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活小妙招免费各类生活中的小问题知识以及音乐简谱等,是你了解世界未知知识的好地方。

淝水之战,为什么东晋只派八万人迎战呢?

十万个为什么 空空 2024-4-03 06:43:29 4次浏览

关于问题淝水之战,为什么东晋只派八万人迎战呢?一共有 2 位热心网友为你解答:

【1】、来自网友【减水书生】的最佳回答:

所谓东晋只派八万人迎战,只是淝水这个局部战场的兵力。

实际上,东晋动员的兵力,远不止这八万人。苻坚举国动员,百万大军剑指南方。这时候,东晋就是在腐败,也要垂死挣扎一番。

而恰在此时,东晋正要有了垂死挣扎的资本。

也不能说之前没有一战的资本,但这时候形势更好。否则,王猛死的时候也不会劝谏苻坚不要南征东晋了。具体来说,主要有三个优势:

一是长期基因不良的司马家族,终于诞生了一位还算说得过的皇帝。这就是公元 376 年亲政的孝武帝司马曜。这件事很重要。一旦皇帝镇不住,东晋都不用前秦动手,当轴士族自己就能干起来。

二是双头政治的格局已经形成,灭东晋就要一起砍掉东晋的两个头。双头政治,一头在荆州、一头在建康。而长江从来不是什么天堑,而是连接两头的“高速公路”。所以,东晋始终能够获得关键局部的优势。

三是当轴士族分属两头,而且在一定程度上维持了表面和平。谢氏家族镇建康,主江东防务;桓氏家族镇江陵,主荆州防务。这时候不能说紧密配合,但因为有皇帝镇着,所以还算平和,起码能合作了。

接下来,就要问苻坚:你到底是打江东还是打荆州?

当然是打江东,因为建康就在江东。于是,公元 383 年,八月,苻坚百万来犯。但是,公元 383 年,五月,荆州刺史桓冲,就亲率十万大军对前秦展开了进攻。进攻的战场,从荆州一直蔓延到四川。

夏,五月,桓冲帅众十万伐秦,攻襄阳;遣前将军刘波等攻沔北诸城;辅国将军杨亮攻蜀,拔五城,进攻涪城;鹰扬将军郭铨攻武当。六月,冲别将攻万岁、筑阳,拔之。

所以,这时候尴尬的就是苻坚。你打一下江东试试,江东未必打下,而桓冲却有可能从南襄隘道攻入中原,甚至逆流而上、拿下四川。

于是,苻坚纵有百万大军,也一定要分出足够的力量去盯防东晋的荆州一头。但凡盯不住,桓冲这十万人就不知道会杀到哪里。所以,东晋动员的兵力,一定就要把桓冲的这十万人加进去。

淝水之战的战场,位于今天的安徽省寿县的东南方,淮河南岸。而以荆州和建康两头而论,战场大体位于两头的中间位置。为什么苻坚会选择这里实施主攻?原因就是长江太长。百万大军全都调到江东,从徐州、扬州直接往南杀,那桓冲怎么办?为了保持左右接应,苻坚只能选择这里作为主攻突破。

但是,长江从来不是天堑,而是“高速公路”。所以,东晋的兵力调动就特别快。在淝水这个关键局部,就能立即形成关键局部优势。甚至,这时候都不用长江,江淮之间的水网都是东晋的高速公路。谢玄的八万北府军,迅速开到。《十六国春秋》记载:

晋派都督谢石、徐州刺史谢玄、豫州刺史桓伊水陆七万败坚于淝水。

不是八万人吗?怎么这里只有七万?

其中刘牢之率五千精兵赶往洛涧,即今安徽合肥附近,后又与谢石所部转战进攻淝南的前秦张蚝所部。所以,刘牢之和谢石大概率分走了一万人。

而苻坚呢?此时抵达前线的,是苻融所部三十万人。但这伙人是前秦的绝对精锐。虽说前秦号称百万,而这时候投入战场的还只有三十万。但是,淝水战场上,苻坚投入淝水战场的兵力,却肯定没有三十万。

首先,大军到了颖口(今安徽颍上)就分兵两路,一部分人马被慕容垂带走了,进驻漳口(今湖北当阳)。最保守估计,慕容垂所部也在三万人左右。这一支别部的主要目的,就是盯住桓冲。你不盯着荆州一头,这伙人就敢死命往前推。

