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活小妙招免费各类生活中的小问题知识以及音乐简谱等,是你了解世界未知知识的好地方。

什么是气象武器?

十万个为什么 空空 2024-3-20 23:49:26 2次浏览

关于问题什么是气象武器?一共有 2 位热心网友为你解答:

【1】、来自网友【兵说】的最佳回答:

冷战时期,零米地震曾给美苏武器专家带来了灵感。

图:苏联地震科学家安德烈·萨哈罗夫。苏联曾想利用“地震武器”制造海啸淹没北美大陆。

60 年代初,苏联科学家在地下核爆炸试验时惊奇发现,核爆炸之后,方圆数千米范围内会发生一定震级的地震。

为了研制用于实战的地震武器,“水星计划”随即秘密展开,地点设在阿塞拜疆首都马库,后来掌握了在预定目标制造地震的技术。只是,由于苏联解体,这项工作被迫搁浅。

图:内华达地下核试验场(简称 NTS),地处一片连同海拔千米的群山相连的沙漠。

美国也不是吃素的。他们为此进行多次地下核爆炸触发地震试验。1993 年 9 月,美国能源部在内华达试验场引爆“有史以来最大的非核爆炸装置”,当量 1000 吨 TNT,验证非核装药爆炸和核装药爆炸能否产生相同的地震效应。

地震带来的伤害众所周知。而人为制造的地震更为可怕。1988 年,原苏联在哈萨克地区进行地下试验性核爆炸,两天后,远在千里之外的亚美尼亚地区就发生了大地震,两座城市列宁纳坎和斯皮塔克瞬间变成瓦砾堆,近 10 万人丧生。

美国人从来没有停止“地震武器”的研究。据英国媒体报道,90 年代初期,美军曾在利比亚附近进行地下核爆炸,试图以诱发地震的手段摧毁利比亚境内的一家化工厂。

2002 年阿富汗某山区发生 7.2 级地震,而美军在附近地区曾大量使用高当量的钻地炸弹。2003 年 12 月,伊朗东南部巴姆市发生 6.7 级地震,夺命 3 万多条,有媒体怀疑系美国人为制造的灾难,意在惩罚恐怖分子;2004 年年底印度洋发生的大海啸,也有媒体猜测是美国制造人工地震时失控使然。

虽然有“专家”站出来澄清,这些地震是地壳活动所致。但是发生地震的地点、时间高度吻合,很难说只是巧合。

“地震武器”只是“气象武器”的冰山一角。“气象武器”就是运用科技手段,人为地制造地震、海啸、暴雨、山洪、雪崩、热高温、气雾等自然灾害,改造战场环境,以实现军事目的。

红警里的“闪电风暴”不是空谈。1965 年,美国在比基尼岛上进行的核试验在距爆炸中心 500 米的海域突然掀起 60 米高的海浪,海浪在离开爆炸中心 1500 米之后,高度仍在 15 米以上,这一试验激发了美军研制海啸武器的浓厚兴趣。

图:红警中的闪电风暴,很可能被用于战争。

更骇人听闻的是人工雷电、太阳武器。1994 年,俄罗斯卫星曾在轨道上安放了一面镜片,镜片的反射光在夜间擦过地球。如果是在太阳光下,聚集的热源中心温度可达数千度,可以毁灭地球上的一切。

此外,人工消云、消雾武器、化学雨、巨浪等“气象武器”都见诸报端,未来战争势必变得更加残酷。

图:2011 年 3 月 11 日,日本宫城县以东太平洋海域发生里氏 9.0 级地震,引发大海啸。局座召忠说:日本秘密核爆致 3.11 地震海啸,该说法未经证实。

不过,“气象武器”这种逆天行为,往往杀敌一千自损八百。如地下核试验引发地震,对地表建筑、山体破坏作用甚大,极易引起地下水核沾染,数十年甚至上百年不可饮用。如果水雾被蒸发降雨,放射性雨滴落到人类身上,后果不堪设想。

【2】、来自网友【千年古都西安】的最佳回答:

所谓“气象武器”是指运用现代科技手段,人为地制造地震、海啸、暴雨、山洪、雪崩、热高温、气雾等自然灾害,改造战场环境,以实现军事目的的一系列武器的总称。随着科学和气象科学的飞速发展,利用人造自然灾害的“地球物理环境”武器技术已经得到很大提高,必将在未来战争中发挥巨大的作用。

从理论上来说,干旱、龙卷风、雷电、洪灾、冰雹等极端天气都可以人为制造,其主要制造以控制平流层气流及气压来产生对气候的影响,如雷暴发生器、龙卷风器、人工造山等方法都将属于未来战争的武器系统及攻击装备。

搜词条

一分钟了解气象武器 00:55

气象武器

实现军事目的的一系列武器的总称

所谓“气象武器”是指运用现代科技手段,人为地制造地震、海啸、暴雨、山洪、雪崩、热高温、气雾等自然灾害,改造战场环境,以实现军事目的的一系列武器的总称。随着科学和气象科学的飞速发展,利用人造自然灾害的“地球物理环境”武器技术已经得到很大提高,必将在未来战争中发挥巨大的作用。

