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活小妙招免费各类生活中的小问题知识以及音乐简谱等,是你了解世界未知知识的好地方。

朱高煦战功显赫,朱高炽肥胖迟钝,为何朱棣还把帝位传给朱高炽?

十万个为什么 空空 2024-4-10 21:07:03 4次浏览

关于问题朱高煦战功显赫,朱高炽肥胖迟钝,为何朱棣还把帝位传给朱高炽?一共有 2 位热心网友为你解答:

【1】、来自网友【岩岩说史】的最佳回答:

从父亲角度看:为了让朱家子孙活下来,不再自相残杀,朱棣选择朱高炽为“储君”。朱高煦以李世民自居,一旦称帝,老朱家血流成河,朱棣可不想看到。

一、朱棣皇位“来路不正”,需要树立榜样,明确继承原则

1399 年,朱元璋尸骨未寒,朱棣在北平以 800 兵马叫板侄子建文帝,并夺取了明朝江山,是藩王武力夺权的典范。

朱棣叫板建文帝,理由是“清君侧”,为皇帝“靖难”,实则是不甘受制于年轻的小侄子朱允炆,想自己当皇帝。

朱棣进入南京,建文帝失踪,但他的儿子尚在,朱棣为何不册立他们,“靖难”的目的可想而知,就要把皇位从朱标家族手中夺过来。

小宗取代大宗,朱棣胜利了,却并不光彩。朱棣可以这么做,其他藩王为何就不可以呢?一旦某些藩王势力强大,也跟着自己学习,朱家内部岂不是继续自相残杀了,跟司马家族的“八王之乱”一样了。

朱棣皇位“来路不正”,他必须要树立起榜样,明确皇位继承的原则,且不能随意更改,否则后代有样学样,明朝就提前灭亡。

西周建立后,周公旦“制礼作乐”,明确了“嫡长子继承”的原则。嫡长子优先继承皇位,可以避免许多纷争,让兄弟们知道谁才是“大宗”,不要产生非分之想。

“嫡长子继承”原则确立以来,许多王朝都遵循这些规则。但是,随着君主专制的强化,皇帝大权独揽,他们往往破坏规则,选择自己喜欢的儿子继位,内部纷争也就不可避免了。

朱元璋建立明朝后,立刻册封长子朱标为太子,作为“储君”培养。朱标能力强悍,人际关系好,得到开国文武大臣的拥戴,对兄弟也不错。如此,朱棣不敢有想法,夹着尾巴做人。

1392 年,朱标英年早逝,朱元璋很伤心,便册立朱允炆为“储君”。朱允炆年纪小,又不是朱标的嫡子(朱标嫡长子朱雄英早逝),朱棣多少有些不服气。

朱棣认为,自己是马皇后的儿子,为何不让自己当太子。朱元璋病逝前,秦王朱樉、晋王朱棡先一步去找朱标“团聚”,论资排辈,也该轮到朱棣了。

朱元璋太宠爱朱标,自然会把目光投向他的儿子,朱允炆得以继位。朱允炆当了皇帝,朱棣虽说不服,却也不敢轻易闹事。

但是,朱允炆“削藩”操之过急,又缺乏手腕,还带有“宋襄公”的仁慈。朱允炆“不可让朕背负杀叔之罪”,害苦了自己,丢失江山社稷不说,儿子还被朱棣囚禁,也是悲哀。

相对朱标而言,朱棣就是“小宗”,当皇帝不好“自圆其说”,故而对《明太祖实录》做了大量修改,解缙则是笔杆子。也许是知道皇帝太多的秘密,朱棣不能容忍解缙,让纪纲把他处死。

朱棣夺取皇位,朱家子孙自相残杀,中原大地生灵涂炭。如此,朱棣继位后,非常强调稳定,一定要明确皇位的继承规则,自己带头做表率,否则朱家子孙还会同室操戈。

二、朱高煦以李世民自居,想效仿“玄武门之变”