其次是洛涧之战,梁成所部五万人,基本被刘牢之的五千精兵给干废了。另外,苻融还出兵寿阳,这是东晋的军事重地。虽然打下来了,但也必须分出一定的兵力扫荡残军。谢玄所部八万赶赴淝水的同时,东晋还派了一支水军,“使龙骧将军胡彬以水军五千援寿阳”。这伙人就是奔着寿阳去的。

而淝水战场就在寿阳东北。淝水自南向北注入淮河,苻坚主力与谢玄主力隔淝水对峙。这时候,你再说苻坚还有多少人?不到二十万。关键是这伙人不仅劳师远征,而且就没怎么打胜仗。而东晋谢玄有多杀人?集中了东晋在江东地区的全部主力,七万人。

然后,两边开打。苻坚试图半渡而击,于是命令军阵后撤,给晋军让出战场。但是,内部出了间谍。

原东晋梁州刺史朱序在 379 年战败被俘后,就一直在前秦捣鬼。洛涧之战的时候,前秦主将梁成派朱序劝降谢石。结果这家伙却鼓动谢石趁秦军立足未稳、赶紧进攻。谢石这时候正在犹豫,听了朱序劝说,马上就不犹豫了。而刘牢之的五千精兵恰好及时赶到。于是,一通猛攻,就报废了前秦的一支方面军。

而淝水较量,秦军刚一变阵。这家伙就开始捣了一个大鬼,直接大呼:秦兵败矣。将近二十万人的军阵移动,士兵根本就不知道怎么回事。一下子就炸阵了。

秦兵遂退,不可复止,谢玄、谢琰、桓伊等引兵渡水击之。融驰骑略陈,欲以帅退者,马倒,为晋兵所杀,秦兵遂溃。

而晋军也是相当实在,就是要渡河跟你决战。谢玄、谢琰、桓伊这三个主将没有一个怂货,带着兵就过来砍人了。前秦先锋大将苻融赶紧亲自督阵。但是,退军如潮水,根本就拦不住,所骑战马还被撞到了,立即成了禁军的刀下鬼。

大军炸阵、主将被杀。到了这个时候,就是天神下凡也挽回不了溃败的局面了。于是,前秦淝水战败,而后全线崩溃。

战场打仗就是这么简单吗?一个间谍朱序就能决定前秦上百万大军的命运吗?你就是说破大天,东晋在江东方面的军队也才只有八万人,而前秦就是靠国力也能把东晋碾压至死。

秦军和晋军,没法从数量上进行比较。

前秦以及后来的北朝,普遍采用义务兵役制。就是人人都要当兵,当兵是朝廷的徭役。这个到了北魏才有所改变,采取了军户制。简单说,就是确定一部分人可以职业当兵,好处是不用交税。但无论是什么形式,北朝士兵都是农耕之外的兼职。不这么玩,苻坚就不可能动员百万大军。前秦就是地方再大、人口再多,也不可能养活百万常备军。

但是,东晋就不一样了。北府兵主要就是老谢家的私兵,以逃往江淮的农民为主要来源。这伙人就是一种职业兵,当兵就是就业、打仗就是工作。而在淝水之战前,这伙人自公元 377 年组建,已经在江淮地区训练了将近七年时间。为什么这伙人不能一边种地、一边当兵呢?因为都是流民,根本就无地可种。

玄募骁勇之士,得彭城刘牢之等数人。以牢之为参军,常领精锐为前锋,战无不捷。时号“北府兵”,敌人畏之。

所以,前秦的胡人武装,根本就打不过职业化了的北府兵。刘牢之带了五千精兵,会同谢石所部,就能干废前秦梁成所部五万军队。原因就是东晋在士兵素质上已经碾压秦军。

而前秦内部也出了很多问题,原因就是连年征战导致兵疲将惰。

秦恃其强大,务胜不休,北戍云中,南守蜀、汉,转运万里,道殣相望,兵疲于外,民困于内,危亡近矣。

前秦从王猛时期就一直打仗,虽然一直打胜仗,但大家早已打累了。而自公元 378 年以来,前秦还爆发了三起宗室叛乱。特别是公元 379 年的苻洛叛乱,就是利用了“民思有所息肩者,十室而九”的心态。内部的支柱力量,也就是氐族军事权贵,已经离心离德。

而淝水之战前,整个前秦也就苻坚信心满满。而上自太子下至嫔妃,都对战胜东晋毫无信心。淝水之战,除了一个苻融,你很少能找到前秦苻氏权贵的名字。原因就是前秦膨胀的太快,氐族军事贵族大部分被分派到各地镇守。所以,秦军炸阵,前去督阵竟是前锋大将苻融。

因此,即便没有朱序乱阵,与晋军摆开战场、硬碰硬,秦军也不是对手。将军没有战心,士兵毫无斗志,大家早就不想打了。而对阵的北府军更是前秦战士无法招架的强悍对手。

而东晋方面呢?

