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活小妙招免费各类生活中的小问题知识以及音乐简谱等,是你了解世界未知知识的好地方。

清朝有没有彻底将外蒙纳入版图?为什么有外藩蒙古这个说法,是指哪里?

十万个为什么 空空 2024-3-26 04:40:41 2次浏览

关于问题清朝有没有彻底将外蒙纳入版图?为什么有外藩蒙古这个说法,是指哪里?一共有 2 位热心网友为你解答:

【1】、来自网友【殿糖说吧】的最佳回答:

就领土归属这问题当时的概念和现在概念不同,并且各朝各代可能都不同,并且西方与中国又不同。在清朝之前外藩就是外国藩邦,指外国。明朝将藩王制度细化,出现了明确的内藩,即朱家藩王。外藩,指外姓晋封的藩王,此时藩就出现两个概念,即广义的外国,以及狭义的本国外姓王。而清朝的很多制度是继承明朝的,所以也采用了这点。

当时领土归属除了“藩”,还有一个经常提到的概念,即“附属国”。在当时中国概念里附属国只是臣服于我们的国家,但尊重他们主权,所以中国一般不视附属国为自己的领土,看各朝的领土版图,附属国都不在版图内,如朝鲜等。但是当时欧洲各国的概念里附属国算是领土,所以看欧洲各国对清朝版图绘画,都包含朝鲜等。

还有一个概念就是“属国”,属国这个概念可以理解为外姓藩王,当时中国和欧洲对属国的态度是差不多的,就是都认为是自己的领土。唐朝册封靺鞨人(满族先族)在东北渤海一代建国,即渤海国,但级别是属国,算是唐朝的领土。

【2】、来自网友【萨沙】的最佳回答: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萨沙第 9809 条回答。

纳入版图是没问题,关键管理有问题。

满清崛起以后,整个东亚大陆重新洗牌了。

满清的政策是联合蒙古一起攻打汉人,这是他们的既定国策。

通过武力征讨和联姻合作的模式,满清基本搞定了漠南蒙古。

当时蒙古主要分为三支,西部蒙古瓦剌,漠南蒙古和漠北蒙古。

其中漠北蒙古最初分为 7 部,满清初期则有 3 部:土谢图汗部(今蒙古国中部,乌兰巴托一带)、车臣汗部(今蒙古国和内蒙古东部)和札萨克图汗部(在今蒙古国西部),统称喀尔喀(在雍正年间加划出赛音诺颜部)。

漠南蒙古先是被搞定,满清通过多年战争打垮了瓦剌的准噶尔部,控制了新疆。

而在完全控制新疆之前,由于准噶尔大举进攻漠北蒙古喀尔喀,击溃了内部矛盾重重的喀尔喀。

喀尔喀 3 部几乎丢失了全部领土,被迫向康熙求救,宣布完全归顺。

在之前,漠北喀尔喀四部已经向满清称臣,并且定期进贡,原则上是满清的一部分。

其实,早在明末大明灭亡之前,漠北喀尔喀就畏惧现实,表面上断绝和明朝的关系(私下还在贸易),转而向满清效忠。

在明朝覆灭,满清开始对喀尔喀大量贸易和赏赐后,喀尔喀彻底投靠满清,宣布成为臣子。

康熙出兵解救外蒙古喀尔喀 3 部后,他们彻底进入中国版图,也开始采用旗盟制度。

这个本身没什么好说的,关键是之后满清对于漠北蒙古也就是外蒙古的管理,存在很大问题。

对于漠南蒙古和瓦剌蒙古一些部落,满清采用的是分而治之手段。

比如瓦剌土尔扈特部东归中国后,满清给他们很好待遇,给了大量拨款和牲畜,划出大片草场给他们放牧。满清也让领袖渥巴锡家族成为世袭的王爷,享受荣华富贵和特权,却将整个部落分散开。这完全是不允许他们再有统一的领袖,消除他们反叛的能力。

客观来说,满清对待土尔扈特的政策是正确的,虽然表面上看起来有些不近人情。

但由于历史原因,满清没有有效的控制喀尔喀 4 部,大体是允许他们在自己的地盘活动,一切都是自治的。

早在康熙时期,对喀尔喀采用的扎萨克政策。扎萨克是蒙古语的执政者,或者执政官,也就是掌握实权的部落领袖。

康熙第一次同喀尔喀领袖见面(当时准噶尔还没有进攻),就封了喀尔喀 35 位扎萨克,让他们统领自己的部落,为满清效忠。

扎萨克的地位特殊,是满清正式承认并且封的官职,属于满清官僚体系的一部分。

康熙想通过这种方法,暂时将外蒙古喀尔喀的部落领袖纳入自己的麾下,将来再进行分化瓦解。

对于喀尔喀领袖们来说,他们完全掌握部落的军政实权,加上一个扎萨克的头衔只有好处,没有坏处,当然不会拒绝。

到喀尔喀被准噶尔打的领土沦陷,逃走向康熙求救,情况就不同了。

但康熙并没有借此瓦解喀尔喀,反而仍然保持扎萨克制度,这显然是一个昏招。

后来满清大体是使用这套制度管理外蒙古喀尔喀。

首先是行政上的盟旗制度。

他们将喀尔喀的大部落编为旗,每个旗设有旗主,旗之上是盟,设有盟主,几个旗变为一个盟。

盟旗制度最大程度上维持了蒙古人的传统,没有拆分他们的部落,是蒙古人可以接受的制度。

旗主一般就是这个部落的领袖,基本都是世袭的。外蒙古喀尔喀大约有 80 个旗,旗主数量不少。

盟主则是各旗主选举而成,没有世袭一说,但一般是终审制度。盟主主要负责协调各旗的矛盾,是和事老的作用,一般选举德高望重的老贵族担任。

需要说明的是,盟主不得随意干涉各旗的内部事务,所以权力有限。

盟主一度拥有各旗的司法审判权,但也需要秉公执法,实际上还是没有什么权力。

至于旗主一般是清朝封的扎萨克,具有行政和军事大权。

原则上旗主受到满清的理藩院和定边将军管辖,实际上管辖基本不存在,他们完全自治。

盟旗制度对于管理外蒙古有一些用处,主要规定了各旗的地盘,不允许他们随便越境,避免了旗主互相兼并壮大实力,最终武力反抗满清。

旗主自己的部落实力有限,单独是难以反清的,盟旗制度是分化喀尔喀的手段。

可以说,盟旗制度在清朝初期甚至中期还是凑合的,但随着对喀尔喀控制增强,就应该考虑改土归流,逐步夺取旗主的实权。

实际上,满清直到崩溃也没有做到这点。

这是非常错误的政策,最直接的后果是,外蒙古喀尔喀其实随时可以脱离中国的控制,因为他们的军政都是自治的,尤其拥有自己的一二万军队。

到了清末,随着满清国力下降,对于外蒙古喀尔喀四部控制力也减弱。而外蒙古还有一个宗教领袖哲布尊丹巴,可以联合外蒙古各部领袖,实际上已经借助沙俄实现了独立。

到了 1912 年辛亥革命满清垮台,外蒙古就干脆宣布独立,从此脱离中国。

所以说,满清虽然将外蒙古纳入版图,但并没有妥善管理,甚至可以说只是形式上的管理,最终导致外蒙古清末彻底脱离出去。

喜欢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