“靖难之役”时,朱高煦多次率兵杀入阵中,救出朱棣。白沟河之战、东昌之战、夹河之战、浦口之战,如果不是朱高煦及时杀来,朱棣早就阵亡,要么被俘虏。

1402 年,浦口之战时,朱棣陷入重围,亲兵死伤殆尽。此时,朱高煦杀来,连斩建文帝的几位将领,燕军转败为胜。

朱棣很高兴,对朱高煦说:“我已经老了,世子(朱高炽)身体又不好,你应该多努力。”

老爸这么一说,朱高煦别提多高兴,认为朱棣要册立他为“储君”,因而作战更加卖力,悍不畏死。谁知,朱高煦被朱棣耍了,朱棣压根就没这意思,只是想利用他的勇猛而已。

客观看待,朱棣还是很欣赏朱高煦,无奈朱高煦太过张扬,不知道分寸,平日里以李世民自居,让朱棣很反感。

朱高炽当太子,朱高煦很不高兴,对自己“汉王”的爵位很不满意。朱高煦请求朱棣把“天策卫”的士兵交给他,又经常对人说:“我这么勇猛,难道就不如秦王李世民吗?李世民有天策府,我为何不能有天策卫。”

不得不说,朱高煦太无知,也太过猖狂。朱高煦自誉为李世民,岂不是把朱高炽当成李建成,把朱棣视为李渊,真是不知天高地厚。过早暴露称帝的想法,还打算以“事变”方式夺权,朱棣岂能不恼火。

李世民何许人也?也是小宗取代大宗,为了当皇帝,不惜栽赃陷害李建成,杀光了李建成、李元吉一家全部男子,连襁褓中的婴儿都不放过。至于李渊,眼睁睁看着孙子被杀,老泪纵横,却无能为力,乖乖退位,当太上皇去。

朱高煦以李世民自居,野心不小。如果朱高煦当了皇帝,他一定会杀光前任太子朱高炽的一家,其他藩王也会乘此机会起兵,朱家的江山就此结束。

朱高炽的儿子朱瞻基,雄才大略,多次追随朱棣北伐,在军中威望很高。一旦朱高煦继位,为了家族的安全,朱瞻基也会起兵,内战还是不可避免。

从朱高煦自誉为李世民的那一刻起,他就是已经失去了当皇帝的机会,朱棣已经对他失望透顶。为了朱家子孙的安全,为了大明江山的延续,朱高煦一定不能当皇帝。

失去“储君”资格后,朱高煦痛恨朱棣、朱高炽,公开叫板父亲、兄长。朱高煦私底下训练三千精锐士兵,联合海上的“倭寇”,并制作盔甲,流露出不臣之心。

指挥使徐野驴不接受朱高煦的调遣,不跟他同流合污。朱高煦一怒之下,当众把徐野驴打死,将《大明律》无情践踏,踩在脚底下。

三、朱高炽仁慈,朱棣相信他不会杀朱高煦,朱家子孙和睦相处

朱高煦当皇帝,朱家子孙会遭殃,朱高炽当皇帝,结果要好很多,这是朱棣册立他为“储君”的重要原因。

朱高炽是嫡长子,理所应当继位,在法理上占有优势。再则,朱高炽非常仁慈宽厚,不会为难曾经跟自己作对的弟弟,会让朱高煦、朱高燧一家人得以善终,享受荣华。

1403 年,朱高炽被册立为太子,朱高煦不服,多次公开挑战兄长。朱高炽身体肥胖,行动不方便,去祭祀明孝陵时摔倒在台阶上。朱高煦哈哈大笑:“前面的人跌倒了,足以警示后人”,丝毫不把太子放眼里。