淝水之战,前秦百万大军,而真正参与战斗的也就苻融所部的三十万大军。但是,因为战线太长、要点太多,所以秦军只能一分再分。在关键局部的淝水战场,秦军连三十万大军都不可能集结。而东晋的江东军团,主要是谢家的八万北府军。虽然东晋也分兵,但主力决战的时候却集中了八分之七的兵力。所以,关键局部的淝水战场,东晋实现了主力的高度集结。

东晋动员的军队,并非只有八万人。史书记载的明确数字,有桓冲的十万荆州兵,有胡彬的五千水军。同时,寿阳重镇具体没有记载多少兵力,但肯定不少。而沿淮河要地,也要处处分兵。所以,东晋也是举国动员,但兵力数字已经无法确定了。

而豪族当道的东晋之所以能够出现精诚团结的局面,一个原因是皇帝不太傻,孝武帝司马曜起码没添乱;另一个原因就是当轴士族还算和睦,谢安和桓冲的关系还算过得去。

桓冲自认能力不及谢安,于是主动解去扬州刺史,出镇京口。后来,又解去徐州刺史,出镇姑孰。如果桓冲不去权,那谢安就不可能做实宰辅,更不可能全权主持江东防务。而桓冲出镇荆州之时,谢安则“送至溧洲”。

桓冲以国为重,没有捏着权力不放。而谢安也在主动调和两大家族的关系。虽然后期桓谢二人也有龃龉,但总体做到了和谐相处、以国为重。

所以,淝水之战,前秦败得不冤,举国厌战、兵疲将倦,而苻坚却一意孤行;而东晋则胜之有道,谢安局中调度,荆州和建康双头并进。

【2】、来自网友【君山话史】的最佳回答:

欢迎关注“君山话史”,我来回答。

首先,东晋不是以一国之力迎战前秦,顶多只是半国之力。

要说清这个问题,非得对东晋政治格局有一番了解不可。

自东晋开国后,内部长期动荡不安,形成两个军政中心,一个是长江上游的荆州(西部),一个是下游的扬州(东部),东晋帝国广阔的西部实际上一直处于军阀的控制之下,朝廷能控制的,只不过是东部几个州而已。

在东晋历史上,一而再地出现地方军阀威逼中央朝廷的现象。自三国以来,由于荆州地理位置极其重要,作为帝国在西部抵御外敌入侵的屏障,谁主政荆州,谁就手握重兵。东晋是中国历史上皇帝权力最弱的朝代,这种政治惯性之下,对地方军阀没有很强的控制力。在淝水之战前,曾爆发过王敦之乱,苏峻、祖约之乱,后来又出现桓温,要不是他死得早,东晋可能就被他篡权了。

桓温死后,他的弟弟桓冲

不似哥哥那般飞扬跋扈,无意染指朝政,积极改善与朝廷重臣谢安的关系。

由于桓冲谦冲,谢安持重,东晋的政治面貌焕然一新。当时

桓冲都督江、荆、梁、益、宁、交、广七州诸军事,谢安都督扬、豫、徐、兖、青五州诸军事。表面上看,谢安挂了五个军区司令员的头衔,看起来似乎实力不弱,实则不然。除了扬州之外,他都督的豫、徐、兖、青四州,多半被前秦占领,有名而无实。

当苻坚以百万之众大举南侵,谢安派出八万人马迎战。这八万人,不是整个晋国的兵力,而只是朝廷所能动用的东部诸州的兵力,不包括桓冲控制下的西部诸州。因此,我说晋国不是以举国之力迎战前秦,甚至连半国之力都没有,只是以东部几个州迎战。

那么西部的桓冲有多少兵力呢?比朝廷要雄厚得多!在淝水之战前夕,桓冲曾以十万之众进攻前秦控制的襄阳,可见他的兵力之多,要远远超过朝廷。桓冲控制下的部队,朝廷根本是无法染指的。

