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活小妙招免费各类生活中的小问题知识以及音乐简谱等,是你了解世界未知知识的好地方。

汉朝第一个汉奸是中行说,为什么他要出卖汉朝?

十万个为什么 空空 2024-4-08 17:56:54 3次浏览

关于问题汉朝第一个汉奸是中行说,为什么他要出卖汉朝?一共有 2 位热心网友为你解答:

【1】、来自网友【岩岩说史】的最佳回答:

汉朝“和亲”的悲哀,对匈奴妥协的辛酸。前 174 年,中行说大怒:“让我去陪嫁,我就带匈奴杀入长城”。8 年后,老上单于、中行说率 14 万骑兵抵达甘泉宫,长安震动,汉文帝下令戒严,狼狈不堪。

前 200 年,冒顿单于围困刘邦在白登山,32 万汉军惨败,被迫“和亲”,每年还得给匈奴送去“礼物”,汉朝负担很大,也很耻辱。

“和亲”不能解决问题,匈奴依然劫掠边境,而汉朝的策略还是“和亲”,从不敢出击匈奴,单方面恪守“以长城为界”的承诺,对匈奴妥协,逆来顺受。

前 174 年,冒顿单于病逝,老上单于继位,汉文帝又进行“和亲”,从宗室中选出优质女子,希望她能成为单于的阏氏(皇后)。

“和亲”,不是简单的嫁女儿,而是需要很多“嫁妆”,类似“贡品”,还需要一帮随从人员,作为“陪嫁”,照顾公主生活的同时,刺探匈奴情报。

中行说,燕国的俘虏,受过宫刑,是宦官,成为“陪嫁”随从之一。中行说讨厌汉朝,痛恨自己遭受宫刑,愧对祖先;汉朝又让自己“陪嫁”匈奴,去寒冷的荒漠生活,简直是欺人太甚。

“陪嫁”草原,中行说不甘心,却改变不了命运。中行说直言:“如果你们非要让我陪嫁,我就会带兵杀回来,成为汉朝的祸患,你们自讨苦吃。”

区区一个“宦官”,有何能耐,只是气话而已,汉朝官员并不理会,就把他送去匈奴,作为此次“和亲”的陪嫁人员。此举,让汉朝受尽了苦头,也很狼狈。

中行说熟读经书、典籍,能说会道,非常讨匈奴单于欢心。中行说来到草原,开门见山,说出了自己的任务:“陪嫁过来照顾公主之外,还要刺探匈奴情报,但我愿意为单于服务。”

老上单于雄才大略,不但攻杀大月氏,夺取河西走廊,并占领西域,还斩下大月氏国王的首级,强化了冒顿单于以来匈奴在草原上的霸主地位。为了巩固匈奴的权威,老上单于求贤若渴,对中行说十分赏识,将其视为核心智囊。

中行说熟悉汉朝典章制度,懂得如何去驾驭群臣,便帮助老上单于编修法律、制定政策、创造文字、学习统计,更好地管理部落民众,维护匈奴内部的统一。

中行说还建议恪守草原习俗,不要被汉朝的“衣冠礼仪”所腐化:“草原的生活方式,比较实用,保持勇武之风;汉朝的服饰不实用,他们崇尚虚华,容易让人堕落。匈奴想要对汉朝取得优势,必须保持习俗,以武力震慑。”

中行说认为,对汉朝的态度,不要满足于“和亲”,以及每年所送来的“礼物”,而是应该劫掠,在每年秋收时节入侵内地,夺取粮食。出兵重点,应该是陇西和北地,直接震慑长安,改变以往劫掠河北、山西、辽东的做法。

前 167 年,汉朝使者来到匈奴,质问中兴说为何倒戈,为何帮助匈奴?中行说便与汉朝使者辩论礼仪,并放下狠话:“汉朝要按时送礼物,如果质量不好,我们就自己去拿。”气焰十分嚣张,丝毫不把汉朝放在眼里。

前 166 年,匈奴果然大举入侵。老上单于、中行说率 14 万骑兵越过长城,进占平凉、萧关、彭阳,在固原烧毁中宫,前锋直抵凤翔、甘泉,距离京师长安不到三百里,天下震动。

汉文帝本想御驾亲征,被群臣劝阻,便调 10 万骑兵,1000 辆战车,在长安郊外布阵,严防匈奴。北地、上郡、陇西各自部署重兵 6 万,由 3 位将军率领,坚守要塞,但不许出战,守住城池即可。

接近 30 万大军出击,声势浩大,但从未打一仗。老上单于劫掠一个月,见到汉军防备森严,无法进城“捞好处”,便退兵回草原。汉军不敢追击,“目送”匈奴翻越长城,单方面恪守“盟约”,也是一种耻辱,非常狼狈。

汉文帝妥协、退让,匈奴更加嚣张,东到辽东,西到陇西,到处都是匈奴铁骑的脚印。史载:“匈奴日已骄,岁入边,杀略人民畜产甚多,云中、辽东最甚,至代郡万余人。”