朱棣经常北伐草原,巡视边境,朱高炽负责监国,与文官集团关系很好。朱高煦可倒好,经常来拆台,跟朱棣告状,说朱高炽监国的“坏话”。

解缙是朱高炽的亲信,朱高煦栽赃陷害他,对朱棣说:“解缙故意乘着皇帝北伐时,私底下拜访太子,又擅自回去了。”朱棣大怒,将解缙投入监狱,后被纪纲拉到雪地里活活冻死。

朱高煦册封汉王,却没有前往封地,而是赖在京师不走,俨然就是想夺嫡。朱棣多次警告,朱高煦也无动于衷。可以说,朱高煦是铁了心叫板太子,想自己当皇帝。

面对朱高煦的挑战,朱高炽并不怨恨,还处处维护他。朱高煦杀徐野驴,视朝廷命官如草芥,朱棣很生气,扬言废了朱高煦,全家为庶人,开除宗籍。

汉王被废,对朱高炽而言是天大的喜事,没了这位竞争对手,自己的太子之位高枕无忧,岂不美哉。但是,朱高炽并未落井下石,而是替他求情,苦苦哀求父亲朱棣,放了朱高煦,原谅他的年少无知。

朱高煦挑战朱高炽,要夺取了他的太子之位,朱高炽却替朱高煦求情,朱棣很开心,认为朱高炽仁慈,是理想的君王。“徐野驴事件”,坚定了朱棣将皇位传给朱高炽的决心,太子值得托付。

朱棣没有看错,朱高炽确实仁慈,明仁宗的谥号不是吹的。1424 年,朱棣御驾亲征漠北,班师途中病逝,朱高炽继位,是为明仁宗。

朱高炽继位,朱高炽不服气,在乐安招兵买马,准备造反。朱高炽得知此事,将朱高煦叫来北京,赏赐黄金万两,吃完家宴后,又放他回去。朱高煦也觉得不好意思,收敛了很多。

如果朱高煦低调做人,夹着尾巴,不再继续闹事,善终没问题。可惜,朱高煦太无知,非要挑战帝王的底线,栽在了明宣宗朱瞻基手里。

1425 年,朱高炽病逝,朱瞻基继位,是为明宣宗。朱高煦不服气,认为侄子年纪轻轻,不是自己的对手,便决定起兵“靖难”,学习父亲的朱棣的做法。

朱瞻基不是朱允炆,他没有派大将去征讨,而是御驾亲征,以帝王的气场震慑叛军。朱高煦手忙脚乱,部下离心离德,只好出城投降,被押送京师。

“靖难”失败,理应低调做人,朱高煦却不知好歹,继续挑战朱瞻基,故意绊倒皇帝,也是醉了。朱瞻基一怒之下,处死朱高煦,以及 9 个儿子。赵王朱高燧见状,也乖乖交出兵权,在家养老,得以善终。

从一位父亲的角度看,朱棣选择朱高炽,而不是朱高煦,就是不想让朱家子孙自相残杀,希望他们能和睦共处。朱高煦继位,朱高炽家族肯定遭殃,其他朱家王爷也会被卷进来。朱高炽继位,只要朱高煦不自己作死,是可以善终的。

参考书目:《明史》

【2】、来自网友【伯虎 42】的最佳回答:

洪武三十五年(建文四年、1402 年),燕王朱棣率军渡江破京师,击败建文帝,结束“靖难之役”。建文帝朱允炆乱军中失踪,其余文武勋贵大部分投诚,一部分忠于建文帝的官员或自杀、或被捕后被杀,总之建文朝廷土崩瓦解。

于是,朱棣在谒孝陵之后,正式即位,成为大明新一代皇帝,日后的明太宗(成祖)。在登基为帝之后,成祖所头疼的,就是皇太子的人选问题。

成祖一共四子,第四子朱高燨早夭,所以不再叙述。其余三子,长子朱高炽、次子朱高熙、三子朱高燧,都是燕王妃徐氏所生,身份都是嫡子。

成祖对于三个儿子,最器重的是次子高熙,因其类己,勇武有力,在靖难中多次出生入死,领军作战,为击败南军立下汗马功劳。尤其是东昌之战,燕军兵败,主将张玉都战死,成祖在军中面临绝境,是高熙及时赶到,击退南军,救出成祖。所以那时候成祖就有改立高熙为继承人的想法,手抚高熙背,说:“小子,努力!世子多病。”