从理论上来说,干旱、龙卷风、雷电、洪灾、冰雹等极端天气都可以人为制造,其主要制造以控制平流层气流及气压来产生对气候的影响,如雷暴发生器、龙卷风器、人工造山等方法都将属于未来战争的武器系统及攻击装备。

除了气象武器[1]以外,还有人造地震、人造火山爆发、人造海啸等。

中文名

气象武器

运用

现代科技手段

方式

人为地制造地震、海啸、暴雨

气象武器研发中,可制造高温暴雨,专家提醒:谨防用于军事用途

发展历史国际公约

主要作用

主要用于给敌方军事行动造成困难,为己方军事行动创造有利条件,如利用人造雾掩护己方部队行动;利用人造雨破坏敌方的交通;使人造雨含有酸性以腐蚀敌方的装备;向大气层发射吸热吸光物质,使预定地区气温发生急剧变化,或控制闪电在电离层中产生低频电磁波,以伤害敌区有生力量;将台风引向预定区域,使敌方遭受台风侵袭等。既可在战略上运用,也可在战役战斗中运用。[2]

发展历史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军用机场就曾使用加热消雾装置消雾,保障了飞机的起飞机动;美国第 5 集团军也曾在意大利沃尔图诺河上造雾,掩护部队完成渡河行动。人工影响天气的技术产生于 20 世纪 40 年代后期,美国科学家 I.朗缪尔、V.J.谢弗和 B.冯内古特等的过冷雾核化成冰试验的成功,为人工影响天气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此后,美军开始了用于军事目的的人工影响天气的试验研究。从 1966 年起,美军在越南战场秘密进行了 7 年之久的人工降雨,以破坏交通,给越南人民军的调动和物资运输造成困难。

整个过程分为试验和实际作业两个阶段。试验阶段于 1966 年在老挝进行。实际作业阶段于 1967~1972 年的每年雨季,在老挝、越南和柬埔寨交界的狭长地带内进行。作业方式主要是利用 WC-130E 气象侦察飞机和 RF-4C 侦察飞机,在作业地区向积云发射装有碘化银或碘化铅的烟弹。烟弹在下落过程中被点燃,产生人工晶核,以达到催云致雨的目的。美军在越南战场上实施人工降雨作业被认为是利用气象武器进行气象战的先例。

20 世纪 70 年代,“气象武器”一词开始出现。其突出特点是隐蔽性强。有时人工影响天气所造成的后果与自然天气变化混合在一起,而且在某时、某地对天气所施加的人工影响效果,可能在几小时、几天甚至数周后在离目标区以外很远的地区才能表现出来。人们难以辨认这种后果与人工影响作业之间的联系,攻击者很容易逃避战争发起者的责任。[2]

国际公约

虽然早在 1977 年,联合国就颁布《禁止将影响气候手段用于军事目的公约》,在 1992 年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中,再次重申了禁止研发气象武器的规定,但是,以美国为首的欧美军事强国对于气象控制技术的研究始终未曾停滞。

首先,气象武器是体现总体战思想的战略性武器。1935 年,德国将军和军事战略家鲁登道夫出版《总体战》一书,指出战争不是军事领域的一维对抗,而是延伸至经济、科技、文化及社会各领域的全维度对抗。气象武器通过制造各类自然灾害,造成敌对国家农业减产、交通瘫痪、能源供应中断、民众流离失所,进而引发深重的社会危机。有鉴于此,早在 20 世纪 50 年代,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就提出“气象控制比原子弹还重要”的观念。

其次,气象武器具有与核生化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匹敌的破坏能力。气象武器不再是能量转换的介质,而是扮演催化剂和倍增器的作用,通过释放较少的能量,激发自然界气象变化所蕴藏的巨大能量,形成类似“蝴蝶效应”的超强释放。就毁伤范围和破坏程度而言,气象武器较传统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有过之而无不及。

再次,气象武器使用隐蔽,导致受害国追责困难。气象攻击的实施是以自然界正常气象变化作为掩护,通过隐蔽的人工催化手段对局部范围内的气象变化过程施加影响,整个作用过程与自然的天气、地质变化浑然一体,且结果具有延迟性,往往需要在几天后才能够反映出来,这些都造成气象攻击过程难以察觉。气象武器的隐蔽性,为非战争状态下国家之间的对抗提供了新的手段。

基于以上三点优势,气象武器在未来战争中扮演更为重要的角色是可以预期的。然而,美军却对气象武器的军事应用前景持审慎的态度,并将拥有气象武器的时间表定到 2025 年。由此可见,从武器试验到制式化装备部队,气象武器还需要走过一段漫长的路程。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气象武器的不可控性。气象武器以自然环境为作用对象,它的不可控性同样也可能造成连锁性的自然灾害,甚至对全球范围的地质构造和物种结构产生难以修复的影响,从而给人类的生存安全构成严峻的威胁。

可以预见,为了避免出现新的“末日武器”,国际社会应当以核武器作为前车之鉴,将全面禁止气象武器从条约落实到行动。

喜欢 (0)