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活小妙招免费各类生活中的小问题知识以及音乐简谱等,是你了解世界未知知识的好地方。

余光中批评朱自清散文名作《荷塘月色》“比喻很多,未见出色”,你怎么看?

十万个为什么 空空 2024-4-04 13:13:38 3次浏览

关于问题余光中批评朱自清散文名作《荷塘月色》“比喻很多,未见出色”,你怎么看?一共有 2 位热心网友为你解答:

【1】、来自网友【莫安营】的最佳回答:

余先生,不料你的见识竟平庸到可以做散文。怎么样?这个比喻出彩吗?

余先生批评朱先生《荷塘月色》中的譬喻流于平庸,就算他没有说错。但这种识见本身却是平庸的。

因为,文学理论认为,文词最易袭故蹈常,落套刻板。事实上也是如此。这当然难臻上乘。但是,一味好奇务新,也不一定出彩,反而可能又成新病。进退维谷,是谓两难。

先把朱先生的《荷塘月色》温习一番: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的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的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以为“舞女的裙”这个比喻在今日有负面效果,似乎多虑了。其实这个比喻颇有些不平庸。“叶子出水很高”,说明这是一件超短裙,在文章恬淡的格调中,此喻却带有几分俏皮,正是大家手笔。说“舞女的裙”在今日有负面效果,这是很奇怪的议论,即使道学冬烘先生,大约也不会如此迂谬的。况且,人家朱先生是以前写的,即使今日不宜,也不必苛责。

以为“出浴的美人”这个比喻“艳俗”,也是庸腐之见。某些人一见“浴”、“美人”这类词语,就横加指斥,难道是产生了某些不雅的联想?其实,这是一个常用的比喻,比如咏《海棠花》的诗句:“雨过温泉浴妃子”。《荷塘月色》把荷花比成“出浴的美人”,我想到的景致则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很美。

以为一物三喻,太杂,焦点不准,更是荒腔走板。《荷塘月色》连用“明珠”“星星”“出浴的美人”三喻,并不是随意乱喻,而是从多个角度去描写荷花。“明珠”是说形状珠圆玉润,“星星”是说色泽晶莹闪烁,“出浴的美人”则是说风姿自然清新。

用丰富的比喻来描述事物,是悠久的文学传统。比如《诗经》连用镜、石、席三物来喻“我心”。庄子、“起衰公”韩愈等也喜欢连用比喻。更有甚者如苏轼坡仙,《百步洪》诗四句中竟用了七种形象来喻拟:“有如兔走鹰隼落,骏马下注千丈坡,断弦离柱箭脱手,飞电过隙珠翻荷”。

钱钟书大师说,这种多方譬喻,“仿佛是采用了旧小说里讲的‘车轮战法’,连一接二的搞得那件事物应接不暇,本相毕现,降伏在诗人的笔下”。

当然,出彩的比喻确实难寻。比如千年以来,形容女子身段的柔美,下笔就是“杨柳腰”。第一个这样喻拟的,值得大赞,久而久之,则沦为平庸。直到《红楼梦》晴雯“水蛇腰”出,才开创出了新局面。容易吗?

高才大情的苏东坡,“雪泥鸿爪”、“西子湖”等大出其彩的著名譬喻,也是在有如神助时才偶一得之,不容易呀。

苏东坡说,好文词,既不能庸旧,又不能尖新。两难之际,怎么办呢?只能这样:“以故为新,以俗为雅”。这八个字,说了只当没说。大约也只有坡仙这种千年一遇级别的大佬,才做得到。

总之,出彩的譬喻,偶然能整出一个来,就谢天谢地了。苛求文章中的比喻个个都要无比精彩,显然是不讲道理。

【2】、来自网友【枯宝】的最佳回答:

“针对余光中先生批评朱自清先生散文名作《荷塘月色》‘譬喻虽多,却未见如何出色’你怎么看?”这个问题。我直接找到了这篇《白话美文的模范─读朱自清的散文》仔细阅读,经查证,确实是余光中先生批评朱自清先生的文章。关于这件事情,我的观点是这样的。无论是面对古籍还是当代文学,有一个自己的观点是好的。但是没必要揪着别人的缺点不放。而且每个人喜欢的东西不一样,“甲之蜜糖,乙之砒霜”。自己看不到优点未必别人就没有优点。就像不喜欢别人家孩子,你不理他就完了,干嘛去人家里,还非告诉人爹妈,还非告诉全世界,感觉特别没必要。而且像余光中先生这样的专家学者在文坛地位之高,一个观点就会影响许多人的思想动向。我也通过《白话美文的模范—读朱自清的散文》这篇文章看到了许多批朱的论述。这是我知道有批朱事件,没看到这篇文章前就想到的。批朱的一些人一方面称赞余光中先生文学水平之高,一方面批判朱自清先生文笔之普通。批判之语,言辞空洞,没有说服力。这就是部分人的见异思迁,人云亦云。还有一些人也没好到哪里去。简直是“据理力争”,引经据典证明朱自清先生的文学水平之高,诋毁、讽刺、抨击余光中先生诗作之不堪。好一出气势恢宏文学巨匠之间的切磋大戏。我一想到这些,难免有些气愤。作为一个与时俱进的当代人,学习还是只会照搬全抄别人的思想,不会自己思考吗?非要把余光中先生和朱自清先生比出个高低吗?二者在文坛的历史意义是不一样的。我们做一件事,起码得有个目的。我就想问问他们是要干啥,初于什么目的,真有结果了又能咋地,二者有可比性吗?这样的人,我把他们都当成孩子,没有成熟的学习价值观。所以我把这件事造成的不好影响都怪到了余光中先生身上。不该轻易发表这样批评别人的观点,造成了算不上有意义的影响。我对这样的事都是这个态度,但是我很喜欢李敖先生“耍流氓”说的话,意思大概是别人都骂他是王八蛋,他是证明别人为什么是个王八蛋。这段话放在这里似乎不合适,但是对于前人或者别人的的观点或作品有其他意见,做法应是这样的。如若真有瑕疵,你去证明出来。对于李敖先生改余光中先生的诗,我就特别喜欢。余光中先生原诗如下:《无论》:“无论左转或右弯,无论东奔或西走,无论倦步多跚跚,或是前途多漫漫,总有一天要回头,回到熟悉的家门口;无论海洋有多阔,无论故乡有多远,纵然把世界绕一圈,总有一天要回到,路的起点与终点,纵然是破鞋也停靠在那扇童年的门前。”李敖先生改后如下 :“无论东奔西走,无论右弯左转,无论前途多漫漫,无论脚步多缓,总有一天要回看,回看那熟悉的门板,我家乡那个门板,无论沧海多阔,无论归程多远,无论世界给走遍,也要回归起点,无论鞋怎么破,也要拖向那童年的门槛。”我既不那么肯定余光中先生批评朱自清先生的行为。又肯定了李敖先生对余光中先生的诗文的更改。是不是我就否定了余光中先生的全部呢?其实并不是。余光中先生著作等身,而我只看过一部分,虽然也不算太喜欢。但是他的那么多著作在国内外享有盛名,必然是有之过人之处的,只是我才疏学浅,不能完全掌握其精髓罢了。而且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进步,文化也应当是进步的。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若没有余光中老师的原版,可能李敖先生写的这个题材作品还不如余光中先生的作品也不一定。所以我的态度是这样的:无论对于先贤经典还是当代文学,有值得肯定的地方就学习,没有就摒弃。指出对方哪里不甚好,没有什么意义。开卷有益固然是好的。格物致知也没有错。但是揪着没必要的问题不放只是徒劳无益 。我们要深刻地知道,学习不是照镜子而是练脑子。

喜欢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