家眼里看起来,更加是虚无缥缈的唯心主义。根本不足以相信。

试想一个习惯于以世间知识学问和大脑思维交织看待这个世界的人,又怎么可能突破知识的障碍去理解这样的实修境界表述呢?

知识学的越多,思考的越多的人,有两种倾向,一种是更加不相信这些,他们困在已有的知识架构里无法出来,所以理解不了这些架构以外的东西。

还有一种是会毅然抛开知识束缚,转向对道的实际探索中去,因为这些知识无法解决他们内心的困惑了。这就是为什么很多高级知识分子,也很喜欢学 FO 求道的原因。

但是这些高级知识分子要学坲,最难办的就是脑子里的知识太多太杂太滑溜了,已经结网了定型了浇筑了水泥钢筋,忽然之间要他菩提本无树,本来无一物,这是很难改变的。满眼都是尘埃,动静皆是是非,在这些障碍里无法解脱。

所以学 FO 有成就的人,往往不是知识高的人,而是天真老实简单单纯的人。

我说:原来如此,那依法师如此说,哲学家比起修行者,会低一级别了?

他说:我们从不把人分为三六九等,不会因为这些做标准,去定义高低,人人都是一样的,这样的平等无分别的心态,是一个修行人最基本的心态。

不在比量上纠结差别,人就不会扭曲地看待世界,看什么事什么人,都会平等平常,无圣无凡,不带各种我见偏见邪见见取见,这才是自在。

我说:多谢法师指点,今天的素面我请您吃吧。

他笑笑:我已付过款,今天与你有缘,说多了几句,施主的好意我心领了。

喜欢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