整个靖难之役中,高熙简直就是成祖的低配版,时时冲在交战最前,勇冠全军。成祖之所以能够成功,高熙其中出力甚多。

而幼子高燧,是因为最像燕王妃(徐皇后),而且年幼乖巧,口齿伶俐,特别得成祖欢心。当时无论成祖如何发怒,甚至暴起欲杀人时,只有高燧上前撒娇劝慰,才可以安抚。所以高燧因此恃宠,进而可以觊觎储位。

至于长子高炽,因身材肥胖,且有足疾,平日做事慢吞吞,没有成祖所想像的利索样,因此成祖不是很喜欢他。

但在成祖还是燕王的时候,燕藩世子之位一是于太子相比,没有那么重要;二是燕王本人对于自己的继承人也没有日后当了皇帝那么要求高;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高炽因是燕王嫡长子,所以被太祖钦定,册封为“燕世子”,是名正言顺的燕藩继承人。

综合以上几点,朱高炽在成祖还没有登基前,是包括其两个弟弟都没有异议的、当然的下一代燕王人选。

但是,自建文元年(1399 年),燕王起兵靖难,并连续击败南军,逐渐有了夺取天下的前兆之后,朱高熙的心态就起了变化:对于父亲起兵,并争夺天下,他从心里很是支持,甚至有迫不及待的感觉。因为如果成功,那么自己肯定会水涨船高、更进一步。大哥身体确实不好,如果有突发事件,那么自己还会有更大的惊喜。

所以,在成祖“世子有疾”的鼓励下,朱高熙像打了鸡血一样,几乎是拼了命于南军作战,好实现自己的梦想。

对于二弟的心思,朱高炽心知肚明,由于自己身体肥胖,不能上阵作战,时时呆在父亲身边,从而没有朱高熙那样的表现机会,那更应该在其他方面做出成绩,以让父亲知道,自己不是毫无成就。

所以,在成祖与朱高熙出征时,朱高炽以燕世子身份,主持燕军大本营—北平的防守重任,并将后勤粮草事务处理得井井有条,使得成祖在前方不受物资短缺、粮秣不及的困扰。

在建文帝亲自来信,劝说其归顺南军,承诺事后封王的引诱下,朱高炽承毫不动摇,并承受住成祖不明真相,几乎遣人前来问罪于自己的压力,将信函不拆封,并南使一并送往成祖军前,事后还是照常安排后勤补给、严守北平以备南军。

成祖查看信函、及询问南使后,才得知真相,不由得叹息:“几杀吾子!”这也可以看出,朱高炽坚韧性格,和行事作风。绝不是庸庸碌碌之人。

洪武三十五年(建文四年、1402 年),成祖靖难成功,登基成为皇帝,对于自己的继承人,则不再像之前册立“燕世子”那样无所谓了。皇太子的选择,是将来王朝兴盛还是衰落的关键,如果随意册立,稍有不慎,就会导致大乱,刀兵四起。

在成祖看来,三子高燧一是序齿靠后,年纪又尚幼,心性未稳,首先就被排除在外。

长子高炽,就任燕世子多年,谨慎细微、没有特别过失,在靖难中虽然未有战功,但是坚守北平、主持后勤也是井井有条,并具有相当的处理政事能力,是皇太子的当然人选。

而次子高熙,自起兵以来,无时无刻不在作战前线,屡立大功,危急时刻力挽狂澜、甚至多次救自己出险境。可以说没有高熙,自己有没有命当皇帝,还不一定。

但是两人都有缺点:高炽性情宽和、仁爱,甚至可以说儒雅(成祖自己的感觉就是懦弱),得到了绝大多数文臣的拥戴。

而成祖本人,那是和文臣有相当的隔阂的,他自己都知道文臣们心里对自己那是相当的不满。所以他怕自己死后,高炽因为柔弱而受制于朝臣,成为另一个建文帝,那自己辛辛苦苦“靖难”,搞出这么大阵仗,何苦来哉。