前 160 年,老上单于病逝,军臣单于继位,以中兴说为亲信,并拒绝汉朝的“和亲”,积极筹备攻打汉朝。

前 158 年,军臣单于、中行说率 6 万骑兵南下,分别攻打上郡、云中,在雁门关附近打死汉朝将领,劫掠众多物资。汉文帝再次调兵 30 万,沿着长城布防,但依然不主动出击;匈奴退出塞外后,汉朝也撤兵,不了了之。

匈奴两次大举南下,还威胁京师安全,中行说是个祸害。作为“和亲”的陪嫁人员,中行说可以表示不满,也可以怨恨汉朝,但不应该为匈奴出谋划策,还率兵杀回自己的故土。

当然,中行说“投靠匈奴”的背后,是汉朝“和亲”政策的悲哀。“和亲”不能带来安宁,还让匈奴得寸进尺,边境日夜不宁。汉武帝继位后,怒气冲天,停止“和亲”,让卫青、霍去病反击匈奴,横扫漠北,打出“汉朝”的雄风。

参考书目:《史记》

【2】、来自网友【寻根拜祖】的最佳回答:

电视剧《汉武大帝》展现了一个汉奸中行说的嘴脸,因为汉民族从汉朝算起,所以,有人称中行说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位汉奸。

中行说,姓“中行”,名“说”(音“月”)。中行是个古老的姓氏,起源于西周的姬姓。晋文公时期改三军为“三军三行”(所谓的六军),其中“三行”之一的中行,主将叫荀林父。荀林父姬姓荀氏,因为官居中行主将,后人以“中行”为氏。荀林父死后的谥号叫“桓”,所以后人称其为“中行桓子”,是中行氏的第一代先祖。

所以,中行说的先祖有着辉煌的历史。中行说本人的身世不明,他出身于燕地,因何被阉入宫史书未交待。从后来的表现看,他算得上有见识的读书人,所以他很可能是士族子弟。

跟电视剧不同,正史中的中行说,生活在汉文帝时期,他的事迹也是在这个时期。

汉文帝六年,冒顿单于去世,老上单于即位。按照匈奴人的贪婪秉性,又找到借口勒索大汉了:为了重申汉匈友好,老规矩,嫁一位公主过来和亲吧。

自高祖刘邦遭遇白登之围后,汉廷与匈奴达成和亲协议,虽然公主嫁了,可事实上匈奴人的劫掠就没停止过。如果不嫁,匈奴人立刻兴兵,嫁了,能安宁一段时间,大汉被迫饮鸩止渴,不断地给匈奴人送“公主”,送赏赐品。

当然,所谓公主不可能是真的,一般都以宫女冒充。匈奴人也不在乎,他们更看重的是“嫁妆”。大概为了表示诚意,这一次汉文帝下了点血本,将公主的“成色”提高了许多,以宗室女封公主,比宫女提高了好几个档次。

公主出嫁就得由一群陪嫁人员,包括保姆、宫女和宦官。当然,这些人跟公主一个命运,以后终生不得回汉朝。所以,谁也不愿意陪嫁,草原的生活环境,哪是长安的繁华可比,何况他们住惯了富丽堂皇的皇宫。

中行说不幸就在名单中:

“使宦者燕人中行说傅翁主。说不行,汉强使之。说曰:‘必我也,为汉患者。’”

中行说明确表示不想去,可这种事那容得下一个宦官挑挑拣拣,你不想去别人也不想去呐。面对强制命令,中行说放出狠话:“如果一定逼我去,我一定会成为大汉的麻烦。”

他的话也没引起任何人的重视,估计也没人想象得出,一个宦官,能掀起多大浪?发泄发泄心中不满而已,都要上路了,也没人跟他计较了。就这样,中行说陪嫁到了匈奴。

没想到,中行说一到匈奴,立刻投降了匈奴,从此走上了与母国为敌的汉奸生涯。可见中行说报复心很强,他觉得自己被祖国抛弃了,所以,就选择投靠敌国,从此终生报复母国。

在汉宫中,像中行说这种读书的人不少见,所以显现不出他的才能,但是匈奴不一样,这是一群成天跟野兽打架的野蛮人,从来没近距离领教过文化的魅力。中行说一出现,老上单于一看,哇!哥哥你太有才了,I 服了 U。

中行说到底展现了哪些才华,以至于老上单于对他信任有加呢?

一、教会匈奴人分类统计管理法

匈奴人落后到让人笑掉大槽牙。举个例子,比如你问负责放牧的,咱们有多少只牲畜,他会张口报给你。你要是再问,有多少头羊,多少头牛?他就得又是手指头又是脚指头地扒拉半天,也算不明白。你如果还想问,牛有多少头公的,多少头母的?一岁牛几头,二岁牛几头……他就得敲碎脑袋。

当然,如果你让他们记录下来,他们更是大眼瞪小眼。

这些事对中行说是小菜一碟,从他来了以后,匈奴人学会了分类管理,学会了数学计算,并由此建立了人口、牲畜、财产的档案管理。

今天我们知道,这些分类管理是生产作业,和生活安排的基本工具。那时候的匈奴人活得就那么“实诚”,连自己家的余粮够活几天都算不过来账。

二、让匈奴人正确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

匈奴人看到汉人送过来的布帛、美食,眼睛都绿了。那衣服既精美又柔软,穿在身上舒服贵气。林林总总的美食,对吃惯了牛羊肉的匈奴人来说,真是大饱口福,他们哪见过这么多品种繁多的美食。

中行说对他们当头棒喝:扔掉这些东西,千万别丢了本民族的东西!

