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活小妙招免费各类生活中的小问题知识以及音乐简谱等,是你了解世界未知知识的好地方。

战国七雄除秦国外其余六国衰落的原因是什么?

十万个为什么 空空 2024-4-12 01:48:01 5次浏览

关于问题战国七雄除秦国外其余六国衰落的原因是什么?一共有 2 位热心网友为你解答:

【1】、来自网友【渔樵之人 W】的最佳回答:

谢谢邀请!战国七雄,其余六国衰落的原因是什么?其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秦国强大,二是各国之间频繁的战争。这两个原因使秦国统一天下成为必然。

一、秦国强大。由于秦孝公利用商鞅变法,改革一切陈旧的规章制度,使秦国得到富国强兵,从此秦国逐渐强大起来,具备压倒其它六国的优势。

二、 其余六国衰落的原因。

①齐国,原来是非常强大的,由于发动战争频繁,树敌太多,各国联合打它的主意,公元前 284 年,燕国乐毅联合秦、韩、赵、魏,五国攻齐,齐国大败,从此由强变弱,最后被秦国收拾了。

②魏国,强势好战。公元前 353 年,大将庞涓攻打赵国,齐国孙膑采取“围魏救赵”之法,进攻魏都大梁,迫使庞涓回师,遭遇埋伏惨败,国力受损。公元前 342 年,魏国攻打韩国,孙膑采取减灶之法,诱敌深入,使庞涓大财于马陵,庞涓自杀,魏太子被俘。从此魏国衰落,被秦国灭掉。

③ 韩国,本来地盘较小,四面受敌,靠的是听人使唤过日子,秦国强大的军事力量到来,根本没有什么反抗能力,只有面对灭亡。

④楚国,原本是强国,到了楚怀王的时候,国力开始衰弱。由于楚怀王是个昏君,任用腐败的官员,使朝纲混乱,排挤像屈原一类的贤才,一些奸佞小人把持朝政,使国家走下坡路,屈原为此投汨罗江而死,楚国再没有往日的兴盛了,外敌入侵,无还手之力了。

⑤燕国,关键是燕赵之争,败给赵国,从此一蹶不振,最后秦国渔翁得利,灭掉燕国。

⑥ 赵国,关键是秦赵长平之战,败给秦国,从此国力衰弱,被秦国灭掉。

【2】、来自网友【一老沈一】的最佳回答:

严格来说,“齐楚赵魏韩燕”败于秦国,并非完全是自身“衰落”所致,而是“天时地利人和”都比不上秦国更能顺应时代,因此也更强大。

因此,始皇最终能够“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

在“统一——分裂——再统一”的历史大势面前,各诸侯国都如同“滚石上山”“逆水行舟”,稍一松劲儿,便会在时代这部“大书”中翻篇儿了。

一,在众多诸侯中,秦国只是“后起之秀”。

进入“战国”一百年的时候,秦国仍然小心翼翼地偏居一隅。

秦国由弱变强,始于献公,成于孝公。这是公元前 385 年—前 361 年的事情。

在这之前,魏文侯重用吴起,掠占河西之地,秦国着实“窝囊”了许久。

之后,楚悼王亦用吴起,南平百越,北并陈蔡,败三晋,西伐秦,相当不可一世。

楚悼王没于前 381 年。魏惠王又起,攻破赵都邯郸。再伐赵时为齐军所败。

于是,秦国乘机收复河西。魏国迁都大梁,即现在的开封。

尽管秦国就此打开了东进的通路。但至前 342 年,魏举逢泽之会,仍居霸主地位。

羿年,魏再为齐所败。齐遂取而代之。

韩魏,地域狭小,且靠近秦国,所以始终惶恐不安。

燕赵处地偏僻。

此时国力强盛的,就属齐、楚、秦三国了。

楚国春秋开始就是强国,更在中部位置。但怀王两次伐秦,皆大败,后来又被秦国骗去和秦昭王“会谈”,结果被扣押,前 296 年死于秦国。

这期间,齐国约与韩魏伐秦,兵败函谷。前 295 年,齐再次攻秦。

本来齐国已经相当强大,但湣王在位时的前 284 年,燕昭王用乐毅,合诸侯攻破齐国,湣王死,从此齐国衰落。

赵国在赵武灵王时,本专心开拓周边,不料死于内乱。

至此,实际上强国只剩下秦国一个。

前 279 年,白起伐楚,将楚王室赶到了安徽境内。

前 260 年,秦兵伐韩,降赵。

战国七雄争霸之战,到长平、邯郸之役,应该算大局已定。

前 230 年起,嬴政发起的横扫六国之战,只不过是打扫战场而已。

二,春秋战国,强盛之国都实行了改革。

春秋时期,已经产生了诸侯霸主。

凡能称霸者,无不因早早实行了改革。

齐国强盛,始于齐桓公任管仲为相。

管仲实施了一系列改革。内政上,把国人分为三部,称“三国”;把郊外分为五属,叫“五鄙”,按年对“三国五鄙”实行“考核”,大大强化了国家治理力度。军事上,实行兵民合一,平时生产,战时出征,及扩大了兵员,又减少养兵负担。经济上,大力发展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外交上,高举“尊王攘夷”旗号,争取相当部分小国的支持。

这使齐国实力迅速崛起。

春秋时的晋国和楚国,是通过整顿内政增强国力的。

郑国的子产,亦曾大力改革,让这个不大的国家,在几十年里未遭大国欺凌。

春秋时期,吴、越两国,都曾因改革而强盛,又因奢嬉而沉沦。

战国时期,凡大力变法的诸侯国,很快就成为霸主。

魏国之强盛,与李悝变法关系太大。

他一是废除世卿世禄制度;二是推行“尽地力”政策;三是实行“平籴法”;四是颁《法经》。李悝被认为是法家的代表人物。

吴起,对魏国称霸亦起了重要作用。可惜被魏武侯猜忌,于是到了楚国。楚悼王任吴起为令尹,改革七年,这是楚国最强盛时期。

战国时期,齐国用邹忌;申不害相韩;燕以乐毅为亚卿,都大力实行了改革,这期间,也都是这几国的强盛时期。

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也属于一种改革。

三,秦国变法最晚,但关键就是一以贯之。

战国其他六国,最大问题,在于因改革而强盛,也因改革不彻底,抑或中途夭折而迅速衰落。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前 381 年楚悼王死后,旧贵族很快叛乱,乱箭射死吴起,军政大权从此集中于屈、景、昭三家贵族之手,楚国也就很快衰败了。

秦国变法最晚。

秦孝公即位后,任用商鞅,大力改革。第一轮改革,一是奖励军功;二是编制户籍;三是奖励耕织。十年后,第二轮改革,一是实行仙制;而是废井田,开阡陌;三是统一度量衡。

以上措施,大大增强了秦国实力。

前 338 年,孝公没,商鞅被车裂。

不过,即位的秦惠王,继续坚决实行商鞅所作改革。

此后的几代秦王,没有一任对此有过丝毫犹豫。

所以,《史记.秦始皇本纪》说:“及至秦王,续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这是司马迁引用《过秦论》之语。

相对于六国“三心二意”的变法,秦国——

第一,一经变法,坚持到底。

第二,实行坚决,不断完善。

第三,兴农强兵,惠及百姓。

有一种观点,从吴起开始,认为秦楚民风大异,秦兵更善战。

民风,可能是一个因素,但绝非主要因素。

秦国从商鞅开始奖励军功,鼓励开荒,都是直接有益于百姓的举措。虽然都是民兵合一的制度,但秦国的兵士,无疑会比其他六国军士更能英勇作战。

春秋战国之际,正是铁制工具和牛耕兴起之时。徐中舒先生考证,秦国应当最早普及了牛耕,这大约可以比其他六国的农作效率,提高数倍以上。他认为,这是秦国战国中后期迅速强大的重要原因。


使用了更先进的生产工具,从生产关系上更能换发劳动者的积极性,同时在奖励军功,打破了贵族世袭掌控权力的局面,调整了政治上层建筑,这就使“天时地利人和”,都在秦国这边了。

其他六国,必然相形见绌。

喜欢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