同时高炽确实身体不好,腿脚不便,不要说上阵,就是正常走路,都需要人搀扶。每次见到长子气喘吁吁、半残废的样子,实在是一生都在战场上打滚的成祖所鄙视和厌恶的。

而高熙,战场上勇猛无敌,功勋卓著,英姿勃发的样子,简直就是自己年轻时的模样。但是战场下,高熙就是一个半弱智,而且是残暴横行的半弱智。自恃战功,骄纵狂妄,一切以武力说话,不遵循任何王法,除了自己,没人管得住他。同样,除了自己,还有少数几个功臣、勋戚,也没人愿意和他交往。在朝中那是人缘差到了极点。

如果改立高熙为太子,那就是把国家将来交到一个赳赳武夫手里。虽然成祖自己也是赳赳武夫,但他自认为治理国家,还是不比建文帝差,但是高熙就不好说了。

从内心的喜好来说,成祖还是愿意立高熙,这样自己的征伐事业、治国意志,都可以一脉传承。至多给高熙配上相应的文武大臣,再在以后勉力教导他努力学习治国经验。但是从礼法和传统上来说,成祖不敢违背太祖所制定的制度,废其钦定的继承人—-长子高炽,而立幼。

成祖自己就是以建文帝“不尊祖制”的名义起兵的,这下自己再违反太祖所定祖制,那不是自己打脸么。同时高炽热于政事上已十分成熟,没有过失,且得众臣拥戴,如果轻易更改,恐怕会生大乱。

于是,在权衡了近两年之后,在永乐二年(1404 年),成祖才最终下定决心,册立长子朱高炽为皇太子!以安定朝野。同时,册封次子高熙为汉王,就藩云南。册封三子高燧为赵王,藩地彰德,因年幼得成祖喜爱,所以居京师,暂未就藩。

朱高熙心心念念等待了两年的储君之位,就这么鸡飞蛋打了,极度失望之下,对于成祖也不客气了,当面顶撞:“我有什么罪,要被赶到万里之外!”就是不肯就藩!并强行跟着成祖北巡北京(北平),返回时候,又跪在成祖面前大哭,请求带儿子们跟着返回京师(南京)。

成祖面对天下百官万民都是说一不二,但是看着这个劳苦功高、又撒泼打滚的儿子却无可奈何,只得同意高熙携家眷随自己返回京师。

朱高熙自此以为得计,行事更加放肆。返回京师后,便求成祖将自己的护卫赐名为“天策卫”,而“天策”两字,是唐太宗为秦王时的官名封号,朱高熙平时也常以唐太宗自诩。之后犹不满足,请求再增两护卫。在跟随成祖左右时候,还多次挑拨是非,陷害长兄太子,致使东宫属官解缙被冤死、黄淮被构陷入狱。

永乐十三年(1415 年),成祖见朱高煦在京师愈发不安于现状,为平息纷争,改封他到青州,朱高熙就是不愿前往。终于招致成祖大怒,训斥他有夺嫡之意(早就有了,只是成祖起先不愿意捅破),催他就藩。朱高煦左右不肯动身,并趁成祖北征时,私自挑选卫士,招募精兵,并无故击杀兵马指挥徐野驴,且僭用御用车马器物。

永乐十四年(1416 年)十月,成祖结束北征,返回南京,才得知朱高煦违法之事,数十起一一查明。这一次成祖终于不再为其开脱,痛斥之后剥夺朱高熙冠服,囚禁于西华门内,要将他废为庶人。

还是皇太子朱高炽念及兄弟之情,在成祖面前极力请求。所以成祖最后只是削去朱高煦两护卫,并将他的亲信诛杀,释放了朱高熙。

永乐十五年(1417 年)三月,成祖决心彻底了断此事,于是直接将朱高煦徙封到乐安州(今山东惠民),并命他不得违抗,即日起程,否则别怪不念父子之情,必将严惩!朱高煦无法,只得万般无奈之下前往封地。