苻坚大举南侵,目标是东晋首都建康,这是属于朝廷的势力范围。当时桓冲提出要派三千人入援建康,谢安婉言拒绝了。说实话,三千人真是杯水车薪,能顶个屁用。桓冲首先考虑的保卫荆州,面对前秦史无前例的庞大军队,他也不敢派出更多的军队交给朝廷。对此,

谢安回复桓冲说:

“朝廷已有应急方案,士兵武器都不缺,这支部队应留在西部以防备敌人入侵。”三千人意义不大,干脆不要了。

因此,最终迎战苻坚的,只有八万人。

其次,兵贵精不贵多,与其拼凑几十万乌合之众,不如用好“北府军”这把尖刀。

如果谢安非要临时征兵几十万迎战,当然不是不可能。但临时征兵有几个问题:第一,军队毫无战斗力,有时还能添乱;第二,引发社会动荡。后来东晋权臣司马元显为扩充自己的力量而大举征兵,诱发了孙恩起义,这便是一例。

东晋的这八万人马,是以“北府军”为核心。谢安是比较有危机意识的,在八年前,他就十分担心前秦入侵,于是大力加强国防,打造一支强大的武装,这就是以谢玄为首的北府军。北府军组建后,多次参加对前秦的战争,在战火中茁壮成长,屡屡以少胜多,以弱胜强,成为东晋抵御外来侵略之重器。

我们复盘淝水之战,会发现前秦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正是因为人太多!乌合之众太多!淝水之战是个奇迹,因为前秦军队并不是被东晋击败的,而是自己乱掉的。有人一喊“秦军败矣”,整个前秦阵营大乱,最后无法控制。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其中一个原因就是被招募入伍的乌合之众添乱。

为了一战平定江南,苻坚采取每十丁征一兵的原则,其中良家子弟凡二十岁以下且有材勇者,皆授羽林郎。当时

良家子弟前来报名参军的有三万余人,还都自带马匹,组成一支青年羽林军。苻坚的弟弟苻融告诫说:“

少年羽林军那些个良家子弟都是富二代,不习兵事,只会拍马屁罢了。陛下要是轻信这些人,恐怕后患无穷,到时追悔莫及。

在淝水之战前,前秦军队横扫天下,军纪严明,令行禁止,怎么可能发生骚动与混乱呢?因此我们可以判断,引发骚动与混乱的,必定是毫无作战经验的新兵。在此之前,前秦的常备军大约在 30 万左右,突然扩充到百万,也就是三个兵里,有两个是新兵。大家想想,一旦新兵出现混乱,如何制止得住呢?

因此,我认为谢安宁可坚持以八万精兵迎战,而不刻意地拼凑更多的乌合之众,是完全正确的。

其三,前秦军虽号称百万,在淝水战场实际上是三十万,有经验的老兵更少。

在淝水之战前一年,苻坚的计划是动员九十七万兵力。后来南侵时,具体的数量是步兵六十几万,骑兵二十七万,所有兵力大约九十万,称百万雄师也不算过分。但这些军队并不是同时投入战场的,前锋兵团三十万人抵达前线时,

较偏远的地区的凉州兵团、幽州兵团、冀州兵团、蜀汉兵团等尚在昼夜兼程赶路。

从人数对比看,东晋八万人马,比起前秦三十万人马,也是很悬殊的。但是正如我前面分析的,前秦军队中大约有三分之二是毫无战斗力的新兵蛋子,以此推算,秦军前锋的三十万人,大约只有十万人比较有战斗力,这样一比,差距就没那么大了。

比如淝水之战的开幕战洛涧之战,当时刘牢之率五千北府军,大破五万秦军,秦军死一万五千人。按理说,秦军实力不应该如此不济,要知道前秦曾以六万之众,击破三十万燕军,灭掉前燕,实力不是吹出来的。后来前秦又消灭仇池、前凉、代,完全统一北方,武力之盛可见一斑。五万秦军打不过五千北府军,只有一个解释,这支秦军主要是新兵。

了解以上事实后,就可以知道,所谓以八万对百万实际上是不存在,双方悬殊虽然很大,但并非很多人想象的一比十二的差距。淝水之战,东晋没有必胜之局,我想谢安能想到的最好结果,可能就是阻止住敌人进攻罢了。此战之所以改写历史,不能不说有些运气的成分。

喜欢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