中行说告诉他们,匈奴所有人口加起来上不足汉朝的一个郡,匈奴人所有的资产加起来,也不低汉朝物产的十分之二。如果匈奴人习惯了汉人的生活方式,离不开汉人的服装和食物,那就糟了,汉朝只需要十分之二的物产,就买了整个匈奴。

中行说用这种最朴素的例子,告诉单于,本民族的东西不能丢,丢了就要灭亡。咱们骑马穿兽皮,是因为皮衣服适合草原马背民族,我们吃牛羊肉,是老天赐给草原民族强健的肌体。失去这个传统,匈奴人还叫匈奴人吗?匈奴民族还能存在吗?

三、帮匈奴人建立民族自信

为了帮中行说建立自信,他采取了两个措施,一是在“国际交往”中妄自尊大,压人一头;二是污蔑践踏汉文化,抬高匈奴文化。

1.“国际交往”中妄自尊大,压人一头

汉朝给匈奴的国书,竹简长度一尺一寸,中行说让单于给汉朝的“国书”,竹简要长一些,一尺二寸。信函所用印封,也比汉朝大一圈。

汉皇给单于写信,开头会用一句:“皇帝敬问匈奴大单于平安”,中行说让单于回信的开头,加上一堆修饰词:“天地所生、日月所置匈奴大单于敬问汉皇帝平安”。你们汉朝不是所天命所归吗,我们也是。

汉朝会在信中说,馈赠匈奴多少礼物,中行说也很“大器”,也要加上馈赠汉朝“几条羊腿,几个牛角”。

总之,我大匈奴不比你汉朝低,还要压你一头。

2.污蔑践踏汉文化,抬高匈奴文化

汉朝使节曾经跟中行说,就汉匈文化问题进行过争辩,只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①关于孝顺

汉使说匈奴人不尊敬老人,有好吃好穿的不给老人享用,是为不孝。

中行说说,我们之所以把最好的留给青壮年,是因为老人年老体弱,不能承担保家卫国的责任。年轻人吃好穿暖,是为了保护自己的家园。你们汉朝的士兵出征前,父母不也会把家里最好的衣食,拿出来给上前线的男人嘛。这怎么能说是不孝顺呢。

②关于乱伦

汉使指责匈奴人父亲死了儿子娶后母,哥哥死了,弟弟娶嫂嫂,是为乱伦。

中行说理直气壮,我们这个习俗是为了保证种姓纯洁,看着乱,但是一个种姓血脉的纯洁性却得以保留。不像你们汉人,假正经,是不娶父兄的妻子,但是亲缘关系疏远,自相残杀,甚至经常改姓。

他一个宦官,说这事不知道哪来的这么多感受。

③关于礼节

汉使指责匈奴人不戴冠服,没有君臣上下尊卑。

中行说再次指责汉人虚伪假正经,说匈奴人讲求简易,没有繁文缛节。汉人虽有礼节,往往礼仪凋敝,上下埋怨,还不如匈奴人管理起来方便。

④关于耕战

中行说还说,你们汉人老百姓平时耕种,修建城郭以自卫,可事实上一到战事爆发,却都不会打仗。在土房子里住惯了的人,哪比得上逐水草而居的匈奴人善战?

总之,中行说有理嗓门大,无理辩三分,使劲给匈奴人打气,铆劲贬低践踏汉文化,仿佛只有这样,他那身汉人的皮囊,才可以彻底蜕壳。

四、唆使匈奴人与汉民族为敌

中行说最可恨之处,就是他不断唆使匈奴单于劫掠汉境。他曾经恶狠狠地对汉使说:你们给我们送来的棉絮布帛、稻米粮食,数量一定要够,质量一定要好。如果出现数量或质量问题,你们就等着秋天庄稼成熟后,我们的骑兵去践踏你们的庄稼!

完全一副心理扭曲的奴才相!

汉文帝十四年,匈奴在中行说的挑唆下,发动十四万大军入侵朝那、萧关一带,他们杀害地方官员,劫掠汉民,大肆掠夺人口和牲畜,烽火直逼甘泉宫。这次入侵为时一个多月。

此后数年,匈奴人年年入侵,从辽东到北地,数千里漫长边境,横遭涂炭,光代郡、云中一带,百姓伤亡一万多人。

一直持续到汉文帝后元二年,汉匈双方再次和亲,总算又争取到了四年的和平期。

四年后,老上单于死,其子军臣单于立,汉朝与匈奴再度和亲,中行说又侍奉在军臣单于身边。至于这个汉奸后来的情况,史书未作交代,从此这个小丑消失在草原的马粪堆里。

喜欢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