在乐安时,常心怀怨念,策划谋反更是日日不歇。皇太子朱高炽曾多次致书劝诫,朱高煦不但不听,而且还更加怨恨,不肯悔改。

但是,自朱高熙被强行赶到乐安就藩后,永乐朝储位之争,就落下了帷幕。朱高炽以不变应万变,面对弟弟的挑衅、陷害,父亲的疑虑、猜忌,最后还是用实际的表现,保住了皇太子的地位。

虽然终永乐一朝,朱高炽的太子之位不能说稳固,但是在他及东宫官属的全力应对之下,还是胜利地熬过了永乐年间,最终得以继承大统,成为大明第四代皇帝—明仁宗。

另外,朱高炽之所以能够在内外压力极大的情况下,保住了皇太子的地位,还有一个隐藏的加持,那就是他的嫡长子,成祖亲封的皇太孙—朱瞻基。

朱瞻基出生时,正是成祖开始靖难,前途不明之时。成祖得报自己长孙出生,很是开心,亲自前去探视,看见小小婴儿脸上有一团英气,相貌和自己类似,更是大为高兴。所以这个孙儿,一直都十分受成祖喜爱,自小带在身边,亲自培养。

成为皇帝后,成祖还挑选著名文臣担任其授业老师,让文臣们尽心竭力教导。而在以后几次远征漠北的作战中,成祖总是将朱瞻基带上,以便使其了解军事,锻炼毅力。

而每次经过农家的时候,成祖都要让朱瞻基亲自去农家,让他能够了解农民的艰辛,告诫他以后要爱民惜民。这几乎就是确立了朱瞻基日后的皇太孙地位。

在之后成祖于立储之事犹豫不决,左右为难的时候,曾向翰林学士解缙征求意见,解缙回奏:“世子仁孝(当时朱高炽还不是太子)。”成祖木然物语。

解缙又奏道:“好圣孙!”这一下,成祖顿时脸色欢愉,频频颔首。之后不久,便正式册立朱瞻基之父、朱高炽为皇太子。

永乐九年(1411 年)成祖进一步册立朱瞻基为皇太孙,这是大明第二个皇太孙。

从此,皇太子的地位因这个儿子而得以更加稳固。而少年老成的朱瞻基,也开始以自己特殊的地位,来保护父亲以免遭叔父们无时不在的中伤和打击。并逐渐反击,以维护父亲、同时也是维护自己的大明储位安全。

在一次成祖安排的谒孝陵祭祀中,由皇太子朱高炽带领,率诸皇子皇孙前往孝陵致祭,作为皇太子的朱高炽自然要走在第一。但是朱高炽身体肥胖、腿脚不便,即使是两个內侍搀扶,仍然极为吃力,磕磕绊绊,几次差点摔倒。

走在后面的朱高熙见太子模样狼狈,心里既鄙视又好笑,不免出言嘲讽:“前人蹉跌,后人知警。”而赵王朱高燧在旁也吃吃发笑。性情温和的朱高炽听见后,不过摇摇头,笑一笑罢了。

但是走在更后的皇太孙朱瞻基立马接口大声说道:“更有后人知警也!”朱高熙、朱高燧回望,看见神采奕奕的皇太孙朱瞻基,顿时相顾失色,这才知道争夺储位的斗争中,增加了一个强劲的对手!

从此以后,汉、赵二王不敢轻易再讥讽嘲笑太子,朱瞻基也以自己的有力反击,来帮助父亲在权力斗争中不至于落败。

而在仁宗去世,朱瞻基继位成为后世的明宣宗后,汉王朱高熙终于按捺不住,在宣德元年(1426 年)起兵造反,意图重演一遍“靖难”。

但是朱高熙不是成祖,而宣宗朱瞻基更不是无能的建文帝。在宣宗御驾亲征,雷腾万钧的攻势下,朱高熙手足无措、六神无主,穷途之下,束手就擒。

至此,绵延二十余年的储位之争,终于以朱高炽、朱瞻基父子的胜利而告终。

喜欢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